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你老了》在耳邊響起,無論誰,可能都會湧現出一個迫切的願望:願時光在老人面前放慢它的腳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養老不僅成為當今社會的熱議話題,更成為最現實的社會問題。

作為區縣一級的黨委政府,如何下大力氣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東坡區在白馬鎮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你老了》在耳邊響起,無論誰,可能都會湧現出一個迫切的願望:願時光在老人面前放慢它的腳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養老不僅成為當今社會的熱議話題,更成為最現實的社會問題。

作為區縣一級的黨委政府,如何下大力氣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東坡區在白馬鎮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醫養融合的龔村養護中心。

“日間照料中心,我們溫暖的家”

7月24日,東坡區白馬鎮營盤村70歲的村民伍淑容像平常一樣,按時來到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唱歌、跳舞、做手工。在充實而開心地度過了一上午的時光後,她回家吃過午飯,在午休後又來到中心,和這裡的老人們一起聊天、拉家常。“孩子們白天都有各自的事情幹,我在家也很無聊,日間照料中心就像老年人的俱樂部,老人們既可以一起跳舞鍛鍊,又可以看書寫字,最重要的是可以相互照顧,非常好。”伍淑容說,有了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她感覺每天過得充實快樂。

在白馬鎮,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還有好幾個。其中,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算是比較大的一個,中心不僅設置了醫療室、理療室、廚房,還有棋牌室、閱覽室、保健室、手工室等。

今年64歲的劉志如是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她告訴記者,她家距中心大約1公里,她每天都會來這裡做手工。“偶爾感覺身體不舒服,這裡還有醫生,能及時給我們看病,還可以用按摩椅進行免費按摩。”劉志如說,日間照料中心就像是全村老年人的家,除了可以打牌、喝茶,還可以在這裡理髮、做手工,經常還有社會組織來這裡為老人們開展“量身定製”的公益活動。

對有行動能力的老人來說,日間照料中心是個溫暖的“家”。而對於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白馬鎮則通過一個“電話手環”,為其提供上門服務。如果老人感到身體不適,只需撥通手中的電話手環,就可以呼叫村上距其最近的醫生。醫生接到電話後,會以最快的速度上門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如此便捷的服務,得益於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據介紹,老人按下電話手環,平臺會迅速接收信息,然後按老人的需求,快速自動派單,為老人提供服務。

“除了就醫,還可以通過平臺邀約其他人一起跳廣場舞、下棋等。”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負責人介紹說,平臺接收相關信息後,會及時在3公里內推送信息。比如某個老人想約人一起跳舞,通過電話手環發送信息後,平臺會就近與有同樣需求的人配對,實現成功邀約,最終讓“空巢”變“暖巢”。

"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你老了》在耳邊響起,無論誰,可能都會湧現出一個迫切的願望:願時光在老人面前放慢它的腳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養老不僅成為當今社會的熱議話題,更成為最現實的社會問題。

作為區縣一級的黨委政府,如何下大力氣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東坡區在白馬鎮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醫養融合的龔村養護中心。

“日間照料中心,我們溫暖的家”

7月24日,東坡區白馬鎮營盤村70歲的村民伍淑容像平常一樣,按時來到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唱歌、跳舞、做手工。在充實而開心地度過了一上午的時光後,她回家吃過午飯,在午休後又來到中心,和這裡的老人們一起聊天、拉家常。“孩子們白天都有各自的事情幹,我在家也很無聊,日間照料中心就像老年人的俱樂部,老人們既可以一起跳舞鍛鍊,又可以看書寫字,最重要的是可以相互照顧,非常好。”伍淑容說,有了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她感覺每天過得充實快樂。

在白馬鎮,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還有好幾個。其中,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算是比較大的一個,中心不僅設置了醫療室、理療室、廚房,還有棋牌室、閱覽室、保健室、手工室等。

今年64歲的劉志如是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她告訴記者,她家距中心大約1公里,她每天都會來這裡做手工。“偶爾感覺身體不舒服,這裡還有醫生,能及時給我們看病,還可以用按摩椅進行免費按摩。”劉志如說,日間照料中心就像是全村老年人的家,除了可以打牌、喝茶,還可以在這裡理髮、做手工,經常還有社會組織來這裡為老人們開展“量身定製”的公益活動。

