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先生的彷徨'

"

近日再次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彷徨》。正文前面,先生放了屈原《離騷》裡的話:“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大概先生在彷徨,也在求索吧。

"

近日再次讀了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彷徨》。正文前面,先生放了屈原《離騷》裡的話:“朝發軔於蒼梧兮,夕餘至乎縣圃。欲少留此靈瑣兮,日忽忽其將暮。吾令羲和弭節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遠兮, 吾將上下而求索。”大概先生在彷徨,也在求索吧。

魯迅先生的彷徨

這本小說集裡有11篇小說,大概分為幾個類型。

婚姻與愛情

《幸福的家庭》和《傷逝》兩篇是關於婚姻與愛情的。我們平時看到的很多小說(包括童話),都是描寫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愛情故事,結尾是他們走入了婚姻的殿堂,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魯迅先生的深刻之處,就在於他的小說從別人結束的時候寫起,別的小說婚姻是結束,先生的小說卻要描寫婚後(《傷逝》裡是同居後)生活,告訴我們他們結婚後可能沒有過上幸福的生活,說不定倒是陷入了生活的困境。

《幸福的家庭》裡的男主人公是個作家,他想描寫的幸福家庭,與他自己現實生活格格不入,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日常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經濟拮据、討價還價等之中,他回憶起當年的愛情:“那時也是晴朗的冬天,她聽得他說決計反抗一切阻礙,為她犧牲的時候,也就這樣笑迷迷的掛著眼淚對他看。他惘然的坐著,彷彿有些醉了。”

《傷逝》更是個悲傷的故事,子君突破重重阻礙,與涓生同居後,結局是什麼呢?是愛情的失敗,是自身的毀滅。“人必生活著,愛才有所附麗”,說的真對。正是經濟的壓力和社會的不容,讓他們的愛情毀於一旦。這篇可以和魯迅先生的文章《娜拉走後怎樣》參照閱讀,在那篇文章裡,先生說“ 人生最苦痛的是夢醒了無路可以走”,子君和涓生就是夢醒了的人,他們想追求愛情,但他們無路可走,因為當時的社會環境不允許。

對偽君子的描述

《肥皂》裡的四銘和《高老夫子》裡的高爾礎都是偽君子,可以說滿口仁義道德,一肚子男盜女娼。

看到乞丐,四銘光罵別人不捐錢,實際自己也不捐錢;表面上關心社會風氣,實際上對乞討女孩有非分之想。

高老夫子不學無術,演義和歷史分不清;附庸風雅,不知道“高爾基”不姓高,改名為高爾礎;平時熱衷於打牌、看戲、喝酒、跟女人, 去學校教書是為了看女學生,讓頭髮遮住臉上的疤,以得到女學生的青睞……

《弟兄》裡的張沛君也是偽君子,表面上他對兄弟很好,他們兄弟情誼是人人稱道的,內心裡他其實自私自利。

新型知識分子的苦悶

《在酒樓上》裡的呂緯甫和《孤獨者》裡的魏連殳集中表達了新型知識分子的苦悶,在“吶喊”的時代過去後,先生的彷徨在這兩篇文章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呂緯甫自己說“ 你這樣的看我,你怪我何以和先前太不相同了麼?是的,我也還記得我們同到城隍廟裡去拔掉神像的鬍子的時候,連日議論些改革中國的方法以至於打起來的時候。但我現在就是這樣了,敷敷衍衍,模模胡胡。我有時自己也想到,倘若先前的朋友看見我,怕會不認我做朋友了。——然而我現在就是這樣。”從反抗到屈服,生活的壓力讓他不得不改變自己,委曲求全。

魏連殳的信裡寫到“ 我已經躬行我先前所憎惡,所反對的一切,拒斥我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了。我已經真的失敗,——然而我勝利了。”最終,他成為了自己當初厭惡過的人,做著當初自己厭惡過的事兒,然而生活好起來了。從小說中中一個細節也能看出來他的苦悶,之前他對孩子寄予厚望,把孩子當成平等的人去對待,但孩子對他不好。後來他讓孩子學狗叫、磕頭,然後才給孩子們買東西,孩子反而喜歡他了。

那個時代農村婦女的悲劇

《祝福》裡的祥林嫂和《離婚》裡的愛姑都是農村婦女,祥林嫂逆來順受,愛姑大膽潑辣,但最後她們經歷的都是悲劇。

祥林嫂的悲劇,具體地說,來源於她的婆婆、魯四老爺、柳媽以及周圍的人等等。有時候我們會想,如果祥林嫂不是這樣的性格,她反抗一下,結局會如何。魯迅先生在《離婚》裡給了我們答案,愛姑的反抗最後也是以失敗告終。

其他兩篇

《長明燈》裡的瘋子其實不瘋,他是覺醒者,只不過夢醒了無路可走,被沉睡的人認為是瘋子。這篇可以和《狂人日記》參照閱讀。

《示眾》描繪了中國人的“看客心理”,可以說寫的惟妙惟肖,至今仍能看到這樣的場景。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