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集》版本及流傳考述

毛晉 元好問 傅增湘 日本 善本古籍 2017-05-12
《中州集》版本及流傳考述《中州集》版本及流傳考述

元好問於金亡不仕,錄金代二百四十多人詩為《中州集》十卷,又輯《中州樂府》一卷,附於後,後得真定(今河北正定)提舉龍山趙國寶資助,鋟木以傳。《中州集》自元代刊行後,歷代都有刻印。

《中州集》的版本,按刊刻時間可分為元刻本、明刻本、清刻本、民國本、解放後排印本等。最早的是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乙卯新刊本與元至大三年(1310年)平水曹氏進德齋刻遞修本,明代有宣德九年(1434年)廣勤書堂本、弘治九年(1496年)李瀚本和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清代有四庫本、光緒七年(1881年)讀書山房本,民國間有武進董氏誦芬室影元本,四部叢刊本和中華書局排印本皆影誦芬室本。另外,日本早在南北朝時代(1336―1392年),就有刻印的《中州集》在五山的禪僧問流傳,延寶二年(1674年)重刊,所據為明宣德刻本,到明治41年(1908年)經近藤元粹評訂的《中州集》第三次刊行。至於《中州集》選本,有明人程嘉燧、清人徐魷選本,惜皆不傳。

一、元刻本

元刊《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

《中州集》版本及流傳考述

卷前元好問引,自序此書編纂始於癸巳,即金哀宗天興二年(1233年)。其時,元好問留滯聊城,杜門深居,以翰墨為事。為保存一代文獻,防止僅存之詩因兵火湮滅無聞,乃記憶前輩及交遊諸人之作,隨即錄之。恰有商孟卿攜魏道明編、其父商衡增補的《國朝百家詩略》抄本前來。於是元好問將自己輯錄的內容與《國朝百家詩略》合為一編,題為《中州集》。從中可見其借詩存史之編撰目的。

卷末有元張德輝後序:“元遺山先生北渡後,網羅遺逸,首以纂集為事,歷二十寒暑,僅成卷帙。思欲廣為流佈,而力有所不足,第束置高閣而已。己酉秋,得真定提學龍山趙侯國寶資籍之,始鋟木以傳。”元好問從天興二年開始編輯金人詩,至己酉,即蒙古海迷失後元年(1249年),借趙振玉資助付梓,前後歷時十六七年,張德輝所謂“二十年寒暑”,乃舉整數而言。張德輝此序作於付梓後的第二年,即庚戌年(1250年),據此可以推斷,鋟木已大致完成。此版首次刊印本今已不傳。現在仍能見到的是此版的重印本,有兩種:一是乙卯新刊本,一是至大遞修本。

乙卯新刊本 首題“乙卯新刊”的中州集版本,僅見於日本翻印本。乙卯,蒙古憲宗五年(1255年),在初版雕成五年之後。

第一種,日本宮內廳書陵部藏本。由全國高校古籍整理委員會影印複製於日本,線裝書局2002年出版發行。其行款:《中州集》十卷,卷首元好問《中州集引》,次為總目,題“乙卯新刊中州集總目”,附《中州樂府》一卷。四周雙邊,雙魚尾,半頁十五行,行二十八字。

第二種,傅增湘藏五山版翻刻本。“乙卯新刊中州集十卷樂府一卷。”傅增湘題記日:“餘別藏有日本五山版翻刻本,其首題正為‘乙卯新刊’四字。是此書初刻當為‘乙卯新刊’,其後板歸坊肆,重印行世,特改題此名,以聳人耳目,冀廣流佈耳。”又日:“日本五山翻元本,十五行,二十八字。目錄題‘乙卯新刊中州集’,是此集初行時書名。檢餘藏曹氏進德齋遞修本,其卷首序、總目前書名所冠‘鼓吹翰苑英華’、‘翰苑英華’等字,字形微異,行氣亦不連貫,顯系書經修版時改易所致,原名當作‘乙卯新刊’。乙卯為蒙古憲宗五年,當南宋理宗寶祐三年。”此本現藏國家圖書館。

第三種,楊守敬敘錄日本五臺板永正年間刊本。清人楊守敬,供職清駐日欽使隨員時,蒐購中國古籍有三萬卷之多。擇取國內久佚、版本珍貴者,編為《日本訪書志》十六卷。著錄體例仿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書名下有解題。每書詳記版式、行款字數、各家作跋序,考其版本流傳原委,日古抄本和翻刻本,日本藏書家題記。其《日本訪書志》卷十三《中州集》:“日本五臺板永正年間刊,首元好問自序,次張德輝序,目錄題乙卯新刊中州集,總目卷首題中州甲集第一,每卷有總目,總目後低二字分目,有黑蓋子,每半葉十五行行二十八字。據張德輝序此為中州集之初刊本,小字密行,字體有北宋遺意。汲古刊本雖佳,然非其原式也。”