對有行動能力的老人來說,日間照料中心是個溫暖的“家”。而對於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白馬鎮則通過一個“電話手環”,為其提供上門服務。如果老人感到身體不適,只需撥通手中的電話手環,就可以呼叫村上距其最近的醫生。醫生接到電話後,會以最快的速度上門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如此便捷的服務,得益於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據介紹,老人按下電話手環,平臺會迅速接收信息,然後按老人的需求,快速自動派單,為老人提供服務。

“除了就醫,還可以通過平臺邀約其他人一起跳廣場舞、下棋等。”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負責人介紹說,平臺接收相關信息後,會及時在3公里內推送信息。比如某個老人想約人一起跳舞,通過電話手環發送信息後,平臺會就近與有同樣需求的人配對,實現成功邀約,最終讓“空巢”變“暖巢”。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龔村養護中心,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行娛樂活動。

“醫養融合,住在這裡安心”

如果說友情養老龔村分院的現有服務模式融合了醫療護理元素,那麼,龔村養護中心(眉山市第二福利院)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醫養融合。

龔村養護中心是一個集生活、醫療、保健、康復、學習、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護機構,採用“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醫養保障模式,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為老人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保障,使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著力打造全省醫養結合發展典範。

7月20日,記者在龔村養護中心見到86歲的李秋俊老人時,他正在書畫室練習書法。李秋俊告訴記者,他在重慶退休後,曾到貴州、峨眉等地養老。雖然那些地方空氣好,但沒有醫療服務,一旦生病就很麻煩,所以覺得不安心。“2017年龔村養護中心修好後,我就來看了,覺得非常好。這裡的空氣、生活都很好,還有完善的醫療保障,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及時就醫。”李秋俊坦言,他特別喜歡這裡的書畫室。“我本來就喜歡書法,以前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練習。現在好了,我每天都會在這裡練上四五個小時。”

龔村養護中心副主任史曉麗介紹,作為醫養結合的養護中心,主要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深度融合。“醫院在醫療方面會給老人們提供優質的醫療保障,還會利用中醫醫院的中醫元素,將其融入老人的生活、醫療整個環節中。”史曉麗說,龔村養護中心自2017年10月開始營業以來,已入住老人129人,平均年齡80歲以上,78.3%都是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的老人。

"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你老了》在耳邊響起,無論誰,可能都會湧現出一個迫切的願望:願時光在老人面前放慢它的腳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養老不僅成為當今社會的熱議話題,更成為最現實的社會問題。

作為區縣一級的黨委政府,如何下大力氣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東坡區在白馬鎮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醫養融合的龔村養護中心。

“日間照料中心,我們溫暖的家”

7月24日,東坡區白馬鎮營盤村70歲的村民伍淑容像平常一樣,按時來到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唱歌、跳舞、做手工。在充實而開心地度過了一上午的時光後,她回家吃過午飯,在午休後又來到中心,和這裡的老人們一起聊天、拉家常。“孩子們白天都有各自的事情幹,我在家也很無聊,日間照料中心就像老年人的俱樂部,老人們既可以一起跳舞鍛鍊,又可以看書寫字,最重要的是可以相互照顧,非常好。”伍淑容說,有了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她感覺每天過得充實快樂。

在白馬鎮,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還有好幾個。其中,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算是比較大的一個,中心不僅設置了醫療室、理療室、廚房,還有棋牌室、閱覽室、保健室、手工室等。

今年64歲的劉志如是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她告訴記者,她家距中心大約1公里,她每天都會來這裡做手工。“偶爾感覺身體不舒服,這裡還有醫生,能及時給我們看病,還可以用按摩椅進行免費按摩。”劉志如說,日間照料中心就像是全村老年人的家,除了可以打牌、喝茶,還可以在這裡理髮、做手工,經常還有社會組織來這裡為老人們開展“量身定製”的公益活動。

