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在路遙墓前,我小心翼翼,腳步輕點,再輕點,生怕驚擾他的休息,或是打斷他的寫作思路,因為作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

墓的正前方有路遙半身漢白玉雕像,滿頭烏髮,圓臉微胖,神情平靜而堅毅,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看著他摯愛的黃土地,目光透過黑色的寬邊眼鏡,正遙望山下的母校,遙望東去的延河水和遠處亙古綿延的山巒,遙望故鄉深愛他的親人和鄉親。

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路遙”的名字。我入伍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這是寫在《人生》前面的路遙,這是寫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簽名。這兩個字看似身軀瘦弱,像《在困難的日子裡》及他童年飢腸轆轆的身影,還有他曾經困頓的每個日子。然而,我覺得這瘦弱並非軟弱,酷似他的風骨,彰顯一種特有的精神,更映襯出陝北黃土的沉思、厚重、沉鬱,還有他獨特的個性。石基上沒有墓誌銘,更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與圓形的石墓一樣,簡樸莊重,正如路遙樸素低調簡潔的人生。雕像前堆滿了鮮花、水果,更多的是香菸,還有路遙的書,這是人們敬仰這個偉大作家的最好見證。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在路遙墓前,我小心翼翼,腳步輕點,再輕點,生怕驚擾他的休息,或是打斷他的寫作思路,因為作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

墓的正前方有路遙半身漢白玉雕像,滿頭烏髮,圓臉微胖,神情平靜而堅毅,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看著他摯愛的黃土地,目光透過黑色的寬邊眼鏡,正遙望山下的母校,遙望東去的延河水和遠處亙古綿延的山巒,遙望故鄉深愛他的親人和鄉親。

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路遙”的名字。我入伍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這是寫在《人生》前面的路遙,這是寫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簽名。這兩個字看似身軀瘦弱,像《在困難的日子裡》及他童年飢腸轆轆的身影,還有他曾經困頓的每個日子。然而,我覺得這瘦弱並非軟弱,酷似他的風骨,彰顯一種特有的精神,更映襯出陝北黃土的沉思、厚重、沉鬱,還有他獨特的個性。石基上沒有墓誌銘,更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與圓形的石墓一樣,簡樸莊重,正如路遙樸素低調簡潔的人生。雕像前堆滿了鮮花、水果,更多的是香菸,還有路遙的書,這是人們敬仰這個偉大作家的最好見證。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是盞高掛在歲月長河裡的精神明燈,是我寫作的路標和支柱。每當在寫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或是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他,靠靠這根支柱,用這盞“明燈”照亮前行之路。

懷著敬畏之心,我在墓前獻上了這束無名花,然後對著陝北這片渾厚的黃土鞠躬,對著路遙的名字鞠躬,對著一種精神鞠躬。忽覺這束無名花比任何名貴的花更加有分量,因為它來自民間,來自路遙最深愛的黃土地,他一定會喜歡,並開心地收下,寫作累了之時正好聞聞,提提神,開闊思路,然後想起送花人的面孔是胖是瘦。

墓後的石壁上,嵌刻路遙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光輝的寫照,也是他畢生的追求。久久凝望,心緒難平,不由想起路遙偉大而又悲壯的一生。

路遙原名王衛國,或許這個名字政治性大一些,文學性淡一些,於是他取筆名為“路遙”,或許寓意文學創作之路從來不是平坦的,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它躲藏在遙遠之處,只有像牛一樣埋頭辛勞耕耘,方能春華秋實,結出金燦燦的碩果。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在路遙墓前,我小心翼翼,腳步輕點,再輕點,生怕驚擾他的休息,或是打斷他的寫作思路,因為作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

墓的正前方有路遙半身漢白玉雕像,滿頭烏髮,圓臉微胖,神情平靜而堅毅,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看著他摯愛的黃土地,目光透過黑色的寬邊眼鏡,正遙望山下的母校,遙望東去的延河水和遠處亙古綿延的山巒,遙望故鄉深愛他的親人和鄉親。

