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勒:大交通引領大發展

彌勒:大交通引領大發展

高鐵穿山而過。

在歷史長河中,70年不過滄海一粟。新中國成立70年來,紅河彌勒城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這一切是從人們生產生活的基本需要——交通開始的。

家住彌勒市東山鎮的陶開文至今依然清晰地記得,10多年前自己輾轉數日第一次走出大山時的艱辛。現在,開上小轎車,帶著家人,隨時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坐上高鐵,半個小時就到昆明。四通八達的便捷交通已經讓越來越多的彌勒人切身感受到,天涯咫尺,路不再漫長。

談起交通發展帶來的便利,在彌勒生活了大半輩子的張光強深有感觸。“我的老家在玉溪市華寧縣盤溪鎮,因為工作原因,20世紀80年代來到彌勒。那時,從盤溪鎮到彌勒,每天只有一趟班車對開。70多公里的路程,要顛簸五六個小時,若是遇上泥滑路爛,班車只能停開。有時候還買不到汽車票,只能先坐火車到開遠,再從開遠轉坐汽車到彌勒。”張光強說,“現在,從彌勒到盤溪的公路改建成了標準的柏油路,每天從彌勒發往盤溪的班車就有六七趟,乘客再也不用擔心行路苦、坐車難了。”

“突飛猛進,日新月異”這是彌勒市交通運輸局局長李國銳對近年來彌勒市交通發展變化的概述。

隨著彌勒加大對農村公路的提升改造,一條條鄉間公路真真切切變成了農民的“致富路”和“幸福路”。

“4年前,從鄉政府到我們村委會的路全部是土路,到各個村民小組的路也全部是土路,遇到下雨,就變成了爛泥路,通行十分困難,也很危險。現在好了,從鄉政府到我們村委會的路、到村民小組的路,全部都是水泥路,下雨也不怕了。路好走了,買汽車、買摩托車的人也多了。”說起路的變化,彌勒市江邊鄉小倮份村黨總支書記普樹生言語中流露出難以抑制的激動。

“以前,這裡都是坑窪不平的泥土路,騎摩托車上街一趟來回要4個多小時。現在,水泥路通了,不論天晴下雨,來回一趟,騎摩托車只要1個多小時,我們出行方便多了。”說起通村路的改變,江邊鄉平地村委會平地村村民小組的肖建福也深有感觸。

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讓山裡人走得出去,山外人進得來,貨能賣到山外去,徹底告別了廣大山區農副產品運輸難和群眾出行難的歷史。“以前,路不好走,只敢種植甘蔗、穀子、玉米。後來,我們嘗試著種植了芒果樹,今年已經掛果。現在,路好走了,老闆直接把車開到路邊收購農副產品,我們的種植成本也降低了。相信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江邊村委會大竹子箐村民小組村民李德蘭開心地說。

近年來,彌勒大力發展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全市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事業得到空前發展。據交通部門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底,彌勒全市境內公路實有里程4036.989公里,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里程佔統計總里程的5.9%。擁有縣管省道3條210.527公里、縣道21條414.376公里、鄉道134條1046.473公里、村道1952.9公里、專用道8條37.582公里,行政村通暢率、村組硬化率均達100%。

“2001年起,我就開客車跑昆明,那時的326國道還很差,從彌勒到昆明要3個小時。”彌勒市彌陽鎮梅花溫泉社區赤黑村黨支部書記華國坤告訴記者,“現在不一樣了,彌勒的交通發展太快了,3年就是一個大變樣。現在自己開著私家車一個多小時就能到昆明。”

2016年12月,雲桂鐵路彌勒站建成通車,一時間,“高鐵時代”成了彌勒的熱詞。李國銳說:“高鐵的開通,打通了彌勒通往昆明、進出兩廣的快速通道,不僅改變了彌勒人的出行方式,更給彌勒市帶來前所未有的活力與機遇。”

說起交通發展的變化,不得不提城市交通運輸。1996年,彌勒出現了第一家公共汽車公司(佛城旅遊汽車有限公司),時有6輛公交車在3個線路運營,後來隨著城市的發展,線路逐漸增加,並延伸到了村寨。目前,全市共有城市公共交通經營企業3家,有公交車360輛,公交線路達31條,其中,城鄉公交線路17條、城市公交線路14條,日均發車1805班次,日均客運量5.53萬人次,極大地方便了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

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後,彌勒人民搶抓機遇、奮發圖強,在彌勒大地上掀起了一浪高過一浪的交通建設高潮,實現了一次又一次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新的輝煌。“彌勒現已基本形成‘北上省會、南下越南、東進兩廣、西達緬撾’的交通格局。”李國銳告訴記者,目前,彌勒市域內“四縱四橫”公路主幹道基本形成,南北高速公路貫穿,東西高速公路交匯,支線公路及農村公路網絡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公路、鐵路各類交通運輸及出行方式在綜合發展。

70年波瀾壯闊,70年跨越發展。經過70年的發展,高速公路寬闊平穩,四通八達;幹線公路上車輛南來北往,川流不息;農村公路綠化養護到位,乾淨整潔;高鐵穿境而過……彌勒交通事業的發展和變化,讓廣大群眾共享更多的交通運輸發展成果,也為該市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提供強了有力支撐。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