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戰略互搏,美團的矛盾又回到了當年的起點'

"
"
財務、戰略互搏,美團的矛盾又回到了當年的起點

文/觀察者

美團想要盈利,從來都不是問題,畢竟這是一個靠著千億級的虧損才攢出來“大盤子”,油水擠一擠就有。

但當下,如何面對邊界收縮、業務放緩之下急速收窄的“想象空間”,才是美團需要回答的問題。

致命的是,“無邊界”作為美團高估值的支撐,與當年的T型戰略一樣,讓美團再次陷入了財務困境與戰略困境的兩難。

01

摳成本、提抽成、砍業務、變模式……能想的辦法都想到了,美團終於盈利了。

沒錯,去年還是“虧損王”的美團,剛剛“摘帽”了——2019年Q2,美團經調整淨利潤15億元,首次實現整體盈利。而就在上個季度,美團還虧了10個多億。

美團這個季度的盈利,其實不突然,遠不像外界渲染的“大超預期”那麼誇張。回頭看美團過去一年的財報,美團基本上是在有步驟地走向盈利,幾乎每個季度的財報都會出現“虧損幅度收窄”的字樣。

不過,從去年的“虧損王”到Q2的首次盈利,反差確實有點大。2018年,美團年度經調整的虧損淨額為85.2億元,全年經營虧損為110.86億元,“全口徑”的全年虧損達1155億元……

所以,儘管看起來步步為營,但美團這波由虧轉贏,本質還是一次簡單粗暴的大船掉頭,掉頭的唯一方向就是盈利。美團的Q2收入中,餐飲外賣收入貢獻了56.6%,達到128.45億元,同比增長44.2%,這個增幅,已經明顯高於36.5%的餐飲外賣交易金額的增幅。換句話說,這塊業務的“毛利翻番”,是以犧牲業務本身的成長性為代價的。而同期,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當季收入(餓了麼為主)同比收入增長卻是137%,足足比美團高出近93個百分點。

事實上,在餐飲外賣領域,2018年至今,美團從商家收取的抽成不斷跳漲,從最早的18%跳到22%、25%,現在部分地區達到26%。而涉及到成本這塊,包括騎手的獎勵等方方面面,也是能省則省。

"
財務、戰略互搏,美團的矛盾又回到了當年的起點

文/觀察者

美團想要盈利,從來都不是問題,畢竟這是一個靠著千億級的虧損才攢出來“大盤子”,油水擠一擠就有。

但當下,如何面對邊界收縮、業務放緩之下急速收窄的“想象空間”,才是美團需要回答的問題。

致命的是,“無邊界”作為美團高估值的支撐,與當年的T型戰略一樣,讓美團再次陷入了財務困境與戰略困境的兩難。

01

摳成本、提抽成、砍業務、變模式……能想的辦法都想到了,美團終於盈利了。

沒錯,去年還是“虧損王”的美團,剛剛“摘帽”了——2019年Q2,美團經調整淨利潤15億元,首次實現整體盈利。而就在上個季度,美團還虧了10個多億。

美團這個季度的盈利,其實不突然,遠不像外界渲染的“大超預期”那麼誇張。回頭看美團過去一年的財報,美團基本上是在有步驟地走向盈利,幾乎每個季度的財報都會出現“虧損幅度收窄”的字樣。

不過,從去年的“虧損王”到Q2的首次盈利,反差確實有點大。2018年,美團年度經調整的虧損淨額為85.2億元,全年經營虧損為110.86億元,“全口徑”的全年虧損達1155億元……

所以,儘管看起來步步為營,但美團這波由虧轉贏,本質還是一次簡單粗暴的大船掉頭,掉頭的唯一方向就是盈利。美團的Q2收入中,餐飲外賣收入貢獻了56.6%,達到128.45億元,同比增長44.2%,這個增幅,已經明顯高於36.5%的餐飲外賣交易金額的增幅。換句話說,這塊業務的“毛利翻番”,是以犧牲業務本身的成長性為代價的。而同期,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當季收入(餓了麼為主)同比收入增長卻是137%,足足比美團高出近93個百分點。

事實上,在餐飲外賣領域,2018年至今,美團從商家收取的抽成不斷跳漲,從最早的18%跳到22%、25%,現在部分地區達到26%。而涉及到成本這塊,包括騎手的獎勵等方方面面,也是能省則省。