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路遙”的名字。我入伍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這是寫在《人生》前面的路遙,這是寫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簽名。這兩個字看似身軀瘦弱,像《在困難的日子裡》及他童年飢腸轆轆的身影,還有他曾經困頓的每個日子。然而,我覺得這瘦弱並非軟弱,酷似他的風骨,彰顯一種特有的精神,更映襯出陝北黃土的沉思、厚重、沉鬱,還有他獨特的個性。石基上沒有墓誌銘,更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與圓形的石墓一樣,簡樸莊重,正如路遙樸素低調簡潔的人生。雕像前堆滿了鮮花、水果,更多的是香菸,還有路遙的書,這是人們敬仰這個偉大作家的最好見證。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是盞高掛在歲月長河裡的精神明燈,是我寫作的路標和支柱。每當在寫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或是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他,靠靠這根支柱,用這盞“明燈”照亮前行之路。

懷著敬畏之心,我在墓前獻上了這束無名花,然後對著陝北這片渾厚的黃土鞠躬,對著路遙的名字鞠躬,對著一種精神鞠躬。忽覺這束無名花比任何名貴的花更加有分量,因為它來自民間,來自路遙最深愛的黃土地,他一定會喜歡,並開心地收下,寫作累了之時正好聞聞,提提神,開闊思路,然後想起送花人的面孔是胖是瘦。

墓後的石壁上,嵌刻路遙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光輝的寫照,也是他畢生的追求。久久凝望,心緒難平,不由想起路遙偉大而又悲壯的一生。

路遙原名王衛國,或許這個名字政治性大一些,文學性淡一些,於是他取筆名為“路遙”,或許寓意文學創作之路從來不是平坦的,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它躲藏在遙遠之處,只有像牛一樣埋頭辛勞耕耘,方能春華秋實,結出金燦燦的碩果。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一九四九年出生清澗農村,在延長縣生活長大。路遙出生後,家裡孩子多,而路遙在延長的伯父或是叔父一直單身,就將路遙經由(陝北方言,收養或抱養之意)給他。貧窮的生活,讓路遙從小懂事爭氣,學習也好,考上了當時的高中,可說是真不容易。路遙在高中的學習生活,在作品《在困難的日子裡》中有真實地反映,飢餓、穿著不好、被小人冤枉偷餅子……

路遙高中畢業後,那時是“農村的回農村,城市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然後推薦到大學,作為工農兵大學生。他回到農村後,當了民辦教師;可不久,村幹部的子女高中畢業了,將路遙的職位卑鄙地擠掉了。路遙只好在生產隊進行農業生產。路遙和他後來的妻子產生了愛情,是插隊的北京女知青。

路遙在農業社勞動勤苦,文學才能突出,被推薦上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陝西文藝》當編輯。而那時,文革也結束了。從社會角度講,路遙趕上了個好時代,那時是文學蓬勃興盛的時候。他矢志文學,辛勤筆耕,80年代初,憑著《人生》一舉成名,一度掀起了“《人生》熱”“路遙熱”,開啟了一代青年對人生的思考。正如馬雲感言:“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在路遙墓前,我小心翼翼,腳步輕點,再輕點,生怕驚擾他的休息,或是打斷他的寫作思路,因為作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

墓的正前方有路遙半身漢白玉雕像,滿頭烏髮,圓臉微胖,神情平靜而堅毅,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看著他摯愛的黃土地,目光透過黑色的寬邊眼鏡,正遙望山下的母校,遙望東去的延河水和遠處亙古綿延的山巒,遙望故鄉深愛他的親人和鄉親。

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路遙”的名字。我入伍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這是寫在《人生》前面的路遙,這是寫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簽名。這兩個字看似身軀瘦弱,像《在困難的日子裡》及他童年飢腸轆轆的身影,還有他曾經困頓的每個日子。然而,我覺得這瘦弱並非軟弱,酷似他的風骨,彰顯一種特有的精神,更映襯出陝北黃土的沉思、厚重、沉鬱,還有他獨特的個性。石基上沒有墓誌銘,更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與圓形的石墓一樣,簡樸莊重,正如路遙樸素低調簡潔的人生。雕像前堆滿了鮮花、水果,更多的是香菸,還有路遙的書,這是人們敬仰這個偉大作家的最好見證。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是盞高掛在歲月長河裡的精神明燈,是我寫作的路標和支柱。每當在寫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或是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他,靠靠這根支柱,用這盞“明燈”照亮前行之路。

