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魯迅故里

魯迅故里 藤野先生 朋友圈 大學 光明網 2017-06-15

□陳勇釗

與紹興結緣,始於課本,始於魯迅先生,始於小學、中學和大學,始於老師講臺上的解讀。一步步走來,一次次神遊,百草園、三味書屋、藤野先生、祥林嫂、狂人和阿Q等一串詞彙,在眼前一一閃現。

夕陽西下的氛圍,正吻合我們此時的心情,也吻合魯迅先生當年回故鄉的心境。魯迅故里,車排成行,人排成隊,好比一場不遠千里的赴約。一片肅穆裡,誰忍心驚擾一個長眠的魂靈?

一條窄窄的青石板路,粉牆黛瓦,竹絲臺門,這就是魯迅故居。其主要部分幸得保存,新中國成立後恢復舊觀。人們站在門口,巴望著找到先生當年的身影。

再過幾道曲廊,便來到一個兩畝光景的園子,它有一個詩意的名字——百草園。百草園裡沒有草,碧綠整齊的是菜畦;皂莢樹是新栽種的,枝上飄著些怯生生的綠葉;桑葚還沒有紅,綠綠地透過葉片,逸出枝外;石井欄也不光滑了,風霜雨雪的侵蝕,使得它蒼老不堪。沒有油蛉在低唱,也沒有蟋蟀在彈琴,不知那輕捷的叫天子是否常來,還馱著那顆對一切充滿好奇的童心躥向雲霄?

世事變遷,物是人非,站在這一片園子裡,恐怕誰都會發出一聲驚呼:“這就是百草園嗎?”在江南,隨便找一處園子,都要比它氣派、漂亮。然而,神色匆匆的遊人一到這裡,都會慢下來,四處徘徊打量,似乎在某個角落,能拾起一枚童年魯迅淘氣的足印,甚至捕捉到園子裡令人魂牽夢縈的神奇魔力。但事實上,百草園只能是符號、是戲臺,故事被牽扯在歷史的另一端。

向東不到半里,便是三味書屋。何為三味?“讀經味如稻粱,讀史味如餚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書屋坐東朝西,顯得極暗,一進書屋,便被陰冷、窒息籠罩。正中牆上,掛著“三味書屋”的匾額,匾額下面有一幅畫,畫面是一隻梅花鹿伏在古松下。“伏鹿”即“福祿”的諧音,鬆則取意長壽,整個畫面閃爍著福祿壽喜的光輝,古士人讀書為求仕的唯一追求,在這裡清晰地呈現。

左右兩邊的木柱上,掛著一副對聯:“至樂無聲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詩書”。這裡雖然沒有孔子的畫像,但所宣揚的仍是詩書禮樂、孝悌仁義的孔孟之道。再下面擺著壽鏡吾老先生的書桌,“鐵如意,指揮倜儻,一座皆驚呢;金叵羅,顛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他那琅琅書聲依稀傳來,再想到孩子們趁機偷偷溜出尋蟬蛻、捉螞蟻的詼諧場景,令人會心一笑。

兩旁依次排著學生課桌,我的目光不禁落在南邊靠牆的那一張,這就是少年魯迅初次求學的課桌。由於一次遲到受先生責備,他在書桌一角刻下一個“早”字。這個“早”開啟了一個兒童求知若渴的心扉,猶如劃破長空的閃電,照亮一位莘莘學子的人生之路。

1936年,魯迅先生去世了。臧克家說:“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郁達夫說:“沒有偉大的人物出現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憐的生物之群;雖然有了偉大人物,而不知擁護、愛戴、崇拜的國家,是沒有期望的奴隸之邦。”走出三味書屋,步子有些沉重。站在魯迅故里正門前,可以看到高大的魯迅壁畫。先生雙眉緊蹙,手握菸斗,煙霧繚繞。他正在思索著一條路,迫切地渴望指引出一條路。望著壁畫,我心裡充滿對先生的敬意。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