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訓很多,藩王不帶兵執行得最好,明朝滅亡前,發生尷尬事

大明祖制很多。有些隨著時間推移而被朱元璋的後人打破,比如,太監不得干政。有明一朝,雖然太監之禍不如漢唐那麼災難深重,卻也給百姓造成很大負擔。

而有條祖制,卻執行得極好,那就是強君權,弱藩王。

朱家子孫,封了王的,好吃好喝好玩,但要受地方官員監視,沒得多少自主。有王之名而無王之權,有國之名而國之地。

《皇明祖訓》中有說,“凡親王及嗣子,或出遠方,或守其國,或在京城,朝廷凡有宣召,或差儀賓、或駙馬、或內官賫持御寶文書並金符前去,方許啟程詣闕。”

祖訓很多,藩王不帶兵執行得最好,明朝滅亡前,發生尷尬事

(朱元璋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實際上,就是把藩王死死地釘在封地之內,亂思亂想,如果不說出來,他管不著;但亂動,那是絕對不行的。連出城掃墓,都要先打報告。

朱元璋行此舉,與吸取了漢唐教訓杜絕太監干政一樣,也是不希望藩王像漢初、西晉那樣,尾大不掉,起兵造反,最終導致權柄旁落,生靈塗炭。

祖訓定下來之後,除了朱棣玩了回大的,幾百年來,諸王絕大多數都是老老實實地過著他們的小日子,清朝人在編《明史》的時候,都忍不住讚歎——有明諸藩,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蓋矯枉鑑覆,所以杜漢、晉末大之禍,意固善矣。

祖訓很多,藩王不帶兵執行得最好,明朝滅亡前,發生尷尬事

(古代戰爭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到崇禎時代,這條祖訓還被嚴格執行著,唐王朱聿鍵於崇禎九年倡義勤王,招兵買馬,北上保皇,卻犯了大忌,被勒令回南陽。崇禎皇帝下詔痛罵,還不解恨,最終將他貶為庶人,關到了鳳陽監獄裡,足足八年之久。若非崇禎皇帝吊死,朱由崧在南京即位,他輩子就只能看著監獄裡高牆下四角的天空了。

搞笑的是,有人建議讓太子南遷,有大臣反對,沒走成。到了崇禎十七年春天,危急時刻,崇禎皇帝密詔樂安公主的丈夫鞏永固等人護送南下——鞏永固叩頭言:“親臣不藏甲,臣等難以空手搏賊。”皆相向涕泣。

祖訓很多,藩王不帶兵執行得最好,明朝滅亡前,發生尷尬事

(太子劇照 圖片來源網絡,感謝原作者,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皇上,不是我不想幫,是實在手頭沒刀沒兵,我怎麼幫你。

也許此時,崇禎皇帝早就忘記了鳳陽的大牢裡,還關著一個曾經想勤王的朱建鍵呢!

說起來,若非那條祖訓執行得太好,朱慈烺早就到了江南,崇禎的血統,還不會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