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坊間五千年:來自四鄰八坊、涵蓋上下五千年的奇談史趣,文化及旅遊話題

十三世紀時,成吉思汗與其子孫們曾遠馳萬里征服了亞歐大陸的大部分地區,今日的中東(伊拉克、伊朗等地)、俄羅斯(基輔、莫斯科等十多個城市)、波蘭、匈牙利等許多歐洲國家與地區都曾屈服在蒙古的鐵騎之下,甚至淪為了蒙古汗國的一部分。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成吉思汗獨創的“大迂迴”戰略思想

蒙古軍隊西征前後分為三次,第一次征服中東地區的戰爭,就是成吉思汗本人帶領的;第二次西征的影響最為巨大,為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朮赤之子)所率領,第三次為旭烈兀(託雷之子)所率,這哥兩所建立的“欽察汗國“及”伊利汗國“跟忽必烈所建立的元朝一樣,都在政權所在地區有過八九十年的統治歷史。

中世紀時的歐洲為若干封建王國所割據,有點像我們的戰國時期;這些王國相互對立,有必要時也會相互扶持,所謂“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正是此意。當時的歐洲同樣名將輩出,只不過他們懂的只是“戰術”而非“戰略”,所以才會如此崇拜亞歷山大、才會在遭遇蒙古騎兵時一敗塗地。

蒙古所採用的“大迂迴戰略”與《孫子兵法》中的詭道思想異曲同工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強兵堅鎧結合迂迴戰略,蒙古騎兵無往不利

成吉思汗本為軍事天才,其軍事思想在整個中國歷史上都是非常先進的,而且沒證據顯示他曾學習過什麼兵法。成吉思汗的戰略思想稱為“大迂迴”,是他從蒙古族的圍獵經驗中總結出來的:城堡就是蒙古軍眼中的困獸、必須以超級隱蔽的方式悄然接近獵物,在對方不知不覺之間將其嚴密包圍。

與此同時,成吉思汗還在圍獵過程中領悟到了與《孫子兵法》異曲同工的詭道思想,比如“以迂為直、避實擊虛、圍師必闕”等。

當他的這套思想再結合上蒙古騎兵特有的速度,蒙古軍隊在戰場上就所向披靡了!要知道,蒙古與南宋戰爭了數十年,最後也是通過繞往西南的“大迂迴”戰略成功滅的宋朝。

歐洲人不懂什麼“戰略”,在蒙古騎兵面前,難怪到最後只剩“一驚一乍”,意思無非都是“怎麼可能、我的天呀”之類,我英語不好,就不必用他們的語言來表達這樣的驚詫了。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戰爭就是圍獵,戰場就是獵場

在迂迴戰略中成功包圍敵人後,成吉思汗的這套戰略同樣留有靈活的餘地,比如會根據現場的地理佈局,結合“圍師必闕”給對方留個逃跑的口子,從而讓對方再次進入下一個包圍圈。到最後唯有哭喊“我不玩了”的份。

匈牙利之戰:以迂為直、圍師必闕

1241年,拔都與蒙古名將速不臺分率兩支軍隊,自北向南越過喀爾巴阡重重山嶺撲向東歐,計劃於匈牙利平原上會師。在行軍路線上,蒙古軍隊採取了“以迂為直”策略:速不臺率領三個騎兵縱隊(約三千人)走在前面,拔都的主力部隊約六萬人在後迂迴前進,同時另外派了兩支三萬人隊在進軍路線南北兩路的波蘭、東普魯士、西里西亞等地沿途橫向掃掠。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迂迴進軍,悄然抵達佩斯城下

如此一來,當時的歐洲各國就摸不清蒙古軍隊的主力在哪了,匈牙利國王貝拉四世在面對強敵壓境時更是一頭霧水。

速不臺抵達佩斯城下後,繼續掩飾自己的隊伍人數,只是利用拋石機、火箭等向城中發起猛烈進攻;強大的攻勢讓沒見過“東方戰場世面”的匈牙利士兵一下子懵圈了,貝拉因此斷定:這波軍隊絕對就是主力無疑!於是貝拉迅速組織起自己的主力約十萬兵馬追擊至賽約河(今蒂薩河),並在河西岸組建兵營,準備全面迎擊蒙古“主力”。

他不知道的是,當時拔都的真正主力已從賽約河南段悄然結筏西渡、繞到了貝拉兵營的後方。在貝拉前進追擊時,速不臺也在主動退卻,目的就是引誘敵軍抵達賽約河岸,好配合他與拔都的下一步戰略攻勢。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圍師必闕,再次撲殺敵人的剩餘力量

當拔都的主力部隊從佩斯後面完成合圍發起進攻時,速不臺也祭出了自己的“大殺器”,巨石、火箭、燃油等密集地撲向貝拉軍中,匈牙利軍隊很快就崩潰了。

這時候,速不臺又利用“圍師必闕”之策,在三面合圍中給地方留了個缺口;趁對方逃竄之時,利用蒙古騎兵“高速度強耐力”的特性對逃兵展開窮追撲殺,一如狩獵場上“圍獵”後的追獵一般。

此戰裡面,匈牙利遭到了重創,總共損失十萬人以上,要知道從前的歐洲,總共才有多少人呀!貝拉戰敗後逃往了奧地利,佩斯終告城破!

