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明末草原局勢

大唐安史之亂時,郭子儀和肅宗皇帝向回紇人借兵,而後順利收復長安,雖然遭受了回紇人的洗劫,但最起碼保住了性命。那麼,明朝末年為何不去向蒙古借兵呢?這裡的“借兵”是指地緣棋局上的圍剿。

瓦剌(漠西蒙古)、漠北蒙古、漠南蒙古

明朝中期崛起的“瓦剌”,即明末清初的漠西蒙古,其聯盟在明英宗時期最為強盛,名王也先堪稱大名鼎鼎,曾重挫明朝,佔據整個草原。到了明朝後期,瓦剌逐步形成四個大部,分別為綽羅斯(準噶爾)、和碩特、杜爾伯特、土爾扈特。其中準噶爾汗系可上溯至成吉思汗的弟弟哈撒兒,因此血統高貴,具有明顯優勢。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明朝九邊

明朝後期的瓦剌佔據草原西部至中亞地區,與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南部的漠南蒙古分庭抗禮,這三個力量就實力而言,瓦剌四部(漠西蒙古)的實力明顯最強,其次是漠北蒙古,再次是漠南蒙古。

大明最後四十年,瓦剌由準噶爾部的哈剌忽喇、碩特部的拜巴噶斯先後為首領,其時喇嘛教在整個瓦剌非常盛行,貴族子弟修道的非常多。這點雖然削弱了軍事戰鬥力,但也不是完全沒有與明朝建立聯盟的可能性。問題出在哪裡呢?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草原上的喇嘛教

草原上的地緣戰略格局,最晚到1635年明朝即已被判了死刑

漢人曾經非常擅於縱橫捭闔,但這種能力忽然在明末消失了。皇太極反而成了高手,他率先對漠南蒙古下手,他最厲害的一點是利用了喇嘛教的精神權威,然後又兩手抓,一手打、一手拉,不是聯姻就是封官封王,或者直接派兵。在對漠南蒙古下手的同時,他穩定住漠北蒙古。這些招數很快就把反對滿人的林丹汗(漠南蒙古)逼得毫無辦法,1635年林丹汗死於青海。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林丹汗

這一年,喀爾喀蒙古對滿洲人的態度,從觀望轉為遣使通好。明朝的機會就基本上喪失了。這是一個地緣大棋局,明朝的最優策略是從西部下手,先拉住對滿洲人態度最敵對的瓦剌(漠西蒙古),然後漠北蒙古和漠南蒙古就會受到震懾,不敢輕易與滿洲人通好。明朝即可以從他們三家借兵。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網絡配圖 信奉喇嘛教的舊蒙古

眾所周知,明朝後期衛所制度已經敗壞,國家沒有軍人,正如一句老話“軍魂已消國魂滅”。這個情形跟唐朝大致一樣,只有僱傭兵才能救國,即便付出較大的代價也要這樣做。小號不是做馬後炮,這是歷史上的常識。漢唐宋每一代都嫻熟於“以夷治夷”。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網絡配圖 衛所制度

林丹汗的聯明抗滿之策失敗,明朝自身有重大誤判

漠南蒙古的林丹汗曾經主張“聯明抗滿”,但朝廷當時尚未被滿人重挫,還抱著輕敵之心。對管仲以來的“以夷治夷”之策不能引起足夠重視。“窮餓之虜”、“凌丹憨新立,眾虜煽惑,都會、歹青等陽順陰逆,安能不相率響應?此遼東之情形也 ”(宋一韓《邊事大略》)。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回鶻借兵

這是清流言官的見識,但不可思議的是朝廷上的大人物也非常奇怪,對以夷治夷幾乎沒有考慮,一味警惕防範草原上新興崛起的林丹汗。熊廷弼1609年到遼東時提到林丹汗“尚不能統眾”,可以暫時不管。這就是大明朝廷自己的失誤了。翻遍史書都可以看到,在地緣上孤立敵人,是平叛的前提。以夷治夷是一門技術活,既要利用,又要打壓,並不是絕對不可行。何況林丹汗已經明確提出“聯明抗滿”的旗號。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網絡配圖 袁崇煥

天啟時代曾經能夠很好的利用漠南蒙古牽制努爾哈赤,有成例在先,為何不能打開思路,盡一切可能以夷治夷呢?蒙古分為漠西、漠北、漠南三家,其勢大有可為,尤其是漠北的喀爾喀蒙古,對滿人是最大威脅。這些力量本來可以很好利用,明朝在這方面經略不善,不能不說是滅亡的一大原因。據一些網友研究,似乎袁崇煥對拉攏漠南蒙古很上心,1627年林丹汗被逼西遷,大明才陷入艱難,其時袁崇煥離職。(完)

明朝為什麼不向蒙古“借兵”平定建州女真?袁崇煥似乎高人一籌?

崇禎皇帝殉國處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