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
"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明末大英雄史可法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名氣很高,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的確,南明的過早覆滅與史可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沒有必要給予過高的推崇。

我認為,史可法有以下幾處重大失策:

一、北都覆滅,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位居留都百官之首,主管東南一隅的軍務,舉足輕重。可是,當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傳來,他卻不能在第一時間拿出應變方案,又在擁戴弘光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搖擺不止。此舉的惡果有二:1、致使弘光帝的繼位合法性、權威性遭受到質疑,軍心、民心未能統一,其後左良玉八十萬軍順江興師南京,便是這一惡果的集中、激烈的惡性表現;2、將定策擁戴之功拱手推讓給了馬士英以及原本就飛揚跋扈的四鎮總兵,馬士英逆襲成功,一躍而成南明朝廷的主角,且軍隊不復為朝廷所有,各鎮總兵各自為政、自行其事,聽封不聽調,致使場面失控,為南明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明末大英雄史可法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名氣很高,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的確,南明的過早覆滅與史可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沒有必要給予過高的推崇。

我認為,史可法有以下幾處重大失策:

一、北都覆滅,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位居留都百官之首,主管東南一隅的軍務,舉足輕重。可是,當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傳來,他卻不能在第一時間拿出應變方案,又在擁戴弘光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搖擺不止。此舉的惡果有二:1、致使弘光帝的繼位合法性、權威性遭受到質疑,軍心、民心未能統一,其後左良玉八十萬軍順江興師南京,便是這一惡果的集中、激烈的惡性表現;2、將定策擁戴之功拱手推讓給了馬士英以及原本就飛揚跋扈的四鎮總兵,馬士英逆襲成功,一躍而成南明朝廷的主角,且軍隊不復為朝廷所有,各鎮總兵各自為政、自行其事,聽封不聽調,致使場面失控,為南明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二、史可法被馬士英排擠到江北視事後,又沒能辨清天下變化局勢,一味支持南明北上與滿清和議,積極聯絡吳三桂、祖大壽等敗類,錯把南明的敵人當朋友,而把防禦的重心偏向已經成了落水狗的李自成。致使清兵向南明發難時,南明準備不足,一潰千里。

三、史可法愛自己的名聲勝於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四鎮中高傑部最強,高傑遭到叛徒許定國暗算後,高傑妻有意讓兒子高元照拜史可法為義父,如果史可法同意,這支軍隊足可為南明朝廷所用,但史可法迂腐,竟嫌棄高傑一家出身低賤,婉然拒絕。致使高傑部後來降清,成了剿殺抗清勢力的一支勁旅,讓人慨嘆。

四、揚州城內的兵力、糧草、炮彈樣樣充足,比當年張巡守睢陽裡條件好得多,如果史可法的抵抗意志再堅忍一點,守住揚州城並非難事。稍後江陰民眾自動發動起來的八十三天江陰保衛戰也足以證明:就算揚州最終不保,也可以與敵人抗衡上三四個月以上。可是,史可法胸無戰略,目無成策,大戰未開,就想著殉國求名,致使揚州城的攻防戰僅僅維持一天就失陷了(清軍正式向揚州發動攻擊是在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次日,即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殉國)。揚州城內本來人口只有三四十萬人左右,但清軍南來,沿路燒殺,四方難民避兵禍而入城者極多。清恭親王多鐸一聲令下,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城中積屍如亂麻”、“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

"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明末大英雄史可法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名氣很高,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的確,南明的過早覆滅與史可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沒有必要給予過高的推崇。

我認為,史可法有以下幾處重大失策:

一、北都覆滅,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位居留都百官之首,主管東南一隅的軍務,舉足輕重。可是,當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傳來,他卻不能在第一時間拿出應變方案,又在擁戴弘光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搖擺不止。此舉的惡果有二:1、致使弘光帝的繼位合法性、權威性遭受到質疑,軍心、民心未能統一,其後左良玉八十萬軍順江興師南京,便是這一惡果的集中、激烈的惡性表現;2、將定策擁戴之功拱手推讓給了馬士英以及原本就飛揚跋扈的四鎮總兵,馬士英逆襲成功,一躍而成南明朝廷的主角,且軍隊不復為朝廷所有,各鎮總兵各自為政、自行其事,聽封不聽調,致使場面失控,為南明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二、史可法被馬士英排擠到江北視事後,又沒能辨清天下變化局勢,一味支持南明北上與滿清和議,積極聯絡吳三桂、祖大壽等敗類,錯把南明的敵人當朋友,而把防禦的重心偏向已經成了落水狗的李自成。致使清兵向南明發難時,南明準備不足,一潰千里。

三、史可法愛自己的名聲勝於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四鎮中高傑部最強,高傑遭到叛徒許定國暗算後,高傑妻有意讓兒子高元照拜史可法為義父,如果史可法同意,這支軍隊足可為南明朝廷所用,但史可法迂腐,竟嫌棄高傑一家出身低賤,婉然拒絕。致使高傑部後來降清,成了剿殺抗清勢力的一支勁旅,讓人慨嘆。

