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棒球加工 人民網 薛丹 攝

杵著雙柺,李紅良一個多月來都會到家附近的廠房裡縫製棒球。穿針、引線、打結……20分鐘左右,他就能做出一個棒球成品,每天能有40多塊錢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做活兒,對我這個殘疾人來說,已經很知足了。”

李紅良和妻子是雲南省瀘西縣午街鋪鎮的建檔立卡戶,早年因為一場意外,失去雙腿的李紅良沒有了勞動力,家裡生活主要靠低保,再加上做點小本生意勉強度日。一個多月前,鎮裡引進了陽光扶貧手工編織項目,幫助留守老人、婦女和殘疾人解決就業生計問題。項目實施當天,李紅良就報名參加了培訓,不久後就開始慢慢上手了。“前幾天,我拿了一臺加工機架回家,教妻子一起做,等她成了熟練工,我倆一月能掙兩千多塊錢。”

在加工廠房一側,一座佔地700餘平米的新廠房即將投入使用,鎮政府採取的“政府引進,企業瀘西陽光扶貧手工編織場牽頭,農民工參與”的經營模式,分別與廈門體育外貿公司、武漢孝感貿易有限公司建立了生產合作關係,每個熟練農民工每天可縫製棒球40至70個,或生產袖套1000到3000只,月收入可達1500到3000元。副鎮長殷佔福說,廠房選址緊挨有200多戶村民的達左易地搬遷點,目的就是要讓搬遷安置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讓周邊乃至全鎮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創收。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棒球加工 人民網 薛丹 攝

杵著雙柺,李紅良一個多月來都會到家附近的廠房裡縫製棒球。穿針、引線、打結……20分鐘左右,他就能做出一個棒球成品,每天能有40多塊錢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做活兒,對我這個殘疾人來說,已經很知足了。”

李紅良和妻子是雲南省瀘西縣午街鋪鎮的建檔立卡戶,早年因為一場意外,失去雙腿的李紅良沒有了勞動力,家裡生活主要靠低保,再加上做點小本生意勉強度日。一個多月前,鎮裡引進了陽光扶貧手工編織項目,幫助留守老人、婦女和殘疾人解決就業生計問題。項目實施當天,李紅良就報名參加了培訓,不久後就開始慢慢上手了。“前幾天,我拿了一臺加工機架回家,教妻子一起做,等她成了熟練工,我倆一月能掙兩千多塊錢。”

在加工廠房一側,一座佔地700餘平米的新廠房即將投入使用,鎮政府採取的“政府引進,企業瀘西陽光扶貧手工編織場牽頭,農民工參與”的經營模式,分別與廈門體育外貿公司、武漢孝感貿易有限公司建立了生產合作關係,每個熟練農民工每天可縫製棒球40至70個,或生產袖套1000到3000只,月收入可達1500到3000元。副鎮長殷佔福說,廠房選址緊挨有200多戶村民的達左易地搬遷點,目的就是要讓搬遷安置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讓周邊乃至全鎮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創收。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菌類種植 人民網 薛丹 攝

在金馬鎮爵冊村,同樣就近就能掙鈔票的還有建檔立卡戶何彥花,2014年,她們一家流轉了2畝土地給了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雲南瀘西種植有限公司,今年租金漲到了1500每畝,明年每畝又要再漲100。何彥花和同村姐妹在公司打工,每天能掙100多塊,因病致貧的家庭,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崗位,何彥花所在的這個企業已發展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與農戶簽訂訂單種植1100畝,產品供到了杭州“G20”,成立的合作社實現土地租賃收益680萬元中,640萬分紅給了農戶,40萬作為集體收入。“我們蔬菜基地的用工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及土地流轉農戶勞動力,現在已經有110餘名建檔立卡戶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務工收入28000元,同時每年還有累計超過1億元的邊際貢獻效益。”企業管理人員譚莉介紹。

