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自從順治七年以後,開國諸王除了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死於軍營,其餘諸王則不再從徵。雖然宗室諸王在清代始終享有議政之權,但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再歷戰場。

這表明,開國諸王日漸衰落,而吳三桂等異姓王卻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到了康熙以後,親王領兵基本上成為了過去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開國諸王不能征戰而轉為安享富貴的呢?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諸王的相互傾軋,與皇權對王權的削弱。

清代宗室之間,早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因為汗位繼承問題紛爭迭起,努爾哈赤為此囚禁其弟舒爾哈齊,斬長子褚英。皇太極在眾貝勒各懷心思的形式下登上皇位,而後便與諸貝勒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先是,二貝勒阿敏“欲擅離我國,往據一方自立”,為皇太極囚死。

繼之,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用兵問題與皇太極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拔刀相向,眾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又削牛錄、罰銀兩,莽古爾泰氣憤而死。此後,皇太極又借“正紅旗諸貝勒輕視我的事情很多”“不遵制令”等為由,打擊了大貝勒代善與其他紅旗貝勒,實現了大權獨攬。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自從順治七年以後,開國諸王除了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死於軍營,其餘諸王則不再從徵。雖然宗室諸王在清代始終享有議政之權,但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再歷戰場。

這表明,開國諸王日漸衰落,而吳三桂等異姓王卻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到了康熙以後,親王領兵基本上成為了過去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開國諸王不能征戰而轉為安享富貴的呢?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諸王的相互傾軋,與皇權對王權的削弱。

清代宗室之間,早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因為汗位繼承問題紛爭迭起,努爾哈赤為此囚禁其弟舒爾哈齊,斬長子褚英。皇太極在眾貝勒各懷心思的形式下登上皇位,而後便與諸貝勒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先是,二貝勒阿敏“欲擅離我國,往據一方自立”,為皇太極囚死。

繼之,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用兵問題與皇太極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拔刀相向,眾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又削牛錄、罰銀兩,莽古爾泰氣憤而死。此後,皇太極又借“正紅旗諸貝勒輕視我的事情很多”“不遵制令”等為由,打擊了大貝勒代善與其他紅旗貝勒,實現了大權獨攬。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皇太極與諸貝勒的矛盾,既有汗位繼承矛盾,也有個人恩怨。皇太極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在解決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弊端中,加強了皇權,加快了後金封建化的進程,但無疑也削弱了宗室貴族的力量。

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努爾哈赤時的褚英皆死於非命,褚英長子杜度也由此牽連,自天命九年授封貝勒,崇德元年仍封多羅安平貝勒,不委以重任。

崇德末年,形勢的變化使宗室之間權力鬥爭更加尖銳,夙怨與新仇相間,鬥爭更加激烈。這又集中表現在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與濟爾哈朗、豪格之間。崇德八年,皇太極暴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宗室諸王又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濟爾哈朗與皇太極的兩黃旗諸大臣擁立豪格,而阿濟格、多鐸、阿禮達、碩託等並兩白旗大臣擁立多爾袞。在兩黃旗諸將劍撥弩張,並以“若不立先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相逼的形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的幼子,年方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中方案,暫時平息了事端。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自從順治七年以後,開國諸王除了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死於軍營,其餘諸王則不再從徵。雖然宗室諸王在清代始終享有議政之權,但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再歷戰場。

這表明,開國諸王日漸衰落,而吳三桂等異姓王卻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到了康熙以後,親王領兵基本上成為了過去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開國諸王不能征戰而轉為安享富貴的呢?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諸王的相互傾軋,與皇權對王權的削弱。

清代宗室之間,早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因為汗位繼承問題紛爭迭起,努爾哈赤為此囚禁其弟舒爾哈齊,斬長子褚英。皇太極在眾貝勒各懷心思的形式下登上皇位,而後便與諸貝勒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先是,二貝勒阿敏“欲擅離我國,往據一方自立”,為皇太極囚死。

繼之,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用兵問題與皇太極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拔刀相向,眾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又削牛錄、罰銀兩,莽古爾泰氣憤而死。此後,皇太極又借“正紅旗諸貝勒輕視我的事情很多”“不遵制令”等為由,打擊了大貝勒代善與其他紅旗貝勒,實現了大權獨攬。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皇太極與諸貝勒的矛盾,既有汗位繼承矛盾,也有個人恩怨。皇太極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在解決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弊端中,加強了皇權,加快了後金封建化的進程,但無疑也削弱了宗室貴族的力量。

