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

這幾天,微信裡有很多人在傳下面這類截圖,我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

"

這幾天,微信裡有很多人在傳下面這類截圖,我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這些截圖說明了什麼?已經有不少文章在解讀了,“羅振宇的演講是在賣毒奶、說大話”,如今悉數被打臉,證明“人設崩塌”。

從昨天開始,又陸續有人轉發文章為羅振宇辯護,比如“三表龍門陣”的《放開那個羅振宇》,劉潤的《傻子羅振宇》。歸納起來,大致觀點有:做預測就一定會錯,不做預測才不會錯;不能抓個案,要看正確的概率,如果錯了10個,但對了100個,其實是沒問題的;羅振宇做生意實在,不存在“人設崩塌”……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這些觀點的,反正在我看來都難以滿意。

我一貫主張,要“區分事實和觀點”,所以我們先談事實。事實很清楚,羅振宇曾經在演講中竭力鼓吹(從他的表達風格來看,用“竭力鼓吹”形容並不為過),並號召大家高看的這幾家企業:樂視、暴風、錘子,如今基本都玩完了。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

我確實不是羅粉,也不怎麼關注羅振宇,所以沒有去統計“羅振宇到底做過多少預言,正確率是多少”。僅憑我有限的個人印象,他往往可以提出一堆引起熱議的新概念,然後又迅速沉寂。比如今年年初不少人都在談論的“小趨勢”,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嗎?

當然,預測未來的確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一則預測者未必瞭解事情的真相,公司財務數據作假欺騙了很多專業人士,這種例子並不罕見;二則世界發展也充滿了未知變數,比如某個企業確實不錯,也被大家看好,但突然出現不可抗拒的外力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些落空的預測呢?是否除了看概率,就沒有靠譜的辦法了?

我的答案是:還有辦法——可以借鑑軟件工程的辦法。眾多軟件工程教材都提到過:在決策的關鍵節點,與決策結果同樣重要的是記錄下決策的過程、依據、邏輯。這樣將來無論是覆盤還是追責,都不會有失偏頗,反而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啟發。

所以如今回過頭看,重要的不是看預測結果對不對,還要復原預測的現場,是基於哪些信息,按照什麼邏輯作出預測的?如果後來發現預測錯了,到底是後來發生了難以預見的意外,還是缺乏足夠的信息,還是當時的分析出了問題?如果是第一個,那麼情有可原。如果是後兩個,預測者就應當反思,因為當時本來有機會更靠譜些的。

羅振宇“吹捧”樂視、暴風、錘子的原文都在網上有,不難找到。

"

這幾天,微信裡有很多人在傳下面這類截圖,我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這些截圖說明了什麼?已經有不少文章在解讀了,“羅振宇的演講是在賣毒奶、說大話”,如今悉數被打臉,證明“人設崩塌”。

從昨天開始,又陸續有人轉發文章為羅振宇辯護,比如“三表龍門陣”的《放開那個羅振宇》,劉潤的《傻子羅振宇》。歸納起來,大致觀點有:做預測就一定會錯,不做預測才不會錯;不能抓個案,要看正確的概率,如果錯了10個,但對了100個,其實是沒問題的;羅振宇做生意實在,不存在“人設崩塌”……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這些觀點的,反正在我看來都難以滿意。

我一貫主張,要“區分事實和觀點”,所以我們先談事實。事實很清楚,羅振宇曾經在演講中竭力鼓吹(從他的表達風格來看,用“竭力鼓吹”形容並不為過),並號召大家高看的這幾家企業:樂視、暴風、錘子,如今基本都玩完了。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

我確實不是羅粉,也不怎麼關注羅振宇,所以沒有去統計“羅振宇到底做過多少預言,正確率是多少”。僅憑我有限的個人印象,他往往可以提出一堆引起熱議的新概念,然後又迅速沉寂。比如今年年初不少人都在談論的“小趨勢”,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嗎?

