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政一年 人民對馬哈蒂爾的希望與失望

一年前,當92歲的馬哈蒂爾身穿馬來傳統服裝,在國家皇宮宣誓就任總理時,許多馬來西亞人還沉浸在61年來,馬來西亞首次實現政黨輪替的意外與興奮中,從他們的眼中能讀到對這個國家未來發展的一種希望。

一年後,當93歲的馬哈蒂爾身穿灰色立領西裝,站在馬來西亞布城國際會議中心的講臺前,回顧希望聯盟(以下簡稱希盟)執政一年來的成績時,從大選的喧囂中沉靜下來的人民,對希盟上臺有了更復雜的情感。不少人眼中仍然有希望,但也有藏不住的失望。

執政一年 人民對馬哈蒂爾的希望與失望

過去一年希盟都做了啥?

將2018年5月9日舉行的第14屆全國大選,看作馬來西亞獨立以來的政治分水嶺並不為過。馬哈蒂爾領導的希盟贏得議會下議院222個席位中的114席,替代以馬來民族統一機構(以下簡稱巫統)為核心的國民陣線(以下簡稱國陣),成為了執政黨,實現了該國61年來的首次政黨輪替,馬哈蒂爾再度出任總理,並實現了政權的和平轉移。

“希盟能夠上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關鍵的還是前政府存在太多問題,選民為了改變而改變,不過國陣的競選策略也有問題,他們表現得太過勝券在握。”暨南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石滄金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另一方面,是希盟提出的一些競選政策的確符合選民,特別是華人、印度裔選民對族群關係平等的期待。”因此,我們不難發現,解決前政府遺留的問題以及兌現大選承諾是希盟過去一年執政的主線。

沿著這樣的主線,希盟大力肅貪、推動政治體制改革、落實競選宣言。特別是通過徹查“一個馬來西亞發展有限公司”醜聞、聯邦土地發展局醜聞、朝聖基金醜聞等案件,重整反貪汙委員會,讓公共服務領域畏懼貪腐,效果顯著,被不少人視為希盟執政一週年最大的政績。

而為了節約開銷和解決機構重疊的問題,希盟大刀闊斧整頓政府架構,解散了多個政府機構,重組首相署,廢除國民服務計劃、國家幹訓局等機構。在國會改革中,首創先例,任命反對黨國會議員擔任國會公共賬目委員會主席;委任非穆斯林出任財政部長、總檢察長及聯邦法院首席大法官等要職。

儘管肅貪和體制改革也是希盟《希望宣言》競選承諾中的內容,但除此之外,希盟還採取了廢除消費稅,穩定燃油價格,重新評估隆新高鐵計劃、東海岸鐵路等行動來落實部分競選宣言。根據馬哈蒂爾在“新馬來西亞一週年”活動上公佈的數據,在2018年5月10日至2019年4月30日期間,希盟政府已完成《希望宣言》承諾中的39.01%。“我們還有4年的時間,以確保所有承諾得以實現,我們有信心可以在我們的任期結束前,兌現所有承諾。”馬哈蒂爾這樣說道。

“馬來西亞目前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國內事務上,但過去一年,馬來西亞與中國、日本、新加坡等國的關係也得到了不少關注。”石滄金表示,希盟上臺以來,中馬兩國關係的確經歷了一些波折,但近期多個重大項目的重啟,能看出與中國合作是馬來西亞的現實需要,隨著雙方經貿合作的深化,中馬兩國關係的前景是樂觀的。而日本本身在東南亞就有很好的經營,在馬哈蒂爾的推動下,馬來西亞與日本的關係變得更為緊密。他還認為:“馬哈蒂爾向新加坡提出供水等問題,一方面是有意轉移國內矛盾;另一方面,他作為一個強勢的政治人物,也的確希望找機會為馬來西亞爭取更多的實際利益,以贏得更多的民意支持。”

總體來看,希盟政府在外交方面,依舊維持了馬來西亞在大國角逐與競爭中“不選邊”及維護地區穩定的政策,並在馬哈蒂爾的領導下,進一步拓展著馬來西亞“左右逢源”的地區及國際戰略空間,以期提升馬來西亞的國際地位。

流失的支持率

在希盟執政一週年之際,馬來西亞不少民調機構、媒體都進行了相關的民意調查,但結果幾乎都不盡如人意。其中,根據獨立民調機構默迪卡民調中心的一項民意調查顯示,馬來西亞民眾對希盟政府的支持率從2018年5月的79%下跌至2019年3月的39%;對總理馬哈蒂爾的表現滿意度,也從2018年8月的71%下跌至46%;只有34%的受訪民眾認為,國家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而希盟在金馬侖、士毛月、晏鬥三場補選中的接連失利,似乎也傳遞出了民眾對希盟的失望情緒。那麼這種失望到底從何而來呢?

“儘管希盟兌現了部分競選承諾,但一些選民關注的焦點卻遲遲未有動作,如華人期待的‘承認華文獨立中學統一考試文憑’的政策一拖再拖。而且在經濟方面的舉措乏善可陳,雖然取消了消費稅(GST),但又實施了銷售與服務稅(SST),人民生活壓力依舊較大。”中山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範若蘭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分析道,“而且希盟執政經驗不足,成員黨缺乏一致性,所以執政以來,許多政策與決定在沒有最終定案時便草草公佈,並在面對輿論壓力的情況下多次撤回和修改,造成政策‘U轉’,政府公信力與形象受損。”其中,經歷“U轉”的政策就包括承認獨中統考文憑、宣佈取消東海岸鐵路計劃、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簽署《羅馬規約》等等。

客觀來看,希盟競選承諾兌現不足,既有因為國債負擔無法兌現的部分,也有因為時間原因尚未兌現的選項;既有希盟為競選開出的“空頭支票”,也有觸及“馬來人至上”族群利益的“硬骨頭”。但歸根結底,種族政治的內核才是造成希盟進退維谷,政策“U轉”的癥結所在。

“華人、印度人覺得自己的期待落空,馬來人又擔心自己的特權得不到保護,因此造成民眾對希盟支持率的普遍下降。”範若蘭說。希盟一再拖延承認獨中統考文憑的進程,撤回簽署《消除一切形式的種族歧視國際公約》等行為,既傷害了非土著的利益與感情,在馬來族群中也沒有明顯收效。加之巫統與伊斯蘭黨不時炒作民族、宗教問題,攻擊希盟無法有效保障土著特權、伊斯蘭教地位,趁機拉攏馬來選民,這些都成為了擺在希盟面前的執政挑戰。

執政一年 人民對馬哈蒂爾的希望與失望

文/本刊記者 黎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