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眾滿意才算好——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鄒里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夢想家園之旅'

保山 雲南 不完美媽媽 廣場舞 保山日報 2019-08-23
"

“搬遷點不一定建得最美,但一定要建成群眾最滿意的。”本著這一目標,隆陽區將辛街鄉鄒里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成了群眾心中的“夢想家園”。自2017年11月,來自芒寬鄉、瓦窯鎮、瓦馬鄉、漢莊鎮及辛街鄉的535戶24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0戶1149人)搬遷入住至今,從選址建房,到動員搬遷,再到入住管理服務,“夢想家園”真正實現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脫貧”。

"

“搬遷點不一定建得最美,但一定要建成群眾最滿意的。”本著這一目標,隆陽區將辛街鄉鄒里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建成了群眾心中的“夢想家園”。自2017年11月,來自芒寬鄉、瓦窯鎮、瓦馬鄉、漢莊鎮及辛街鄉的535戶2406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人口260戶1149人)搬遷入住至今,從選址建房,到動員搬遷,再到入住管理服務,“夢想家園”真正實現了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脫貧”。

群眾滿意才算好——雲南省保山市隆陽區鄒里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的夢想家園之旅

楊婷婷 攝

居有定所搬得出

2012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使原本就困難的李國週一家雪上加霜。在幫鄰居犁地時,家裡唯一的壯勞力李國周被旋耕機打傷了雙腿,鉅額的醫藥費加之收入來源又斷了,一家老小還住在有滑坡隱患的老房子裡。

“那幾年是真的難熬,我在家閒了4年,妻子要照顧我和兩個娃娃,只能在家,父母為了我們,年紀大了還要在城裡打工,家裡60多年的老房子還在滑坡點,本來計劃苦幾年建新房的願望也不敢再想了。”李國周是辛街鄉龍洞村官家寨的貧困戶,回憶起過去幾年的生活,他總是很感激現在的變化。2017年12月搬進了鄒里社區安置點的李國週一家住進了兩層的“聯排別墅”,他說:“真是不敢想,能住上新房,還是兩層漂亮的小樓,以前日子苦沒有盼頭,現在再苦也有個奔頭了,總算是看得到希望,政府給了我們那麼好的房子,寬敞、乾淨、舒適還安全,下雨天再也不提心吊膽了。”

隆陽區在建設易地扶貧搬遷點中,始終秉持讓貧困戶有溫暖的家、有安全穩固的住房,更關鍵的是堅持選群眾滿意的安置點,建群眾滿意的安置房。鄒里社區安置點位於辛街鄉集鎮中心,距離鄉政府、衛生院、中小學校都不超過600米,並且靠近高速公路和機場,同時,緊鄰滇西國際農產品交易中心、保山工貿園區、隆陽輕紡工貿園區等,搬遷群眾就醫、就學、就業、出行十分便利。

今年9月,李國周的小女兒將上三年級,開學就能到鄒裡小學唸書,距離安置點只有十分鐘不到的路程,兒子今年在實驗中學上初二,說起兩個孩子,李國周滿臉的高興,“以前就考60多分,現在提高到80多分,上學方便,教育資源更好,希望總是一點一點攢起來的。”

在建設安置房時,安全穩固是第一要素,辛街鄉鄉長張小波介紹:“鄒里社區安置點建設實行‘雙點長’責任制, 把進度、質量、安全等責任壓實到人,同時成立由搬遷群眾組成的建房理事會,參與施工方議定房屋造價、建材採購,併到施工現場監督工程質量。”為確保房屋質量,辛街鄉還聘請第三方機構對安置房進行質量鑑定。與此同時,在戶型設計上,充分徵求群眾意見,設計了 90 平方米、120平方米兩種戶型和低層安置房,供群眾根據各戶人口、發展需要自主選擇。