懷著敬畏之心,我在墓前獻上了這束無名花,然後對著陝北這片渾厚的黃土鞠躬,對著路遙的名字鞠躬,對著一種精神鞠躬。忽覺這束無名花比任何名貴的花更加有分量,因為它來自民間,來自路遙最深愛的黃土地,他一定會喜歡,並開心地收下,寫作累了之時正好聞聞,提提神,開闊思路,然後想起送花人的面孔是胖是瘦。

墓後的石壁上,嵌刻路遙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光輝的寫照,也是他畢生的追求。久久凝望,心緒難平,不由想起路遙偉大而又悲壯的一生。

路遙原名王衛國,或許這個名字政治性大一些,文學性淡一些,於是他取筆名為“路遙”,或許寓意文學創作之路從來不是平坦的,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它躲藏在遙遠之處,只有像牛一樣埋頭辛勞耕耘,方能春華秋實,結出金燦燦的碩果。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一九四九年出生清澗農村,在延長縣生活長大。路遙出生後,家裡孩子多,而路遙在延長的伯父或是叔父一直單身,就將路遙經由(陝北方言,收養或抱養之意)給他。貧窮的生活,讓路遙從小懂事爭氣,學習也好,考上了當時的高中,可說是真不容易。路遙在高中的學習生活,在作品《在困難的日子裡》中有真實地反映,飢餓、穿著不好、被小人冤枉偷餅子……

路遙高中畢業後,那時是“農村的回農村,城市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然後推薦到大學,作為工農兵大學生。他回到農村後,當了民辦教師;可不久,村幹部的子女高中畢業了,將路遙的職位卑鄙地擠掉了。路遙只好在生產隊進行農業生產。路遙和他後來的妻子產生了愛情,是插隊的北京女知青。

路遙在農業社勞動勤苦,文學才能突出,被推薦上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陝西文藝》當編輯。而那時,文革也結束了。從社會角度講,路遙趕上了個好時代,那時是文學蓬勃興盛的時候。他矢志文學,辛勤筆耕,80年代初,憑著《人生》一舉成名,一度掀起了“《人生》熱”“路遙熱”,開啟了一代青年對人生的思考。正如馬雲感言:“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繼《人生》之後,路遙沒有就此止住寫作之步,也沒有躺在已有的成績簿上享受鮮花和掌聲,而是以一種更加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項更加偉大的寫作工程。他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煤礦和鄉村體驗生活,經過了四年多牛馬般的辛苦勞作,終於完成了百萬言的輝煌鉅著《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一問世,猶如在文壇上投放了一枚原子彈,多少讀者讀得如痴如醉,多少人感動得熱淚長流,多少人讀完了它,便從此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開始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因這部長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主題深刻,人物鮮活,影響廣泛,從而獲得中國小說獎項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可惜,42歲的路遙耗盡心血,在病床上寫完最後的文字後,與世長辭,最終與他鐘情的黃土地融為一體……

墓兩側置石桌石凳各一套,供祭墓者和遊人休息,其中有《路遙文集》的責編陳澤順先生捐贈,石桌上鐫刻“陝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還有《平凡的世界》責編李金玉女士所捐贈的,石桌上鐫刻“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這是對作家短暫而偉大一生的精闢概括。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在路遙墓前,我小心翼翼,腳步輕點,再輕點,生怕驚擾他的休息,或是打斷他的寫作思路,因為作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

墓的正前方有路遙半身漢白玉雕像,滿頭烏髮,圓臉微胖,神情平靜而堅毅,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看著他摯愛的黃土地,目光透過黑色的寬邊眼鏡,正遙望山下的母校,遙望東去的延河水和遠處亙古綿延的山巒,遙望故鄉深愛他的親人和鄉親。