當然,預測未來的確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一則預測者未必瞭解事情的真相,公司財務數據作假欺騙了很多專業人士,這種例子並不罕見;二則世界發展也充滿了未知變數,比如某個企業確實不錯,也被大家看好,但突然出現不可抗拒的外力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些落空的預測呢?是否除了看概率,就沒有靠譜的辦法了?

我的答案是:還有辦法——可以借鑑軟件工程的辦法。眾多軟件工程教材都提到過:在決策的關鍵節點,與決策結果同樣重要的是記錄下決策的過程、依據、邏輯。這樣將來無論是覆盤還是追責,都不會有失偏頗,反而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啟發。

所以如今回過頭看,重要的不是看預測結果對不對,還要復原預測的現場,是基於哪些信息,按照什麼邏輯作出預測的?如果後來發現預測錯了,到底是後來發生了難以預見的意外,還是缺乏足夠的信息,還是當時的分析出了問題?如果是第一個,那麼情有可原。如果是後兩個,預測者就應當反思,因為當時本來有機會更靠譜些的。

羅振宇“吹捧”樂視、暴風、錘子的原文都在網上有,不難找到。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關於樂視,主要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樂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沒有拿過主流投資人的錢,他和互聯網人士不怎麼來往,賈躍亭敢去碰大家不敢碰的東西——政治……賈躍亭有一句名言:“這一代互聯網公司都將死於專注”。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賈躍亭的樂視給了一堆大詞,他說了一句我特別信服的話:樂視模式全球領先,美國都沒有。這是真話……如果他是一家互聯網諮詢公司,他就非常牛,每個節奏都掐的特別準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暴風,同樣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馮鑫這幾年過得特別不容易,雖然現在有虛擬現實各種產品,他原來想去納斯達克上市,後來拆掉VIE要回A股,這一等就是三年。他說打牌最重要的就是不下臺桌……我想到朋友圈一句話:我拿什麼堅強,不過就是死撐。參加暴風影音各種發佈會,馮鑫說要做中國第一代虛擬現實。大家相信嗎?我在觀察他,我覺得他和我一樣,都將信將疑,但是員工會相信。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錘子,羅振宇在2016年的天貓商業服務生態峰會上的表述是

當初羅永浩發佈錘子手機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看好他只有我。我對羅永浩人格的信任應該可以成為整合價值鏈的入口,羅永浩不就是一個英語老師嘛,他還能失敗到哪兒去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我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任羅永

這樣一看,當時的預測邏輯就大致清楚了。

看好樂視,是因為這家公司和傳統互聯網都不同,賈躍亭敢碰政治,而且每個時間點都踩得準;看好暴風,是因為馮鑫很專注很堅持(可這不正和上面賈躍亭說的“死於專注”相悖嗎);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得過羅永浩的人格。

回想起來,頭些年我也和朋友們聊過樂視和錘子手機。大家的判斷大致一致,這幾家都不能成,起碼成功概率很低。我們的理由沒變,一直是:

關於樂視,必須承認,這家公司的電視業務一度做得不錯,模式也比較清楚。但是這家公司過於刻意地把自己和已經被驗證的互聯網行業相區別,發展思路又太妖嬈,許多“思路”只是口號,總感覺不夠紮實,這說明相比“提出概念的能力”,“落實概念的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

另外,它和政治走得過於近了,這不是什麼好事。尤其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公司和政治走得太近,必然決定了公司運營是高空走鋼絲,風險極高,未來的不確定性極大。這種路子即便能成功,也不會給業界留下什麼好的影響。

"

這幾天,微信裡有很多人在傳下面這類截圖,我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這些截圖說明了什麼?已經有不少文章在解讀了,“羅振宇的演講是在賣毒奶、說大話”,如今悉數被打臉,證明“人設崩塌”。

從昨天開始,又陸續有人轉發文章為羅振宇辯護,比如“三表龍門陣”的《放開那個羅振宇》,劉潤的《傻子羅振宇》。歸納起來,大致觀點有:做預測就一定會錯,不做預測才不會錯;不能抓個案,要看正確的概率,如果錯了10個,但對了100個,其實是沒問題的;羅振宇做生意實在,不存在“人設崩塌”……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這些觀點的,反正在我看來都難以滿意。