鄒里社區北大樹屯的無房貧困戶嚴勝鬆,一家四口人以前就擠住在一間簡易房裡,“建新房,一沒宅基地,二沒那麼多錢。”嚴勝鬆說道:“易地搬遷的政策,真是解決了我們的大問題,按照家裡人口的住房需求,我們選了小高層,一家人可算是都住單間了。”

貼心服務穩得住

鄒里社區安置點的搬遷群眾來自芒寬鄉、瓦窯鎮、瓦馬鄉、漢莊鎮及辛街鄉五個鄉鎮,各自生活習慣的不同和對新環境的適應情況成了管理和服務的首要難題。如何幫助搬遷群眾轉變觀念、適應環境,管理服務尤為關鍵。

“搬進來只是易地扶貧搬遷的第一步,搬遷入住的後續管理、服務才是重點。”張小波說道。鄒里社區安置點總佔地面積446畝,建設多層安置房11棟276套、低層安置房337棟。2017年12月,隨著群眾紛紛搬遷入住,生活習慣難改變、生活環境難適應、家庭收入怎麼辦等等一系列問題紛紛呈現,群眾生活垃圾隨處丟、家禽隨意放養、能懶就懶賴在家、鄰里不融洽等問題與安置點錯落有致的房屋、規劃美麗的環境、齊全的硬件設施形成了強烈反差。

管理的缺失,健全機構迫在眉睫。“自己的家園自己愛護”,鄒里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李偉說道:“改變必須在社區的管理服務上下功夫、在轉變群眾思想上下功夫。”鄒里社區安置點成立了2個黨支部,並下設在鄒里社區黨總支,同時按村民小組模式管理,選舉產生小組長、樓長和治安調解員,形成了“社區黨總支→網格黨支部→黨員→居民”的網格化管理,和“居民→黨員→網格黨支部→社區黨總支”的信息反饋,通過這一模式一一入戶,幫助搬遷群眾一點一點改變生活習慣、提供管理服務,從而儘快適應新環境。

“剛搬來的時候,一部分老人不會用沖水廁所,有的群眾還把行道樹砍了烤火,垃圾隨處扔更是普遍。”李偉回憶,當時通過網格化服務,挨家挨戶講,一遍一遍說,手把手地教,慢慢地垃圾不亂扔了,小區的環境也越來越美。

環境美麗,群眾的精神生活也要跟上。每到傍晚安置點裡總是很熱鬧,廣場上大家跳得熱火朝天,各類群團活動室裡老人小孩其樂融融。趙正花是辛街鄉馬鹿塘村搬遷來的貧困戶,自己愛跳廣場舞,她說:“大家幹了一天活,晚上就到安置點小廣場跳跳舞,每逢過節鄉里和村裡還在安置點舉辦活動,我們愛跳廣場舞的婦女還能上舞臺表演呢。”去年辛街鄉在鄒里社區安置點舉辦了農民豐收節、九九重陽節、廣場舞比賽等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安置點裡像趙正花這樣的“群眾演員”很多都參與了文藝活動,登上了舞臺。

同時,安置點裡的婦女之家、兒童之家、工會之家也是搬遷群眾相互交流、休閒娛樂的好去處,還有紅色影院不定期播放正能量電影,成立的隆陽區老年大學辛街分校對搬遷群眾開展健康文化教育,一系列完善的休閒娛樂硬件設施成了來自五個不同鄉鎮群眾的融合橋樑,增添了大家的歸屬感。此外,智慧社區的建設,不僅使社區的管理更細緻、服務更到位,而且實施的雪亮工程更增強了群眾居住的安全感。