對有行動能力的老人來說,日間照料中心是個溫暖的“家”。而對於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白馬鎮則通過一個“電話手環”,為其提供上門服務。如果老人感到身體不適,只需撥通手中的電話手環,就可以呼叫村上距其最近的醫生。醫生接到電話後,會以最快的速度上門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如此便捷的服務,得益於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據介紹,老人按下電話手環,平臺會迅速接收信息,然後按老人的需求,快速自動派單,為老人提供服務。

“除了就醫,還可以通過平臺邀約其他人一起跳廣場舞、下棋等。”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負責人介紹說,平臺接收相關信息後,會及時在3公里內推送信息。比如某個老人想約人一起跳舞,通過電話手環發送信息後,平臺會就近與有同樣需求的人配對,實現成功邀約,最終讓“空巢”變“暖巢”。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龔村養護中心,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行娛樂活動。

“醫養融合,住在這裡安心”

如果說友情養老龔村分院的現有服務模式融合了醫療護理元素,那麼,龔村養護中心(眉山市第二福利院)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醫養融合。

龔村養護中心是一個集生活、醫療、保健、康復、學習、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護機構,採用“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醫養保障模式,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為老人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保障,使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著力打造全省醫養結合發展典範。

7月20日,記者在龔村養護中心見到86歲的李秋俊老人時,他正在書畫室練習書法。李秋俊告訴記者,他在重慶退休後,曾到貴州、峨眉等地養老。雖然那些地方空氣好,但沒有醫療服務,一旦生病就很麻煩,所以覺得不安心。“2017年龔村養護中心修好後,我就來看了,覺得非常好。這裡的空氣、生活都很好,還有完善的醫療保障,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及時就醫。”李秋俊坦言,他特別喜歡這裡的書畫室。“我本來就喜歡書法,以前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練習。現在好了,我每天都會在這裡練上四五個小時。”

龔村養護中心副主任史曉麗介紹,作為醫養結合的養護中心,主要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深度融合。“醫院在醫療方面會給老人們提供優質的醫療保障,還會利用中醫醫院的中醫元素,將其融入老人的生活、醫療整個環節中。”史曉麗說,龔村養護中心自2017年10月開始營業以來,已入住老人129人,平均年齡80歲以上,78.3%都是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的老人。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做手工。

“你看不見,我們就是你的柺杖”

日間照料中心,可以滿足當地老人的日間照料和精神文化生活。而在友情養老龔村分院,卻住著當地的五保老人和一些社會老人。

友情養老龔村分院的前身,是白馬鎮金葉敬老院。如今,該院採取“公司主導+政府扶持”的方式,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事業,如果沒有愛心,就做不下來。”院長姜曉林坦言,為了實現讓老人“時光慢一點、快樂多一點、夕陽更燦爛”的目標,他們在養老院裝修改造時,就充分為老人考慮,建設了陽光房、花園房,力求將養老院建設得像公園一樣,讓老人們在這裡安享晚年。

正因姜曉林的這句話,曾從事12年護理工作的該院護理部主任彭紅梅,才辭退了以往的工作來到這裡。她說,現在的她不只是為工作而工作,還有更多的是責任和愛。因此,她對院裡的老人,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細緻入微;老人們的藥品分發,她都親力親為,從未出過差錯。

一天,彭紅梅發現一位90多歲婆婆的神情跟平時有點不同,她立刻拿溫度計一測量,發現婆婆發了高燒,便立即將其送往醫院。“醫生檢查說婆婆肺部感染,幸好送來得早,再晚一點可能就有生命危險了。”彭紅梅說,老人就跟小娃娃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出問題,所以得細心觀察,在每天的相同中發現不同。

而在五保老人和社會老人的融合上,姜曉林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辦法。“為提高老人們的自信,我根據他們的特點,給他們一定‘職務’。比如,喜歡看書的,我們就讓他當圖書管理員;喜歡種菜的,我們就讓他當菜地管理員,並引導五保老人和社會老人互幫互助。”曾曉林說,現在大家都相處得非常愉快。

採訪中,患有眼疾的黃婆婆告訴記者,“我來的第一天,他們就對我說,你眼睛看不見,我們就是你的柺杖,讓我非常感動。”黃婆婆坦言,龔村空氣好,院裡的服務好,希望能一直在這裡住下去。

