'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以農林業為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夫地貌整體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擁有耕地水田眾多,泥鰍,黃鱔,田螺,這些都是生在水田裡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摸索,祖先們都把它們端上了桌。

其中五道菜是五夫的招牌菜,統稱五夫五寶。

①【煮蓮教子】蓮子湯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以農林業為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夫地貌整體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擁有耕地水田眾多,泥鰍,黃鱔,田螺,這些都是生在水田裡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摸索,祖先們都把它們端上了桌。

其中五道菜是五夫的招牌菜,統稱五夫五寶。

①【煮蓮教子】蓮子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②【方塘金鰍】五夫泥鰍煲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以農林業為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夫地貌整體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擁有耕地水田眾多,泥鰍,黃鱔,田螺,這些都是生在水田裡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摸索,祖先們都把它們端上了桌。

其中五道菜是五夫的招牌菜,統稱五夫五寶。

①【煮蓮教子】蓮子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②【方塘金鰍】五夫泥鰍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③【積善餘慶】五夫黃鱔煲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以農林業為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夫地貌整體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擁有耕地水田眾多,泥鰍,黃鱔,田螺,這些都是生在水田裡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摸索,祖先們都把它們端上了桌。

其中五道菜是五夫的招牌菜,統稱五夫五寶。

①【煮蓮教子】蓮子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②【方塘金鰍】五夫泥鰍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③【積善餘慶】五夫黃鱔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④【硯田筆耕】五夫田螺煲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以農林業為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夫地貌整體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擁有耕地水田眾多,泥鰍,黃鱔,田螺,這些都是生在水田裡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摸索,祖先們都把它們端上了桌。

其中五道菜是五夫的招牌菜,統稱五夫五寶。

①【煮蓮教子】蓮子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②【方塘金鰍】五夫泥鰍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③【積善餘慶】五夫黃鱔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④【硯田筆耕】五夫田螺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⑤文公菜

文公菜,主要原料有精肉、青粉、雞蛋、白扁豆等蒸熟。因使用十種土特產作菜料。造型如十錦秀才塔,故稱“十錦”。又因與“前程似錦”中的“似錦”諧音相同,寓意吉祥。8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成為武夷山宴客傳統名菜。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以農林業為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夫地貌整體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擁有耕地水田眾多,泥鰍,黃鱔,田螺,這些都是生在水田裡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摸索,祖先們都把它們端上了桌。

其中五道菜是五夫的招牌菜,統稱五夫五寶。

①【煮蓮教子】蓮子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②【方塘金鰍】五夫泥鰍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③【積善餘慶】五夫黃鱔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④【硯田筆耕】五夫田螺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⑤文公菜

文公菜,主要原料有精肉、青粉、雞蛋、白扁豆等蒸熟。因使用十種土特產作菜料。造型如十錦秀才塔,故稱“十錦”。又因與“前程似錦”中的“似錦”諧音相同,寓意吉祥。8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成為武夷山宴客傳統名菜。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鎮上有很多飯店,吃前最好問清楚價格,以免上當受騙。

朱熹在五夫近50年的生活中,“茶取養生,衣取蔽體,食取充飢,居止取足以障風雨,”並形成了有朱子特色《朱子家宴》。

"

你好,老朋友

Best wishes for you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東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

中國古文化,泰山與武夷

若想了解武夷深厚的人文歷史

必要到此山之東南這座千年古鎮走一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訪過紫陽樓,於潭溪旁的古樟樹聽風吹過,緩步穿行宋風濃郁的興賢古街,再問道拱辰山品開善禪茶,返樸尋覓深藏古村卜空後,於月下荷塘安坐,靜靜與那裡的人文山水對話……斯人已矣,蓮香如初,五夫如淨土。

一座守望千年的古鎮

我們曾為那裡的奇山而驚歎,為清流所洗滌,為茶香所折服的那座遺世獨立的小鎮——五夫鎮。 五夫鎮地處武夷山市東南部,原名五夫裡,始於晉代中期,迄今1700餘年。 這裡不僅是“白蓮之鄉”,還有“鄒魯淵源”之稱。是朱子理學發源地,理學宗師朱熹在五夫求學、著述、辦學、授徒、生活近50年,是朱子理學的搖籃。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五夫古鎮至今還較完整保留有興賢古街、興賢書院、劉氏宗祠、連氏節孝坊、朱子社倉、朱子巷、紫陽樓、朱熹手植古樟、劉公神道碑等30多處古文化遺址、遺蹟。

