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依仗堅船利炮四處劫掠,販賣人口則成了他們完成資本積累的一種罪惡手段。

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國人是被嚴令禁止出海的,對女子的出海稽查尤其嚴格,一旦發現洋人或本國商人偷偷攜帶中國女子出境,將依律嚴懲。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殖民勢力湧入中國,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怎能不引起他們的垂涎?於是那些在全世界遊蕩的人販子就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當時,中國廣東一帶人口眾多,耕地稀缺,再加連年戰亂和官府洋人的雙重剝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計極其艱難。那些西方人販子便乘機以極低的價格招募華人到美洲去做苦力,本來鄉土觀念很重的華人迫於生計,便在這些人販子的誘惑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在礦山、鐵路、種植園中從事奴隸般的艱苦勞動。而那些人販子把這些華工高價賣給僱主後,便獲得了鉅額利潤,這些華工則被蔑稱為“豬仔”。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依仗堅船利炮四處劫掠,販賣人口則成了他們完成資本積累的一種罪惡手段。

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國人是被嚴令禁止出海的,對女子的出海稽查尤其嚴格,一旦發現洋人或本國商人偷偷攜帶中國女子出境,將依律嚴懲。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殖民勢力湧入中國,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怎能不引起他們的垂涎?於是那些在全世界遊蕩的人販子就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當時,中國廣東一帶人口眾多,耕地稀缺,再加連年戰亂和官府洋人的雙重剝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計極其艱難。那些西方人販子便乘機以極低的價格招募華人到美洲去做苦力,本來鄉土觀念很重的華人迫於生計,便在這些人販子的誘惑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在礦山、鐵路、種植園中從事奴隸般的艱苦勞動。而那些人販子把這些華工高價賣給僱主後,便獲得了鉅額利潤,這些華工則被蔑稱為“豬仔”。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當時一些國內的奸商見販賣“豬仔”有利可圖,也幹起了這種罪惡勾當,充當起了洋人的中間商。他們到沿海村鎮大肆宣傳西方如何美好,賺錢如何容易,勾起人們對海外的嚮往,幫助洋人把“豬仔”們誘騙上駛向大洋對岸的貨船。

隨著華工數量在美洲越來越多,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勞動力資源。由於華工特別能吃苦耐勞,而且性格順從溫良,便於管理,所以僱主們都希望多用華工,為了留住他們,僱主許諾給他們尋找配偶,用他們掙來的工錢到他們的家鄉去購買當地女子,然後送到美洲與“豬仔”結婚。在舊時的廣東方言中,“花”是對女性的謔稱,比如娼妓被叫做“花姐”。由於這些女人是與與“豬仔”配對的,所以這種女子就被稱為“豬花”。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依仗堅船利炮四處劫掠,販賣人口則成了他們完成資本積累的一種罪惡手段。

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國人是被嚴令禁止出海的,對女子的出海稽查尤其嚴格,一旦發現洋人或本國商人偷偷攜帶中國女子出境,將依律嚴懲。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殖民勢力湧入中國,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怎能不引起他們的垂涎?於是那些在全世界遊蕩的人販子就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當時,中國廣東一帶人口眾多,耕地稀缺,再加連年戰亂和官府洋人的雙重剝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計極其艱難。那些西方人販子便乘機以極低的價格招募華人到美洲去做苦力,本來鄉土觀念很重的華人迫於生計,便在這些人販子的誘惑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在礦山、鐵路、種植園中從事奴隸般的艱苦勞動。而那些人販子把這些華工高價賣給僱主後,便獲得了鉅額利潤,這些華工則被蔑稱為“豬仔”。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當時一些國內的奸商見販賣“豬仔”有利可圖,也幹起了這種罪惡勾當,充當起了洋人的中間商。他們到沿海村鎮大肆宣傳西方如何美好,賺錢如何容易,勾起人們對海外的嚮往,幫助洋人把“豬仔”們誘騙上駛向大洋對岸的貨船。

