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疑點重重,光歷史上記載了馬謖的結局就有三種

馬謖 諸葛亮 張郃 三國演義 古歷小軍 2017-06-16

對於《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劇情我們應該都十分的清楚,不過這其中還是有很多的疑點,光歷史上記載了馬謖的結局就有三種,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兒呢?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時,他身邊的左臂右膀就是馬謖和楊儀,馬謖“好論軍計”,能夠為諸葛亮出謀劃策,而楊儀則辦事利索,負責行程規劃。所以諸葛亮不顧諸位將軍的意見,毅然決然地派馬謖前往街亭抵禦張郃的大軍,從而想把他培養成一位能夠獨當一面的統帥。但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佈置安排,被張郃截斷了水源,最終潰敗,從而導致了諸葛亮北伐事業的功敗垂成。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疑點重重,光歷史上記載了馬謖的結局就有三種

我們之前就說了,馬謖此人好論軍計,能夠把戰爭的態勢以及敵國的心理拿捏得很到位,所以他揣測張郃一定會加速前來,並急於和蜀軍開戰,想一舉把蜀軍趕出魏境。

為了應對張郃的快速戰,馬謖採取了固守險要,和敵軍對峙的方案。其實這個戰略方針是對的,錯就錯在馬謖的實戰經驗不足,把大軍駐紮在了南山,想居高臨下來威脅敵人,可是他忽略了一個問題,那就是大軍的飲水問題。蜀軍在缺水的情況下很容易潰散,這是他所始料未及的。

可如果不把大軍駐紮在南山,而是安置在路口或是殘破的城池,那就意味著要以自己的一萬兵力來對抗張郃的五萬大軍,這雙方的勝敗是顯而易見的。這也正是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安排,舉措失宜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疑點重重,光歷史上記載了馬謖的結局就有三種

總之,馬謖就是想以最小的傷亡來換取全局的勝利,可惜的是經驗不足給蜀軍帶來了致命的傷害。試想如果馬謖大軍的食物和飲水能夠支撐一個月,照樣駐紮在南山,張郃還能如此輕鬆的擊潰蜀軍嗎?

接著我們再來說馬謖的最終結局。

《三國志》中對馬謖的結局有三種說法:一是《諸葛亮傳》記載諸葛亮回到漢中後“戮謖以謝眾”,這個結局也被《三國演義》所引用;二是《馬良傳》中提到馬謖“下獄物故”,物故就是死亡的意思,也就是說馬謖死在了獄中;三是《向朗傳》指出“謖逃亡”,也就說馬謖在戰敗後畏罪潛逃。

所以有部分的專家學者就將這三種說法給聯繫了起來:即馬謖畏罪潛逃,後來被捕入獄,並被諸葛亮判處死刑,但還未行刑就死在了獄中。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疑點重重,光歷史上記載了馬謖的結局就有三種

那麼諸葛亮為何對趙雲、高翔等將領沒有處死,而偏偏非要處死馬謖呢?原因無外乎以下三點:

一、馬謖違背了諸葛亮的安排,而其他將領都是按照諸葛亮的安排去行事的;

二、馬謖兵敗逃跑,造成的影響惡劣;

三、諸葛亮沒有用魏延、吳壹來堅守街亭,馬謖又失敗了,如果不殺掉馬謖,以後誰還會聽從將令?

至於馬謖逃亡的事情,史書記載的很少。如果說是戰敗逃亡的話,也就是說馬謖還沒有回諸葛亮處,那麼馬謖就是目無軍紀;如果馬謖是到了漢中之後再逃亡的話,那就是屬於蜀國法律的範疇,就是要按照律法來處置。從他造成的影響來看,馬謖應該是戰敗逃亡,這會對軍隊的戰鬥力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這也是他必須要死的根本原因。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疑點重重,光歷史上記載了馬謖的結局就有三種

所以說,做錯事不可怕,可怕的是對錯誤視而不見,這就會導致以後還會犯更多的錯誤。所以說在面對錯誤時,我們要勇於面對,不要逃避。

編後:公眾號古歷小軍(gulixiaojun)同步開通啦,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訂閱哦!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