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努爾哈赤時的褚英皆死於非命,褚英長子杜度也由此牽連,自天命九年授封貝勒,崇德元年仍封多羅安平貝勒,不委以重任。

崇德末年,形勢的變化使宗室之間權力鬥爭更加尖銳,夙怨與新仇相間,鬥爭更加激烈。這又集中表現在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與濟爾哈朗、豪格之間。崇德八年,皇太極暴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宗室諸王又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濟爾哈朗與皇太極的兩黃旗諸大臣擁立豪格,而阿濟格、多鐸、阿禮達、碩託等並兩白旗大臣擁立多爾袞。在兩黃旗諸將劍撥弩張,並以“若不立先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相逼的形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的幼子,年方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中方案,暫時平息了事端。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貝子碩託(代善二子)與郡王阿禮達(薩哈廉長子)卻因圖謀推翻成議被綁殺。進入北京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獨攬大權,藉端打擊政敵。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剛剛由四川凱旋班師,三月,多爾袞以豪格“徇私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盡奪所屬人員。又以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等事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其後,豪格死於獄中。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阿濟格“欲為亂”,濟爾哈朗等遂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後又論以死罪,勒令自盡,其子勞辛以同罪論死。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又與諸王奏準,追論多爾袞謀逆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沒家產人口,並懲治黨羽。

順治九年,濟爾哈朗再次奏準,多鐸以多爾袞同母弟追降郡王。由此可見,順治初年,屢興大案,開國諸王在相互傾軋中,勢力大大削弱了。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自從順治七年以後,開國諸王除了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死於軍營,其餘諸王則不再從徵。雖然宗室諸王在清代始終享有議政之權,但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再歷戰場。

這表明,開國諸王日漸衰落,而吳三桂等異姓王卻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到了康熙以後,親王領兵基本上成為了過去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開國諸王不能征戰而轉為安享富貴的呢?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諸王的相互傾軋,與皇權對王權的削弱。

清代宗室之間,早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因為汗位繼承問題紛爭迭起,努爾哈赤為此囚禁其弟舒爾哈齊,斬長子褚英。皇太極在眾貝勒各懷心思的形式下登上皇位,而後便與諸貝勒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先是,二貝勒阿敏“欲擅離我國,往據一方自立”,為皇太極囚死。

繼之,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用兵問題與皇太極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拔刀相向,眾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又削牛錄、罰銀兩,莽古爾泰氣憤而死。此後,皇太極又借“正紅旗諸貝勒輕視我的事情很多”“不遵制令”等為由,打擊了大貝勒代善與其他紅旗貝勒,實現了大權獨攬。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皇太極與諸貝勒的矛盾,既有汗位繼承矛盾,也有個人恩怨。皇太極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在解決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弊端中,加強了皇權,加快了後金封建化的進程,但無疑也削弱了宗室貴族的力量。

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努爾哈赤時的褚英皆死於非命,褚英長子杜度也由此牽連,自天命九年授封貝勒,崇德元年仍封多羅安平貝勒,不委以重任。

崇德末年,形勢的變化使宗室之間權力鬥爭更加尖銳,夙怨與新仇相間,鬥爭更加激烈。這又集中表現在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與濟爾哈朗、豪格之間。崇德八年,皇太極暴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宗室諸王又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濟爾哈朗與皇太極的兩黃旗諸大臣擁立豪格,而阿濟格、多鐸、阿禮達、碩託等並兩白旗大臣擁立多爾袞。在兩黃旗諸將劍撥弩張,並以“若不立先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相逼的形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的幼子,年方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中方案,暫時平息了事端。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貝子碩託(代善二子)與郡王阿禮達(薩哈廉長子)卻因圖謀推翻成議被綁殺。進入北京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獨攬大權,藉端打擊政敵。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剛剛由四川凱旋班師,三月,多爾袞以豪格“徇私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盡奪所屬人員。又以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等事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其後,豪格死於獄中。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阿濟格“欲為亂”,濟爾哈朗等遂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後又論以死罪,勒令自盡,其子勞辛以同罪論死。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又與諸王奏準,追論多爾袞謀逆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沒家產人口,並懲治黨羽。