隨著華工數量在美洲越來越多,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勞動力資源。由於華工特別能吃苦耐勞,而且性格順從溫良,便於管理,所以僱主們都希望多用華工,為了留住他們,僱主許諾給他們尋找配偶,用他們掙來的工錢到他們的家鄉去購買當地女子,然後送到美洲與“豬仔”結婚。在舊時的廣東方言中,“花”是對女性的謔稱,比如娼妓被叫做“花姐”。由於這些女人是與與“豬仔”配對的,所以這種女子就被稱為“豬花”。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那些充當“豬花”的女子,有少部分是因為無以為生,走投無路之下自願賣身前往的,但大多數則是被引誘、拐騙甚至被強行綁架上船的。中國奸商是誘拐婦女的主要黑手,他們把那些可憐的女人騙來後再賣給西方人販子。有些奸商本身就是被拐騙的“豬花”,可是她們在外國賺到錢後,非但不幫助同胞,還為虎作倀,坑害本國女子。

香港總督文翰曾在1894年的一份報告中稱,他在香港所見:有六七個從舊金山賺到錢返回香港的婦女,以炫耀她們賺取的錢財為誘餌,勾引了三四十個青年婦女隨他們去往加利福尼亞,逼迫她們充當娼妓,而她們自己則做起了老闆娘。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依仗堅船利炮四處劫掠,販賣人口則成了他們完成資本積累的一種罪惡手段。

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國人是被嚴令禁止出海的,對女子的出海稽查尤其嚴格,一旦發現洋人或本國商人偷偷攜帶中國女子出境,將依律嚴懲。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殖民勢力湧入中國,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怎能不引起他們的垂涎?於是那些在全世界遊蕩的人販子就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當時,中國廣東一帶人口眾多,耕地稀缺,再加連年戰亂和官府洋人的雙重剝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計極其艱難。那些西方人販子便乘機以極低的價格招募華人到美洲去做苦力,本來鄉土觀念很重的華人迫於生計,便在這些人販子的誘惑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在礦山、鐵路、種植園中從事奴隸般的艱苦勞動。而那些人販子把這些華工高價賣給僱主後,便獲得了鉅額利潤,這些華工則被蔑稱為“豬仔”。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當時一些國內的奸商見販賣“豬仔”有利可圖,也幹起了這種罪惡勾當,充當起了洋人的中間商。他們到沿海村鎮大肆宣傳西方如何美好,賺錢如何容易,勾起人們對海外的嚮往,幫助洋人把“豬仔”們誘騙上駛向大洋對岸的貨船。

隨著華工數量在美洲越來越多,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勞動力資源。由於華工特別能吃苦耐勞,而且性格順從溫良,便於管理,所以僱主們都希望多用華工,為了留住他們,僱主許諾給他們尋找配偶,用他們掙來的工錢到他們的家鄉去購買當地女子,然後送到美洲與“豬仔”結婚。在舊時的廣東方言中,“花”是對女性的謔稱,比如娼妓被叫做“花姐”。由於這些女人是與與“豬仔”配對的,所以這種女子就被稱為“豬花”。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那些充當“豬花”的女子,有少部分是因為無以為生,走投無路之下自願賣身前往的,但大多數則是被引誘、拐騙甚至被強行綁架上船的。中國奸商是誘拐婦女的主要黑手,他們把那些可憐的女人騙來後再賣給西方人販子。有些奸商本身就是被拐騙的“豬花”,可是她們在外國賺到錢後,非但不幫助同胞,還為虎作倀,坑害本國女子。

香港總督文翰曾在1894年的一份報告中稱,他在香港所見:有六七個從舊金山賺到錢返回香港的婦女,以炫耀她們賺取的錢財為誘餌,勾引了三四十個青年婦女隨他們去往加利福尼亞,逼迫她們充當娼妓,而她們自己則做起了老闆娘。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豬花”的賣身價格非常低廉,1853年,香港的英國人販子從中國人販子手裡收購的“豬花”價格是每人40大洋,女子的年齡是10到15歲,在美國交貨時則高達每人1000大洋。由於“豬花”身價低賤又利潤巨大,所以人販子每次販運都儘可能在船上塞進更多的“豬花”,與他們販運黑奴一樣,船上的環境極其惡劣。