我一貫主張,要“區分事實和觀點”,所以我們先談事實。事實很清楚,羅振宇曾經在演講中竭力鼓吹(從他的表達風格來看,用“竭力鼓吹”形容並不為過),並號召大家高看的這幾家企業:樂視、暴風、錘子,如今基本都玩完了。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

我確實不是羅粉,也不怎麼關注羅振宇,所以沒有去統計“羅振宇到底做過多少預言,正確率是多少”。僅憑我有限的個人印象,他往往可以提出一堆引起熱議的新概念,然後又迅速沉寂。比如今年年初不少人都在談論的“小趨勢”,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嗎?

當然,預測未來的確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一則預測者未必瞭解事情的真相,公司財務數據作假欺騙了很多專業人士,這種例子並不罕見;二則世界發展也充滿了未知變數,比如某個企業確實不錯,也被大家看好,但突然出現不可抗拒的外力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些落空的預測呢?是否除了看概率,就沒有靠譜的辦法了?

我的答案是:還有辦法——可以借鑑軟件工程的辦法。眾多軟件工程教材都提到過:在決策的關鍵節點,與決策結果同樣重要的是記錄下決策的過程、依據、邏輯。這樣將來無論是覆盤還是追責,都不會有失偏頗,反而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啟發。

所以如今回過頭看,重要的不是看預測結果對不對,還要復原預測的現場,是基於哪些信息,按照什麼邏輯作出預測的?如果後來發現預測錯了,到底是後來發生了難以預見的意外,還是缺乏足夠的信息,還是當時的分析出了問題?如果是第一個,那麼情有可原。如果是後兩個,預測者就應當反思,因為當時本來有機會更靠譜些的。

羅振宇“吹捧”樂視、暴風、錘子的原文都在網上有,不難找到。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關於樂視,主要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樂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沒有拿過主流投資人的錢,他和互聯網人士不怎麼來往,賈躍亭敢去碰大家不敢碰的東西——政治……賈躍亭有一句名言:“這一代互聯網公司都將死於專注”。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賈躍亭的樂視給了一堆大詞,他說了一句我特別信服的話:樂視模式全球領先,美國都沒有。這是真話……如果他是一家互聯網諮詢公司,他就非常牛,每個節奏都掐的特別準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暴風,同樣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馮鑫這幾年過得特別不容易,雖然現在有虛擬現實各種產品,他原來想去納斯達克上市,後來拆掉VIE要回A股,這一等就是三年。他說打牌最重要的就是不下臺桌……我想到朋友圈一句話:我拿什麼堅強,不過就是死撐。參加暴風影音各種發佈會,馮鑫說要做中國第一代虛擬現實。大家相信嗎?我在觀察他,我覺得他和我一樣,都將信將疑,但是員工會相信。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錘子,羅振宇在2016年的天貓商業服務生態峰會上的表述是

當初羅永浩發佈錘子手機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看好他只有我。我對羅永浩人格的信任應該可以成為整合價值鏈的入口,羅永浩不就是一個英語老師嘛,他還能失敗到哪兒去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我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任羅永

這樣一看,當時的預測邏輯就大致清楚了。

看好樂視,是因為這家公司和傳統互聯網都不同,賈躍亭敢碰政治,而且每個時間點都踩得準;看好暴風,是因為馮鑫很專注很堅持(可這不正和上面賈躍亭說的“死於專注”相悖嗎);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得過羅永浩的人格。

回想起來,頭些年我也和朋友們聊過樂視和錘子手機。大家的判斷大致一致,這幾家都不能成,起碼成功概率很低。我們的理由沒變,一直是:

關於樂視,必須承認,這家公司的電視業務一度做得不錯,模式也比較清楚。但是這家公司過於刻意地把自己和已經被驗證的互聯網行業相區別,發展思路又太妖嬈,許多“思路”只是口號,總感覺不夠紮實,這說明相比“提出概念的能力”,“落實概念的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

