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馬克思主義視角透視“中國之治”的奧祕

作者:天津外國語大學教授 趙學珍

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西方亂象頻發,到今天也沒有停止的跡象。英國脫歐反反覆覆,法國“黃馬甲運動”持續爆發了數月,美國國會和總統特朗普關於移民政策、美墨邊境牆以及特朗普宣佈的“國家緊急狀態”一事纏鬥不休……反觀中國,“風景這邊獨好”,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人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更穩定的收入、更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更健全的社會法制體系、更好的生活環境。可以說,國家的文明進步有目共睹。

“西方之亂”和“中國之治”對比如此鮮明,讓以西方為中心的“歷史終結論”“中國崩潰論”不斷破產。然而,總有別有用心者頑固認為中國體制落後,完全以西方發達資本主義國家體制作為評判正確或先進與否的唯一視角,從未放棄對美歐體制的崇拜,並抱有企圖將其移植到中國的幻想,針對中國體制和發展中的問題吹毛求疵。簡言之,在西化派看來,無論正反兩方面,中國體制都是不好的、不成功的,反政府反體制成了他們唯一的輿論和政治正確。問題真的如他們所言嗎?以馬克思主義視角總結新中國成立70年以來的歷史經驗和成就,透視“中國之治”的奧祕,才能撥開各種錯誤輿論和思潮引發的迷霧。

“中國之治”在於中國共產黨始終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20世紀初,中國民困國貧,一窮二白的情況不是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造成的,卻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用社會主義方式解決的。道路決定命運,一個民族和國家選擇走什麼道路,離不開其所處時代的經濟、政治、文化、社會背景以及國際形勢。新中國成立時,內有人多地少、文盲遍地、土匪橫行、黃賭毒猖獗、通貨膨脹嚴重、工業基礎薄弱、小農經濟佔主導、社會生產力水平極端落後等國情,外有美國為首的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等不利因素。在這樣的歷史起點上,如何改變中華民族自1840年以來被帝國主義不斷侵略掠奪的悲慘命運,實現偉大復興?通過對中國國情的正確分析,毛澤東同志指出新中國絕對不能走資本主義,堅持實事求是,一切從中國實際出發,明確提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走社會主義道路,這不僅僅是因為中國共產黨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堅守馬克思主義,或者受到蘇聯這樣經濟文化落後國家建成社會主義的鼓舞,更是以史為鑑,從現實出發,進行工業化的需要和人民當家作主意願的選擇。新中國伊始,就在開始開闢一條非西方、非資本主義的工業化現代化之路。正因為通過“三大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道路,新中國才在極為不利的國內外環境下建立了比較獨立完整的國防、工業、科學、教育和國民經濟體系,是繼政治上的獨立後,經濟與科教上的獨立,避免了獨立了還有可能變成發達國家附庸的命運,實現中華民族徹底地站起來!1955年底,毛澤東提出要以蘇聯為鑑,尋找中國自己的建設道路的任務。1978年,黨中央開啟了改革開放進程,繼續50年代開始探索不同於蘇聯模式而未果的改革大業,加快了我國工業化現代化的速度和進程,使我國自2010年開始就穩居世界工業製造業第一大國地位,世界經濟總量越居世界第二位,人民生活水平也不斷提高,逐漸富裕起來。從新中國成立後,毛澤東同志開始探索、到鄧小平同志開創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再到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中國經過幾代領導人率領全國人民接續奮鬥,始終立足於中國國情,實事求是,既不盲從前蘇聯,又不盲從西方發達國家的道路、制度模式,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成功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工業化現代化道路,才能在短短七十年時間,在世界上實現了世界上人口最多、規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續時間最久的工業化,走過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幾百年的歷程,創造了世界經濟史上的奇蹟。

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基本矛盾理論來看,西方國家工業化早期因生產社會化與生產資料資本家佔有這一社會基本矛盾,導致了貧富兩極分化、經濟危機頻發、社會衝突劇烈等制度性系統性危機,後工業時代“西方之亂”總的根源仍在於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從20世紀70年代中葉以來,許多盲目採用西方體制的發展中國家或地區都發生了經濟停滯、社會動盪乃至國家分裂的悲劇。反觀中國,共產黨正是通過社會主義制度和道路避免了上述危機或慘劇,基本上保持了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在新時代推進我國工業化由高速度向高質量轉變、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過程中,由於觸及或威脅發達國家的核心利益,美國加緊了對中國的貿易戰及對高科技企業如中興、華為的圍堵和打壓。這再一次證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現代化道路的正確性。社會主義是中國的制度優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之治”根本的制度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中國之治”的必由之路。