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路遙”的名字。我入伍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這是寫在《人生》前面的路遙,這是寫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簽名。這兩個字看似身軀瘦弱,像《在困難的日子裡》及他童年飢腸轆轆的身影,還有他曾經困頓的每個日子。然而,我覺得這瘦弱並非軟弱,酷似他的風骨,彰顯一種特有的精神,更映襯出陝北黃土的沉思、厚重、沉鬱,還有他獨特的個性。石基上沒有墓誌銘,更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與圓形的石墓一樣,簡樸莊重,正如路遙樸素低調簡潔的人生。雕像前堆滿了鮮花、水果,更多的是香菸,還有路遙的書,這是人們敬仰這個偉大作家的最好見證。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是盞高掛在歲月長河裡的精神明燈,是我寫作的路標和支柱。每當在寫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或是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他,靠靠這根支柱,用這盞“明燈”照亮前行之路。

懷著敬畏之心,我在墓前獻上了這束無名花,然後對著陝北這片渾厚的黃土鞠躬,對著路遙的名字鞠躬,對著一種精神鞠躬。忽覺這束無名花比任何名貴的花更加有分量,因為它來自民間,來自路遙最深愛的黃土地,他一定會喜歡,並開心地收下,寫作累了之時正好聞聞,提提神,開闊思路,然後想起送花人的面孔是胖是瘦。

墓後的石壁上,嵌刻路遙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光輝的寫照,也是他畢生的追求。久久凝望,心緒難平,不由想起路遙偉大而又悲壯的一生。

路遙原名王衛國,或許這個名字政治性大一些,文學性淡一些,於是他取筆名為“路遙”,或許寓意文學創作之路從來不是平坦的,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它躲藏在遙遠之處,只有像牛一樣埋頭辛勞耕耘,方能春華秋實,結出金燦燦的碩果。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一九四九年出生清澗農村,在延長縣生活長大。路遙出生後,家裡孩子多,而路遙在延長的伯父或是叔父一直單身,就將路遙經由(陝北方言,收養或抱養之意)給他。貧窮的生活,讓路遙從小懂事爭氣,學習也好,考上了當時的高中,可說是真不容易。路遙在高中的學習生活,在作品《在困難的日子裡》中有真實地反映,飢餓、穿著不好、被小人冤枉偷餅子……

路遙高中畢業後,那時是“農村的回農村,城市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然後推薦到大學,作為工農兵大學生。他回到農村後,當了民辦教師;可不久,村幹部的子女高中畢業了,將路遙的職位卑鄙地擠掉了。路遙只好在生產隊進行農業生產。路遙和他後來的妻子產生了愛情,是插隊的北京女知青。

路遙在農業社勞動勤苦,文學才能突出,被推薦上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陝西文藝》當編輯。而那時,文革也結束了。從社會角度講,路遙趕上了個好時代,那時是文學蓬勃興盛的時候。他矢志文學,辛勤筆耕,80年代初,憑著《人生》一舉成名,一度掀起了“《人生》熱”“路遙熱”,開啟了一代青年對人生的思考。正如馬雲感言:“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繼《人生》之後,路遙沒有就此止住寫作之步,也沒有躺在已有的成績簿上享受鮮花和掌聲,而是以一種更加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項更加偉大的寫作工程。他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煤礦和鄉村體驗生活,經過了四年多牛馬般的辛苦勞作,終於完成了百萬言的輝煌鉅著《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一問世,猶如在文壇上投放了一枚原子彈,多少讀者讀得如痴如醉,多少人感動得熱淚長流,多少人讀完了它,便從此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開始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因這部長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主題深刻,人物鮮活,影響廣泛,從而獲得中國小說獎項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可惜,42歲的路遙耗盡心血,在病床上寫完最後的文字後,與世長辭,最終與他鐘情的黃土地融為一體……

墓兩側置石桌石凳各一套,供祭墓者和遊人休息,其中有《路遙文集》的責編陳澤順先生捐贈,石桌上鐫刻“陝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還有《平凡的世界》責編李金玉女士所捐贈的,石桌上鐫刻“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這是對作家短暫而偉大一生的精闢概括。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文中寫道:“我深切地感到,儘管創造的過程無比艱辛而成功的結果無比榮耀;儘管一切艱辛都是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造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路遙在短暫苦難的人生裡,甘當文學的“苦行僧”,在病魔的折磨下,依然飽蘸生命的熱血,執著地書寫黃土地上的故事,感動無數讀者,無愧於一位“精神導師”。