1854年,英國船長柏頓駕駛的“英格伍德號”從寧波開往澳門。船上有47個被拐賣的女孩子,年齡最大的僅8歲。葡萄牙人販子馬丁內茲把她們塞入長約2.7米左右,寬不過1.8米的小船艙。排洩物、嘔吐物充溢其間,惡臭令人窒息,女孩子們渾身骯髒。為防止船艙透出惡臭氣味,人販子全然不管這些女孩子的死活,竟把船艙間的縫隙封堵起來。船艙頂很低,孩子們連伸開腿坐下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蜷縮著擠在一起。不久她們的身上就生了癬疥、膿瘡,加上滿身跳蚤,癢痛難熬,一個個蓬頭垢面,幾乎不成人形。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依仗堅船利炮四處劫掠,販賣人口則成了他們完成資本積累的一種罪惡手段。

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國人是被嚴令禁止出海的,對女子的出海稽查尤其嚴格,一旦發現洋人或本國商人偷偷攜帶中國女子出境,將依律嚴懲。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殖民勢力湧入中國,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怎能不引起他們的垂涎?於是那些在全世界遊蕩的人販子就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當時,中國廣東一帶人口眾多,耕地稀缺,再加連年戰亂和官府洋人的雙重剝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計極其艱難。那些西方人販子便乘機以極低的價格招募華人到美洲去做苦力,本來鄉土觀念很重的華人迫於生計,便在這些人販子的誘惑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在礦山、鐵路、種植園中從事奴隸般的艱苦勞動。而那些人販子把這些華工高價賣給僱主後,便獲得了鉅額利潤,這些華工則被蔑稱為“豬仔”。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當時一些國內的奸商見販賣“豬仔”有利可圖,也幹起了這種罪惡勾當,充當起了洋人的中間商。他們到沿海村鎮大肆宣傳西方如何美好,賺錢如何容易,勾起人們對海外的嚮往,幫助洋人把“豬仔”們誘騙上駛向大洋對岸的貨船。

隨著華工數量在美洲越來越多,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勞動力資源。由於華工特別能吃苦耐勞,而且性格順從溫良,便於管理,所以僱主們都希望多用華工,為了留住他們,僱主許諾給他們尋找配偶,用他們掙來的工錢到他們的家鄉去購買當地女子,然後送到美洲與“豬仔”結婚。在舊時的廣東方言中,“花”是對女性的謔稱,比如娼妓被叫做“花姐”。由於這些女人是與與“豬仔”配對的,所以這種女子就被稱為“豬花”。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那些充當“豬花”的女子,有少部分是因為無以為生,走投無路之下自願賣身前往的,但大多數則是被引誘、拐騙甚至被強行綁架上船的。中國奸商是誘拐婦女的主要黑手,他們把那些可憐的女人騙來後再賣給西方人販子。有些奸商本身就是被拐騙的“豬花”,可是她們在外國賺到錢後,非但不幫助同胞,還為虎作倀,坑害本國女子。

香港總督文翰曾在1894年的一份報告中稱,他在香港所見:有六七個從舊金山賺到錢返回香港的婦女,以炫耀她們賺取的錢財為誘餌,勾引了三四十個青年婦女隨他們去往加利福尼亞,逼迫她們充當娼妓,而她們自己則做起了老闆娘。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豬花”的賣身價格非常低廉,1853年,香港的英國人販子從中國人販子手裡收購的“豬花”價格是每人40大洋,女子的年齡是10到15歲,在美國交貨時則高達每人1000大洋。由於“豬花”身價低賤又利潤巨大,所以人販子每次販運都儘可能在船上塞進更多的“豬花”,與他們販運黑奴一樣,船上的環境極其惡劣。