"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你老了》在耳邊響起,無論誰,可能都會湧現出一個迫切的願望:願時光在老人面前放慢它的腳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養老不僅成為當今社會的熱議話題,更成為最現實的社會問題。

作為區縣一級的黨委政府,如何下大力氣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東坡區在白馬鎮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醫養融合的龔村養護中心。

“日間照料中心,我們溫暖的家”

7月24日,東坡區白馬鎮營盤村70歲的村民伍淑容像平常一樣,按時來到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唱歌、跳舞、做手工。在充實而開心地度過了一上午的時光後,她回家吃過午飯,在午休後又來到中心,和這裡的老人們一起聊天、拉家常。“孩子們白天都有各自的事情幹,我在家也很無聊,日間照料中心就像老年人的俱樂部,老人們既可以一起跳舞鍛鍊,又可以看書寫字,最重要的是可以相互照顧,非常好。”伍淑容說,有了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她感覺每天過得充實快樂。

在白馬鎮,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還有好幾個。其中,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算是比較大的一個,中心不僅設置了醫療室、理療室、廚房,還有棋牌室、閱覽室、保健室、手工室等。

今年64歲的劉志如是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她告訴記者,她家距中心大約1公里,她每天都會來這裡做手工。“偶爾感覺身體不舒服,這裡還有醫生,能及時給我們看病,還可以用按摩椅進行免費按摩。”劉志如說,日間照料中心就像是全村老年人的家,除了可以打牌、喝茶,還可以在這裡理髮、做手工,經常還有社會組織來這裡為老人們開展“量身定製”的公益活動。

對有行動能力的老人來說,日間照料中心是個溫暖的“家”。而對於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白馬鎮則通過一個“電話手環”,為其提供上門服務。如果老人感到身體不適,只需撥通手中的電話手環,就可以呼叫村上距其最近的醫生。醫生接到電話後,會以最快的速度上門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如此便捷的服務,得益於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據介紹,老人按下電話手環,平臺會迅速接收信息,然後按老人的需求,快速自動派單,為老人提供服務。

“除了就醫,還可以通過平臺邀約其他人一起跳廣場舞、下棋等。”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負責人介紹說,平臺接收相關信息後,會及時在3公里內推送信息。比如某個老人想約人一起跳舞,通過電話手環發送信息後,平臺會就近與有同樣需求的人配對,實現成功邀約,最終讓“空巢”變“暖巢”。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龔村養護中心,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行娛樂活動。

“醫養融合,住在這裡安心”

如果說友情養老龔村分院的現有服務模式融合了醫療護理元素,那麼,龔村養護中心(眉山市第二福利院)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醫養融合。

龔村養護中心是一個集生活、醫療、保健、康復、學習、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護機構,採用“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醫養保障模式,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為老人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保障,使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著力打造全省醫養結合發展典範。

7月20日,記者在龔村養護中心見到86歲的李秋俊老人時,他正在書畫室練習書法。李秋俊告訴記者,他在重慶退休後,曾到貴州、峨眉等地養老。雖然那些地方空氣好,但沒有醫療服務,一旦生病就很麻煩,所以覺得不安心。“2017年龔村養護中心修好後,我就來看了,覺得非常好。這裡的空氣、生活都很好,還有完善的醫療保障,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及時就醫。”李秋俊坦言,他特別喜歡這裡的書畫室。“我本來就喜歡書法,以前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練習。現在好了,我每天都會在這裡練上四五個小時。”

龔村養護中心副主任史曉麗介紹,作為醫養結合的養護中心,主要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深度融合。“醫院在醫療方面會給老人們提供優質的醫療保障,還會利用中醫醫院的中醫元素,將其融入老人的生活、醫療整個環節中。”史曉麗說,龔村養護中心自2017年10月開始營業以來,已入住老人129人,平均年齡80歲以上,78.3%都是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的老人。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做手工。

“你看不見,我們就是你的柺杖”