“瀘西縣地處滇中城市經濟圈重要節點,但由於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產業散小弱等,嚴重製約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瀘西脫貧攻堅指揮部協調組組長趙紹成說,縣裡以“煙、果、菜、花、藥、畜”等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培育和引進了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2家,明康匯就是其中之一。而現代農業,光有“農”可不行,還得有“畜”。在瀘西縣白水鎮,雲南牛牛牧業股份有限公司5年前就紮根鄉村,通過“訂單模式、服務模式、股權模式”等方式,與全縣20餘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及農戶“聯姻”,發展“合作經濟項目”,覆蓋帶動3500多戶10170人發展飼草種植。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棒球加工 人民網 薛丹 攝

杵著雙柺,李紅良一個多月來都會到家附近的廠房裡縫製棒球。穿針、引線、打結……20分鐘左右,他就能做出一個棒球成品,每天能有40多塊錢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做活兒,對我這個殘疾人來說,已經很知足了。”

李紅良和妻子是雲南省瀘西縣午街鋪鎮的建檔立卡戶,早年因為一場意外,失去雙腿的李紅良沒有了勞動力,家裡生活主要靠低保,再加上做點小本生意勉強度日。一個多月前,鎮裡引進了陽光扶貧手工編織項目,幫助留守老人、婦女和殘疾人解決就業生計問題。項目實施當天,李紅良就報名參加了培訓,不久後就開始慢慢上手了。“前幾天,我拿了一臺加工機架回家,教妻子一起做,等她成了熟練工,我倆一月能掙兩千多塊錢。”

在加工廠房一側,一座佔地700餘平米的新廠房即將投入使用,鎮政府採取的“政府引進,企業瀘西陽光扶貧手工編織場牽頭,農民工參與”的經營模式,分別與廈門體育外貿公司、武漢孝感貿易有限公司建立了生產合作關係,每個熟練農民工每天可縫製棒球40至70個,或生產袖套1000到3000只,月收入可達1500到3000元。副鎮長殷佔福說,廠房選址緊挨有200多戶村民的達左易地搬遷點,目的就是要讓搬遷安置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讓周邊乃至全鎮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創收。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菌類種植 人民網 薛丹 攝

在金馬鎮爵冊村,同樣就近就能掙鈔票的還有建檔立卡戶何彥花,2014年,她們一家流轉了2畝土地給了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雲南瀘西種植有限公司,今年租金漲到了1500每畝,明年每畝又要再漲100。何彥花和同村姐妹在公司打工,每天能掙100多塊,因病致貧的家庭,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崗位,何彥花所在的這個企業已發展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與農戶簽訂訂單種植1100畝,產品供到了杭州“G20”,成立的合作社實現土地租賃收益680萬元中,640萬分紅給了農戶,40萬作為集體收入。“我們蔬菜基地的用工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及土地流轉農戶勞動力,現在已經有110餘名建檔立卡戶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務工收入28000元,同時每年還有累計超過1億元的邊際貢獻效益。”企業管理人員譚莉介紹。

“瀘西縣地處滇中城市經濟圈重要節點,但由於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產業散小弱等,嚴重製約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瀘西脫貧攻堅指揮部協調組組長趙紹成說,縣裡以“煙、果、菜、花、藥、畜”等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培育和引進了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2家,明康匯就是其中之一。而現代農業,光有“農”可不行,還得有“畜”。在瀘西縣白水鎮,雲南牛牛牧業股份有限公司5年前就紮根鄉村,通過“訂單模式、服務模式、股權模式”等方式,與全縣20餘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及農戶“聯姻”,發展“合作經濟項目”,覆蓋帶動3500多戶10170人發展飼草種植。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高原梨採摘 供圖

