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嶺:“鳴鏑”引出匈奴奪嫡故事

冒頓 考古 文物 漢朝 東北新聞網 2017-06-08
鐵嶺:“鳴鏑”引出匈奴奪嫡故事

西岔溝古墓群出土的銅鏃。

上個世紀50年代,鐵嶺一處大規模的墓葬群被亂挖,造成文物和遺址嚴重破壞,給研究工作帶來極大困難,時至今日,對於墓主身份確定還存在諸多爭議。

出土文物中有一種帶孔的銅鏃,叫鳴鏑,引出一段匈奴頭領冒頓單于射殺其父奪取王位的故事。

掘墓瘋狂,蠟燭為此脫銷

西岔溝古墓群位於鐵嶺市西豐縣樂善鄉西北的一個山岡上,這個古墓群的消失,緣自上個世紀50年代的那次村民的亂掘。

在專家指導下,記者查到了省博物館孫守道當年在《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詳細地講述了西岔溝古墓被亂掘的經過。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當地老百姓就知道這裡有個古墓群,時常有人去盜挖。冬天時亂挖規模達到了頂峰,當時每天在墓地亂挖的人數都在數百人以上,連距當地二三十公里的農民也揹著行李、帶著乾糧前來挖墓。他們不僅白天挖,晚上還要挑燈夜戰,以至於附近合作社的蠟燭都銷售一空。

1956年,省文化局派人前往調查,才結束了這場瘋狂的挖掘。

孫守道這樣記述:古墓被掘得土層灰黃相擾,成百上千個亂掘坑上下相連,密密麻麻,有如彈坑……亂掘出的文物,據當地群眾反映,僅玉石琉璃就可以裝上幾大筐,鐵器、銅器被當作廢銅爛鐵賣的何止幾百斤。其中出土的寶劍,每家差不多都有一二把。凡出土的陶器,如壺、罐、盆、碗等,幾乎件件被就地拋棄擊碎……由於有的合作社只收銅不收鐵,一些人便把其中佔很大數量的鐵劍上的各式銅柄打掉賣出……

後來,考古人員對古墓群清理時發現,古墓群被掘面積1.5萬平方米,與古墓群面積正好相當,所存墓葬中95%以上遭到破壞,至少80%以上已經掘毀無存。後期經過科學考古發掘的有63座墓葬,其中真正完好的不過十幾座,而且都是比較簡單的墓葬。

古墓族屬有三說

鐵嶺市博物館副館長、研究員周向永介紹說,西岔溝古墓群的墓葬數量推算應該在450-500座之間,每座墓葬一般都有隨葬品,後來,考古人員在當地共得到文物1.38萬件,這些文物可謂是劫後餘生。然而由於當時鐵嶺還沒有相關機構,所以文物絕大部分由省博物館和國家博物館收藏。

周向永說,西岔溝古墓群出土文物特點比較突出:武器類有鐵劍、鐵環首長刀等,其中尤以鐵劍數量最多,百餘座墓葬中出土鐵劍71把,這是漢代墓葬中非常罕見的,被專家稱為“出劍最多的古墓群”;墓葬有用馬陪葬的習俗,許多墓葬中都發現有零散的馬牙,在山岡頂部還單獨出土了三個一字排列的馬頭骨;此外,從已經發現的13位墓主人牙齒判斷,他們多數為青壯年,多是死於激戰當中,同樣證明這一點的是,出土的兵器有明顯的斫削痕跡,很多兵器還是用壞後經過再次打製形成的,修補痕跡清晰可見。

人們通過對出土文物的研究,可以基本判定這是一處屬於北方遊牧民族的墓葬,但是關於它的具體族屬,時至今日還是有三種觀點。

觀點之一是參加現場清理的孫守道先生提出的。他首先提出墓群屬匈奴族的觀點。根據是這一古墓群地點在漢代遼東郡外的北邊,是秦末漢初時匈奴的地盤。

不久,曾庸先生髮表文章對匈奴說提出質疑,他發現西岔溝古墓群與匈奴強盛時期存在年代上的錯位。在此基礎上,他同樣是根據史料記載,提出西岔溝遺存應當屬烏桓族的觀點,並結合烏桓冶鐵做兵器、匈奴兵器多為弓矢長矛,而不是西岔溝墓地所見的鐵製長劍,此外西岔溝出土珠飾與史料記載中烏桓婦女頭飾有關聯等幾條理由,主張烏桓說。