波蘭之戰:分兵合擊,合而殲之

先分後合、合而殲之,這也是蒙古軍隊的迂迴策略之一。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多路駐軍,迷惑敵方的戰略判斷

話分兩頭,話說拔都與速不臺兵進匈牙利的時候,為迷惑匈牙利,拔都同時派了兩支三萬人隊迂迴於北路與南路,這兩支部隊分別由拜答兒與合丹兩位王子率領。

那時候,匈牙利周邊的歐洲軍力就超過十五萬,如果讓他們與匈牙利聯合起來,這仗就不好打了。拜答兒與合丹的任務,就是要迷惑和打擊匈牙利周邊的波蘭人、日耳曼人及奧地利人,使他們無法相互協調、干預到匈牙利的戰局。

面對敵方的十五萬兵力,由於拜答兒與合丹兵分兩路,只能以各自的三萬人進行牽制,於是拜答兒採取了“分兵合擊,合而殲之”之策,充分發揮蒙古騎兵的機動能力。

由於有合丹在南部牽制住西里西亞,拜答兒乾脆就在北部大膽直接撲向波蘭首都克拉科夫,打個轉又退了出去。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長途奔襲侵擾,也是蒙古騎兵的特有強項

波蘭人以為這就是常見的遊牧民族侵擾方式而已,於是出兵窮追,這下子就正中拜答兒之計了!拜答兒一邊“逃跑”一邊不斷放出沿途掠劫來的俘虜,四散奔逃的俘虜們造成了蒙古軍隊潰敗的假象,一直將波蘭人引進了事先設好的埋伏圈。

等波蘭人完全進套,早已準備妥當的蒙古弓箭手就萬箭齊發,拜答兒再與弓箭隊一道“合而殲之”,追出來的波蘭軍隊幾乎全軍覆沒。

沒了軍隊,克拉科夫就是個空城了,拜答兒大搖大擺進了城並放火付諸一炬......不得不說,當時蒙古軍隊的此舉確實很野蠻,但在兵力懸殊的戰爭角度上,也只有這麼做才能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了。

摩拉維亞之戰:先發制人,化整為零

解決掉波蘭之後,拜答兒原計劃與合丹會師與西里西亞的首都佈雷斯勞,意外得悉西里西亞國王亨利正在列格尼卡集結了一支2.5萬人的軍隊,與此同時,波西米亞的五萬日耳曼大軍也正向此地進發。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行動笨拙的歐洲騎士完全不是蒙古騎兵的對手

面對數量遠大於己的敵方攻勢,拜答兒決定先發制人,與合丹迅速合兵列格尼卡後,出其不意地以二比一的兵力優勢殲滅了這支由歐洲各國騎士組成的部隊。

這些歐洲騎士鎧甲厚重且行動遲緩,在迅如閃電的蒙古騎兵面前簡直就是不堪一擊,列格尼卡一戰,西里西亞國王亨利敗得毫無懸念,他自己也因此掛掉了。

得益於出其不意的“先發制人”(對方憑藉自己有概念上的“7.5萬大軍”,料定蒙古軍隊不敢貿然進攻),那五萬日耳曼軍隊獲悉戰況後也嚇得退守回本土,蒙古軍隊再次憑這些“神操作”一一化解了各種戰爭危機。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化整為零,單個騎兵縱隊的靈活性大大增強

波西米亞國王文西斯勞斯率軍退守本土後,拜答兒首先從波西米亞西北部發動佯攻,當日耳曼大軍出兵迎戰後,馬上就將自己的部隊化整為零(以多個百人小隊、千人的騎兵縱隊為單位),使文西斯勞斯無處觸及。

化整為零後的蒙古小縱隊就好比牙尖齒利的螞蟻,以極高的機動能力反覆遊弋在波西米亞後方的摩拉維亞平原上,文西斯勞斯的日耳曼軍隊根本就無法擁有蒙古騎兵那樣靈活機動的給養,簡直拿他們沒轍了。

在反覆的拉網式遊弋掃蕩中,蒙古騎兵一點點地將摩拉維亞咬噬殆盡,影響匈牙利戰局的周邊威脅自此徹底被清除乾淨!

當蒙古騎兵與歐洲騎士相遇,歐洲人從此記住了什麼叫“迂迴戰略”

一系列神操作,終於化解了來自歐洲周圍的威脅

最後呢,拜答兒與合丹當然是轉頭往南與速不臺匯合去了!他們以區區六萬人的軍隊,徹底拖垮了來自波蘭、西里西亞、波西米亞的多國聯軍,為拔都與速不臺攻陷匈牙利提供了經典的牽制殲滅戰支持,期間一系列的戰略“神操作”,今日的歐洲人談及後無不拜地歎服。

在整個歐洲戰爭史上,除了亞歷山大,就只有蒙古西征大軍懂得充分運用大局性的“戰事謀略”了,戰場對他們來說,就是擺在地圖之上的一盤棋,缺乏適當的戰略思想,單憑一己之力的話,再強大的蒙古騎兵又哪能征服了整個歐洲?

“坊間五千年”將堅持內容100%原創(部分圖片來源網絡,若存疑義聯繫即刪),持續為大家輸出選題豐富的原創文章。本號文字均親自碼出,觀點為個人見解,絕無任何映射行為,歡迎訂閱轉發及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