種飼草好在哪兒?牛牛牧業公司常務副總張偉金算了一筆賬:以青貯玉米為例,畝產量4噸半,每公斤收購價3毛6,畝產值1620元,與種植傳統玉米畝產值760元相比,增收113%以上。截至去年,全縣種植面積6.8萬畝,累計收購飼草飼料15萬噸,帶動建檔立卡戶506戶1860人實現產值387萬元,戶均增收7600元。在扶貧工作中,公司還將青貯飼料鍘草工作承包給服務社,服務社組織農戶完成飼草加工並收取服務費。2014年到2018年,公司支付農戶加工費343萬元。此外,還通過整合財政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建設飼草飼料收購站及購買配套生產設施,折股量化到村級農業綜合服務社,服務社將收益的80%分配給827戶建檔立卡戶。

“我們就是要通過訂單、服務、股權這三個模式全覆蓋,降低群眾“單打獨鬥”闖市場的風險,拓寬群眾的增收致富渠道,提升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助推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張偉金坦言。

眼下,正是瀘西高原梨上市的季節,午街鋪鎮山林哨的村民們忙活的不亦樂乎。“山林哨家家戶戶就靠種梨,我家7畝多的土地一部分租了出去,自己又種了一部分。我在公司打工月收入三千塊,今年保守些能掙10萬。”談到收入,建檔立卡戶朱有才喜出望外。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棒球加工 人民網 薛丹 攝

杵著雙柺,李紅良一個多月來都會到家附近的廠房裡縫製棒球。穿針、引線、打結……20分鐘左右,他就能做出一個棒球成品,每天能有40多塊錢的收入。“在家門口就能做活兒,對我這個殘疾人來說,已經很知足了。”

李紅良和妻子是雲南省瀘西縣午街鋪鎮的建檔立卡戶,早年因為一場意外,失去雙腿的李紅良沒有了勞動力,家裡生活主要靠低保,再加上做點小本生意勉強度日。一個多月前,鎮裡引進了陽光扶貧手工編織項目,幫助留守老人、婦女和殘疾人解決就業生計問題。項目實施當天,李紅良就報名參加了培訓,不久後就開始慢慢上手了。“前幾天,我拿了一臺加工機架回家,教妻子一起做,等她成了熟練工,我倆一月能掙兩千多塊錢。”

在加工廠房一側,一座佔地700餘平米的新廠房即將投入使用,鎮政府採取的“政府引進,企業瀘西陽光扶貧手工編織場牽頭,農民工參與”的經營模式,分別與廈門體育外貿公司、武漢孝感貿易有限公司建立了生產合作關係,每個熟練農民工每天可縫製棒球40至70個,或生產袖套1000到3000只,月收入可達1500到3000元。副鎮長殷佔福說,廠房選址緊挨有200多戶村民的達左易地搬遷點,目的就是要讓搬遷安置群眾“搬得出、穩得住、能發展”,讓周邊乃至全鎮的留守老人、留守婦女、殘疾人就近就地就業創收。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菌類種植 人民網 薛丹 攝

在金馬鎮爵冊村,同樣就近就能掙鈔票的還有建檔立卡戶何彥花,2014年,她們一家流轉了2畝土地給了明康匯生態農業集團雲南瀘西種植有限公司,今年租金漲到了1500每畝,明年每畝又要再漲100。何彥花和同村姐妹在公司打工,每天能掙100多塊,因病致貧的家庭,生活逐漸好了起來。

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崗位,何彥花所在的這個企業已發展蔬菜種植面積3000畝,與農戶簽訂訂單種植1100畝,產品供到了杭州“G20”,成立的合作社實現土地租賃收益680萬元中,640萬分紅給了農戶,40萬作為集體收入。“我們蔬菜基地的用工優先考慮建檔立卡貧困戶及土地流轉農戶勞動力,現在已經有110餘名建檔立卡戶在基地務工,人均年務工收入28000元,同時每年還有累計超過1億元的邊際貢獻效益。”企業管理人員譚莉介紹。

