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什麼還願意接納大清的留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1895年,彈丸小國一拳將腐朽的老大哥打倒在地,並從其身上割下相當分量的肉後,匆忙離去。。。

1年後,作為先驅的13名中國留學生進入日本開始學習日本的制度,文化,軍事。

從1896年清政府派遣第一批13名官費留學生開始,各省地方政府也陸續派留學生赴日本留學。到1899年已有200餘人。20世紀初更有大量自費學生東渡。1903年,留日學生已有1000多人。1905年-1906年達到高潮,猛增到七八千人,以後雖有下降,到1911年仍有三四千人。這個時期中國官費、自費留學生共達數萬人之多,形成中國留學史上空前的第一次留日高潮。

站在清王朝的角度,很好理解,畢竟日本打敗了大清,明治維新短短數十年就讓日本崛起,自有其優越性,派出留學生,向日本學習也是無可厚非。。

那日本為什麼會允許大清留學生前往學習呢?難道他們不知道這些留學生回去,會幫助中國強大起來嗎?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什麼還願意接納大清的留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當然不是,日本有自己的算盤。

一來是,緩和關係,消化成果。

甲午慘敗之後,大清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國內民眾激憤,反日情緒高漲,一個極度仇視日本的大清,當然不是日本願意看到的,況且再收穫巨大戰果後,日本也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增強國力。所以適時推出的“中日親善”便是日本緩和中日矛盾,留下足夠時間消化戰爭成果的重要舉措。

1898年,日本駐大清國公使矢野文雄致函大清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日本願意為大清國培養二百名留學生,費用由日本政府支出。”

二來是,通過留學生向中國輸出日本的文化,擴大日本在華的影響

甲午之後的大清,陷入了列強的瓜分狂潮,各路列強相繼趕來參與對大清的分食,他們劃定勢力範圍,努力保持自己在遠東的利益。而在這些列強中,日本的實力並不能算出眾,甚至可以用弱小來形容,三國干涉還遼事件就可以看出,哪怕是明治維新後的日本在,英法俄等老牌資本主義強國面前,根本就不值一提。各國都努力在華擴大自己影響力,拋出一系列的橄欖枝,吸納大清的留學生,將這些留學生收入囊中,總比被美國,歐洲吸納走要好。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什麼還願意接納大清的留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三來是,打造一批親日派,通過扶持代理人獲得更大利益。

日本駐中國公使矢野文雄曾說:“接受日本感化的新的人才分佈於老帝國(指中國) , 是日本在東亞擴張勢力的最好戰術。”

“另外, 在日本學習軍事的人必然模仿日本的兵制, 軍用器材也會依賴日本, 留學日本的理工科學生將成為在中國擴張的階梯, 政治法律專業的學生也必定以日本為樣板。”

“中國官民對日本的依賴情緒增加20 倍, 日本就能夠在大陸無限制地擴張其勢力”

清末赴日留學生在日後中國的系列革命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起到了分化中國,培養代理人的作用。如陳獨秀、李大釗等走了另一條道路;閻錫山、孫傳芳、蔡鍔、唐繼堯、藍天蔚、吳祿貞、李烈鈞等後來成為大大小小的軍閥,在受日援助的過程中,以渡讓部分主權的形式,獲取日本的軍援,而這些都轉化成了日本切切實實的利益。

此外這些軍閥在國內混戰,使得形式混亂,對日本大大有利。

如後來的《二十一條》,日本扶持張作霖,目的都是如此。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什麼還願意接納大清的留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四來是,國策使然

甲午後的日本,當然還沒有到自不量力想一舉滅亡中國的地步,按照當時日本的國力是無法與其他列強抗衡,獨享東亞的。所以扶持大清,既能夠增強對抗列強的實力,又能將盤中的蛋糕變得怨而來越大,何樂而不為呢?

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仍然沒有滅亡中國的企圖,只是想取代沙俄在東北的利益,即使戰爭獲得勝利,日本的企圖也沒有達到。日本的野心是在一次又一次勝利之後,助長起來的。

甲午戰爭後,日本為什麼還願意接納大清的留學生,原因其實很簡單

九一八時,日本政府也沒有對中作戰的意圖,只是一小撮少壯派軍人所為。。。只不過沒想到,東北軍一觸即潰,胃口才會越來越大....

所以說當時,接納中國留學生是符合日本利益的。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