至大遞修本 元至大三年(1310年)平水曹氏進德齋刻遞修本。卷末有“至大庚戌良月平水進德齋刊”牌記。庚戌良月,即至大三年十月,為此本的具體刷印時間。曹氏進德齋為平水著名書坊,刊印過巾箱本《爾雅注》等。但此本所用書板非進德齋另刻,乃“乙卯新刊”書板歸於曹氏,曹氏據以重印行世。其與“乙卯新刊”本的不同之處只在書的題名。卷首元好問自序,題日“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目錄題日“翰苑英華中州集總目”。此二題名中“中州鼓吹”與“翰苑英華”諸字,如上所說,字體風格與題名中的其他字略有不同,當為後人所補刻。

清代張金吾、瞿鏞、陸心源三家曾藏有此本。張金吾《愛日精廬藏書志》(中華書局1990年版)卷三十五:“《中州集》十卷,元至大刊本。金元好問編,總目題《翰苑英華中州集》,‘翰苑英華’四字似是後來改題,痕跡顯然。自序又題‘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六字亦似刷改,未知原書作何標題,俟續考。每頁三十行,行二十八字,是本與影元抄本《中州樂府》款式相同,知亦至大刊本也。”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目錄》(中華書局1990年版)卷二十三:“《中州集》十卷,元刊本。金元好問撰並序。是書初刻有龍山趙國寶本,為至大庚戌武宗三年也。此本為仁宗延祐二年再刻,汲古閣毛氏所刻列朝詩集行款依此式也。卷末有蕘圃跋。卷首有云間顧氏君澹閱藏二朱記。”陸心源《儀顧堂續跋》(中華書局1990年版)元槧《中州集》跋:“《翰苑英華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前有元好問《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首為十一卷總目,卷一首題《中州集》,下十集仿此。樂府則題《中州樂府》,每卷有目,連屬篇目。樂府卷末有至大庚戌平水進修堂刊木記。每葉三十行,每行二十八字,版心有字數,皆宋本舊式也。” 元本在明末清初已很稀見,據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卷十九《題元刊本中州集》載:“其刊本流傳最為罕祕,據何義門校本所記,汲古閣所藏只有壬、癸及閏集三卷,高陽許氏只有甲、乙二集,近時瞿、陸兩家藏有元本,丁氏則為弘治本”。毛晉之子毛戾曾從京城求得蒙古憲宗五年刊本,為東海徐乾學豪奪而去。故汲古閣只有壬癸及閏集三卷。而徐乾學傳是樓所藏元本《中州集》,後歸蔣鳳藻,又歸繆荃孫。書中鈐有“健庵收藏圖書”、“茂苑香生蔣鳳藻秦漢十印齋祕篋圖書”等印。民國時歸傅增湘所有。傅所作題記稱:“此本卷帙特為完具,餘得之繆藝風前輩,藝風得之蔣香生鳳藻家。”“今驗卷中鈐印及書篋篆刻,知此本即斧季所收,健庵所奪者也。”此本行格疏朗,刻印精良,所附《中州樂府》一卷,為傅增湘據日本五山本影摹補入。此書現藏國家圖書館,2008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此外,國家圖書館還藏一本,卷末有黃丕烈跋,為瞿鏞鐵琴銅劍樓藏書。

二、明刻本

《中州集》版本及流傳考述

明代最早的《中州集》刻本是宣德建陽葉景達廣勤書堂繡梓本,明中葉有弘治李瀚西安刻本,明末有毛晉汲古閣本。此外,日本南北朝時代(1386~1392年)翻刻的《中州集》就在五山的禪僧間流傳,五山本所據原本為元乙卯新刊本。另明代陸深曾單刻《中州樂府》。