1854年,英國船長柏頓駕駛的“英格伍德號”從寧波開往澳門。船上有47個被拐賣的女孩子,年齡最大的僅8歲。葡萄牙人販子馬丁內茲把她們塞入長約2.7米左右,寬不過1.8米的小船艙。排洩物、嘔吐物充溢其間,惡臭令人窒息,女孩子們渾身骯髒。為防止船艙透出惡臭氣味,人販子全然不管這些女孩子的死活,竟把船艙間的縫隙封堵起來。船艙頂很低,孩子們連伸開腿坐下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蜷縮著擠在一起。不久她們的身上就生了癬疥、膿瘡,加上滿身跳蚤,癢痛難熬,一個個蓬頭垢面,幾乎不成人形。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這艘船在廈門停泊時,船上一名好心的中國船伕報告了官府,這些女孩子才幸運地被解救出來。馬丁內茲曾告訴別人,這些“豬花”運到澳門後,就把她們轉賣給那裡的西班牙領事,他轉手之間就可從女童身上賺到1600多銀元。而受僱於他的英國船長柏頓,也會獲得高額工資。

“豬花”本來是以嫁給“豬仔”的名義賣到海外的,但事實上到達那裡後,大多數被賣進妓院,受盡屈辱和折磨。“豬花”中能與“豬仔”成為夫妻者少之又少。1870年,美國一共有華工三萬到四萬人,“豬花”2000人,但成為華工妻子的不到100人,其餘都被迫成了娼妓。

因為不堪人忍受人販子的折磨,許多“豬花”被迫自殺,她們或吞食鴉片,或投海自盡,或絕食上吊,慘絕人寰。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依仗堅船利炮四處劫掠,販賣人口則成了他們完成資本積累的一種罪惡手段。

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國人是被嚴令禁止出海的,對女子的出海稽查尤其嚴格,一旦發現洋人或本國商人偷偷攜帶中國女子出境,將依律嚴懲。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殖民勢力湧入中國,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怎能不引起他們的垂涎?於是那些在全世界遊蕩的人販子就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當時,中國廣東一帶人口眾多,耕地稀缺,再加連年戰亂和官府洋人的雙重剝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計極其艱難。那些西方人販子便乘機以極低的價格招募華人到美洲去做苦力,本來鄉土觀念很重的華人迫於生計,便在這些人販子的誘惑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在礦山、鐵路、種植園中從事奴隸般的艱苦勞動。而那些人販子把這些華工高價賣給僱主後,便獲得了鉅額利潤,這些華工則被蔑稱為“豬仔”。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當時一些國內的奸商見販賣“豬仔”有利可圖,也幹起了這種罪惡勾當,充當起了洋人的中間商。他們到沿海村鎮大肆宣傳西方如何美好,賺錢如何容易,勾起人們對海外的嚮往,幫助洋人把“豬仔”們誘騙上駛向大洋對岸的貨船。

隨著華工數量在美洲越來越多,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勞動力資源。由於華工特別能吃苦耐勞,而且性格順從溫良,便於管理,所以僱主們都希望多用華工,為了留住他們,僱主許諾給他們尋找配偶,用他們掙來的工錢到他們的家鄉去購買當地女子,然後送到美洲與“豬仔”結婚。在舊時的廣東方言中,“花”是對女性的謔稱,比如娼妓被叫做“花姐”。由於這些女人是與與“豬仔”配對的,所以這種女子就被稱為“豬花”。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那些充當“豬花”的女子,有少部分是因為無以為生,走投無路之下自願賣身前往的,但大多數則是被引誘、拐騙甚至被強行綁架上船的。中國奸商是誘拐婦女的主要黑手,他們把那些可憐的女人騙來後再賣給西方人販子。有些奸商本身就是被拐騙的“豬花”,可是她們在外國賺到錢後,非但不幫助同胞,還為虎作倀,坑害本國女子。

