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麻油雞

麻油雞 臺灣 米酒 中藥 毛丫頭 毛丫頭 2017-10-17

冷鋒過境,刺骨的東北風颼颼地颳著,這時就想來碗香噴噴剛起鍋的麻油雞。

在臺灣,尤其冬季較寒冷的北部地區,除了茹素者外,天涼時分,吃麻油雞來怯寒,應該是順理成章,甚至天經地義的事吧。

傳統烹法的臺式麻油雞,主材料就只有麻油、土雞和老薑這三樣而已。麻油指的是胡麻油,但並非大陸西北省份和內蒙一帶的亞麻籽油,而是將黑芝麻焙炒後冷壓而得之油,色澤深褐近乎黑,香氣濃郁。

臺灣麻油雞

攝影|李佳鸞

臺灣人相信麻油雞可以溫補,是冬令進補佳餚,臺灣婦女產後“坐月子”更是非吃麻油雞不可。此一食俗自有其道理,因為麻油能夠幫助子宮收縮,雞肉亦有滋補身體之效;至於老薑,能夠驅寒去溼、行氣活血,民間認為孕婦分娩時吸入不少“風”,多吃點老薑可以去風。

臺灣麻油雞

先母生養過4名子女,坐過4次月子,如此算來,她一輩子至少有4個月時間,天天都吃外婆親手熬煮的麻油雞,而我和同胞手足則是一生下來便透過母乳,間接嘗過麻油雞的滋味。

像我這樣自襁褓時期就“吃過”麻油雞的臺灣人,不知有多少,這說不定也能夠解釋,臺灣人為何嗜食麻油雞,只因那味道與一代代母親溫暖的懷抱和親情,有著神祕的關連。

我的麻油雞做法來自先母,她則得自她的母親、我的外婆。首先得將老薑洗淨,連皮切片,然後將土雞剁塊,汆燙去血水。跟著起油鍋,待油七分熱了,下薑片,小火煸至幹皺,待廚房裡瀰漫著帶點刺激性的馥郁油香時,嗞啦一聲地把雞肉一口氣加進鍋裡,中火翻炒至表面略黃,就可注入米酒,蓋過雞肉。

臺灣麻油雞

請別懷疑,加的是酒不是水,傳統做法的麻油雞講究一滴水也不加。用不著擔心吃了會醉,米酒下鍋後須以大火沸煮四五分鐘,方可轉文火將雞肉燉爛,煮好時酒精早已揮發殆盡,鍋中僅存有酒香了。

臺灣麻油雞

攝影|李佳鸞

除了不可摻水,煮麻油雞通常也不加鹽,講求“正統”的,甚至嚴禁加鹽。我聽人說過,麻油雞加了鹽一起煮會變苦,這可能是誤傳,麻油之所以變苦,主要是在制油過程中芝麻焙炒過度所致。 我曾做過小實驗,在麻油雞臨起鍋前方落鹽,湯汁並未因而變苦。

我猜想,煮麻油雞之所以不加鹽,或許是因為臺灣家常食用麻油雞,往往會加面線,最好是傳統的日晒面線,而此種面線原就摻了鹽,倘若雞湯已鹹,拌了面線便會鹹上加鹹,難以入口。

臺灣麻油雞

我這個想法可是有實證的,就是那同一回,我用起鍋前加了鹽的麻油雞來拌麵線,哎呀,鹹得我,只好兌一點熱開水來稀釋,可湯的香氣和醇味自然也就淡薄了。

傳統歸傳統,近年來,麻油雞的做法逐漸有了改變,有烹煮時不但加鹽還下冰糖的,亦有添加紅棗、枸杞、黃芪等中藥材的,我甚至嘗過加桂圓乾一起煮的麻油雞。大概是因為從小吃慣了傳統口味,坦白講,這些新派做法的麻油雞較不對我的胃口。

臺灣麻油雞

攝影|李佳鸞

前面講過,由於臺灣北部天氣較冷,因此北部比南部更盛行食用麻油雞,因烹法簡單,家家戶戶都做得來,所以冬季寒流來襲時,走在臺北的大街小巷,不時就會聞到一陣陣麻油雞的香味,非常誘人。

旅行者倘若受不了那誘惑,或單純只是好奇,想嚐嚐臺灣風味的麻油雞,寧夏夜市的“環記麻油雞”中山國小捷運站附近的金佳阿圖麻油雞 ( 另有3家分店 ) 與吉林路上的菊林麻油雞,是較知名的店家,前兩者做法偏向傳統,菊林的高湯則加了中藥材,3家各有其擁躉,不論哪一家,每到寒冬用餐時分,想吃上一碗麻油雞,對不起,請排隊!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