順治九年,濟爾哈朗再次奏準,多鐸以多爾袞同母弟追降郡王。由此可見,順治初年,屢興大案,開國諸王在相互傾軋中,勢力大大削弱了。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二,開國諸王,以及第二代、第三代能征慣戰的宗室諸王相繼過世。

清代開國,如果自努爾哈赤起兵算起,至清入主中原,前後歷經六十餘年。在這期間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宗室諸王(崇德年間所封),至順治元年只剩下代善、阿巴泰、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和豪格等人。

其中,除豪格、阿濟格死於非命外,餘者阿巴泰卒於順治三年,終年58歲;代善卒於順治五年,終年66歲;多鐸卒於順治六年,35歲;多爾袞卒於順治七年,38歲;濟爾哈朗卒於順治十二年,56歲,多在年富力強時謝世。

而尤其令人遺憾的是,順治初年所封的第二代、第三代宗室諸王,亦多死於順治年間,且大都於青壯年夭折。如順治三年,羅洛渾卒,24歲;順治九年,博洛、尼堪、勒克德渾、瓦克達、滿大海卒,其中最長者為尼堪,42歲,最幼者滿大海,30歲。此後,順治十一年,碩塞卒,27歲,順治十七年,濟度卒,28歲,順治十八年,多尼卒,26歲。

總之,於崇德、順治年間受封,並在清朝統一全國戰爭中執戈疆場的宗室諸王,至順治末年,已經所剩無幾。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自從順治七年以後,開國諸王除了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死於軍營,其餘諸王則不再從徵。雖然宗室諸王在清代始終享有議政之權,但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再歷戰場。

這表明,開國諸王日漸衰落,而吳三桂等異姓王卻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到了康熙以後,親王領兵基本上成為了過去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開國諸王不能征戰而轉為安享富貴的呢?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諸王的相互傾軋,與皇權對王權的削弱。

清代宗室之間,早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因為汗位繼承問題紛爭迭起,努爾哈赤為此囚禁其弟舒爾哈齊,斬長子褚英。皇太極在眾貝勒各懷心思的形式下登上皇位,而後便與諸貝勒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先是,二貝勒阿敏“欲擅離我國,往據一方自立”,為皇太極囚死。

繼之,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用兵問題與皇太極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拔刀相向,眾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又削牛錄、罰銀兩,莽古爾泰氣憤而死。此後,皇太極又借“正紅旗諸貝勒輕視我的事情很多”“不遵制令”等為由,打擊了大貝勒代善與其他紅旗貝勒,實現了大權獨攬。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皇太極與諸貝勒的矛盾,既有汗位繼承矛盾,也有個人恩怨。皇太極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在解決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弊端中,加強了皇權,加快了後金封建化的進程,但無疑也削弱了宗室貴族的力量。

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努爾哈赤時的褚英皆死於非命,褚英長子杜度也由此牽連,自天命九年授封貝勒,崇德元年仍封多羅安平貝勒,不委以重任。

崇德末年,形勢的變化使宗室之間權力鬥爭更加尖銳,夙怨與新仇相間,鬥爭更加激烈。這又集中表現在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與濟爾哈朗、豪格之間。崇德八年,皇太極暴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宗室諸王又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濟爾哈朗與皇太極的兩黃旗諸大臣擁立豪格,而阿濟格、多鐸、阿禮達、碩託等並兩白旗大臣擁立多爾袞。在兩黃旗諸將劍撥弩張,並以“若不立先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相逼的形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的幼子,年方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中方案,暫時平息了事端。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貝子碩託(代善二子)與郡王阿禮達(薩哈廉長子)卻因圖謀推翻成議被綁殺。進入北京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獨攬大權,藉端打擊政敵。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剛剛由四川凱旋班師,三月,多爾袞以豪格“徇私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盡奪所屬人員。又以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等事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其後,豪格死於獄中。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阿濟格“欲為亂”,濟爾哈朗等遂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後又論以死罪,勒令自盡,其子勞辛以同罪論死。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又與諸王奏準,追論多爾袞謀逆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沒家產人口,並懲治黨羽。

順治九年,濟爾哈朗再次奏準,多鐸以多爾袞同母弟追降郡王。由此可見,順治初年,屢興大案,開國諸王在相互傾軋中,勢力大大削弱了。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二,開國諸王,以及第二代、第三代能征慣戰的宗室諸王相繼過世。