中午時分,蘭格盈盈的天,綠格盈盈的地,高原的陽光灑下來,墓地裡分外明朗。我久久的站立在路遙的雕塑旁,循著他的目光遠望,眺望遠處橫亙連綿的山嶺,忽然覺得,山下的城市真像小說中的“黃原城”,是孫少平最初打工的城市,也是少平和曉霞相識相戀的地方。東關橋頭,小南河,還有那古塔山,等等,都能在這裡對號入座啊!回頭眺望山上,似乎有樹的地方都有一個人影,那一定是少平,他還在痴痴地等著深愛的曉霞回來……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在路遙墓前,我小心翼翼,腳步輕點,再輕點,生怕驚擾他的休息,或是打斷他的寫作思路,因為作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

墓的正前方有路遙半身漢白玉雕像,滿頭烏髮,圓臉微胖,神情平靜而堅毅,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看著他摯愛的黃土地,目光透過黑色的寬邊眼鏡,正遙望山下的母校,遙望東去的延河水和遠處亙古綿延的山巒,遙望故鄉深愛他的親人和鄉親。

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路遙”的名字。我入伍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這是寫在《人生》前面的路遙,這是寫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簽名。這兩個字看似身軀瘦弱,像《在困難的日子裡》及他童年飢腸轆轆的身影,還有他曾經困頓的每個日子。然而,我覺得這瘦弱並非軟弱,酷似他的風骨,彰顯一種特有的精神,更映襯出陝北黃土的沉思、厚重、沉鬱,還有他獨特的個性。石基上沒有墓誌銘,更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與圓形的石墓一樣,簡樸莊重,正如路遙樸素低調簡潔的人生。雕像前堆滿了鮮花、水果,更多的是香菸,還有路遙的書,這是人們敬仰這個偉大作家的最好見證。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是盞高掛在歲月長河裡的精神明燈,是我寫作的路標和支柱。每當在寫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或是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他,靠靠這根支柱,用這盞“明燈”照亮前行之路。

懷著敬畏之心,我在墓前獻上了這束無名花,然後對著陝北這片渾厚的黃土鞠躬,對著路遙的名字鞠躬,對著一種精神鞠躬。忽覺這束無名花比任何名貴的花更加有分量,因為它來自民間,來自路遙最深愛的黃土地,他一定會喜歡,並開心地收下,寫作累了之時正好聞聞,提提神,開闊思路,然後想起送花人的面孔是胖是瘦。

墓後的石壁上,嵌刻路遙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光輝的寫照,也是他畢生的追求。久久凝望,心緒難平,不由想起路遙偉大而又悲壯的一生。

路遙原名王衛國,或許這個名字政治性大一些,文學性淡一些,於是他取筆名為“路遙”,或許寓意文學創作之路從來不是平坦的,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它躲藏在遙遠之處,只有像牛一樣埋頭辛勞耕耘,方能春華秋實,結出金燦燦的碩果。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一九四九年出生清澗農村,在延長縣生活長大。路遙出生後,家裡孩子多,而路遙在延長的伯父或是叔父一直單身,就將路遙經由(陝北方言,收養或抱養之意)給他。貧窮的生活,讓路遙從小懂事爭氣,學習也好,考上了當時的高中,可說是真不容易。路遙在高中的學習生活,在作品《在困難的日子裡》中有真實地反映,飢餓、穿著不好、被小人冤枉偷餅子……

路遙高中畢業後,那時是“農村的回農村,城市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然後推薦到大學,作為工農兵大學生。他回到農村後,當了民辦教師;可不久,村幹部的子女高中畢業了,將路遙的職位卑鄙地擠掉了。路遙只好在生產隊進行農業生產。路遙和他後來的妻子產生了愛情,是插隊的北京女知青。

