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明朝 洱海 建文帝 段思平 江河雜誌 2017-05-10

❀ 友情提醒:內含多幅高清美圖,建議在wifi環境下享用~也歡迎收藏圖片做壁紙~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孫榮友/攝影

踏過山間的一塊石

擷夢中一朵天邊的雲

枝頭上的一片落葉在水中打著浮旋兒

生了鏽的舟同魚兒輕淺地

接吻

拾起歲月在書案

年少時身邊的風

在時鐘的眼角刻下皺紋

我悄悄藏在洱海的心事

被蜜蜂的針尾縫在花蕊裡

是故人

是旅人

蒼山的雪不化

洱海會否淚垂

路上

鄉望

我在洱海等一個故事

等你走近

等你捧起紅嘴鷗褪下的羽

等你在星光璀璨的夜

畫一輪圓月

——《洱海心事》邸丹彤

這是一首寫給洱海的很倉促的詩,左不過十分鐘,在編輯完我負責的稿件上版前,以妝點洱海之夢的常見意象落了這樣幾行字。遠方的水總是纏綿地撩撥人的心絃,仿如落花的香,仿如濃稠的月,仿如一切發生了或未發生的故事。你不知道隔了多久的時光海,可你仍在等。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楊世斌/攝影

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悠久的歷史,獨特的風情,使這座邊地小城散發著迷人的魅力。一首叫做《去大理》的歌中唱道:“既然不快樂,又不喜歡這裡,不如一路向西去大理。”大理彷彿已成為一種召喚,一種圖騰,使得塵俗裡奔競不休的你我魂牽夢繞,欲罷不能。

風花雪月 夜來幽夢忽還鄉

來到大理,時間會漸漸慢下來。一座山,一方湖,一樹繁花,一縷月光,一條幽巷,一壺釅茶,恍惚都是舊時相識。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田果/攝影

蒼山如黛,洱海含煙。蒼山十九峰,重巒疊嶂,林木蓊鬱,山峰兩兩對峙,洱海十八溪兀自東流。皚皚蒼山雪位列大理“風花雪月”之首,而“洱海月”似乎更讓人心蕩神馳。農曆十五月圓夜,冰輪高懸,清輝燦燦,究竟是天月潛海,還是海月昇天,不禁有些迷濛了。四大名景中,《徐霞客遊記》早已對“上關花”有過記載:“其花黃白色,大如蓮,亦有十二瓣,按月而閏增一瓣,開時香聞遠甚,土人謂之十里香。”此花亦被稱作木蓮花、龍女花、舍利子花、朝珠花等,是大理獨有的珍奇花木,明代以後一度失傳,據說現在已重新栽植成功。蒼山洱海之美,美在自然風物,也和那些遠隔時空,並透著馥馥異香的曼妙傳說息息相關。明代另一位人文地理學家王士性的《廣志繹》有云:“樂土以居,佳山川以遊,二者嘗不能兼,惟大理得之。”明嘉靖年間狀元楊慎的描述更加真切:“山則蒼龍疊翠,海則半月拖藍,城郭奠山海之間,樓閣出煙雲之上,香風滿道,芳氣襲人。餘時如醉而醒,如夢而覺,如久臥而起作,然後知吾曩者之未嘗見山水,而見自今始。”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孫榮友/攝影

看到蒼山洱海,才知道以前所見皆非山水,這樣的評價算是至高了。深遠湛藍的天空下,伴隨內心的律動,雲舒雲卷,花落花開。沿環海路行走,在雙廊,在挖色,在馬久邑,在喜洲,在龍龕,在下末南,在任何一個客棧的露臺,月光或星光裡,湖邊溼地,城門邊,冬櫻花、九重葛或黃金珊瑚的花影下,當你發呆時,你不是過客,而是疲倦的歸人。

文獻名邦 且作行雲入夢來

本元和尚在《雞足山志·序》中說:“擅天地之靈氣者,無如山水;而能闡山水之靈奇者,賴有人文。”正是因為有了人的活動,山水才有了溫度和靈性。洱海既哺育了先民,同時接受先民反哺化育,千百年來,人文累積,蔚為大觀。

洱海地區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號稱“南方絲綢之路”的“蜀身毒道”和“茶馬古道”在大理交會,使大理成為“站在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遠在4000年前,定居在洱海周圍的先民已形成刀耕火種式的農業。西漢武帝設置郡縣,唐宋時期出現南詔國和大理國兩個地方政權。在與中原的密切交往中,各項文化、藝術和文物古蹟作為歷史見證,為後人留下了珍貴的文化遺存。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孫榮友/攝影