日間照料中心,可以滿足當地老人的日間照料和精神文化生活。而在友情養老龔村分院,卻住著當地的五保老人和一些社會老人。

友情養老龔村分院的前身,是白馬鎮金葉敬老院。如今,該院採取“公司主導+政府扶持”的方式,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事業,如果沒有愛心,就做不下來。”院長姜曉林坦言,為了實現讓老人“時光慢一點、快樂多一點、夕陽更燦爛”的目標,他們在養老院裝修改造時,就充分為老人考慮,建設了陽光房、花園房,力求將養老院建設得像公園一樣,讓老人們在這裡安享晚年。

正因姜曉林的這句話,曾從事12年護理工作的該院護理部主任彭紅梅,才辭退了以往的工作來到這裡。她說,現在的她不只是為工作而工作,還有更多的是責任和愛。因此,她對院裡的老人,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細緻入微;老人們的藥品分發,她都親力親為,從未出過差錯。

一天,彭紅梅發現一位90多歲婆婆的神情跟平時有點不同,她立刻拿溫度計一測量,發現婆婆發了高燒,便立即將其送往醫院。“醫生檢查說婆婆肺部感染,幸好送來得早,再晚一點可能就有生命危險了。”彭紅梅說,老人就跟小娃娃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出問題,所以得細心觀察,在每天的相同中發現不同。

而在五保老人和社會老人的融合上,姜曉林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辦法。“為提高老人們的自信,我根據他們的特點,給他們一定‘職務’。比如,喜歡看書的,我們就讓他當圖書管理員;喜歡種菜的,我們就讓他當菜地管理員,並引導五保老人和社會老人互幫互助。”曾曉林說,現在大家都相處得非常愉快。

採訪中,患有眼疾的黃婆婆告訴記者,“我來的第一天,他們就對我說,你眼睛看不見,我們就是你的柺杖,讓我非常感動。”黃婆婆坦言,龔村空氣好,院裡的服務好,希望能一直在這裡住下去。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花園式的友情養老龔村分院,掛滿了老人手工製作的風車。

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成就“白馬模式”

由於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亮點突出,白馬鎮已成為很多地方學習的典範。

今年4月,副省長王一宏蒞臨東坡區白馬鎮調研時指出,養老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眉山市在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方面有力有效,走在了全省前列,值得充分肯定。

被頻頻“點贊”的“白馬模式”是如何“練”出來的?

據瞭解,白馬鎮在重點發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構建了農村養老“三級”服務體系,即用熱心組建“三級”養老框架、用愛心打造“三級”服務陣地、用恆心不斷拓展志願服務隊伍。

“目前我們拓展了五支隊伍為老人服務,一是專業養老服務隊,通過第三方公司,引進專業管理團隊經營白馬鎮養老服務中心,簽約一批專業的社工人才組成專業養老服務隊;二是互助養老服務隊,即由低齡老人組成,包括鄉村醫生、農村工匠、理髮師、電工等;三是黨員志願服務隊,即由黨員組成的志願者服務隊;四是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即由鎮、村青年組成的志願者服務隊;五是巾幗志願者服務隊,即由低齡、留守婦女組成的服務隊。以後我們還會全力拓展更多的服務隊參與其中。”白馬鎮黨委書記段棚坦言,日間照料中心、友情養老龔村分院和龔村養護中心的建成運行,為老人們織密了全方位的養老服務網絡,加之“熱心、愛心、恆心”貫穿養老服務始終,才成就了白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成績和亮點。

“有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去改進。希望我們的探索、付出,能讓更多的老年人度過一個安詳、幸福的晚年。”段棚補充道。

據悉,截至2018年年初,東坡區共有60歲以上老人199796人、65歲以上老人136888人、80歲以上老人26830人、90歲以上老人3490人。在老齡化日益突出的今天,希望通過黨委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白馬模式”能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

眉山網記者 劉娟 文/圖

“當你老了,頭髮白了,睡意昏沉……”當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當你老了》在耳邊響起,無論誰,可能都會湧現出一個迫切的願望:願時光在老人面前放慢它的腳步。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情況的加劇,養老不僅成為當今社會的熱議話題,更成為最現實的社會問題。

作為區縣一級的黨委政府,如何下大力氣推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東坡區在白馬鎮的探索,或許能為我們找到答案。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醫養融合的龔村養護中心。

