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隊的夏天》:小眾生意容易“糊”《樂隊的夏天》:小眾生意容易“糊”

五個“超級樂迷”

《樂隊的夏天》:小眾生意容易“糊”

31 支樂隊集結

《樂隊的夏天》:小眾生意容易“糊”

老牌搖滾樂隊“面孔”

《樂隊的夏天》:小眾生意容易“糊”

年輕樂隊“皇后皮箱”

鑑定對象:《樂隊的夏天》 播出平臺:愛奇藝

常見的類型綜藝競爭白熱化之後,小眾文化變成了出品方和製作方青睞的“新歡”。

《中國有嘻哈》《這就是街舞》爆紅之後,又有一檔新節目將觸鬚伸向了“小眾”,《樂隊的夏天》(以下簡稱《樂夏》)就這麼來了。

這不是中國電視人對此領域的初墾。2017年江蘇衛視《中國樂隊》就用4.9分的豆瓣評分與讓人羞赧的收視率,告訴來者“此路難行”。

就首期節目來看,很想紅的《樂夏》,事實上,處於“糊”的邊緣。

原因有表層的,比如《樂夏》的視覺效果中庸。綜藝也講“顏值”,對於路人觀眾來說,畫面可以提供必要的第一眼吸引力。鏡頭運用、剪輯上,《樂夏》平鋪直敘得很。

相比較引領賽博朋克式視覺風潮、舞美佈景奢侈到震撼的《中國有嘻哈》,《樂夏》弱了不是一點點。前者在鏡頭運用、剪輯節奏中隱含的對抗感和緊張感,也值得《樂夏》學習。

另外,同樣是小眾文化,街舞本來就具有極強的視覺觀賞性,嘻哈歌手也通過不同衣著和打扮將自己的個性“外化”,且二者當中都有freestyle和battle的天然基因,可看性和懸念感都比樂隊表演大很多。

要知道,再個性化的“隊”PK起有個性的人,也還是要弱一籌。團隊一詞,本身就意味著去個性化和求同。

《樂夏》依然有賽制:在31支隊伍中,靠票數選出HOT5。儘管已經極盡收斂,不客氣地說,這歸根結底還是“少數服從多數”的選舉式投票。這本身就是反樂隊文化的。對於樂隊來說,最重要的從來都是找到相同調性、能有共鳴的同類人,並且保持長久的親密情感聯結,而不是找到最多的認可。

當然,這也是無奈之舉。畢竟,綜藝節目總要有個遊戲規則在,大家圍繞規則做遊戲。否則,一盤散沙的局面更難看。

另外,屏幕本身也帶有反樂隊性。對樂隊來說,現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連讓馬東做這檔節目的初衷也是因為“現場”:“一到音樂節,公司的年輕人就集體請假消失。”經過屏幕過濾,很多屬於樂團的表達被消解、隔閡了。

為了求生存,《樂夏》在節目中栽種了很多情懷和衝突,比如成立30年的面孔樂隊、由經紀公司捏在一起的練習生樂隊邦邦樂團,還有樂團人之間千絲萬縷的往日故事。

但《樂夏》的撒手鐗,還是馬東。舌燦蓮花卻自認五音不全,不懂如何跟樂團溝通的他,做樂隊節目有“揚短避長”之嫌。但在筆者眼中,這恰恰是觀看此節目的一把鑰匙——馬東代表的是一群對樂隊文化陌生的普通觀眾,他的疑問、困惑、無所適從,都是代表普通觀眾的發聲。畢竟小眾綜藝要出圈,還是得靠廣大路人觀眾。

張亞東、高曉鬆、吳青峰三位大護法,保證了節目的專業性,而身為樂隊迷的喜劇人喬杉,則消解、模糊了路人與專業人之間的鮮明界限。

可惜的是,儘管很努力,《樂夏》的路還是會很難走。新鮮感過後,如無奇招,該節目難有匹敵《奇葩說》的熱度和口碑。

隱約有股糊味已經飄來了。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