宣德葉景達廣勤書堂本 明宣德年間,建陽書林三峰葉景達的《中州集》鋟梓後,屬人請蘇州府儒學教授臨川陳孟浩為序。陳序作於明宣德九年(1434年),其雲:“姑述先生編詩之概,以見中州歌詠風化之盛。”陳氏對《中州集》評價極高,直以《中州集》繼杜甫詩歌,日:“後之采詩得其情,而關世教者,莫如《中州集》矣。”並盛讚元好問選詩之深意:“所採之詩,非取其詞麗膾炙人口而直取其關世教、扶綱常、厚人倫,美風化、得性情之正者。然後編入於集,且錄其人平昔有守德行、節操正直剛毅、名節凜然者,備載於名之下,詩之首。”(《中州集評註本:附錄》)陳氏獨具慧眼地認識到元好問選詩“非取其詞麗膾炙人口”這一標準,言前人所未言,但他只從名節綱常人倫著眼,並未認識到元好問“以史存史”的良苦用心,還不能算作元好問的異代知己。葉景達所刊宣德本流傳不廣,自李瀚、毛晉之後,再絕少提及。清末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雖有提及,但時人早已不識其真面目,以為屬元刊本稀見者:“廿二日從古惟處見元刻中州集,藝風藏本,僅樂府一冊,除目錄外皆鈔配,亦從元刻影寫,密行細字,精妙不減毛鈔也。目錄前大字一行日翰苑英華中州集,面葉中州集上欄外橫列‘廣勤書堂’四字,左右隔單線,各題六字如聯額,元槧中所稀見”。葉昌熾(1849―1917年),字蘭裳,晚號緣督廬主人,金石學家、版本目錄學家、藏書家。以葉昌熾的博識,尚不清楚“廣勤書堂”四字含義,說明廣勤書堂早已沒落,而所刻宣德本已不為人知。

日本近藤元粹稱曾得到延寶二年(1674年)翻刻本,其原本即為明宣德本。其評訂重刊《中州集》緒言稱:“又得延寶翻刻本,其書不啻不附樂府,校閱疏漏,訛誤脫文亦不為少。”又稱:“是書已不附樂府。”可知,明宣德本並不精善。

弘治李翰刻本李瀚(1453―1533年),字叔淵。澤州沁水(今山西沁水)人。成化十七年(1481年)進士。李瀚一生重新刊刻印行前人著述多種,僅四庫館臣提及的,就有宋洪邁《容齋隨筆》、金李俊民《莊靖集》、元好問《遺山集》、河汾諸老《河汾諸老詩集》、元郝經《陵川集》等。另有《經濟文衡》、《五子書序》等。作為晉人,李瀚對鄉賢元好問推崇備至,自雲:“瀚自束髮時,好讀先生詩文,然以方攻程序文章事進取,不暇肆力。後舉進士,謬官內外,稍竊膏馥助筆墨,於是好益篤,讀益頻,常計有以廣其傳。”為使元好問詩文編著廣播於世,李瀚不遺餘力。以監察御史巡陝西時,刻印元好問編選的《中州集》;在河南巡按監察御史任上,又重刊《遺山先生詩集》和《元遺山先生文集》。

弘治九年李翰刻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共十二冊,半頁十一行,行二十一字,黑口,四周雙邊。集前有嚴永濬序。嚴永濬,字宗哲,湖廣華容(今湖南華容縣)人,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進士,《陝西通志》卷五二有傳。嚴永浩弘治八年任西安知府。李瀚請其為重刊的《中州集》刊誤並作序。其序雲:“沁水李公嘗景仰是集為鄉前哲所自錄,且謂予言可備折衷,且託之刊誤,以與四方博雅君子共論焉。時弘治丙辰閏三月朔華容嚴永濬序。”丙辰,即弘治九年(1496年)。李瀚本存世較多,南圖、上圖、國圖等均有收藏。與元本及影元本相比,李翰刻本也非精善,錯訛之處頗多。

明末毛晉汲古閣本毛晉是明末私人刻書家中最傑出者,一生刻書達600餘種。毛晉汲古閣《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共十一冊,半頁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前有元好問引,後有毛晉《中州集跋》,附錄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後》五首,樂府後附毛晉《中州樂府跋》,以及毛鳳韶跋。

毛晉對元好問編纂《中州集》的認識有三:其一,充分肯定《中州集》以詩存史的重要意義,其跋雲:“裕之避兵南渡,悼金源氏亡,誓不更仕。晚年以著作自任,日不可令一代之跡泯而不傳,乃築亭於家,寒暑不出。有所聞見,隨以寸楮細字紀錄之,名日野史,不下百餘萬言。《中州集》其采詩一種也。”其二,概括《中州集》的體例:“凡十卷,共二百四十五人,每人敘略,以寓褒譏。”“若卷首載顯、章二作,卷尾附其父兄詩,尤見忠孝。”其三,對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後》感慨頗深:“至於俯仰感慨之意,讀其自題五絕句可想見雲。”故將五首自題詩附錄於後。