財務、戰略互搏,美團的矛盾又回到了當年的起點

▲用戶的免費外賣

用戶的免費外賣摳成本、提抽成之外,還有砍業務、變模式,後者體現在新業務上。美團的這波盈利,與共享單車的劇烈收縮關係很大,摩拜單車3月起宣佈全面撤出海外市場,人員、折舊方面的成本大幅縮減。同時,美團在網約車領域推出“聚合模式”,本質是變身為中介,短時間內壓縮了司機等成本,卻將自身捲入到下一場烈度必然更高的行業競爭,而到了生鮮新零售這塊,由於之前大聲吆喝、嗆水不斷、始終啃不下自營這塊硬骨頭,其最新孵化的項目“菜大全”,也開始將模式切換到所謂的“菜場代運營”。

美團靠外賣榨油水、靠新業務主動縮水實現盈利,意味著美團的盈利並非高枕無憂的盈利,更不是全面的盈利。相比未來發展的空間,美團當下的盈利,不值一提。因為空間對於美團很重要,情懷、野望之外,畢竟這也是一個虧了大錢攢出來的大盤子。

02

之前在各路戰場上殺的面紅耳赤,突然鳴金收兵、改弦易轍,這對美團來說,確實是不得不。

美團一心盈利背後,有著非常現實的考量——之前,美團四處出擊,無非是想著收割最後一波流量紅利,而現在發現,流量不是萬能的,頭頂已經是天花板,再不趕緊把擴張的手抽回來、摘下虧損的“帽子”,就可能有窒息的危險。

作為營收和利潤的最終來源,美團整體的交易金額的增幅,已經從去年的44.3%,大幅降至今年一二季度的不足30%。在高壓的抽成政策之下,作為半壁江山的美團餐飲外賣的增幅未來可能會有加速下滑的風險。

而在新業務方面,從摩拜、網約車到生鮮新零售,無論是砍業務還是變模式,都是美團沒有足夠運營能力的結果,切換模式固然可以壓縮成本提高毛利,然而,在這些強手如林的領域,美團成功的前提是證明其更大的短板——創新而不是跟隨。

"
財務、戰略互搏,美團的矛盾又回到了當年的起點

文/觀察者

美團想要盈利,從來都不是問題,畢竟這是一個靠著千億級的虧損才攢出來“大盤子”,油水擠一擠就有。

但當下,如何面對邊界收縮、業務放緩之下急速收窄的“想象空間”,才是美團需要回答的問題。

致命的是,“無邊界”作為美團高估值的支撐,與當年的T型戰略一樣,讓美團再次陷入了財務困境與戰略困境的兩難。

01

摳成本、提抽成、砍業務、變模式……能想的辦法都想到了,美團終於盈利了。

沒錯,去年還是“虧損王”的美團,剛剛“摘帽”了——2019年Q2,美團經調整淨利潤15億元,首次實現整體盈利。而就在上個季度,美團還虧了10個多億。

美團這個季度的盈利,其實不突然,遠不像外界渲染的“大超預期”那麼誇張。回頭看美團過去一年的財報,美團基本上是在有步驟地走向盈利,幾乎每個季度的財報都會出現“虧損幅度收窄”的字樣。

不過,從去年的“虧損王”到Q2的首次盈利,反差確實有點大。2018年,美團年度經調整的虧損淨額為85.2億元,全年經營虧損為110.86億元,“全口徑”的全年虧損達1155億元……

所以,儘管看起來步步為營,但美團這波由虧轉贏,本質還是一次簡單粗暴的大船掉頭,掉頭的唯一方向就是盈利。美團的Q2收入中,餐飲外賣收入貢獻了56.6%,達到128.45億元,同比增長44.2%,這個增幅,已經明顯高於36.5%的餐飲外賣交易金額的增幅。換句話說,這塊業務的“毛利翻番”,是以犧牲業務本身的成長性為代價的。而同期,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當季收入(餓了麼為主)同比收入增長卻是137%,足足比美團高出近93個百分點。

事實上,在餐飲外賣領域,2018年至今,美團從商家收取的抽成不斷跳漲,從最早的18%跳到22%、25%,現在部分地區達到26%。而涉及到成本這塊,包括騎手的獎勵等方方面面,也是能省則省。