清代開國,如果自努爾哈赤起兵算起,至清入主中原,前後歷經六十餘年。在這期間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宗室諸王(崇德年間所封),至順治元年只剩下代善、阿巴泰、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和豪格等人。

其中,除豪格、阿濟格死於非命外,餘者阿巴泰卒於順治三年,終年58歲;代善卒於順治五年,終年66歲;多鐸卒於順治六年,35歲;多爾袞卒於順治七年,38歲;濟爾哈朗卒於順治十二年,56歲,多在年富力強時謝世。

而尤其令人遺憾的是,順治初年所封的第二代、第三代宗室諸王,亦多死於順治年間,且大都於青壯年夭折。如順治三年,羅洛渾卒,24歲;順治九年,博洛、尼堪、勒克德渾、瓦克達、滿大海卒,其中最長者為尼堪,42歲,最幼者滿大海,30歲。此後,順治十一年,碩塞卒,27歲,順治十七年,濟度卒,28歲,順治十八年,多尼卒,26歲。

總之,於崇德、順治年間受封,並在清朝統一全國戰爭中執戈疆場的宗室諸王,至順治末年,已經所剩無幾。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三,宗室王公對八旗的控制及其權限受到皇權的裁抑。

有清一代,自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而後又定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政體。在八旗既統兵又統人,一人尺土必八旗分養的原則下,分治其國的八旗旗主擁有相當的實力,對旗人屬下儼然君臣。

顯然,這與專制主義集權國家中皇權至上的政體是根本衝突的。因而,自皇太極即位,即開始裁抑旗主之權,其苦心變革,除打擊作為旗主的宗室王公本身之外,亦在逐次變更各旗旗主,削弱旗主對本旗的控制。

努爾哈赤亡故時,八旗旗主分別是:主兩黃旗的皇太極、主正紅旗的代善、主鑲藍旗的阿敏、主正藍旗的莽古爾泰、主兩白旗的多爾袞、多鐸,以及主鑲紅旗的嶽託。

天聰四年六月,阿敏獲罪,皇太極在宣諭阿敏罪狀的同時,奪其父子所屬人口、奴僕、財物、牲畜,賜予阿敏弟濟爾哈朗,成為變更旗主的發端,鑲藍旗旗主遂由阿敏變為濟爾哈朗。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自從順治七年以後,開國諸王除了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死於軍營,其餘諸王則不再從徵。雖然宗室諸王在清代始終享有議政之權,但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再歷戰場。

這表明,開國諸王日漸衰落,而吳三桂等異姓王卻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到了康熙以後,親王領兵基本上成為了過去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開國諸王不能征戰而轉為安享富貴的呢?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諸王的相互傾軋,與皇權對王權的削弱。

清代宗室之間,早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因為汗位繼承問題紛爭迭起,努爾哈赤為此囚禁其弟舒爾哈齊,斬長子褚英。皇太極在眾貝勒各懷心思的形式下登上皇位,而後便與諸貝勒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先是,二貝勒阿敏“欲擅離我國,往據一方自立”,為皇太極囚死。

繼之,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用兵問題與皇太極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拔刀相向,眾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又削牛錄、罰銀兩,莽古爾泰氣憤而死。此後,皇太極又借“正紅旗諸貝勒輕視我的事情很多”“不遵制令”等為由,打擊了大貝勒代善與其他紅旗貝勒,實現了大權獨攬。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皇太極與諸貝勒的矛盾,既有汗位繼承矛盾,也有個人恩怨。皇太極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在解決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弊端中,加強了皇權,加快了後金封建化的進程,但無疑也削弱了宗室貴族的力量。

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努爾哈赤時的褚英皆死於非命,褚英長子杜度也由此牽連,自天命九年授封貝勒,崇德元年仍封多羅安平貝勒,不委以重任。