另外,它和政治走得過於近了,這不是什麼好事。尤其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公司和政治走得太近,必然決定了公司運營是高空走鋼絲,風險極高,未來的不確定性極大。這種路子即便能成功,也不會給業界留下什麼好的影響。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關於錘子,如今大家也只能認可“羅永浩的人格”了。從羅永浩的歷次演講來看,鼓動性很強,但是大多是在強調一些“小而美”的閃光點,而且許多“亮點”不是用戶發現的而是自己鼓吹的。

"

這幾天,微信裡有很多人在傳下面這類截圖,我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這些截圖說明了什麼?已經有不少文章在解讀了,“羅振宇的演講是在賣毒奶、說大話”,如今悉數被打臉,證明“人設崩塌”。

從昨天開始,又陸續有人轉發文章為羅振宇辯護,比如“三表龍門陣”的《放開那個羅振宇》,劉潤的《傻子羅振宇》。歸納起來,大致觀點有:做預測就一定會錯,不做預測才不會錯;不能抓個案,要看正確的概率,如果錯了10個,但對了100個,其實是沒問題的;羅振宇做生意實在,不存在“人設崩塌”……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這些觀點的,反正在我看來都難以滿意。

我一貫主張,要“區分事實和觀點”,所以我們先談事實。事實很清楚,羅振宇曾經在演講中竭力鼓吹(從他的表達風格來看,用“竭力鼓吹”形容並不為過),並號召大家高看的這幾家企業:樂視、暴風、錘子,如今基本都玩完了。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

我確實不是羅粉,也不怎麼關注羅振宇,所以沒有去統計“羅振宇到底做過多少預言,正確率是多少”。僅憑我有限的個人印象,他往往可以提出一堆引起熱議的新概念,然後又迅速沉寂。比如今年年初不少人都在談論的“小趨勢”,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嗎?

當然,預測未來的確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一則預測者未必瞭解事情的真相,公司財務數據作假欺騙了很多專業人士,這種例子並不罕見;二則世界發展也充滿了未知變數,比如某個企業確實不錯,也被大家看好,但突然出現不可抗拒的外力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些落空的預測呢?是否除了看概率,就沒有靠譜的辦法了?

我的答案是:還有辦法——可以借鑑軟件工程的辦法。眾多軟件工程教材都提到過:在決策的關鍵節點,與決策結果同樣重要的是記錄下決策的過程、依據、邏輯。這樣將來無論是覆盤還是追責,都不會有失偏頗,反而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啟發。

所以如今回過頭看,重要的不是看預測結果對不對,還要復原預測的現場,是基於哪些信息,按照什麼邏輯作出預測的?如果後來發現預測錯了,到底是後來發生了難以預見的意外,還是缺乏足夠的信息,還是當時的分析出了問題?如果是第一個,那麼情有可原。如果是後兩個,預測者就應當反思,因為當時本來有機會更靠譜些的。

羅振宇“吹捧”樂視、暴風、錘子的原文都在網上有,不難找到。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關於樂視,主要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樂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沒有拿過主流投資人的錢,他和互聯網人士不怎麼來往,賈躍亭敢去碰大家不敢碰的東西——政治……賈躍亭有一句名言:“這一代互聯網公司都將死於專注”。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賈躍亭的樂視給了一堆大詞,他說了一句我特別信服的話:樂視模式全球領先,美國都沒有。這是真話……如果他是一家互聯網諮詢公司,他就非常牛,每個節奏都掐的特別準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暴風,同樣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馮鑫這幾年過得特別不容易,雖然現在有虛擬現實各種產品,他原來想去納斯達克上市,後來拆掉VIE要回A股,這一等就是三年。他說打牌最重要的就是不下臺桌……我想到朋友圈一句話:我拿什麼堅強,不過就是死撐。參加暴風影音各種發佈會,馮鑫說要做中國第一代虛擬現實。大家相信嗎?我在觀察他,我覺得他和我一樣,都將信將疑,但是員工會相信。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錘子,羅振宇在2016年的天貓商業服務生態峰會上的表述是