汲古閣《中州集》所據原本,毛晉未加說明,只言為家藏本。後人以為是弘治李瀚本,何焯《跋中州集》雲:“毛氏刻此書進所見者止嚴氏重開之本,其行款俱不古。”嚴氏指西安知府嚴永濬,即弘治本的刊誤及序者。黃丕烈亦云:“毛氏刻中州集並樂府,觀其序跋,中州集有宏治人跋,謂出於前哲。”況周頤《蕙風詞話》卷四《中州樂府刻本》:“汲古閣刻中州集,據明宏治刻本。”

汲古閣所刻《中州集》存世較多,其中最為珍貴者,當屬國圖所藏何焯批校本。此本曾經多人收藏,章鈺校並錄明代二馮批校題識。前有章鈺題識,自言題於壬子五月,壬子即1912年。章鈺(1865―1934年),字式之,長洲人。曾任兩江總督端方幕府,後隨端方北上,供職於吏部、外務部,兼為京師圖書館纂修。其題雲:“此書為常熟二馮先生閱本,後又為吾長洲何義門先生閱本,明何以明之序首,眉間出馮班姓名序,末又有默庵書於空居中閣一行。默庵,已倉別號也。”默庵,即馮舒,馮班之兄,江蘇常熟人。書眉處有何焯語:“毛氏刻此書時所見者止嚴氏重開之本……北方新出水火,故開雕亦無良匠雲。”此跋見於何焯《義門先生集》卷九,但令人費解的是此段話後署“馮班”二字。或何焯抄錄馮批,被後人編入《義門先生集》,待考。眉批以何焯為主,字跡雋秀小巧,楷法精勁。偶有馮班署名批註。行間批以馮氏為主,字跡大而粗獷。空白處有章鈺署名批註。國圖還另藏一本,為何焯校本,其中何焯眉批字跡不一,有與前本相同者,也有不同者,批註內容完全相同。此本為何焯批註之複本。 毛氏汲古閣藏書,據葉德輝《書林清話》卷七,後歸季滄葦振宜。汲古閣所刻書板後流散各家,據鄭德懋《汲古閣書板存亡考》所載,《十三經注疏》板歸常熟席氏,《十七史》板歸蘇州掃葉山房,《六十家詞》板歸常熟邵氏,《十元人集》板歸無錫華氏。《中州集》板之下落,可尋得兩處痕跡:一為吳門寒鬆堂,一為蘇州萃古堂。吳門寒鬆堂印本題“吳門寒鬆堂藏板”,鈐陰文印記“寒鬆堂讀書記”,今藏國圖,共十二冊。蘇州萃古堂印本,二十冊,半葉八行,行十九字,白口左右雙邊,版心下方題“汲古閣”三字。扉頁題“萃古齋藏板”,卷端鈐有“徐鴻熙讀”朱方印章。又鈐“虎邱太子馬頭萃古齋書坊發兌印”長方朱印。卷首有吳祖修跋及評點凡例,卷末有吳祖修、徐鴻熙二跋。用紙質粗劣,不及汲古閣印本和寒鬆堂印本。可知汲古閣所鐫《中州集》板曾歸蘇州書商錢聽默的萃古齋,重新刷印發行。此本今藏復旦大學圖書館。

三、清刻本

《中州集》版本及流傳考述

四庫全書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所用為清內府藏本,屬毛晉汲古閣本。前有四庫館臣提要,刪去元好問引、張德輝後序以及毛晉重刊所作《中州集跋》,只保留了《中州樂府》後明嘉靖丙申九月庚辰毛鳳韶跋,以及毛晉識語。

讀書山房本《中州集》十卷附《中州樂府》一卷,清光緒九年(1883年)讀書山房刻本。共十一冊,半頁十行,行二十二字,黑口,四周單邊。卷首削去總目,卷末附樂府。甲集首錄校閱者方戊昌以下十五人姓氏,閏集末有郝椿齡、趙培元撰跋文,字畫端正,校閱亦頗精善。屬毛晉汲古閣本。