崇德末年,形勢的變化使宗室之間權力鬥爭更加尖銳,夙怨與新仇相間,鬥爭更加激烈。這又集中表現在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與濟爾哈朗、豪格之間。崇德八年,皇太極暴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宗室諸王又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濟爾哈朗與皇太極的兩黃旗諸大臣擁立豪格,而阿濟格、多鐸、阿禮達、碩託等並兩白旗大臣擁立多爾袞。在兩黃旗諸將劍撥弩張,並以“若不立先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相逼的形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的幼子,年方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中方案,暫時平息了事端。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貝子碩託(代善二子)與郡王阿禮達(薩哈廉長子)卻因圖謀推翻成議被綁殺。進入北京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獨攬大權,藉端打擊政敵。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剛剛由四川凱旋班師,三月,多爾袞以豪格“徇私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盡奪所屬人員。又以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等事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其後,豪格死於獄中。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阿濟格“欲為亂”,濟爾哈朗等遂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後又論以死罪,勒令自盡,其子勞辛以同罪論死。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又與諸王奏準,追論多爾袞謀逆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沒家產人口,並懲治黨羽。

順治九年,濟爾哈朗再次奏準,多鐸以多爾袞同母弟追降郡王。由此可見,順治初年,屢興大案,開國諸王在相互傾軋中,勢力大大削弱了。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二,開國諸王,以及第二代、第三代能征慣戰的宗室諸王相繼過世。

清代開國,如果自努爾哈赤起兵算起,至清入主中原,前後歷經六十餘年。在這期間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宗室諸王(崇德年間所封),至順治元年只剩下代善、阿巴泰、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和豪格等人。

其中,除豪格、阿濟格死於非命外,餘者阿巴泰卒於順治三年,終年58歲;代善卒於順治五年,終年66歲;多鐸卒於順治六年,35歲;多爾袞卒於順治七年,38歲;濟爾哈朗卒於順治十二年,56歲,多在年富力強時謝世。

而尤其令人遺憾的是,順治初年所封的第二代、第三代宗室諸王,亦多死於順治年間,且大都於青壯年夭折。如順治三年,羅洛渾卒,24歲;順治九年,博洛、尼堪、勒克德渾、瓦克達、滿大海卒,其中最長者為尼堪,42歲,最幼者滿大海,30歲。此後,順治十一年,碩塞卒,27歲,順治十七年,濟度卒,28歲,順治十八年,多尼卒,26歲。

總之,於崇德、順治年間受封,並在清朝統一全國戰爭中執戈疆場的宗室諸王,至順治末年,已經所剩無幾。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三,宗室王公對八旗的控制及其權限受到皇權的裁抑。

有清一代,自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而後又定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政體。在八旗既統兵又統人,一人尺土必八旗分養的原則下,分治其國的八旗旗主擁有相當的實力,對旗人屬下儼然君臣。

顯然,這與專制主義集權國家中皇權至上的政體是根本衝突的。因而,自皇太極即位,即開始裁抑旗主之權,其苦心變革,除打擊作為旗主的宗室王公本身之外,亦在逐次變更各旗旗主,削弱旗主對本旗的控制。

努爾哈赤亡故時,八旗旗主分別是:主兩黃旗的皇太極、主正紅旗的代善、主鑲藍旗的阿敏、主正藍旗的莽古爾泰、主兩白旗的多爾袞、多鐸,以及主鑲紅旗的嶽託。

天聰四年六月,阿敏獲罪,皇太極在宣諭阿敏罪狀的同時,奪其父子所屬人口、奴僕、財物、牲畜,賜予阿敏弟濟爾哈朗,成為變更旗主的發端,鑲藍旗旗主遂由阿敏變為濟爾哈朗。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在削舊授新過程中,旗主的權力及地位必受到制約。繼之,兼併正藍旗,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受到處罰後暴疾而終。天聰九年十二月,由於有人告發他曾經與弟德格類、妹莽古濟一同盟誓怨恨皇太極。皇太極藉機奪其正藍旗旗人併入兩黃旗,並將正藍旗一分為二,別設固山額真統轄。

之後,順治帝福臨繼續削弱旗主。順治八年,以多爾袞大逆之罪,奪其正白旗,並由此實行旗制改革,以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皇帝自將,其餘五個旗分屬諸王貝勒,稱下五旗。

這樣,不僅皇帝的實力大大增強,且因宗室諸王的相繼去世,下五旗中已無原封之旗主,正紅、鑲紅雖仍由原旗旗主子孫世襲罔替,但卻多有旁系封入,如正紅旗分屬兩個世襲王爺,正藍、鑲白則成為朝廷隨意分封之旗。

