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這可能是他的“執拗敏感期”

敏感期 不完美媽媽 文章 睡眠 胖墩兒奶爸 2019-07-10

文|胖墩兒奶爸(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我就要那個,不要這個”
“不行不行就不行”

小侄女妞妞3歲了,在我心裡,她一直是一個文靜乖巧的小公主,輕言輕語的而且很愛笑。可是就在最近,我發現妞妞和以前不一樣了,大人的指令她90%都會抵抗,大聲尖叫並堅決的提出相反的想法和舉動。

對於自己想要的東西,決不放棄,不管是否合理,那執著的倔勁兒真是徹底顛覆了她在我心裡從前的人設。按照她媽媽的話說“以前的小公主,怎麼就突然變成了一個滅霸”。

聽到媽媽這樣的描述,我也覺得很無奈,所以諮詢了一切做幼教的朋友,得知,妞妞可能進入到了執拗敏感期。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這可能是他的“執拗敏感期”

執拗敏感期,3-4歲孩子的小戰場

低齡寶寶在成長某個階段,大都會突然出現一個非常倔的時期,兒童教育專家稱之為“執拗敏感期”。

通常,3-4歲的孩子大體上的表現就會像妞妞那樣,以自我感受為中心,以自我評判為標準,拒絕外界干涉和參與自己的計劃,並且對於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達目的不罷休,儘管知道是南牆,但也想拼盡小命去搏一搏。

事實上,兒童在成長中有多個不同敏感期的到來,但執拗敏感期是所有敏感期中最為重要,也是最應該受到家長極度關切的一個。

很多家長會把孩子的這一敏感期理解為“胡鬧、任性”,然後想方設法的立即干預,並且嚴格制定規矩,以此攔截孩子敏感期的繼續擴張。然而,兒童教育學家告誡各位家長:過分攔截孩子的敏感期擴張,反而對孩子造成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應對孩子執拗,先立規矩,是對還是錯?

家長都擁有一顆掌控全局的心態,控制著孩子的一切。所以,立規矩這個事兒,自然是免不了。

我見過一位朋友,她的兒子4歲了,一年前,媽媽辭掉了工作準備一心一意照顧孩子。3歲的孩子正是執拗期高頻期。

兒子喜歡吃葡萄,掉到地上的也會堅持要去撿起來吃;
兒子每晚睡覺都會抱著一隻小恐龍,就是不讓蓋被子;
吃飯必須要讓爸爸媽媽都坐下一起吃,不然就哭鬧;
更可怕的是,有一次看見天上的飛機飛走了要求媽媽把飛機拽回來······

剛接手照看孩子的媽媽一頭熱,為了不讓孩子繼續“任性”,媽媽決定為孩子立規矩,以此讓孩子“規範”一點。比如媽媽要求兒子不許睡覺再抱小恐龍,必須蓋被子;葡萄掉到地上了必須去洗一洗再吃。

一系列嚴格的規矩,執行起來卻是困難百出,兒子不願意,媽媽也要強行做。然後就搞出了兒子和媽媽每天都爭吵的局面。

而且現在兒子4歲了,按道理說,應該能夠和大人平心靜氣的溝通了,可是不管什麼問題就是還像3歲那個時候一樣的執拗,蠻橫不講理。看著一點沒長大。孩子越是這樣,媽媽的指令就越是嚴苛,似乎母子倆這臺“宮心計”永遠無法劇終。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這可能是他的“執拗敏感期”

孩子的執拗敏感期,是孩子自我意識發展的一個必經階段,這其中包含了否定和認可,孩子需要通過自我的認可和否定來對新的成長階段進行認知和判斷。

孩子無時無刻不在對外界進行試探性的接觸。因此,對孩子自身而言,除了繼續發展下去以外,沒有其他路徑可走,否則就會“誤入歧途”

而對家長來說,歧視孩子的執拗期,過度的干預、立規矩,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就會繼續順延,這樣只會阻截孩子的繼續成長。也就像前文小兒子那樣,無法從敏感期中化繭成蝶,而繼續停留在前一個階段繼續汲取未獲得的養料,成長滯後。

如此帶來的後果,讓家長們的壓力倍增。很顯然,要正確應對孩子的執拗敏感期,已經成為現代每個家庭育兒工作中必須做的一項任務。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這可能是他的“執拗敏感期”

家長正確應對執拗敏感期,“小滅霸”榮升“小天使”

01.接納的心態,是最好的開端

我們這一代的家長,耐心越來越少了,自然教育問題上有時候會匆忙了些。執拗敏感期,一大忌,就是家長的匆忙處理

因為很多家長耐心不夠,所以在孩子執拗突然爆發的時候,會採取硬碰硬的匆忙處理方式。

通過前文的故事,家長一定知道這樣的做法不可取。

正確的做法是,為人父母,要做好接納孩子的一切。能夠和孩子進行一個良好溝通的前提就是接納,犯了錯,執著了不該執著的,喜歡了不該喜歡的,仔細想想,其實都不是什麼大事。鞋穿在自己腳上,孩子舒服大人也無需理會,因為他並不認同大人“鞋穿反了會有壞影響”的觀點。