路遙在農業社勞動勤苦,文學才能突出,被推薦上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陝西文藝》當編輯。而那時,文革也結束了。從社會角度講,路遙趕上了個好時代,那時是文學蓬勃興盛的時候。他矢志文學,辛勤筆耕,80年代初,憑著《人生》一舉成名,一度掀起了“《人生》熱”“路遙熱”,開啟了一代青年對人生的思考。正如馬雲感言:“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繼《人生》之後,路遙沒有就此止住寫作之步,也沒有躺在已有的成績簿上享受鮮花和掌聲,而是以一種更加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項更加偉大的寫作工程。他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煤礦和鄉村體驗生活,經過了四年多牛馬般的辛苦勞作,終於完成了百萬言的輝煌鉅著《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一問世,猶如在文壇上投放了一枚原子彈,多少讀者讀得如痴如醉,多少人感動得熱淚長流,多少人讀完了它,便從此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開始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因這部長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主題深刻,人物鮮活,影響廣泛,從而獲得中國小說獎項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可惜,42歲的路遙耗盡心血,在病床上寫完最後的文字後,與世長辭,最終與他鐘情的黃土地融為一體……

墓兩側置石桌石凳各一套,供祭墓者和遊人休息,其中有《路遙文集》的責編陳澤順先生捐贈,石桌上鐫刻“陝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還有《平凡的世界》責編李金玉女士所捐贈的,石桌上鐫刻“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這是對作家短暫而偉大一生的精闢概括。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文中寫道:“我深切地感到,儘管創造的過程無比艱辛而成功的結果無比榮耀;儘管一切艱辛都是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造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路遙在短暫苦難的人生裡,甘當文學的“苦行僧”,在病魔的折磨下,依然飽蘸生命的熱血,執著地書寫黃土地上的故事,感動無數讀者,無愧於一位“精神導師”。

中午時分,蘭格盈盈的天,綠格盈盈的地,高原的陽光灑下來,墓地裡分外明朗。我久久的站立在路遙的雕塑旁,循著他的目光遠望,眺望遠處橫亙連綿的山嶺,忽然覺得,山下的城市真像小說中的“黃原城”,是孫少平最初打工的城市,也是少平和曉霞相識相戀的地方。東關橋頭,小南河,還有那古塔山,等等,都能在這裡對號入座啊!回頭眺望山上,似乎有樹的地方都有一個人影,那一定是少平,他還在痴痴地等著深愛的曉霞回來……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我看見自己淚流滿面。索性用腳把衛生間的門踢開,出聲地哭起來,我細心徹底地收拾了桌面。一切都裝進了遠行的箱子裡,唯獨留下那十本抄寫得工工整整的《平凡的世界》手稿放在桌面的中央……”這是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收尾時的真實情景,每當讀著這段話,真的肅然起敬。每一部優秀的作品,無不傾注一個作家的心血,甚至付出生命。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稱為作家的人很多,每天都有無數的作品問世,可是有多少作家“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有多少作品能像《平凡的世界》那樣影響世界,影響幾代人?有的作家稍有名氣就四處趕場子,出席這樣或那樣的活動,無法集中精力,從此再無可讀的東西。每天接觸的一些作品,僅是一種“快餐文化”,晦澀難懂,不知所云,甚至充斥“三俗”,這樣的作品在時間的長河裡,激不起半點浪花,更無法留下什麼印痕。

"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李根萍

山,擋不住雲彩;神仙,擋不住人想人;熱浪,擋不住我拜謁路遙的腳步。

穿過延安大學的校園,順著山腳下那條迂迴陡峭的羊腸小道,向山上攀爬。此山原本是座無名之山,像延安許多荒山一樣,後來路遙長眠在此,山的名氣大振,稱之為“文匯山”——文氣靈氣正氣匯聚之山!

路兩旁松樹、槐樹、柏樹很多,山體間裸露出厚厚的黃褐色的土層,猶如一個個陝北漢子露出粗壯的胳膊和挺拔的背脊。

記得路遙絕筆裡有這樣的句子:“春天已經漸漸地來臨了,樹上又一次綴滿了綠色的葉片;牆角那邊,開了幾朵不知名的小花,我的春天也快來到了……” 花是靈魂的安慰,遺憾的是因上山匆忙,未準備祭拜的花,只好在山上草叢中採束無名花,樸實的花散發出縷縷清香,沁人心脾,或許這就是“文氣之香”、“靈氣之香”!