此外,八旗建制雖仍然沿用以旗統兵的原則,但卻分為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兩種。隨著這些變化,作為八旗旗主的宗室諸王,其自屬軍隊和權勢已不復存在。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清初那些能征慣戰的宗室諸王,多在皇權的強化過程中遭到抑制和打擊,勢力大為削弱。至順治中期,他們或死或病,無法再擔負起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重任。

"

後金政權興起的過程中,一大批愛新覺羅氏宗室王公成了開國功臣,即所謂的“開國諸王”。這些王爺、貝勒們個個身經百戰,叱吒風雲,都是問鼎中原諸戰中的主帥。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自從順治七年以後,開國諸王除了尼堪於是年七月,掛定西大將軍印率部征討湖南,並於十一月死於軍營,其餘諸王則不再從徵。雖然宗室諸王在清代始終享有議政之權,但在統一全國的戰爭尚未結束的情況下,他們不能再歷戰場。

這表明,開國諸王日漸衰落,而吳三桂等異姓王卻大展拳腳,建功立業。到了康熙以後,親王領兵基本上成為了過去式。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開國諸王不能征戰而轉為安享富貴的呢?原因大致有三個方面:

第一,諸王的相互傾軋,與皇權對王權的削弱。

清代宗室之間,早自努爾哈赤時期就因為汗位繼承問題紛爭迭起,努爾哈赤為此囚禁其弟舒爾哈齊,斬長子褚英。皇太極在眾貝勒各懷心思的形式下登上皇位,而後便與諸貝勒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先是,二貝勒阿敏“欲擅離我國,往據一方自立”,為皇太極囚死。

繼之,三貝勒莽古爾泰因用兵問題與皇太極發生爭執,莽古爾泰拔刀相向,眾議大不敬,奪和碩貝勒,降為多羅貝勒,又削牛錄、罰銀兩,莽古爾泰氣憤而死。此後,皇太極又借“正紅旗諸貝勒輕視我的事情很多”“不遵制令”等為由,打擊了大貝勒代善與其他紅旗貝勒,實現了大權獨攬。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皇太極與諸貝勒的矛盾,既有汗位繼承矛盾,也有個人恩怨。皇太極作為傑出的政治家,他在解決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弊端中,加強了皇權,加快了後金封建化的進程,但無疑也削弱了宗室貴族的力量。

阿敏、莽古爾泰,以及努爾哈赤時的褚英皆死於非命,褚英長子杜度也由此牽連,自天命九年授封貝勒,崇德元年仍封多羅安平貝勒,不委以重任。

崇德末年,形勢的變化使宗室之間權力鬥爭更加尖銳,夙怨與新仇相間,鬥爭更加激烈。這又集中表現在多爾袞、阿濟格、多鐸三兄弟與濟爾哈朗、豪格之間。崇德八年,皇太極暴崩,在皇位繼承問題上,宗室諸王又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多爾袞與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濟爾哈朗與皇太極的兩黃旗諸大臣擁立豪格,而阿濟格、多鐸、阿禮達、碩託等並兩白旗大臣擁立多爾袞。在兩黃旗諸將劍撥弩張,並以“若不立先帝之子,則寧死從帝於地下”相逼的形勢下,多爾袞提出立皇太極的幼子,年方六歲的福臨為帝,由他和濟爾哈朗輔政的折中方案,暫時平息了事端。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但是,貝子碩託(代善二子)與郡王阿禮達(薩哈廉長子)卻因圖謀推翻成議被綁殺。進入北京後,多爾袞以攝政王之尊獨攬大權,藉端打擊政敵。

順治五年二月,豪格剛剛由四川凱旋班師,三月,多爾袞以豪格“徇私護軍參領希爾根冒功”之事,削爵幽禁,盡奪所屬人員。又以濟爾哈朗不舉發兩黃旗大臣謀立豪格等事降為郡王,罰銀五千兩。其後,豪格死於獄中。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阿濟格“欲為亂”,濟爾哈朗等遂將阿濟格削爵幽禁,後又論以死罪,勒令自盡,其子勞辛以同罪論死。順治八年二月,濟爾哈朗又與諸王奏準,追論多爾袞謀逆大罪,削爵,黜宗室,籍沒家產人口,並懲治黨羽。

順治九年,濟爾哈朗再次奏準,多鐸以多爾袞同母弟追降郡王。由此可見,順治初年,屢興大案,開國諸王在相互傾軋中,勢力大大削弱了。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二,開國諸王,以及第二代、第三代能征慣戰的宗室諸王相繼過世。