“中國之治”在於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及其設計的獨一無二的政黨制度

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黨是最高政治領導力量。”

從歷史的發展進程看,中國共產黨懷著對共產主義、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以強烈的責任擔當,百折不撓、堅持不懈的奮鬥精神,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的不同歷史階段,克服重重艱難險阻,取得一個又一個偉大成就,實現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給人民帶來了安康幸福的生活。

從治國理政的重要環節看,中國共產黨具有超強的戰略規劃和執行能力,制定和實施了一個又一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規劃綱要”,從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到現在第十三個“五年規劃”時期,期間儘管有失誤、挫折和教訓,但更多的是經驗和成就,朝著既定目標,堅定不移地推動國家和經濟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創造了罕見的執政奇蹟。在這個意義上,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之治”的政治保障。

從世界政黨實踐的視野看,中國的國泰民安,也受益於中國共產黨設計的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政黨制度,即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主黨派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參政議政,沒有西方式的在野黨、反對黨,政黨關係和諧,以合作、協商代替對立、鬥爭,對世界上那些陷入“民主之殤”的國家展現了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獨特優勢,最大限度地避免了西方式的兩黨制或多黨制因各自利益而惡性競爭、互相拆臺、效率低下、社會撕裂,甚至政局不穩和政權頻繁更迭的亂象,保持了政治穩定與社會和諧,以及黨的方針政策的延續性、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續奮鬥,成為“中國之治”的政治砝碼。

“中國之治”在於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政治立場,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於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繫群眾是人民立場的根本體現,也是“中國之治”的群眾基礎和政治根基。中國共產黨堅信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群眾史觀和群眾路線,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歷史和現實的經驗證明,中國共產黨名副其實地為人民服務、密切聯繫群眾,得到人民的信任,才使中國共產黨具有了高超的組織和動員能力,無論是革命、建設還是改革都能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群眾,領導人民艱苦奮鬥,實現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解決了安全和工業化這兩個歷史課題,不斷打破西方的封鎖、圍堵,實現經濟富裕、國家強盛。因為相信黨,人民才會抵制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在我國複製“顏色革命”的企圖,自覺維護國家和社會的安寧。我們黨和國家是在與人民群眾密切聯繫、共同奮鬥中誕生、發展和壯大起來的,離開人民和人民的支持,將一事無成。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代表大多數中國人民的整體和長遠利益。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黨的宗旨。雖然在不同的歷史階段、要解決的歷史問題不同,工作的著重點有所差別,但一切以人民利益為本的價值取向是相同的:土地革命、人民翻身當家作主、掃除文盲、普及教育、合作醫療、“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棚戶區改造、精準扶貧等等,都是以人民利益為歸依的。隨著國力的日益增強,民生成為黨治國理政的重中之重,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註重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調整個人所得稅等等。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讓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了越來越多的獲得感。

黨的群眾路線、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總體上是圍繞著人民群眾對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來實踐的。中國共產黨始終自覺地認識和把握馬克思主義社會基本矛盾運動規律,通過革命、建設和改革來調整生產關係、上層建築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滿足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但還不能滿足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對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誘發了一些黨員幹部對金錢、財富的崇拜,出現了背離群眾路線和為人民服務宗旨,以權謀私的嚴重腐敗現象,損害了黨的形象、黨群和幹群關係,由此引發了一些群體性事件,並危及社會穩定;業已存在的人口老齡化和環境汙染等問題也是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因素和隱患。從國際上看:當今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經歷新一輪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成為擺在全人類面前的嚴峻挑戰。這樣的外部環境必然對我國經濟建設、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等帶來嚴峻影響和挑戰。

西化派認為,解決中國的問題必須靠 “自由化、私有化、市場化”藥方,妄圖把改革引向全盤西化的道路。從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看,辦好中國的事情,關鍵在黨,關鍵在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對黨員幹部的群眾路線教育;國內“打虎拍蠅”,國際“天網”、“獵狐”,反腐敗鬥爭取得壓倒性勝利;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五位一體”總體佈局;調結構換動能,城鄉統籌促民生。黨的十九大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等等做出了全面部署。這些都昭示著中國共產黨駕馭全局、治國理政的能力,只要我們堅持黨的領導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變,黨有決心有能力應對和解決國內外的一切困難、矛盾和挑戰,必將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人民,實現國強民富、長治久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