過了刻有“文匯山”墨跡的石碑,終於爬到視野開闊、景色宜人的山頂——路遙墓地!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在路遙墓前,我小心翼翼,腳步輕點,再輕點,生怕驚擾他的休息,或是打斷他的寫作思路,因為作家的時間是很寶貴的。

墓的正前方有路遙半身漢白玉雕像,滿頭烏髮,圓臉微胖,神情平靜而堅毅,那微微向左上角抬望的眼神,還在看著他摯愛的黃土地,目光透過黑色的寬邊眼鏡,正遙望山下的母校,遙望東去的延河水和遠處亙古綿延的山巒,遙望故鄉深愛他的親人和鄉親。

雕像前黑色大理石基座上刻有“路遙”的名字。我入伍前就知道這個名字,實在太熟悉了。這是寫在《人生》前面的路遙,這是寫在《平凡的世界》最後一個字後面的簽名。這兩個字看似身軀瘦弱,像《在困難的日子裡》及他童年飢腸轆轆的身影,還有他曾經困頓的每個日子。然而,我覺得這瘦弱並非軟弱,酷似他的風骨,彰顯一種特有的精神,更映襯出陝北黃土的沉思、厚重、沉鬱,還有他獨特的個性。石基上沒有墓誌銘,更沒有任何華麗的裝飾,與圓形的石墓一樣,簡樸莊重,正如路遙樸素低調簡潔的人生。雕像前堆滿了鮮花、水果,更多的是香菸,還有路遙的書,這是人們敬仰這個偉大作家的最好見證。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是盞高掛在歲月長河裡的精神明燈,是我寫作的路標和支柱。每當在寫作中遇到困難的時候或是想放棄的時候,就會想起他,靠靠這根支柱,用這盞“明燈”照亮前行之路。

懷著敬畏之心,我在墓前獻上了這束無名花,然後對著陝北這片渾厚的黃土鞠躬,對著路遙的名字鞠躬,對著一種精神鞠躬。忽覺這束無名花比任何名貴的花更加有分量,因為它來自民間,來自路遙最深愛的黃土地,他一定會喜歡,並開心地收下,寫作累了之時正好聞聞,提提神,開闊思路,然後想起送花人的面孔是胖是瘦。

墓後的石壁上,嵌刻路遙的名言:“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這是他一生的光輝的寫照,也是他畢生的追求。久久凝望,心緒難平,不由想起路遙偉大而又悲壯的一生。

路遙原名王衛國,或許這個名字政治性大一些,文學性淡一些,於是他取筆名為“路遙”,或許寓意文學創作之路從來不是平坦的,成功不可能唾手可得,它躲藏在遙遠之處,只有像牛一樣埋頭辛勞耕耘,方能春華秋實,結出金燦燦的碩果。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一九四九年出生清澗農村,在延長縣生活長大。路遙出生後,家裡孩子多,而路遙在延長的伯父或是叔父一直單身,就將路遙經由(陝北方言,收養或抱養之意)給他。貧窮的生活,讓路遙從小懂事爭氣,學習也好,考上了當時的高中,可說是真不容易。路遙在高中的學習生活,在作品《在困難的日子裡》中有真實地反映,飢餓、穿著不好、被小人冤枉偷餅子……

路遙高中畢業後,那時是“農村的回農村,城市的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然後推薦到大學,作為工農兵大學生。他回到農村後,當了民辦教師;可不久,村幹部的子女高中畢業了,將路遙的職位卑鄙地擠掉了。路遙只好在生產隊進行農業生產。路遙和他後來的妻子產生了愛情,是插隊的北京女知青。