何謂之為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武夷山下的五夫,青山如黛,綠水長流。因有潭籍兩溪環繞,亦名潭溪、籍溪。

據《五夫裡志》載:“東晉有蔣氏者,官至五刑大夫,故有五夫之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1600多年來名人輩出,僅宋朝就有一代詞宗柳永三兄弟的“柳氏三絕”,胡安國的“一家五賢”,劉氏宗族的“三忠一文”。載入典籍的就有一百多人,得到朝廷和皇帝封諡的不下三十人。

在大宋三百年裡,五夫一族的文韜武略點綴著北宋一百多年的繁華,可見其山形之勝,名人之旺。

興賢育秀:還活著的歷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裡最能集中體現朱熹功業的地方是興賢古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這條古街,早在中晚唐自劉氏家族遷居五夫裡時,即具雛形。 到了宋代開始興旺,特別在南宋後期,胡家、劉家諸賢以及朱熹相繼成名之後,更趨於鼎盛。當時已是店鋪商肆密佈,名人學者雲集。

這條古街,雖經1000餘年的世故滄桑,至今尚保留著許多古代特別是宋代時期的建築,並遺下極古樸淳厚的民風習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行走於興賢古街,街中牌坊林立,石坊門上分別鐫刻著“崇東首善”、“五夫薈萃”、“天地鍾秀”、“籍溪勝境”、“ 紫陽流風”、“三峰鼎峙”、“三市街”、“過化處”、“天南道國”、“鄒魯淵源”等歷史名人的手書橫額。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三市街”的牌坊就說明這條街與當地的市場貿易有著密切的關係。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過化處”的“過”就是是經過的意思,“化”是教化的意思。

這是當地人為了紀念朱熹,表明夫子經過這裡就給世人以教化,世人經過這裡又受夫子思想的教化。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頭坊兩側矗立著的“興賢書院”、“劉氏家祠”、“連氏節孝坊”、等古蹟,無不透射出宋風遺韻。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街面蜿蜒曲折,古意盎然,但也不時遇見倒塌的土牆、黴爛的木板。 更難得的是,全長一千餘米的興賢古街,仍居住著近千人口。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因為還有人在這裡生活,那些老宅也好像被賦予了更濃厚的意義——文化的遺蹟還未死去,千年的歷史還在延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書院約在南宋孝宗時肇建,是朱熹當年講學授徒的地方。 之所以名為“興賢”,民間傳說有“興賢育秀”,繼往開來之意。 現今在書院內可欣賞到仿朱熹筆體而寫的“繼往開來”等堂匾和各式楹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書院門牌樓高聳,構築精巧,門飾磚雕花鳥人物,造型雄偉凝重,蔚為壯觀。

為朱子文化的重要實物遺存,武夷山獲評世界自然與文化遺產,就有興賢書院的功勞。

書院門樓屋簷頂上供奉著“狀元、榜眼、探花”三頂烏紗帽,至今仍然清晰可見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這是古時讀書人的追求。

書院門額上有“洙泗心源”四個磚雕漢字,洙泗是孔孟故鄉的兩條河流,“洙泗心源”即指代朱子理學與孔孟之道一脈相承。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清代重建的牌樓裝飾磚雕壁畫之中,每一個圖案都有其含意。

金色宮殿的圖案,那就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意思;彩繪的飛天那則是意味著“書中自有顏如玉”的意思。 那些生動的八仙形象事實上,則是暗示著每個學子要想求得功名就得拿出“八仙過海”的本事——後人誇顯了讀書的功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興賢古街裡,由於歷史的沉澱,大多的古建築多為灰白色,只有興賢書院的門樓,被塗為紅、黃、藍等多種色彩,使這座書院建築顯得更為突出,更加精美豔麗。