忻州知州方戊昌重修光緒《忻州志》後,因所募資金尚有節餘,又於光緒七年重刊元好問遺山集、光緒九年重刊《中州集》。其《重刊元遺山先生集序》:“餘承乏秀容,既與郡人士重修州志,工竣後,尚餘捐貲,念先生全集,當世已無傳本,爰商之同志二、三君子,撿郡中所存張碩洲所裒《全集》加以校正,重付手民,用錢二百萬有奇。”方戊昌作為重刊《中州集》的倡導兼校閱者,希望借刊刻印行是集,以繼述鄉賢之意,使郡人士自勵。集後有郝椿齡、趙培元跋,雲:“今所見者,皆常熟毛氏汲古閣本,最為精善,藏書家寶之,顧原版已毀於兵燹,舊本雖頗有,恐日久漸稀,學者難於購覓。因刻遺山全集並以此集繡梓,雖不能及毛氏刻本之精善,然前賢著述流傳不絕,承學之士,得家有其書,亦藝林盛事哉!”

光緒讀書山房本作為元好問故里的刻本,校閱精善,加之刻印之時距今未遠,故流傳較廣,存世數量較多,全國多家圖書館有收藏。

日本青木嵩山堂近藤元粹評註本 中州集十卷中州樂府一卷,日本明治41年(1908年)大阪青木嵩山堂鉛印本,共十一冊,半頁十行,行二十字,白口,四周雙邊,單魚尾。今存國圖。

近藤元粹官至南州外史,於中國文化頗為精通,對金代詩歌情有獨鍾,蒐羅到多種《中州集》的版本,其中有日本翻刻的五山本、延寶翻刻本、元刻本、汲古閣本、讀書山房刻本,互相參校,又仿效顧奎光《金詩選》中陶玉禾評點,成《中州集》評註本。

此書可謂《中州集》後出轉精的集大成者。首附《欽定四庫全書提要》,次為明弘治本嚴永濬《中州集序》,其次為明宣德本陳孟浩《翰苑英華中州詩集敘》,再為元好問《中州集引》,然後是中州集姓氏總目。詩十卷後,附錄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後》五首,次為毛晉《中州集》識語,又元張德輝《中州集後序》。《中州樂府》前有明彭汝寔作《中州樂府序》,後有明毛鳳韶書以及毛晉識語。最後附錄讀書山房本郝椿齡趙培元跋,諸家品評,還有元虞集、吳澄,明都穆,清王士稹四人評語以及《金史・文藝傳》本傳。

四、民國本

《中州集》版本及流傳考述

武進董氏誦芬室刻本影元本《中州集》十卷樂府一卷,武進董氏誦芬室本,民國九年(1920年)刻,國圖藏本6冊,南圖藏本4冊。卷首元好問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翰苑英華中州集總目,削去卷末元張德輝序,最後誦芬室刊印書目。

此本所據為傅增湘所藏元至大遞修本,原缺《中州樂府》,傅氏據五山本影摹補入。此書的刊行,傅氏丁丑(1937年)六月有記:“董綬金同年特取茲本影寫重刊,書手鐫工,極盡精能,楮墨明湛,妙麗絕倫,視原本絲毫無爽。從此化身千萬,遺山遺範,頓還舊觀。不獨汲古本之訛謬,徒資覆瓿,即弘治沁水李氏重開之本,亦可棄如敝屣,豈非藝林之盛舉哉”董綬金,即董康(1867―1947年),字綬經,號誦芬室主人,武進(今江蘇常州)人。誦芬室影元本,確如傅增湘所言,選本精良,加上名家校鐫,堪稱精善絕倫,明李瀚本、毛晉本不可同日而語!

四部叢刊本 四部叢刊本,上海涵芬樓影武進董氏誦芬室景元刊本翰苑英華中州集,元好問中州鼓吹翰苑英華序,翰苑英華中州集總目。四冊,半頁十五行,行二十八字,雙魚尾,左右單邊,上下雙邊。

五、中華書局排印本

《中州集》的整理本,只有中華書局上海編譯所1959年出版的一種。編者前言分為四部分,前三部分詳細地介紹了金代文學、金代詩歌以及元好問編纂《中州集》的相關情況。第四部分述及本書體例:用誦芬室影元本,與汲古閣本對校。遇兩歧者從影元本。書後有附錄二篇,一是元好問《自題中州集後》五首,錄自汲古閣本。一是家鉉翁《題中州集後》,錄自《元文類》。

排印本只是將誦芬室影元本的《中州集》進行了簡單的斷句排印,間以毛晉汲古閣本參校,用來排除一些明顯的錯誤而矣,且未出詳細校記,只在書後列出兩本用字的不同之處。

參考文獻:

[1]葉昌熾.緣督廬日記抄:第4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7.

[2]傅增湘.藏園群書題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