“日間照料中心,我們溫暖的家”

7月24日,東坡區白馬鎮營盤村70歲的村民伍淑容像平常一樣,按時來到村裡的日間照料中心——唱歌、跳舞、做手工。在充實而開心地度過了一上午的時光後,她回家吃過午飯,在午休後又來到中心,和這裡的老人們一起聊天、拉家常。“孩子們白天都有各自的事情幹,我在家也很無聊,日間照料中心就像老年人的俱樂部,老人們既可以一起跳舞鍛鍊,又可以看書寫字,最重要的是可以相互照顧,非常好。”伍淑容說,有了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她感覺每天過得充實快樂。

在白馬鎮,這樣的日間照料中心還有好幾個。其中,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算是比較大的一個,中心不僅設置了醫療室、理療室、廚房,還有棋牌室、閱覽室、保健室、手工室等。

今年64歲的劉志如是萬坡村日間照料中心的“常客”。她告訴記者,她家距中心大約1公里,她每天都會來這裡做手工。“偶爾感覺身體不舒服,這裡還有醫生,能及時給我們看病,還可以用按摩椅進行免費按摩。”劉志如說,日間照料中心就像是全村老年人的家,除了可以打牌、喝茶,還可以在這裡理髮、做手工,經常還有社會組織來這裡為老人們開展“量身定製”的公益活動。

對有行動能力的老人來說,日間照料中心是個溫暖的“家”。而對於沒有行動能力的老人,白馬鎮則通過一個“電話手環”,為其提供上門服務。如果老人感到身體不適,只需撥通手中的電話手環,就可以呼叫村上距其最近的醫生。醫生接到電話後,會以最快的速度上門為老人提供醫療服務。

如此便捷的服務,得益於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據介紹,老人按下電話手環,平臺會迅速接收信息,然後按老人的需求,快速自動派單,為老人提供服務。

“除了就醫,還可以通過平臺邀約其他人一起跳廣場舞、下棋等。”東坡區智慧養老服務信息平臺負責人介紹說,平臺接收相關信息後,會及時在3公里內推送信息。比如某個老人想約人一起跳舞,通過電話手環發送信息後,平臺會就近與有同樣需求的人配對,實現成功邀約,最終讓“空巢”變“暖巢”。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龔村養護中心,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進行娛樂活動。

“醫養融合,住在這裡安心”

如果說友情養老龔村分院的現有服務模式融合了醫療護理元素,那麼,龔村養護中心(眉山市第二福利院)則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了醫養融合。

龔村養護中心是一個集生活、醫療、保健、康復、學習、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養護機構,採用“有病治病,無病療養”的醫養保障模式,充分運用中醫藥特色,在衣、食、住、行、樂等方面為老人們提供高品質的生活保障,使老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樂、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著力打造全省醫養結合發展典範。

7月20日,記者在龔村養護中心見到86歲的李秋俊老人時,他正在書畫室練習書法。李秋俊告訴記者,他在重慶退休後,曾到貴州、峨眉等地養老。雖然那些地方空氣好,但沒有醫療服務,一旦生病就很麻煩,所以覺得不安心。“2017年龔村養護中心修好後,我就來看了,覺得非常好。這裡的空氣、生活都很好,還有完善的醫療保障,如果身體不舒服,可以及時就醫。”李秋俊坦言,他特別喜歡這裡的書畫室。“我本來就喜歡書法,以前因為工作忙,沒時間練習。現在好了,我每天都會在這裡練上四五個小時。”

龔村養護中心副主任史曉麗介紹,作為醫養結合的養護中心,主要將醫療資源和養老資源深度融合。“醫院在醫療方面會給老人們提供優質的醫療保障,還會利用中醫醫院的中醫元素,將其融入老人的生活、醫療整個環節中。”史曉麗說,龔村養護中心自2017年10月開始營業以來,已入住老人129人,平均年齡80歲以上,78.3%都是失能半失能以及失智的老人。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老人們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做手工。

“你看不見,我們就是你的柺杖”