香港總督文翰曾在1894年的一份報告中稱,他在香港所見:有六七個從舊金山賺到錢返回香港的婦女,以炫耀她們賺取的錢財為誘餌,勾引了三四十個青年婦女隨他們去往加利福尼亞,逼迫她們充當娼妓,而她們自己則做起了老闆娘。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豬花”的賣身價格非常低廉,1853年,香港的英國人販子從中國人販子手裡收購的“豬花”價格是每人40大洋,女子的年齡是10到15歲,在美國交貨時則高達每人1000大洋。由於“豬花”身價低賤又利潤巨大,所以人販子每次販運都儘可能在船上塞進更多的“豬花”,與他們販運黑奴一樣,船上的環境極其惡劣。

1854年,英國船長柏頓駕駛的“英格伍德號”從寧波開往澳門。船上有47個被拐賣的女孩子,年齡最大的僅8歲。葡萄牙人販子馬丁內茲把她們塞入長約2.7米左右,寬不過1.8米的小船艙。排洩物、嘔吐物充溢其間,惡臭令人窒息,女孩子們渾身骯髒。為防止船艙透出惡臭氣味,人販子全然不管這些女孩子的死活,竟把船艙間的縫隙封堵起來。船艙頂很低,孩子們連伸開腿坐下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蜷縮著擠在一起。不久她們的身上就生了癬疥、膿瘡,加上滿身跳蚤,癢痛難熬,一個個蓬頭垢面,幾乎不成人形。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這艘船在廈門停泊時,船上一名好心的中國船伕報告了官府,這些女孩子才幸運地被解救出來。馬丁內茲曾告訴別人,這些“豬花”運到澳門後,就把她們轉賣給那裡的西班牙領事,他轉手之間就可從女童身上賺到1600多銀元。而受僱於他的英國船長柏頓,也會獲得高額工資。

“豬花”本來是以嫁給“豬仔”的名義賣到海外的,但事實上到達那裡後,大多數被賣進妓院,受盡屈辱和折磨。“豬花”中能與“豬仔”成為夫妻者少之又少。1870年,美國一共有華工三萬到四萬人,“豬花”2000人,但成為華工妻子的不到100人,其餘都被迫成了娼妓。

因為不堪人忍受人販子的折磨,許多“豬花”被迫自殺,她們或吞食鴉片,或投海自盡,或絕食上吊,慘絕人寰。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也有“豬花”奮起抗爭的,有個姓白的廣東南海姑娘,被拐賣到舊金山,受盡百般虐待和折磨,人販子逼迫她為娼,這個弱女子誓死不從,上吊自殺。當地華人感佩她的節烈,給這個本來沒有名字的姑娘取名白貞烈,並把這個名字刻在了她的墓碑上。1888年5月7日,清朝使節傅雲龍到達舊金山,聽說此事後非常感動,他特地拜祭了白貞烈之墓,併為其墓撰文勒石紀念,表彰其貞烈氣節。傅雲龍在日記中記載了白貞烈的悲慘遭遇,及其她去世後“豬花”們常來掃墓的情況,對她的不幸遭遇深達了深深地同情。

那些遭受了巨大痛苦後倖存下來的“豬花”,如果在年輕時能遇到一個好人,組成家庭,就是極大的幸運,但絕大多數“豬花”只能悽慘渡過一生,到老時孤苦無依,又無法回到故土,最終成了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

“豬花”這段黑暗歷史後來很少被提起,幾乎被遺忘了。但日本人卻對此做了研究,日本學者可兒弘明寫了《“豬花”——被販賣海外的婦女》,通過大量調查,獲得了被拐“豬花”的口述和筆錄,以及鄰居親戚和人販子的口供,寫成了一部“豬花”血淚史。

日本人之所以熱心做這種研究,是日本發展之初,日本婦女與中國“豬花”有過相似的遭遇。當年日本為了積累資本,一些人販子誘拐家境貧窮的婦女到南洋去做娼妓,這些婦女在那裡遭遇了與“豬花”一樣的慘痛經歷,最後被拋棄和遺忘,老死海外,這些女人在日本被稱為“南洋姐”。所以日本人對中國“豬花”的悲慘命運,也算是感同身受,因而予以格外關注。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拍攝過一部電影《望鄉》,影片挖掘了“南洋姐”的悽慘歷史,並做了感人地描述,在她們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國“豬花”影子。