現在五夫保存的興賢書院、古民居的磚雕、斗拱、門檔等建築構件上都刻有精美磚雕的龍魚,鯉魚跳龍門等圖案,使之與朱熹理學相得益彰,發揮著教化育人,激勵進步的作用。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巷:思想家小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在興賢古街的另一頭有一處夫子遺蹟:朱子巷——中國思想家小路與德國哲學家小路異曲同工。

這條小巷子位於五夫古鎮內中和坊與儒林坊的交界線上,上行是中和坊,下行是儒林坊,現僅存138米,巷子路面全用鵝卵石鋪成,巷多曲折,兩側皆是古屋高牆,在巷子的高處望出去,透過古鎮中層層的黑瓦,遠處正是一座筆架山,有這樣的風水,不出朱夫子這樣的文曲星才怪。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定居五夫鎮近50年。

在這些年中,他無論是幼時上學,還是成年後,探友尋幽問道,每次外出都要經過這條小巷。

如今當我們行走在朱子巷中,耳邊彷彿還能聽到朱夫子上下求索時的足音。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與五賢井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子開創的五夫社倉也安於村中一隅,它是朱子願天下蒼生安居樂業的見證。

五夫社倉又稱朱子社倉,是我國古代實物形式社會保障的一大創舉。

孝宗乾道四年(1168),朱熹為賑災救貧而首創。

社倉初建時,規模為“倉三亭一,門牆宇舍無一不備”(朱熹《建寧府崇安縣五夫社倉記》),後歷代重修不輟,現存的五夫社倉,是清光緒十五年(1889)修建的,總面積約1400多平方米,可容存糧七十餘萬斤。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社倉春夏青黃不接之時賑放,冬秋償還存放,變官倉(常平倉)賑糶為民倉(社倉)賑濟,免除高利貸的殘酷剝削,克服了官倉之弊端,大利於黎民百姓,後建寧府爭相仿之。翌年,孝宗將《社倉法》頒詔行予諸府各州。八百年前的建陽地區,因為有朱熹,當地人從來都不愁荒年。五夫社倉因開救荒之先河,被譽為“先儒經濟盛跡”。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賢井,當是一口代表著紀念意義的井,紀念的不僅僅是胡門五位先賢。 這口井更深廣的內涵應當是包含著祭祀生於斯的“五夫”。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遺風:問渠那得清如許

紫陽樓不在興賢老街上,而是在五夫古鎮外的屏山腳下,潭溪之畔,周圍古樹參天,修竹成林,屋前是半畝方塘,屋後是青翠竹林。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從15歲起在紫陽樓定居,住了近50年。

傳說,朱熹的那首《觀書有感》就是因朱熹在塘邊苦讀時,觸動靈感,信手寫就的:“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成為千古名句。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紫陽樓是典型的徽派建築,房前左手邊,有朱熹栽種的香樟樹,樹中空可容一個人。 據說,當時老師要朱熹取名“元晦”,朱熹不明白晦的含義,老師說:做人做學問要紮根深才能行遠,就像樹一樣,沒有紮實發達的根,是不會長成參天大樹的。朱熹悟之,植樹以志之。 樹到今天已經800多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一株800多年的古樟樹枝繁葉茂,卻掩不住時光的刻印。

這株朱熹手植的樟樹,已成為五夫人眼中朱老夫子的化身,而那棵百年樹靈芝,更增添了古樟樹的神祕,但凡鄉里哪家的孩子考上大學,都要來祭拜神樹,以感謝聖人的福佑。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靈泉:為有源頭活水來

從紫陽樓往東,踏著鵝卵石小路,不久見一處清泉,號曰“靈泉”,為朱熹所起。

當年朱熹在五夫求學授業時常飲此水。這從朱熹《懷潭溪舊居》中的詩句“傍崖寒冽一泓泉”可資佐證。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手書“靈泉”

靈泉井又稱飛龍井,水清如鏡,靠前傾聽,水聲汩汩可聞,掬一口甘甜清爽。

泉水流經府前村,72戶村民至今仍以此泉為生活用水。雖大旱之時,猶湧泉不涸。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牌坊與祠堂:人與歷史的連接點