“明月自來還自去,更無人倚玉闌干。”其實現今的大理古城已不知經過幾多荒頹堆疊。自南詔建太和城始,至12 5 3年忽必烈攻陷大理國止,南詔大理國曾先後修築了太和城、金剛城、羊苴咩城、大釐城、龍首城和龍尾城等。1382年,明將沐英攻下大理後,在羊苴咩城基礎上再翻整修葺,延續下來就是今天古城的大致模樣。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大理三月街韓政、王秀瀛夫婦墓出土的陶俑具有濃厚的中原風格。孫榮友/攝影

如今走在大理的青石古街上,雖然曾經的城闕傾圮,宮花寂寞,所謂豪雄角逐、玉砌彤庭彷彿只是大夢一場。太和城的南詔德化碑,在用殘缺的碑文講述著千年前南詔與大唐王朝的一段是非曲直,也如實記錄了南詔時代城郭、職官、教育、水利、農桑、軍事、採礦、畜牧等社會生活的生動細節,一切終究風華灼灼。在黃昏的寂靜裡,當我獨自走過珍貴的殘碑和太和城模糊不可辨識的瓦礫時,晚風從龍柏的樹葉中嘯叫而過。是回聲,亦似呼應。這些滄桑裡的遺址和廢墟,沉澱著大理的豐富內涵。而當夜幕降臨時,古城的燈火也依然可以照見,千年以前市井的繁喧以及幽暗歷史裡那些生動活潑的身影。

亦真亦幻 驚破紅樓夢裡心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所謂鮮衣怒馬,終於看盡烈焰繁花。

在中國歷史上,皇帝出家為僧十分罕見。在大理王朝22代帝王中,從大理國的創建者段思平到末代國王段興智,先後有10個國王當了和尚,這在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而從小跟隨大師學佛的段正嚴(又名段和譽),最終也和伯父、父親一樣,禪位出家。金庸的武俠奇書《天部八部》中的帝王之裔、武林高手和痴情種子段譽,其原型就是段和譽。琴劍嘯傲,詩酒風流,虛虛實實的描寫,讓人對大理平添無限遐思。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孫榮友/攝影

大理國全國崇僧敬佛,簡直到了迷狂的程度。據《南詔野史》記載,段思平“帝好佛,歲歲建寺,鑄佛萬尊”。大理國上至國君,下至庶民,均以出家為榮。元朝郭鬆年在《大理行記》中描述道:“此邦之人,西去天竺為近,其俗多尚浮屠法。家無貧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壯,手不釋數珠。”“以佛治國”的思想在政治制度上也有著充分的體現,如各級官員須“通釋習儒”,即通曉佛學的義理又熟悉四書五經。看看今日大理尚存的諸多古塔伽藍,就可以想見佛教曾經的興盛,著名的崇聖寺三塔便是大理的地標建築。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孫榮友/攝影

不可否認,那些身處權力中心的國王之所以放棄王位,並不都是因為崇信佛教。在權力的漩渦中,也許禪位為僧是解決問題的最佳方式。我本西方一衲子,為何落在帝王家?

這世上總有一個人在這裡等你(內含多幅壁紙)

大理總管段攻墓 孫榮友/攝影

走過下關的街巷,不禁想到與大理這些帝王有著相似際遇的明朝那個悲催的建文帝朱允炆。在諸多的傳說裡,我最願意相信的,是他真的出家了,真的曾經來過雲南來過大理。只有這樣的山水,似乎才能夠安下亂世裡的悲心。傳金川門之變後,建文帝落髮為僧,出水門,於朝真觀遇程濟、王升二道人。時與葉希賢、楊應能、史彬五臣,著裝三道三僧,於次年至滇,七月至下關德勝驛。程濟《夜宿德勝驛》詩云:“西洱河水向西流,夜宿驛中逢中秋。主人捧出糯米酒,夜話金陵淚亦流。游龍翱翔五千裡,風雨漫身袈裟舊。驛臣舊情仍依舊,趕製僧裝贈故友。”這樣的情真意切即便來自後人敷衍,也足夠動人了。像大理國的那些帝王一樣,朱允炆不僅要經歷心理的涅槃,還要完成身體的倉皇逃避。八千里芒鞋徒步,數十載衣缽相傳。然而,在大理,在蒼山洱海,又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呢?


本文作者:孫榮友

文章首發於:《江河》雜誌微信平臺

文章轉載需註明@江河雜誌

選題合作與投稿

聯繫人:劉豔飛

郵箱:[email protected]

雜誌訂閱、廣告合作與應聘

聯繫人:劉曉晨

郵箱:[email protected]

(微信公眾號:jianghezazhi)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