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中國式育兒”太坑娃,看看你中招了沒?

敏感期 海淘 早期教育 育兒 光明網 2018-12-22

世上沒有天生的父母,也沒有標準的育兒方法。即使是新時代的父母,在育兒路上漸漸走出了自己的風格,但也難免會帶有“老一輩”的烙印,把自己從父輩那裡接受到的教育方式,實施在下一代身上,呈現出鮮明的“中國式育兒”特色。這些育兒方式有利有弊,今天小編盤點的是其中幾個“中國式育兒”坑,大家看看自己中招沒?

這些“中國式育兒”太坑娃,看看你中招了沒?

望子成龍式:過早學習,忽略感官探索期

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似乎已經成為當今社會的一股潮流,在生存壓力下掙扎的父母們,將這份焦慮投注到了下一代的教育上。於是,孩子還未出生就產前焦慮,恨不得從受精卵便開始進行教育;還不會走路就送去各種早教,培養情商、記憶力等抽象學識;沒有形成數字概念便開始學數學,死記硬背也要讓孩子識字讀書……從表面上看寶寶能背會說,但過早學習知識不僅影響想象力的發展,降低孩子的可塑性,而且忽視了孩子身心成長的正常規律,對其長遠發展弊大於利。

0-3歲的孩子正處於成長敏感期,比起學習多少科學知識,他們更傾向於用看、聽、嗅、觸摸等感官運動來探索周圍環境。如果在這一階段孩子沒有得到足夠的感覺統合刺激,很容易出現大腦和身體不協調的“感統失調”問題,為今後的健康成長留下隱患。“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嬰幼兒時期的發展不能不重視,但也別揠苗助長,反受其害。與其“望子成龍”不如“望子成人”,應該注重培養孩子的性格和素養,而不是過早學習各種早教知識。

這些“中國式育兒”太坑娃,看看你中招了沒?

崇洋媚外式:不信任國產,以“進口”為準則

“外國的月亮比較圓”在各領域早已有之,但在育兒上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很多家長對孩子的用品已經嚴苛到非進口不用的程度,其中80、90後父母對海淘代購尤為推崇。國外母嬰產品如此受歡迎的背後,主要緣於其貼上了的“純天然”、“無副作用”等宣傳標籤,但“洋貨”真有那麼好嗎?其實不然。從安全性上來說,國外產品一樣存在假冒偽劣問題,近年來頻頻爆出國外母嬰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就是最佳證明,甚至連在海淘圈中風行一時的“小熊糖”也未能逃脫。從適應性上來說,即使這些外國產品沒有質量問題,也很有可能存在“水土不服”的情況。比如有些家長喜歡海淘代購“純維生素D”來為孩子補充維生素AD,認為國外孩子都不補充A,國內孩子一樣不需要補。然而這種想法背後,卻忽視了中外國情差異。由於國內外的基本國情、成長環境、飲食習慣和身體狀況都有區別,國外發達國家缺乏維生素A的情況並不普遍,並不適合於我國兒童營養水平的現狀。我國是維生素中度缺乏國家,相關領域專業人士均建議從寶寶從出生起須額外補充,並且堅持到3歲,以度過0-3歲這個生長迅速且免疫功能不完善的時期。

尤其是維生素A對於身高增長、免疫力提升的重要作用很多家長還不瞭解,所以才會轉而投向國外的純D產品。因此,家長務必謹慎選擇海外母嬰產品,不要盲目迷信“洋貨”而被矇蔽雙眼。我國專家也一再建議家長選擇國產營養補充品牌,不僅符合我國嬰幼兒的營養需求,而且在產品質量上也更有保障。以上述例子中的維生素AD來說,媽媽們熟悉的伊可新維生素AD滴劑就是專業可靠的最佳選擇,作為國內知名藥企達因藥業生產的OTC產品,劑量精準、配比科學,為中國寶寶“量身定製”,受到醫生、專家和家長們的一致認可。

這些“中國式育兒”太坑娃,看看你中招了沒?

全面掌控式:管束過多,以“聽話”為目標

在我國的傳統觀念裡,“聽話”是一種優良品質,“聽話的孩子”也成為“好孩子”的代名詞。孰不知,過分聽話的孩子背後,往往隱藏著沒有主見、心理脆弱、缺乏自信心等問題。2-3歲的孩子處於自我意識的敏感期,他們開始形成“自我”概念,喜歡說“不”,拒絕“餵飯”,強烈要求“自己走”……開始了各種冒險嘗試。其實,孩子這些“不聽話”的表現,恰恰說明孩子的自我意識正在發展,是成長的標誌,而不是在挑戰家長的“權威”。

心理學家認為,能夠同父母進行爭辯的孩子,長大後會比較自信、有創造力和合群。爭辯有助於孩子形成意志力,學到爭辯的藝術,得到應付衝突的訓練;有助於其明白是非曲直,與父母的觀點進行碰撞,形成自己的世界觀。如果家長管束太多,孩子變得越來越聽話,就會逐漸失去獨立思考和行動的習慣與能力。

小到個人,孩子人生的未來走向,有賴於父母的教育和培養;大到國家,一個民族的振興崛起,是以新生力量的發展為依託。有以上這些反面教材的家長,需要停下來好好反思,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方不負“為人父母”四個字。

版權聲明:如涉及版權問題,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