安居樂業能致富

“生活支出比以前翻了倍,但生活質量是以前想都想不到的,就醫就學就業都有了保障,我們的後顧之憂都得到了解決。”蔣和林是辛街鄉龍洞村的搬遷貧困戶,他現在還是鄒里社區安置點一黨支部書記和小組長,從前因為母親重病拖垮了全家,除了種地也沒什麼收入,還欠下了一些債務,如今搬進了新家,社區給自己介紹了鄉政府的公益性崗位,現在各項收入加起來每月能有3000元左右的穩定收入。剛搬來時,父親在安置點裡做綠化管護,按出勤算工資,110元/天。妻子在安置點裡做點小生意,生意好的時候一天能掙100到200元,今年6月妻子又到施甸縣打工去了。蔣和林說:“搬來後,外出務工是提高收入最好的選擇,自己擔任小區黨支部書記和小組長,更要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服務大家,為大家提供更多就業信息,動員有勞動力的家庭都走出去。”

搬遷後,農民變市民,工資性收入替代了種養模式,增加收入是搬遷群眾“穩得住、能致富”的關鍵。辛街鄉在農民職業化、流轉土地發展種植業、勞務輸出等方面下足功夫,讓搬遷群眾有事做、有錢賺。由鄒里社區成立的欣偉公共管理服務專業合作社牽線搭橋,一方面介紹搬遷群眾到甜柿、蔬菜種植園和烤煙種植大戶家務工,保證了一年到頭都有活幹;另一方面合作社流轉了500餘畝土地,租給想發展種植的搬遷群眾,2018年有23戶搬遷群眾發展烤煙種植,戶均毛收入達到5萬多元。

勞務輸出更是解決就業的有力措施,在安置點有針對性地對貧困戶開展家政、刺繡、烹飪、電商、電焊、種養殖等實用性較強的技能培訓,培訓貧困戶上千人次。同時通過在安置點多次召開企業用工招聘會實現了就業一批;對接保山工貿園區企業用工需求,積極開發就業崗位實現了再就業一批。針對不能外出務工的搬遷群眾,則採取就近就地轉移就業和公益性崗位兜底就業。李偉介紹:“貧困搬遷群眾全部加入欣偉公共管理服務專業合作社,我們就能全面掌握群眾基本情況及時推薦就業,同時發揮合作社的帶動作用,聘請搬遷群眾參與安置點衛生保潔、綠化管護等公共服務。”針對“無法離鄉、無業可扶”的搬遷群眾,辛街鄉結合城鄉人居環境提升等工作,合理開發保潔員、護路員、河道治理員、綜合執法隊員、水電管理員等公益性崗位。通過各類就業措施,鄒里社區安置點貧困群眾實現穩定就業500餘人,每月工資達到2000元至4000元不等,其中實現了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戶均至少就業1人,月均工資收入2500元以上。

李國周便是安置點水電管理員,因為雙腿的傷不能外出務工,又幹不了重活,鄒里社區考慮到他的情況,便給他安排了水電維修的活幹,每月1000元的固定工資,同時,李國偉還能在周邊接攬一些水電活,每個月的收入平均能到2800元左右。“住上了好房子,在各級政府的幫助下,我們更不能拖後腿,相信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李國周說道。

後記 近日,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十三五”新時期易地扶貧搬遷工作政策指引(第53期),向全國推廣保山市隆陽區著力打造易地扶貧搬遷夢想家園的做法。隆陽區在實施鄒里社區安置點建設時,堅持精準方略,通過“兩個滿意、五個強化、三項收益、五個一批”等措施,實現搬遷群眾“搬得出、穩得住、有事做、能脫貧”,真正打造了易地扶貧搬遷中的夢想家園。

記者曾多次來到鄒里社區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採訪,在採訪中,深切感受到鄒里社區安置點的建設不僅僅只為搬遷而建,從安置點選址規劃時就從長遠處為群眾考慮,就學、就醫、就業方方面面,目的就是建群眾滿意的安置點,讓群眾“住上好房子,過上好日子”的願望真正實現。也正是鄒里社區安置點後續各項到位的管理和服務,讓搬遷群眾住得安穩,收入有了保障,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大家一致給安置點取名為“夢想家園”。

本報記者 張玉祥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