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唐詩中的三仄尾

孟浩然 梧桐樹邊羽 2019-04-07

什麼是唐詩的三仄尾?格律詩詩中不能出現三仄尾嗎?

淺談唐詩中的三仄尾

風正一帆懸

三仄尾在唐詩中有出現,不多。至於是否出律不好定論。

我們具體來講一下什麼是三仄尾,以及不得已的情況下如何拗救。

三仄尾就是一句詩的最後三個字都是仄聲。我們原來講過五絕平仄的一種基本格式:“平起不押韻”,我們用這種基本格式來講解: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句就是“平平平仄仄”,我們舉個例子,假如寫句打油詩:“你來他不去”,因為在合律的情況下,首字是可平可仄的,所以這句子的平仄是“仄平平仄仄”,這是合律的。

但是現在不是他不去了,而是我不去了,句子改成“你來我不去”,這就是三仄尾了。不但三仄尾,整個句子還只有一個平音,又犯了孤平。大家念一下看看,是不是非常不順口?

我們看唐詩怎麼做的。

《次北固山下》 王灣客路青山外, 仄仄平平仄行舟綠水前。 平平仄仄平潮平兩岸闊, 平平仄仄仄風正一帆懸。 平仄仄平平

這首詩裡面“潮平兩岸闊”,正是三仄尾。我們看到這句的首字可平可仄的地方使用的“潮”字是平音,也就是說保證了有兩個平音在前面,並且解決了孤平的問題,這是一種解決方法,或者說是一種妥協方法。

那麼我們這句“你來我不去”要如何修改?才讓三仄尾讀起來沒那麼阻滯?把“你”字改成“君”字,“君來我不去”,是不是就順口多了呢?

淺談唐詩中的三仄尾

客路青山外

還有一點補救,就是在下一句的開頭,原本該是“仄仄仄平平”,把第一個字改成平音,以免造成上句三仄尾,下句三仄頭。所以“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平仄為“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整聯讀下來抑揚頓挫,沒有不舒服的感覺。

我們看劉禹錫的《歲月詠懷》,也是這樣處理的。

彌年不得意, 平平仄仄仄新歲又如何。 平仄仄平平念昔同遊者, 仄仄平平仄而今有幾多。 平平仄仄平

再看那句打油詩:“君來我不去”,假設下句本對“就你事兒多”,平仄為“仄仄仄平平”。咱們把“就”字換成“偏”字,平仄改為“平仄仄平平”:

君來我不去,偏你事兒多。

是不是比“你來我不去,就你事兒多”要上口多了?

另外有一種處理第三字非用仄音不可的自救方法,那就是把第四字原本仄音的字換成平音,這是一種唐詩大量採用的方法,甚至形成了一種變格,在唐詩中存在非常多,但是嚴格來講,並非三仄尾了。

從格式上講,就是將“平平平仄仄”變成“平平仄平仄”,這是為了處理第三字仄音的變格。我們看幾個例子,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渚, 平平仄平仄日暮客愁新。 仄仄仄平平

這裡出句為變格,並非三仄尾出律,所以下句就是正常的“仄仄仄平平”

還有王勃的:“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也是“平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

這是減少三仄尾的一種方法。

淺談唐詩中的三仄尾

移舟泊煙渚

當然三仄尾在律詩中是存在的,而且不進行拗救的“仄平仄仄仄”在杜甫詩中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對於合格律的詩句,這種格式是非常少的。

所以你要說格律詩中有沒有三仄尾?是有的,雖然不多,但確實有,而且相對三平尾來說已經算有點數量了,三平尾是絕對不允許出現的。

但是咱們現在寫格律詩要不要三仄尾呢?儘量不要。唐朝的時候格律詩剛形成,各方面的試探、研究都是存在的,到了後期格律體成熟,詩人基本上就會避開三仄尾。

有這麼多字可以選,為什麼一定要用變格?為什麼一定要用三仄尾?為什麼一定要讓別人讀起詩來覺得彆扭?

現在的人寫格律詩,沒有人能有那麼高的意境真正需要“不以詞害意”。

淺談唐詩中的三仄尾

兒女共沾巾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