周向永說:“烏桓說提出後,學術界一度沉寂下來,但其實專家學者是在更廣博的角度上對這個問題進行深入思考。”

果然,1984年,署名田耘的藺新建對於西岔溝墓群族屬問題的研究提出了屬夫餘族的觀點,為這一有爭議的墓地族屬研究又添新說。這位專家從長柄鐵劍在匈奴文化中為罕見之物,東胡民族不善用劍;出土陶器揭示西岔溝部族生活的穩定性;鮮卑墓葬或為樺木皮、樺木棺或為石棺,而西岔溝則為土坑墓,陶器形制也與之迥異等諸多方面,闡述了西岔溝墓地不可能是東胡系統遺存的觀點。結合史料記載,他認為西岔溝墓地族屬應為夫餘或“東夫餘”。

此後,吉林大學教授林雲又根據對西岔溝出土的銅柄鐵劍的研究,指出它“是東北系銅劍晚期的一個地區性變體……它有相當一部分是漢代夫餘的遺物,但並不能認為是夫餘族所專有”。

周向永告訴記者:“對於西岔溝墓葬群的族屬之所以有這麼多爭議,就是因為時隔半個多世紀,有關西岔溝古墓群的考古研究報告還沒有正式發表,學術界不能全面掌握這一遺址的文化全貌。”而他本人則更傾向於夫餘一說。

匈奴冒頓的滴血鳴鏑

“鐵嶺市博物館關於西岔溝古墓群的相關展覽,展品還是從省博物館借來的。”談及西岔溝出土文物現狀,周向永不無遺憾,他多次在國家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的展櫃中看到那些文物。記者也曾循著他的思路去相關博物館觀看,但未能如願。

吸引記者前往探究的是一種重要兵器,也是一種銅鏃。專家介紹,它中空有孔,射出時因風發響,是大名鼎鼎的鳴鏑。由於西岔溝墓葬群所處時代略晚於匈奴的強盛時期,因此,這裡出土的鳴鏑較為接近它的最初形態。

據介紹,這種兵器為匈奴的冒頓單于所發明,圍繞這一兵器,還發生過一個冒頓爭奪匈奴統治權的故事。

《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冒頓乃作為鳴鏑,習勒其騎射……”

這段記述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匈奴單于頭曼時期有位太子叫冒頓,後來頭曼喜愛的瘀[yū]氏生了個小兒子。頭曼就想廢除冒頓,改立小兒子為太子,於是便派冒頓到月氏[ròuzhī]去當人質。等冒頓到了月氏當人質,頭曼卻猛烈攻打月氏,月氏就要殺冒頓。冒頓偷了月氏的寶馬,騎著它逃回了匈奴。見到冒頓不僅沒死,反而騎著寶馬跑了回來,頭曼不僅沒氣惱,反而認為他勇猛,就命令他統領一萬騎兵。

冒頓此後特意製造了一種叫鳴鏑的響箭,訓練他的部下騎馬射箭的本領,下令說:“凡是我鳴鏑所射的目標,如果誰不跟著我全力去射擊它,就斬首。”

他首先射獵鳥獸,有人不射響箭所射的目標,冒頓就把他殺了。不久,冒頓用響箭射擊自己喜愛的寶馬,左右的人有不敢射擊的,冒頓立即殺了他們。過了些日子,冒頓又用響箭射擊自己心愛的妻子,左右的人有感到恐懼的,不敢射擊,冒頓又把他們全都殺了。

再過些日子,冒頓出去打獵,用響箭射擊匈奴單于頭曼的寶馬,左右的人都跟著射。於是冒頓知道他身邊的人都是可以用的人。有一天,他跟隨單于頭曼去打獵,用響箭射擊頭曼的頭,他左右的人也都跟隨響箭射死了單于頭曼。於是冒頓把他的後母及弟弟,還有不服從的大臣全部殺死,自己登上了單于寶座。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