清代開國,如果自努爾哈赤起兵算起,至清入主中原,前後歷經六十餘年。在這期間成長起來的第一代宗室諸王(崇德年間所封),至順治元年只剩下代善、阿巴泰、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和豪格等人。

其中,除豪格、阿濟格死於非命外,餘者阿巴泰卒於順治三年,終年58歲;代善卒於順治五年,終年66歲;多鐸卒於順治六年,35歲;多爾袞卒於順治七年,38歲;濟爾哈朗卒於順治十二年,56歲,多在年富力強時謝世。

而尤其令人遺憾的是,順治初年所封的第二代、第三代宗室諸王,亦多死於順治年間,且大都於青壯年夭折。如順治三年,羅洛渾卒,24歲;順治九年,博洛、尼堪、勒克德渾、瓦克達、滿大海卒,其中最長者為尼堪,42歲,最幼者滿大海,30歲。此後,順治十一年,碩塞卒,27歲,順治十七年,濟度卒,28歲,順治十八年,多尼卒,26歲。

總之,於崇德、順治年間受封,並在清朝統一全國戰爭中執戈疆場的宗室諸王,至順治末年,已經所剩無幾。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第三,宗室王公對八旗的控制及其權限受到皇權的裁抑。

有清一代,自努爾哈赤創立八旗制度,而後又定八旗旗主共議國政的政體。在八旗既統兵又統人,一人尺土必八旗分養的原則下,分治其國的八旗旗主擁有相當的實力,對旗人屬下儼然君臣。

顯然,這與專制主義集權國家中皇權至上的政體是根本衝突的。因而,自皇太極即位,即開始裁抑旗主之權,其苦心變革,除打擊作為旗主的宗室王公本身之外,亦在逐次變更各旗旗主,削弱旗主對本旗的控制。

努爾哈赤亡故時,八旗旗主分別是:主兩黃旗的皇太極、主正紅旗的代善、主鑲藍旗的阿敏、主正藍旗的莽古爾泰、主兩白旗的多爾袞、多鐸,以及主鑲紅旗的嶽託。

天聰四年六月,阿敏獲罪,皇太極在宣諭阿敏罪狀的同時,奪其父子所屬人口、奴僕、財物、牲畜,賜予阿敏弟濟爾哈朗,成為變更旗主的發端,鑲藍旗旗主遂由阿敏變為濟爾哈朗。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在削舊授新過程中,旗主的權力及地位必受到制約。繼之,兼併正藍旗,正藍旗旗主莽古爾泰受到處罰後暴疾而終。天聰九年十二月,由於有人告發他曾經與弟德格類、妹莽古濟一同盟誓怨恨皇太極。皇太極藉機奪其正藍旗旗人併入兩黃旗,並將正藍旗一分為二,別設固山額真統轄。

之後,順治帝福臨繼續削弱旗主。順治八年,以多爾袞大逆之罪,奪其正白旗,並由此實行旗制改革,以正黃、鑲黃、正白為上三旗,皇帝自將,其餘五個旗分屬諸王貝勒,稱下五旗。

這樣,不僅皇帝的實力大大增強,且因宗室諸王的相繼去世,下五旗中已無原封之旗主,正紅、鑲紅雖仍由原旗旗主子孫世襲罔替,但卻多有旁系封入,如正紅旗分屬兩個世襲王爺,正藍、鑲白則成為朝廷隨意分封之旗。

此外,八旗建制雖仍然沿用以旗統兵的原則,但卻分為禁旅八旗和駐防八旗兩種。隨著這些變化,作為八旗旗主的宗室諸王,其自屬軍隊和權勢已不復存在。

從以上三個方面可以看出,清初那些能征慣戰的宗室諸王,多在皇權的強化過程中遭到抑制和打擊,勢力大為削弱。至順治中期,他們或死或病,無法再擔負起最終完成統一大業的重任。

清入關後為何宗室諸王很少帶兵了?主要有三個方面原因

​而開國八大世襲王爺的子孫後代,多生長在和平的環境,絕少勇武者,且在清廷的屢屢防範和壓制下,唯一能做的就是養尊處優。因而,統一全國,南征北討的重任,就落到了異姓諸王身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