"

鮮花常被用來形容女性的美麗和嬌豔,所以學校裡最漂亮的女孩子被稱為“校花”,班級裡最漂亮的女生則被稱作班花。但“豬花”一詞卻很少有人聽說,也不清楚其含義。當豬與花這兩字並列時,就顯得非常違和,人們甚至會覺得有點戲謔,因為這個兩個字所代表的形象衝突,造成了喜劇效果。然而這個看似搞笑的詞其實一點也不好笑,因為其代表的是一百多年前,中國婦女一段不堪回首的屈辱血淚史。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大航海時代開啟後,西方殖民者依仗堅船利炮四處劫掠,販賣人口則成了他們完成資本積累的一種罪惡手段。

明清兩代,中國政府實行嚴厲的“海禁”政策,國人是被嚴令禁止出海的,對女子的出海稽查尤其嚴格,一旦發現洋人或本國商人偷偷攜帶中國女子出境,將依律嚴懲。

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大門被列強的炮火轟開,西方殖民勢力湧入中國,而中國擁有世界上最豐富的人力資源,這怎能不引起他們的垂涎?於是那些在全世界遊蕩的人販子就把貪婪的目光轉向了中國。

當時,中國廣東一帶人口眾多,耕地稀缺,再加連年戰亂和官府洋人的雙重剝削,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生計極其艱難。那些西方人販子便乘機以極低的價格招募華人到美洲去做苦力,本來鄉土觀念很重的華人迫於生計,便在這些人販子的誘惑下背井離鄉、遠渡重洋來到美洲,在礦山、鐵路、種植園中從事奴隸般的艱苦勞動。而那些人販子把這些華工高價賣給僱主後,便獲得了鉅額利潤,這些華工則被蔑稱為“豬仔”。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當時一些國內的奸商見販賣“豬仔”有利可圖,也幹起了這種罪惡勾當,充當起了洋人的中間商。他們到沿海村鎮大肆宣傳西方如何美好,賺錢如何容易,勾起人們對海外的嚮往,幫助洋人把“豬仔”們誘騙上駛向大洋對岸的貨船。

隨著華工數量在美洲越來越多,成了當地非常重要的勞動力資源。由於華工特別能吃苦耐勞,而且性格順從溫良,便於管理,所以僱主們都希望多用華工,為了留住他們,僱主許諾給他們尋找配偶,用他們掙來的工錢到他們的家鄉去購買當地女子,然後送到美洲與“豬仔”結婚。在舊時的廣東方言中,“花”是對女性的謔稱,比如娼妓被叫做“花姐”。由於這些女人是與與“豬仔”配對的,所以這種女子就被稱為“豬花”。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那些充當“豬花”的女子,有少部分是因為無以為生,走投無路之下自願賣身前往的,但大多數則是被引誘、拐騙甚至被強行綁架上船的。中國奸商是誘拐婦女的主要黑手,他們把那些可憐的女人騙來後再賣給西方人販子。有些奸商本身就是被拐騙的“豬花”,可是她們在外國賺到錢後,非但不幫助同胞,還為虎作倀,坑害本國女子。

香港總督文翰曾在1894年的一份報告中稱,他在香港所見:有六七個從舊金山賺到錢返回香港的婦女,以炫耀她們賺取的錢財為誘餌,勾引了三四十個青年婦女隨他們去往加利福尼亞,逼迫她們充當娼妓,而她們自己則做起了老闆娘。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豬花”的賣身價格非常低廉,1853年,香港的英國人販子從中國人販子手裡收購的“豬花”價格是每人40大洋,女子的年齡是10到15歲,在美國交貨時則高達每人1000大洋。由於“豬花”身價低賤又利潤巨大,所以人販子每次販運都儘可能在船上塞進更多的“豬花”,與他們販運黑奴一樣,船上的環境極其惡劣。