“瀘西縣地處滇中城市經濟圈重要節點,但由於石漠化嚴重、生態脆弱、產業散小弱等,嚴重製約了全縣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脫貧致富。”瀘西脫貧攻堅指揮部協調組組長趙紹成說,縣裡以“煙、果、菜、花、藥、畜”等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培育和引進了重點農業龍頭企業32家,明康匯就是其中之一。而現代農業,光有“農”可不行,還得有“畜”。在瀘西縣白水鎮,雲南牛牛牧業股份有限公司5年前就紮根鄉村,通過“訂單模式、服務模式、股權模式”等方式,與全縣20餘個村級綜合服務社及農戶“聯姻”,發展“合作經濟項目”,覆蓋帶動3500多戶10170人發展飼草種植。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高原梨採摘 供圖

種飼草好在哪兒?牛牛牧業公司常務副總張偉金算了一筆賬:以青貯玉米為例,畝產量4噸半,每公斤收購價3毛6,畝產值1620元,與種植傳統玉米畝產值760元相比,增收113%以上。截至去年,全縣種植面積6.8萬畝,累計收購飼草飼料15萬噸,帶動建檔立卡戶506戶1860人實現產值387萬元,戶均增收7600元。在扶貧工作中,公司還將青貯飼料鍘草工作承包給服務社,服務社組織農戶完成飼草加工並收取服務費。2014年到2018年,公司支付農戶加工費343萬元。此外,還通過整合財政資金和社會幫扶資金,建設飼草飼料收購站及購買配套生產設施,折股量化到村級農業綜合服務社,服務社將收益的80%分配給827戶建檔立卡戶。

“我們就是要通過訂單、服務、股權這三個模式全覆蓋,降低群眾“單打獨鬥”闖市場的風險,拓寬群眾的增收致富渠道,提升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助推產業規模化、集約化的發展。”張偉金坦言。

眼下,正是瀘西高原梨上市的季節,午街鋪鎮山林哨的村民們忙活的不亦樂乎。“山林哨家家戶戶就靠種梨,我家7畝多的土地一部分租了出去,自己又種了一部分。我在公司打工月收入三千塊,今年保守些能掙10萬。”談到收入,建檔立卡戶朱有才喜出望外。

雲南瀘西:產業帶著扶貧走 群眾增收有保障

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人民網 薛丹 攝

朱有才所在的紅河州正玉堂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水果和冷藏服務,負責人王忠堂介紹,受市場因素影響,今年鮮梨價格飆升到了12元每公斤,光是目前上市的早熟品種,就接到了大量訂單。“我專門聘請了103戶建檔立卡戶村民在公司上班,他們有的自己種梨,有的把土地流轉給了公司,最多的能拿三份收入。只要勤快,不愁脫不了貧。”王忠堂說完,趕緊起身去接待上海來的採購客商。

特色水果前景看好,可有時也飽受市場價格因素的影響。為此,午街鋪鎮政府還有一“招”,那就是大力推廣食用菌種植和加工。“這種大球蓋菇肉質細嫩,清香可口。種一次可以採半年,有龍頭企業包收購,每畝至少可盈利6000元以上。”副鎮長殷佔福非常看好這個產業,他說,可以林下種植、簡易種植、室內種植的食用菌一有市場,二不愁賣,對農戶來說十分值得推廣。殷佔福的一席話,引得鄰鎮的打工小夥兒王紅俊來了興趣:“我邊幹邊學,等有了技術,就回家種個幾畝試試。”

據統計,2017年,瀘西縣農業總產值達35億元。農戶每年獲得土地流轉收入1.8億元,就近就地務工收入3.5億元,保底收購農產品3000餘萬元,股金分紅收入達300餘萬元,戶均增收6000餘元。經過不懈努力,全縣實現所有貧困鄉鎮、貧困村脫貧出列,貧困人口已脫貧12017戶49190人,貧困發生率降至1.26%。

眼下,瀘西縣正把產業扶貧作為脫貧攻堅的長久之本和根本之策,以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為引領,以“煙、果、菜、花、藥、畜”等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因地制宜開闢群眾增收渠道,確保貧困戶穩定、持續脫貧。(薛丹)

(責編:硃紅霞、徐前)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