路遙在農業社勞動勤苦,文學才能突出,被推薦上了延安大學中文系;大學畢業後,分配到《陝西文藝》當編輯。而那時,文革也結束了。從社會角度講,路遙趕上了個好時代,那時是文學蓬勃興盛的時候。他矢志文學,辛勤筆耕,80年代初,憑著《人生》一舉成名,一度掀起了“《人生》熱”“路遙熱”,開啟了一代青年對人生的思考。正如馬雲感言:“路遙對我的影響最大。18歲時,我是蹬三輪車的零工,是《人生》改變了我的人生!”。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繼《人生》之後,路遙沒有就此止住寫作之步,也沒有躺在已有的成績簿上享受鮮花和掌聲,而是以一種更加忘我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一項更加偉大的寫作工程。他一次又一次地深入煤礦和鄉村體驗生活,經過了四年多牛馬般的辛苦勞作,終於完成了百萬言的輝煌鉅著《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一問世,猶如在文壇上投放了一枚原子彈,多少讀者讀得如痴如醉,多少人感動得熱淚長流,多少人讀完了它,便從此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開始不懈地追求美好的理想。因這部長篇小說深刻地反映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主題深刻,人物鮮活,影響廣泛,從而獲得中國小說獎項最高獎——茅盾文學獎。

可惜,42歲的路遙耗盡心血,在病床上寫完最後的文字後,與世長辭,最終與他鐘情的黃土地融為一體……

墓兩側置石桌石凳各一套,供祭墓者和遊人休息,其中有《路遙文集》的責編陳澤順先生捐贈,石桌上鐫刻“陝北的光榮,時代的驕傲”;還有《平凡的世界》責編李金玉女士所捐贈的,石桌上鐫刻“平凡的世界,輝煌的人生”。這是對作家短暫而偉大一生的精闢概括。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路遙在《早晨從中午開始》一文中寫道:“我深切地感到,儘管創造的過程無比艱辛而成功的結果無比榮耀;儘管一切艱辛都是為了成功,但是,人生最大的幸福也許在於創造的過程,而不在於那個結果。”路遙在短暫苦難的人生裡,甘當文學的“苦行僧”,在病魔的折磨下,依然飽蘸生命的熱血,執著地書寫黃土地上的故事,感動無數讀者,無愧於一位“精神導師”。

中午時分,蘭格盈盈的天,綠格盈盈的地,高原的陽光灑下來,墓地裡分外明朗。我久久的站立在路遙的雕塑旁,循著他的目光遠望,眺望遠處橫亙連綿的山嶺,忽然覺得,山下的城市真像小說中的“黃原城”,是孫少平最初打工的城市,也是少平和曉霞相識相戀的地方。東關橋頭,小南河,還有那古塔山,等等,都能在這裡對號入座啊!回頭眺望山上,似乎有樹的地方都有一個人影,那一定是少平,他還在痴痴地等著深愛的曉霞回來……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我看見自己淚流滿面。索性用腳把衛生間的門踢開,出聲地哭起來,我細心徹底地收拾了桌面。一切都裝進了遠行的箱子裡,唯獨留下那十本抄寫得工工整整的《平凡的世界》手稿放在桌面的中央……”這是路遙寫《平凡的世界》收尾時的真實情景,每當讀著這段話,真的肅然起敬。每一部優秀的作品,無不傾注一個作家的心血,甚至付出生命。令人遺憾的是,如今稱為作家的人很多,每天都有無數的作品問世,可是有多少作家“像牛一樣勞動,像土地一樣奉獻”?有多少作品能像《平凡的世界》那樣影響世界,影響幾代人?有的作家稍有名氣就四處趕場子,出席這樣或那樣的活動,無法集中精力,從此再無可讀的東西。每天接觸的一些作品,僅是一種“快餐文化”,晦澀難懂,不知所云,甚至充斥“三俗”,這樣的作品在時間的長河裡,激不起半點浪花,更無法留下什麼印痕。

遊記美文:文匯山上拜謁路遙


記得有位作家說過這樣一句話:“如果你要想成為一個了不起的作家,你像常人一樣的生活權利便被剝奪了。”路遙短暫的一生幾乎沒有享受過什麼快樂,他視文學為生命,在文學路上,他像夸父逐日一樣不斷挑戰自我,才留下永遠不朽的作品。

作品是作家生命的存在方式,也是作家最好的紀念碑。路遙像流星一樣劃過夜空,把燦爛的光芒留在了浩瀚的宇宙空間。

我堅信,路遙的心臟雖然停止了跳動,但是他會以另外一種方式依然活著,以另外一種生命馳騁在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上……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