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蒙古 成吉思汗 南北朝 歐洲 菁菁蔥蔥那些年 2017-06-03

說到蒙古帝國。大汗鐵木真於1206年建立大蒙古帝國,被“天賜”為成吉思汗,可以引申理解為四方世界的君主。不負長生天的厚愛,成吉思汗以廣博的胸襟和殘暴剛毅的性格鍛造了一個綜合性的帝國,帝國軍隊由蒙古人、突厥人、通古斯人、漢人和波斯人組成,蒙古人、突厥人和通古斯人提供了遊牧漁獵社會培養出來的古代最強兵員,漢人和波斯人則提供了當世最先進的軍事科技,於是成吉思汗及其後人用鋼鐵般的嚴密軍令和各顯其長的軍事組織結束了全人類的一個大割據時代。在東亞,華夏、契丹、党項和女真人的中世紀“三國演義”被畫上句號,日本鎌倉幕府被迫繃緊神經,藉助神風保全一方;在中亞,突厥人的眾多帝國和邦國都被摧毀,沉迷伊斯蘭教的長生天后裔們再次感受到了騰格里的憤怒;在中東,轟轟烈烈的十字軍東征也暫停了行動,騎士們在鎖子甲和十字罩袍裡瑟瑟發抖,迷信成吉思汗是“約翰長老”的美好童話而苟且;在東歐,欽察突厥人被迫臣服新的草原共主,斯拉夫人、波蘭人、匈牙利人和條頓人被箭釘死在冰面上,後世讚頌的俄羅斯的守護神——寒冬,對草原騎士而言毫無作用。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蒙古暴風為何如此猛烈?撇開成吉思汗、哲別、速不臺、木華黎和拔都等帝國君主和將領們天才的指揮能力不談,也不談蒙古軍人強大的單兵素質,原因便是他們的盔甲。蒙古軍雖然裝備了不下十種的盔甲,但其中鐵扎甲和皮扎甲所佔的比重最高,根據宋朝使節的描述,“創業時期”的鐵木真汗自己所穿的也是一套皮扎甲。根據普遍的資料,蒙古軍四成兵力為重騎兵,而鐵扎甲是蒙古重騎兵中所裝備的最高規格的盔甲。除了今天介紹的這一款鐵扎甲外,蒙古軍還裝備著一種被稱為“羅圈甲”的盔甲,其實質也是鐵扎甲,只是將部分獨立排用布帛或皮料包裹起來,形成間隔性的色差。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先給大家科普一下扎甲這個概念。扎甲是指將長方形(也有長方形圓頭、橢圓形和正方形)的甲片直接用皮條或繩索互相編串而成的盔甲,其類目非常龐大,幾乎遍佈於所有甲冑系統中,包括草原甲系、中國甲系、日本甲系、伊斯蘭甲系和歐洲甲系等。扎甲最早的起源是阿爾泰山以東的歐亞草原東部(草原西部則流行鱗甲)和傳統中國地區,雖然在此之前的亞述帝國也使用類似扎甲的盔甲,但其形制又偏向於鱗甲,和我們習慣上所說的扎甲有一些區別。南北朝時期,東北亞的扎甲形制向世界擴散,這和當時歐亞大陸的“部族大遷徙”事件有著緊密的聯繫。“騎馬民族”自通古斯地區南下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將扎甲傳向兩國;匈奴的西遷導致的一系列部族遷徙也使我們能夠在日耳曼蠻族盔甲中看到草原-中國式扎甲的影子;從中亞南下的嚈噠人等部族則將扎甲傳向南亞和西亞。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扎甲的甲片在縱橫兩個方向上均互相疊壓,也就是說1mm的甲片常常形成4mm厚的防禦效果。早期的扎甲縱向和橫向的疊壓距離相似,因此活動性稍差;至南北朝和隋唐時期,扎甲的橫向連接依舊是緊密編串,而縱向則採用了掛吊的結構,即使用活動式皮條和繩索連接,使得上下兩層甲片可以伸縮運動。扎甲上的縫隙基本與人體平行,即使從伸縮部位的空隙鑽入,兵刃也會被上下疊壓的甲片壓制在一個和人肌體平行的角度,難以對人體造成有效傷害。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古典時代中國扎甲的材料多用青銅和皮料,早期草原扎甲除了這兩種材料外還使用骨質、角質和木材等,在相當於中國秦漢之際時草原和中原均已開始配備鐵製甲片。扎甲的鼎盛時期是遼、宋、西夏、金和蒙元時代這個中國的“中世紀”時期。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先前網上流行一個誤解:輕裝的蒙古騎兵怎麼會打敗了重裝板甲的歐洲騎士?事實上,十三世紀初的歐洲依舊是鎖子甲的天下,板甲還處在胚胎階段,我們看到大量實物的全身板甲最早也在15世紀出現。而鎖子甲的強項是防砍,對於刺擊的防護效果十分微弱,在崇尚近戰的歐洲深受騎士們的喜愛;然而在面對亞洲的箭矢風暴時卻顯得微不足道,尤其是面對性能優越的蒙古角弓;另一方面,佔蒙古帝國軍隊四成的蒙古重騎兵的扎甲在各方面的防護性上都比歐洲騎士的鎖子甲優越,而堅毅的蒙古馬則彌補了扎甲在重量上的劣勢。因此,蒙古帝國的軍隊裝備佔盡了各種優勢,勝利便不足為奇了!

我們奧宗工作室此次復原的蒙古帝國鐵扎甲,屬於成吉思汗時期蒙古帝國重騎兵的普遍裝備,復原依據來自於國內外學者的復原圖和留存下來的實物。其結構包括頭盔、胸背甲、胸背闊板、披膊、腰腹圈、腿裙和護臂。如下圖: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您見過蒙古帝國黑色大扎甲嗎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