四、揚州城內的兵力、糧草、炮彈樣樣充足,比當年張巡守睢陽裡條件好得多,如果史可法的抵抗意志再堅忍一點,守住揚州城並非難事。稍後江陰民眾自動發動起來的八十三天江陰保衛戰也足以證明:就算揚州最終不保,也可以與敵人抗衡上三四個月以上。可是,史可法胸無戰略,目無成策,大戰未開,就想著殉國求名,致使揚州城的攻防戰僅僅維持一天就失陷了(清軍正式向揚州發動攻擊是在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次日,即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殉國)。揚州城內本來人口只有三四十萬人左右,但清軍南來,沿路燒殺,四方難民避兵禍而入城者極多。清恭親王多鐸一聲令下,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城中積屍如亂麻”、“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電影《蝙蝠俠》裡有一臺發人深省的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史可法能力欠缺,但位高權重,出現此種種失策,應該遭受歷史的譴責;但反過來說,他在國破家亡的背景下,面對家國情仇、民族大義,大節不虧,捨生取義,以死報國,對時局、對後世,做出了應有的榜樣。歷史因此對他的評價極高,且遠遠掩蓋住了他的瀆職、失責。以史可法當時的地位論,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對南明士民影響巨大。

須知明朝自遼東戰事起,北方遭受了近三十年戰亂,英雄豪傑的銳氣、士氣、骨氣被消磨耗損殆盡,洪承疇、吳三桂等奸滑鼠輩成群出現,士林中更出現了許多如龔鼎孳等“賊來降賊,清來降清”的無恥之徒。

"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明末大英雄史可法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名氣很高,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的確,南明的過早覆滅與史可法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是沒有必要給予過高的推崇。

我認為,史可法有以下幾處重大失策:

一、北都覆滅,史可法身為南京兵部尚書,位居留都百官之首,主管東南一隅的軍務,舉足輕重。可是,當崇禎皇帝殉國的消息傳來,他卻不能在第一時間拿出應變方案,又在擁戴弘光帝的問題上猶豫不決、搖擺不止。此舉的惡果有二:1、致使弘光帝的繼位合法性、權威性遭受到質疑,軍心、民心未能統一,其後左良玉八十萬軍順江興師南京,便是這一惡果的集中、激烈的惡性表現;2、將定策擁戴之功拱手推讓給了馬士英以及原本就飛揚跋扈的四鎮總兵,馬士英逆襲成功,一躍而成南明朝廷的主角,且軍隊不復為朝廷所有,各鎮總兵各自為政、自行其事,聽封不聽調,致使場面失控,為南明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二、史可法被馬士英排擠到江北視事後,又沒能辨清天下變化局勢,一味支持南明北上與滿清和議,積極聯絡吳三桂、祖大壽等敗類,錯把南明的敵人當朋友,而把防禦的重心偏向已經成了落水狗的李自成。致使清兵向南明發難時,南明準備不足,一潰千里。

三、史可法愛自己的名聲勝於鳥兒愛惜自己的羽毛,四鎮中高傑部最強,高傑遭到叛徒許定國暗算後,高傑妻有意讓兒子高元照拜史可法為義父,如果史可法同意,這支軍隊足可為南明朝廷所用,但史可法迂腐,竟嫌棄高傑一家出身低賤,婉然拒絕。致使高傑部後來降清,成了剿殺抗清勢力的一支勁旅,讓人慨嘆。

四、揚州城內的兵力、糧草、炮彈樣樣充足,比當年張巡守睢陽裡條件好得多,如果史可法的抵抗意志再堅忍一點,守住揚州城並非難事。稍後江陰民眾自動發動起來的八十三天江陰保衛戰也足以證明:就算揚州最終不保,也可以與敵人抗衡上三四個月以上。可是,史可法胸無戰略,目無成策,大戰未開,就想著殉國求名,致使揚州城的攻防戰僅僅維持一天就失陷了(清軍正式向揚州發動攻擊是在弘光元年四月二十四日,次日,即四月二十五日,揚州城破,史可法殉國)。揚州城內本來人口只有三四十萬人左右,但清軍南來,沿路燒殺,四方難民避兵禍而入城者極多。清恭親王多鐸一聲令下,揚州居民除少數破城前逃出和個別在清軍入城後隱蔽較深倖免於難者以外,幾乎全部慘遭屠殺,“城中積屍如亂麻”、“查焚屍簿載其數,前後約計八十萬餘”。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電影《蝙蝠俠》裡有一臺發人深省的臺詞:能力越大,責任越大。

史可法能力欠缺,但位高權重,出現此種種失策,應該遭受歷史的譴責;但反過來說,他在國破家亡的背景下,面對家國情仇、民族大義,大節不虧,捨生取義,以死報國,對時局、對後世,做出了應有的榜樣。歷史因此對他的評價極高,且遠遠掩蓋住了他的瀆職、失責。以史可法當時的地位論,他的一舉手、一投足,對南明士民影響巨大。

須知明朝自遼東戰事起,北方遭受了近三十年戰亂,英雄豪傑的銳氣、士氣、骨氣被消磨耗損殆盡,洪承疇、吳三桂等奸滑鼠輩成群出現,士林中更出現了許多如龔鼎孳等“賊來降賊,清來降清”的無恥之徒。

此人曾被稱為“明朝文天祥”,近年來卻被拉下神壇,到底該不該?

江南民風本不及北方剽悍,骨氣卻盛,捨生殉國者比比皆是,與史可法的表率作用不無關係;南明政府能憑藉著僅有的殘山剩水仍可與清朝苦苦抗衡十七年之久,也不應該抹殺史可法的表率作用。

歷史是公正的,史可法有偉大的人格,完全可以掩蓋自身性格上的缺陷和不足。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