家長不要急於否定和干涉孩子的行為,可以先從語言和肢體動作上先接受孩子,向孩子示意“我本無敵對你的意思,你可以擁有你喜歡的方式”。家長接納的心態調整好,孩子就會感受到被接納,而後,再進行孩子的需求分析。

02.具體需求具體分析,知己知娃,百戰不殆

你瞭解孩子的真正需求嗎?是不是他表面說的那樣?還是他有隱藏的需求未被挖掘?朋友曾說“我無法從兒子身上表現出的行為而知道他究竟想要什麼,本以為今天他想這樣,可明天他又需要另外一個樣子了”。這位朋友的訴說中帶著大部分家長都有的一種無奈和無助。

孩子的心理需求可能每天都在變,也可能一天之內還分個上午和下午兩種狀態。家長不能一味的用孩子以往的狀態來約束和控制孩子當下的行為。

樂樂3歲的時候特別喜歡吃魚餅,過了段時間突然很奇怪的一看見魚餅就哭,堅決不吃。媽媽吃驚:怎麼突然就不愛吃了呢?難道是這次做的味道不一樣?
媽媽就坐下來和樂樂聊了聊,問孩子為什麼不想吃魚餅了,樂樂說“我就不想吃了。”媽媽說“以前樂樂喜歡的東西現在不喜歡了,難道是因為樂樂長大了不再喜歡吃魚餅了麼?”樂樂說是的。

大部分情況下,當你真正瞭解孩子的想法的時候,就會發現其實孩子的世界很簡單很可愛,只是他們不想要了,也許是他們真的不喜歡那一樣東西了。

家長最容易忽略的就是孩子最簡單的需求,而過度關注了孩子的表現,失去與孩子溝通的機會。沒有哪個家長天生就是談判高手,可是面對孩子,很多時候,你真的需要提升自己的談判技巧。

怎麼提升?就是要了解孩子的真實需求,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認同。不過也有很多情況下,同樣的方法,同樣的操作,可能很多孩子即便被理解了也還是哭鬧,家長應該學會怎麼處理。

03.冷處理,試探性立規矩,爸爸媽媽們的“降娃”錦囊

孩子性格都不同,有的勸說一下還可以商量,有的就是不聽商量,撒潑打滾,感覺世界最後一場戰役也不過如此了。這個時候,家長需要冷處理

冷處理這個詞,爸爸媽媽們應該不陌生。聽過太多家長訴說自己育兒的苦惱,面對孩子的無理取鬧,真就是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真的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就不要想著一定要做什麼,孩子的執拗除了需求的分析和正向給予之外,還需要給孩子空間進行自我修整。

冷處理,更適用於大是大非的問題上,比如孩子就想去南極看企鵝,比如不能再繼續在爺爺身上騎大馬。

不能做的事情,不能做的原因,要和孩子說明,當然,孩子哭鬧時一定聽不進去你說的,所以家長切勿進入復讀機狀態不停的和孩子說。

說過一遍,要立即進入冷處理,讓孩子哭也好鬧也罷,盡情的發洩情緒,等孩子冷靜下來了,家長需要安撫孩子,一邊安撫一邊告訴孩子應該知道的道理。

很多家長會提出,一定要在孩子痛徹心扉的時候立規矩。究竟應不應該在這個時候立規矩,還是要看孩子的個人情況,不過家長可以試探性的去讓孩子明白規矩建立的必要性,如果孩子拒絕建立規矩,那家長也切勿強迫。畢竟,教育孩子,我們更希望智取,而不是勇奪。

不撞南牆不回頭,覺得孩子性格太犟?這可能是他的“執拗敏感期”

​不管此刻,坐在你旁邊的小人兒,是小霸王,還是小天使,也許他們從未曾想過要做讓你束手無策的執拗娃。但他們都很無奈的在成長路上,經歷著不同階段的自我調整,為人父母,我們要做到更多的是接納,包容,要從他們的立場去理解他們真實的想法,必要的時候,冷處理。每個孩子都應該是個可愛的小天使,相信他們!

今日互動:家長們時如何幫助孩子渡過執拗敏感期的呢?歡迎評論分享

————————

在育兒生活中,有任何關於育兒的問題胖墩兒奶爸都願意為您出招,旨在為寶寶的生長提供一臂之力。

我是胖墩兒奶爸,一位願意分享自己育兒知識的奶爸。也歡迎各位爸爸,媽媽們進行點贊,轉發及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