財務、戰略互搏,美團的矛盾又回到了當年的起點

▲用戶的免費外賣

用戶的免費外賣摳成本、提抽成之外,還有砍業務、變模式,後者體現在新業務上。美團的這波盈利,與共享單車的劇烈收縮關係很大,摩拜單車3月起宣佈全面撤出海外市場,人員、折舊方面的成本大幅縮減。同時,美團在網約車領域推出“聚合模式”,本質是變身為中介,短時間內壓縮了司機等成本,卻將自身捲入到下一場烈度必然更高的行業競爭,而到了生鮮新零售這塊,由於之前大聲吆喝、嗆水不斷、始終啃不下自營這塊硬骨頭,其最新孵化的項目“菜大全”,也開始將模式切換到所謂的“菜場代運營”。

美團靠外賣榨油水、靠新業務主動縮水實現盈利,意味著美團的盈利並非高枕無憂的盈利,更不是全面的盈利。相比未來發展的空間,美團當下的盈利,不值一提。因為空間對於美團很重要,情懷、野望之外,畢竟這也是一個虧了大錢攢出來的大盤子。

02

之前在各路戰場上殺的面紅耳赤,突然鳴金收兵、改弦易轍,這對美團來說,確實是不得不。

美團一心盈利背後,有著非常現實的考量——之前,美團四處出擊,無非是想著收割最後一波流量紅利,而現在發現,流量不是萬能的,頭頂已經是天花板,再不趕緊把擴張的手抽回來、摘下虧損的“帽子”,就可能有窒息的危險。

作為營收和利潤的最終來源,美團整體的交易金額的增幅,已經從去年的44.3%,大幅降至今年一二季度的不足30%。在高壓的抽成政策之下,作為半壁江山的美團餐飲外賣的增幅未來可能會有加速下滑的風險。

而在新業務方面,從摩拜、網約車到生鮮新零售,無論是砍業務還是變模式,都是美團沒有足夠運營能力的結果,切換模式固然可以壓縮成本提高毛利,然而,在這些強手如林的領域,美團成功的前提是證明其更大的短板——創新而不是跟隨。

財務、戰略互搏,美團的矛盾又回到了當年的起點

​事實上,我們覆盤一下美團的歷史,從王興的“三高三低”理論、T型戰略,到爭議頻頻的“無邊界”,美團在創新理論方面頗為高產,但無不是有始無終。“三高三低”和“T型戰略”,是美團在2012年前後基於團購和O2O熱潮的理論戰略,所謂“三高三低”,是指高品質、高效率、高科技、低價格、低成本、低毛利,亞馬遜是例子,而所謂T型戰略,則是美團想要利用團購的現金流,向電影等更多垂直領域擴張。不過,隨著2016年美團的去團購化成為常態,這些理論尚未得到徹底貫徹就被扔進了收藏室。這個鍋貌似可以由團購不行了來背,但究其實質,品質、效率、科技難有突破,垂直領域的燒錢擴張、跟風而上沒有培養出競爭力難辭其咎。

“T型戰略”之後的“無邊界”,是一次更大的冒險。無邊界戰略,是美團試圖從單點頭部(餐飲外賣)升級到平臺頭部(生活服務),這也是給與資本市場無限想象力的所在。但是,“無邊界”導致無限虧損,這個困境美團遲遲沒有能力突破,而收縮邊界帶來的所謂全面盈利,財務困境貌似解決了,戰略困境卻又迎來了——從T型戰略到無邊界,美團實際上兜了一個圈子,再次回到了矛盾的起點。

所以,2018年美團上市前夕,王興還在將美團對標亞馬遜、淘寶,認為前後的區別僅僅在於是服務電商、還是實物電商,以便為他的“無邊界”找到邏輯支撐,而現在,除了新業務收縮、邏輯變陣,就連餐飲外賣,在增幅遠遠低於阿里本地生活服務的情況下,也開始了瘋狂收割。顯然,美團沒有亞馬遜的科技,也不可能像淘寶一樣“萬能”,王興的對標,從一開始就是錯誤的,而且是一錯再錯。

如今沒有流量紅利,只有創新紅利。過去的美團可以一再更改其理論、戰略,試圖用來打包其追隨、複製而來的戰利品,而現在,這個空間已經越來越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