1854年,英國船長柏頓駕駛的“英格伍德號”從寧波開往澳門。船上有47個被拐賣的女孩子,年齡最大的僅8歲。葡萄牙人販子馬丁內茲把她們塞入長約2.7米左右,寬不過1.8米的小船艙。排洩物、嘔吐物充溢其間,惡臭令人窒息,女孩子們渾身骯髒。為防止船艙透出惡臭氣味,人販子全然不管這些女孩子的死活,竟把船艙間的縫隙封堵起來。船艙頂很低,孩子們連伸開腿坐下的地方都沒有,只能蜷縮著擠在一起。不久她們的身上就生了癬疥、膿瘡,加上滿身跳蚤,癢痛難熬,一個個蓬頭垢面,幾乎不成人形。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這艘船在廈門停泊時,船上一名好心的中國船伕報告了官府,這些女孩子才幸運地被解救出來。馬丁內茲曾告訴別人,這些“豬花”運到澳門後,就把她們轉賣給那裡的西班牙領事,他轉手之間就可從女童身上賺到1600多銀元。而受僱於他的英國船長柏頓,也會獲得高額工資。

“豬花”本來是以嫁給“豬仔”的名義賣到海外的,但事實上到達那裡後,大多數被賣進妓院,受盡屈辱和折磨。“豬花”中能與“豬仔”成為夫妻者少之又少。1870年,美國一共有華工三萬到四萬人,“豬花”2000人,但成為華工妻子的不到100人,其餘都被迫成了娼妓。

因為不堪人忍受人販子的折磨,許多“豬花”被迫自殺,她們或吞食鴉片,或投海自盡,或絕食上吊,慘絕人寰。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也有“豬花”奮起抗爭的,有個姓白的廣東南海姑娘,被拐賣到舊金山,受盡百般虐待和折磨,人販子逼迫她為娼,這個弱女子誓死不從,上吊自殺。當地華人感佩她的節烈,給這個本來沒有名字的姑娘取名白貞烈,並把這個名字刻在了她的墓碑上。1888年5月7日,清朝使節傅雲龍到達舊金山,聽說此事後非常感動,他特地拜祭了白貞烈之墓,併為其墓撰文勒石紀念,表彰其貞烈氣節。傅雲龍在日記中記載了白貞烈的悲慘遭遇,及其她去世後“豬花”們常來掃墓的情況,對她的不幸遭遇深達了深深地同情。

那些遭受了巨大痛苦後倖存下來的“豬花”,如果在年輕時能遇到一個好人,組成家庭,就是極大的幸運,但絕大多數“豬花”只能悽慘渡過一生,到老時孤苦無依,又無法回到故土,最終成了異國他鄉的孤魂野鬼。

“豬花”這段黑暗歷史後來很少被提起,幾乎被遺忘了。但日本人卻對此做了研究,日本學者可兒弘明寫了《“豬花”——被販賣海外的婦女》,通過大量調查,獲得了被拐“豬花”的口述和筆錄,以及鄰居親戚和人販子的口供,寫成了一部“豬花”血淚史。

日本人之所以熱心做這種研究,是日本發展之初,日本婦女與中國“豬花”有過相似的遭遇。當年日本為了積累資本,一些人販子誘拐家境貧窮的婦女到南洋去做娼妓,這些婦女在那裡遭遇了與“豬花”一樣的慘痛經歷,最後被拋棄和遺忘,老死海外,這些女人在日本被稱為“南洋姐”。所以日本人對中國“豬花”的悲慘命運,也算是感同身受,因而予以格外關注。上世紀七十年代,日本拍攝過一部電影《望鄉》,影片挖掘了“南洋姐”的悽慘歷史,並做了感人地描述,在她們身上也可以看到中國“豬花”影子。

“校花”人人皆知,“豬花”鮮為人知,卻代表了一段黑暗歷史

當年國家貧弱,被列強輪番欺辱,人民也毫無尊嚴可言,被當做動物一樣販賣。如今正走在崛起之路上的中國人民,應該瞭解和銘記這段歷史,千萬不要讓這種悲劇重演。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