日間照料中心,可以滿足當地老人的日間照料和精神文化生活。而在友情養老龔村分院,卻住著當地的五保老人和一些社會老人。

友情養老龔村分院的前身,是白馬鎮金葉敬老院。如今,該院採取“公司主導+政府扶持”的方式,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養老事業,如果沒有愛心,就做不下來。”院長姜曉林坦言,為了實現讓老人“時光慢一點、快樂多一點、夕陽更燦爛”的目標,他們在養老院裝修改造時,就充分為老人考慮,建設了陽光房、花園房,力求將養老院建設得像公園一樣,讓老人們在這裡安享晚年。

正因姜曉林的這句話,曾從事12年護理工作的該院護理部主任彭紅梅,才辭退了以往的工作來到這裡。她說,現在的她不只是為工作而工作,還有更多的是責任和愛。因此,她對院裡的老人,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細緻入微;老人們的藥品分發,她都親力親為,從未出過差錯。

一天,彭紅梅發現一位90多歲婆婆的神情跟平時有點不同,她立刻拿溫度計一測量,發現婆婆發了高燒,便立即將其送往醫院。“醫生檢查說婆婆肺部感染,幸好送來得早,再晚一點可能就有生命危險了。”彭紅梅說,老人就跟小娃娃一樣,一不小心就會出問題,所以得細心觀察,在每天的相同中發現不同。

而在五保老人和社會老人的融合上,姜曉林探索出了行之有效的辦法。“為提高老人們的自信,我根據他們的特點,給他們一定‘職務’。比如,喜歡看書的,我們就讓他當圖書管理員;喜歡種菜的,我們就讓他當菜地管理員,並引導五保老人和社會老人互幫互助。”曾曉林說,現在大家都相處得非常愉快。

採訪中,患有眼疾的黃婆婆告訴記者,“我來的第一天,他們就對我說,你眼睛看不見,我們就是你的柺杖,讓我非常感動。”黃婆婆坦言,龔村空氣好,院裡的服務好,希望能一直在這裡住下去。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花園式的友情養老龔村分院,掛滿了老人手工製作的風車。

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成就“白馬模式”

由於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工作亮點突出,白馬鎮已成為很多地方學習的典範。

今年4月,副省長王一宏蒞臨東坡區白馬鎮調研時指出,養老是社會發展的一個重大課題,眉山市在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方面有力有效,走在了全省前列,值得充分肯定。

被頻頻“點贊”的“白馬模式”是如何“練”出來的?

據瞭解,白馬鎮在重點發展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結合實際、因地制宜,積極探索構建了農村養老“三級”服務體系,即用熱心組建“三級”養老框架、用愛心打造“三級”服務陣地、用恆心不斷拓展志願服務隊伍。

“目前我們拓展了五支隊伍為老人服務,一是專業養老服務隊,通過第三方公司,引進專業管理團隊經營白馬鎮養老服務中心,簽約一批專業的社工人才組成專業養老服務隊;二是互助養老服務隊,即由低齡老人組成,包括鄉村醫生、農村工匠、理髮師、電工等;三是黨員志願服務隊,即由黨員組成的志願者服務隊;四是青年志願者服務隊,即由鎮、村青年組成的志願者服務隊;五是巾幗志願者服務隊,即由低齡、留守婦女組成的服務隊。以後我們還會全力拓展更多的服務隊參與其中。”白馬鎮黨委書記段棚坦言,日間照料中心、友情養老龔村分院和龔村養護中心的建成運行,為老人們織密了全方位的養老服務網絡,加之“熱心、愛心、恆心”貫穿養老服務始終,才成就了白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中的成績和亮點。

“有成績,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大家共同去改進。希望我們的探索、付出,能讓更多的老年人度過一個安詳、幸福的晚年。”段棚補充道。

據悉,截至2018年年初,東坡區共有60歲以上老人199796人、65歲以上老人136888人、80歲以上老人26830人、90歲以上老人3490人。在老齡化日益突出的今天,希望通過黨委政府及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白馬模式”能讓越來越多的老人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為、老有所樂,過上幸福的晚年生活。

東坡區探索創新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白馬模式”

五保老人成為圖書管理員。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