當初羅永浩發佈錘子手機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看好他只有我。我對羅永浩人格的信任應該可以成為整合價值鏈的入口,羅永浩不就是一個英語老師嘛,他還能失敗到哪兒去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我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任羅永

這樣一看,當時的預測邏輯就大致清楚了。

看好樂視,是因為這家公司和傳統互聯網都不同,賈躍亭敢碰政治,而且每個時間點都踩得準;看好暴風,是因為馮鑫很專注很堅持(可這不正和上面賈躍亭說的“死於專注”相悖嗎);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得過羅永浩的人格。

回想起來,頭些年我也和朋友們聊過樂視和錘子手機。大家的判斷大致一致,這幾家都不能成,起碼成功概率很低。我們的理由沒變,一直是:

關於樂視,必須承認,這家公司的電視業務一度做得不錯,模式也比較清楚。但是這家公司過於刻意地把自己和已經被驗證的互聯網行業相區別,發展思路又太妖嬈,許多“思路”只是口號,總感覺不夠紮實,這說明相比“提出概念的能力”,“落實概念的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

另外,它和政治走得過於近了,這不是什麼好事。尤其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公司和政治走得太近,必然決定了公司運營是高空走鋼絲,風險極高,未來的不確定性極大。這種路子即便能成功,也不會給業界留下什麼好的影響。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關於錘子,如今大家也只能認可“羅永浩的人格”了。從羅永浩的歷次演講來看,鼓動性很強,但是大多是在強調一些“小而美”的閃光點,而且許多“亮點”不是用戶發現的而是自己鼓吹的。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更重要的是,我始終看不到他對專業的敬畏(從後來的報道看,羅永浩在公司內對專業人員確實缺乏尊重)。我的朋友Neo多年前寫過《談談“專業化”》(http://cn.soulhacker.me/2013/04/08/talk-about-pro/),通過細緻的論述打破了“做手機,外行可以領導內行”的神話,詳細解釋了“羅永浩不專業”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如今讀來仍然不過時。

今天回過頭看,我們之前的判斷儘管沒有羅振宇的聲勢大,但大抵是靠得住的。但我同時也要說,單純以羅振宇當時的這幾個錯誤預測來上綱上線,攻擊他的言論“都是毒奶”,甚至說得到“都是垃圾”,這個論述是不成立的,其中存在巨大的邏輯斷層。另一方面,如今為了維護羅振宇“人設”的各種辯詞都只能大而化之地借用“表達者的宿命”、“歷史侷限”等說法,逃避問題的核心,同樣是蒼白無力的。

如果預測者能坦然承認“我之前的幾個預測確實做錯了”,那麼確實是以身作則,告訴大家在追求知識(而不是“知識付費”)的道路上,人人都必須保持謙虛誠實和反思的習慣。

如果是知識付費的愛好者,即便講師沒有承認錯誤,依然能夠坦然面對錯誤,自己覆盤分析其中的邏輯,找出問題,得到“提純的知識”,從此不再人云亦云,那麼確實是掌握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真諦。

"

這幾天,微信裡有很多人在傳下面這類截圖,我相信大家都已經看過。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這些截圖說明了什麼?已經有不少文章在解讀了,“羅振宇的演講是在賣毒奶、說大話”,如今悉數被打臉,證明“人設崩塌”。

從昨天開始,又陸續有人轉發文章為羅振宇辯護,比如“三表龍門陣”的《放開那個羅振宇》,劉潤的《傻子羅振宇》。歸納起來,大致觀點有:做預測就一定會錯,不做預測才不會錯;不能抓個案,要看正確的概率,如果錯了10個,但對了100個,其實是沒問題的;羅振宇做生意實在,不存在“人設崩塌”……