在朱子巷旁就是連氏節孝坊,它始建於清光緒十六年(1890年)。

門樓坊額嵌有“聖旨”、“旌表史員觀賜妻監生劉經文母連氏節孝坊”字樣。

面壁磚浮雕有人物故事、祥禽瑞獸等,形制優美、工藝精湛。內部屋宇樑柱壯實,窗長樑託雕刻精巧。 整座屋宇門坊保存完好,為典型清代建築,又帶有明代風格。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劉氏家祠始建於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初建時祠址在府前村,與屏山書院並列。

元初毀於兵燹。清光緒六年移建現址(興賢書院斜對面)。

朱熹曾為劉宅寫了兩幅褒頌功德的對聯“兩漢帝王胄,三劉文獻家”、“八閩上群先賢地,千古忠良宰相家”,祠堂歷代均有修葺。祠門上方嵌刻“宋儒”、“劉氏家祠”石雕,門樓磚雕藝術精湛,古風猶存。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夏雨風荷,白蓮之鄉

五夫古鎮水土清秀、人傑地靈,種植白蓮有著悠久歷史。

據《五夫子裡志》記載,五夫白蓮屬於建蓮系列,有著一千多年的種植歷史。

閩北地區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晝夜溫差大,加之良好的生態環境、肥沃的土地,形成了天然的白蓮孕育之地。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白蓮粒大色白,耐煨易熟,湯汁清甜,香甜爽口 ,馨香撲鼻,有滋補元氣、健脾止瀉、養心益腎之功能,是建蓮中精品。

建蓮,歷來為進貢皇家珍品,素有“建蓮甲天下”之說。

武夷山五夫白蓮已通過國家工商總局地理標誌商標認證,成為繼大紅袍、金駿眉後又一擁有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的“金字招牌”。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綠羅裳,胭脂紅,點點蓓蕾漾碧漪,萬畝荷花綠映紅。

每年6-9月,五夫的萬畝荷花就競相開放,一幅“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的美麗畫卷鋪展開來,別開生面,夏日來這裡賞荷,也是一場難得的視覺盛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無數把綠色的小傘層層起伏,向著遠方的天邊伸展,水靈靈的荷花掩映其中,隨夏風輕輕搖曳,與白雲、藍天相映成趣,千姿百態,楚楚動人。

穿行其中,有風吹來水草和綠色植被清芳的氣息,瀰漫身邊,沉浸於斯,舒爽拂過臉頰,浮躁消散於心,盛夏酷暑,水靜風來,一種迴歸最為純樸的清涼世界撲面而來。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美食人間,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五夫鎮以農林業為主,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五夫地貌整體呈現“八山半水分半田”的格局,擁有耕地水田眾多,泥鰍,黃鱔,田螺,這些都是生在水田裡的。經過幾千年的實踐摸索,祖先們都把它們端上了桌。

其中五道菜是五夫的招牌菜,統稱五夫五寶。

①【煮蓮教子】蓮子湯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②【方塘金鰍】五夫泥鰍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③【積善餘慶】五夫黃鱔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④【硯田筆耕】五夫田螺煲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⑤文公菜

文公菜,主要原料有精肉、青粉、雞蛋、白扁豆等蒸熟。因使用十種土特產作菜料。造型如十錦秀才塔,故稱“十錦”。又因與“前程似錦”中的“似錦”諧音相同,寓意吉祥。800多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成為武夷山宴客傳統名菜。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鎮上有很多飯店,吃前最好問清楚價格,以免上當受騙。

朱熹在五夫近50年的生活中,“茶取養生,衣取蔽體,食取充飢,居止取足以障風雨,”並形成了有朱子特色《朱子家宴》。

朱熹故里:走進武夷山千年古鎮,與人文山水隔空對話

如條件允許,可在農家菜館裡,吃一頓“朱子家宴”,有朱子家酒、文公菜、鼠曲餅、釀豆腐、青炒田螺等。

參考資料:《武夷山志》、《閩北通史》、《朱熹傳》、《崇安縣誌》、《魅力武夷》等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