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 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講究對偶,對仗。形式短小,文辭精煉。

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

對聯雅俗共賞,精妙絕倫。其背後的故事亦莊亦趣,更是讓人回味不絕。


"

對聯,又稱楹聯或對子。

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 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

對聯講究對偶,對仗。形式短小,文辭精煉。

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

對聯雅俗共賞,精妙絕倫。其背後的故事亦莊亦趣,更是讓人回味不絕。


古今對聯故事集錦 (九)


世事如棋,一著爭來千秋業;

柔情似水,幾時流盡六朝春。

相傳明太祖朱元璋與徐達在南京莫愁湖畔下棋。兩人棋藝相當,各有輸贏。恰逢朱元璋棋興勃發,遂以莫愁湖作賭注,若是徐達贏了,便把莫愁湖賜給他。結果經過一番苦戰,朱元璋還是棋差一著,讓徐達勝了去。朱元璋“君無戲言”,果然將莫愁湖賜給徐達,並在對弈處建造一座亭樓,取名“勝棋樓”。還在樓前題了這副對聯。

有月即登臺,無論春夏秋冬;

是風皆入座,不分東西南北。

明末清初大文學家李漁和揚州桃花寺的長老慧定是好友,二人經常相聚,清酌淺吟,賦詩作對。 桃花寺中有一高臺,名叫譯經臺。某日夜晚,二人來到臺上賞月。慧定出聯道: 有月即登臺,無論春夏秋冬;李漁當即答道:是風皆入座,不分東西南北。 又有一次,兩人乘著酒興和月色登上了揚州城外的一座小山。月色迷茫中,遠遠望去,山頭與雲天相連,登上山後,又覺天地空闊高遠。於是慧定吟道: 天近山頭,到了山頭天又遠; 李漁見山間小溪中映出月影,即答道: 月浮水面,撥開水面月還深。

三尊大佛,坐獅、坐象、坐蓮花;

一介書生,攀鳳、攀龍、攀桂子。

于謙年少時,刻苦讀書,志向高遠,永樂十九年中進士。八歲時,他穿著紅色衣服,騎黑木馬玩耍。鄰家老者覺得很有趣,戲弄他說:“紅孩兒,騎黑馬遊街。”于謙應聲而答:“赤帝子,斬白蛇當道。”下聯不僅工整,而且還顯露出他非同尋常的氣勢。一次,朝廷派來大官視察。在一座大廟裡,召見本地的學生,想要考考他們的學問。一個大官兒指著廟 裡的佛像說:“我就用這些出個對子上聯,你們來對。”於是出了上聯。說的是廟裡的三尊佛像和他們坐著的東西:釋迦牟尼佛坐在蓮花座上,文殊菩薩騎獅子,普賢菩薩騎大象。合到一塊兒,就是:三尊大佛, 坐獅、坐象、坐蓮花。陪同的縣官知道于謙的才學,就讓于謙對下聯。于謙略加思索,對出了下聯。“一介書生”是說一個書生,指于謙自己,攀鳳、攀龍、攀桂子是說騎上鳳,騎上龍,飛上天[傳說月宮中有桂樹。古人還用“攀桂”比喻考上進士] 。大官兒看于謙小小年紀, 志向挺大,高興得連連說好。

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

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

明代楊廷和十九歲中進士,幼時會對聯。相傳楊廷和七歲時,一次,他父親與客人對飲到深夜,有一個客人說:“有一更矣。”一客雲:“半夜矣”。一客雲:“五更有一半矣”。其父於是出上句“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讓客人對,可是無人對出,在一旁的楊廷和隨即應對“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語驚四座。古代,一夜分為五更,兩小時一更;又稱秋季三個月為“三秋”,即初秋七月(孟秋),中秋八月(仲秋),晚秋九月(季秋)。

好讀書,不好讀書;

好讀書,不好讀書。

徐文長在晚年時,曾撰寫的一副奇聯,雖令人費解,但講明之後,卻令人讚歎 。乍看此聯,上下一樣,何以成對 ? 其實,認真思考,便知奇妙。上聯是說,一個人年少的時候,耳聰目明,精力充沛,時光大好,此時為好(hǎo)讀書也;可惜有人不知讀書的重要,只顧玩耍,不愛讀書,這叫不好(hào)讀書。下聯是說,年老時方知讀書重要,而好(hào)讀書,卻因耳聾眼花力不從心,不能好好(hǎo)讀書 !。一個“好”字,兩個讀音,兩重意思,交錯相對,耐人尋味,就是這副對聯的奇妙所在。 此聯是告誡年輕人要刻苦讀書。

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

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

此聯為明代東林黨領袖顧憲成為東林書院所撰。顧在無錫創辦東林書院,講學之餘,往往評議朝政。上聯將讀書聲和風雨聲融為一體,既有詩意,又有深意。下聯有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風對雨,家對國,耳對心, 極其工整,特別是連用疊字,如聞書聲琅琅。表達了他讀書期間對社會的關注。後來人們用以提倡"讀書不忘救國",至今仍有積極意義。

七鴨浮塘,數數三雙一隻;

尺魚躍水,量量九寸十分。

明朝萬曆年間,首輔葉向高一次路過福州,拜訪新科狀元翁正春。翁正春在門口池塘邊迎接,葉向高看著在池塘水面上有幾隻游來游去的鴨子,心裡有了詞,想考考新科狀元,說出一上聯:“翁兄,你 看:七鴨浮塘,數數三雙一隻;”這個上聯怪有意思的,是個數字對兒。七隻鴨子浮在池塘裡游水,數數正好是三對零一隻,翁狀元一霎,使勁盯著池塘看,忽然瞅見水裡一條大魚“砰”地竄出了水面,又跳進了水裡。翁正春也有了詞兒,他說:“尺魚躍水,量量九寸十分”。一尺長的魚兒跳出了水面,量一量是九寸零十分,正好是一尺。對得多巧!

曾三顏四; 禹寸陶分。

這是清代文人鄭板橋為蘇州網師園濯纓水閣寫的一聯。“曾”即孔子弟子曾參。他說過:“吾日三省我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意思是每日反省自己的忠心、守信、複習三個方面,此為“曾三”。“顏”為孔子弟子顏回,他有四勿,即“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故稱顏四。“禹寸”,是說大禹珍惜每一寸光陰。《遊南子》謂:“大聖大責尺壁,而重寸之陰”。陶分,指學者陶侃珍惜每一分時光。他說過,“大禹聖者,乃惜寸陰,至於眾人,當惜分陰”。鄭板橋化古人之名言,以最簡練的語句,囊深邃之內容,激勵人們,珍惜時光。

燕語微風日;

鶯啼細雨春。

龔煒是清初的文人。小時候的私塾老師是位姓王的先生。龔煒十歲那年學習對課,王先生出了個上句讓他對。上句是說,在和暖的微風裡,燕子們在喃喃細語。描繪出了一幅美麗的 春景。這裡還用了擬人手法,把燕子人格化了,寫得挺有趣味。龔煒對的下句是說,黃鶯在春天的濛濛細雨中婉轉歡唱。龔煒對的也是一幅春天的美 景。兩句對仗也十分工整。王先生聽了,連連誇他對得好。

小童子暗藏春色;

大學士明察秋毫 。

紀曉嵐自小就被稱作神童,參加童生考試,進考場時手上正拿著一根樹枝玩耍,看到主考官了,便把樹枝藏在衣袖裡,邊走邊向主考官問好。主考官見了,就出了上聯,紀嘵嵐當即回了下聯。考官對紀曉嵐的聰敏感到驚喜。

杯中含太極;

腹內孕乾坤。

魏源是清代著名思想家和史學家。他九歲時去參加湖南邵陽縣的童子試。當地縣令指著茶杯上畫著的太極圖,出了個上聯讓他來對。“太極”是我國古代的一種哲學理論,認為太極是產生世界萬物的本原。 “太極圖”是根據這種理論畫的一種示意圖,由兩個一黑一白的對稱的魚形相對組成一個圓形圖像。這時,魏源懷裡正揣著兩塊充飢的燒餅。他摸了摸懷裡的燒餅,對出了下聯。縣令聽了,十分驚訝,問他:“你說說什麼叫‘乾坤’?”魏源拿出燒餅來說:“天地叫做乾坤,這燒餅一塊像天,一塊像地,我把它們吃下去, 心裡就要想著天地間的大事。”縣令和周圍的人聽了,連連點頭,稱讚他人小志氣大。

五分地種三分梅,明月來時宜入畫;

之字路栽人字柳,淡煙鎖處好讀書。

同治進士張之洞在廣州任兩廣總督時,建有“五之堂”,供幕僚及地方名士作文酒雅集之所。落成之後,曾舉行為“五之堂”徵冠首嵌名楹聯活動,一時兩廣名士及各大衙門的幕客,紛紛撰聯應徵。張之洞最賞識是這副對聯。此聯除了飽涵詩情畫意之外,還工巧絕倫地以生花妙筆寫出“五分地種三分梅”,偶以“之字路栽人字柳”,真是匠心巧運,全無雕琢痕跡。全聯不僅第一句妙,末句也工整而情景交融,成了奪錦之佳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