我不知道大家是怎麼看這些觀點的,反正在我看來都難以滿意。

我一貫主張,要“區分事實和觀點”,所以我們先談事實。事實很清楚,羅振宇曾經在演講中竭力鼓吹(從他的表達風格來看,用“竭力鼓吹”形容並不為過),並號召大家高看的這幾家企業:樂視、暴風、錘子,如今基本都玩完了。這是任何人都否認不了的。

我確實不是羅粉,也不怎麼關注羅振宇,所以沒有去統計“羅振宇到底做過多少預言,正確率是多少”。僅憑我有限的個人印象,他往往可以提出一堆引起熱議的新概念,然後又迅速沉寂。比如今年年初不少人都在談論的“小趨勢”,現在還有多少人記得嗎?

當然,預測未來的確是相當困難的事情,一則預測者未必瞭解事情的真相,公司財務數據作假欺騙了很多專業人士,這種例子並不罕見;二則世界發展也充滿了未知變數,比如某個企業確實不錯,也被大家看好,但突然出現不可抗拒的外力打擊,從此一蹶不振。

那麼,我們該如何評價這些落空的預測呢?是否除了看概率,就沒有靠譜的辦法了?

我的答案是:還有辦法——可以借鑑軟件工程的辦法。眾多軟件工程教材都提到過:在決策的關鍵節點,與決策結果同樣重要的是記錄下決策的過程、依據、邏輯。這樣將來無論是覆盤還是追責,都不會有失偏頗,反而可以得出許多有益的啟發。

所以如今回過頭看,重要的不是看預測結果對不對,還要復原預測的現場,是基於哪些信息,按照什麼邏輯作出預測的?如果後來發現預測錯了,到底是後來發生了難以預見的意外,還是缺乏足夠的信息,還是當時的分析出了問題?如果是第一個,那麼情有可原。如果是後兩個,預測者就應當反思,因為當時本來有機會更靠譜些的。

羅振宇“吹捧”樂視、暴風、錘子的原文都在網上有,不難找到。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關於樂視,主要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樂視是神一般的存在,他沒有拿過主流投資人的錢,他和互聯網人士不怎麼來往,賈躍亭敢去碰大家不敢碰的東西——政治……賈躍亭有一句名言:“這一代互聯網公司都將死於專注”。我不知道他是怎麼想的……賈躍亭的樂視給了一堆大詞,他說了一句我特別信服的話:樂視模式全球領先,美國都沒有。這是真話……如果他是一家互聯網諮詢公司,他就非常牛,每個節奏都掐的特別準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暴風,同樣來自2015年跨年演講,原來表述是

馮鑫這幾年過得特別不容易,雖然現在有虛擬現實各種產品,他原來想去納斯達克上市,後來拆掉VIE要回A股,這一等就是三年。他說打牌最重要的就是不下臺桌……我想到朋友圈一句話:我拿什麼堅強,不過就是死撐。參加暴風影音各種發佈會,馮鑫說要做中國第一代虛擬現實。大家相信嗎?我在觀察他,我覺得他和我一樣,都將信將疑,但是員工會相信。
時間的朋友 —— 2016 羅振宇跨年演講文字版

關於錘子,羅振宇在2016年的天貓商業服務生態峰會上的表述是

當初羅永浩發佈錘子手機的時候,沒有一個人看好他只有我。我對羅永浩人格的信任應該可以成為整合價值鏈的入口,羅永浩不就是一個英語老師嘛,他還能失敗到哪兒去
羅輯思維創始人羅振宇:我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任羅永

這樣一看,當時的預測邏輯就大致清楚了。

看好樂視,是因為這家公司和傳統互聯網都不同,賈躍亭敢碰政治,而且每個時間點都踩得準;看好暴風,是因為馮鑫很專注很堅持(可這不正和上面賈躍亭說的“死於專注”相悖嗎);看好錘子手機,是因為信得過羅永浩的人格。

回想起來,頭些年我也和朋友們聊過樂視和錘子手機。大家的判斷大致一致,這幾家都不能成,起碼成功概率很低。我們的理由沒變,一直是:

關於樂視,必須承認,這家公司的電視業務一度做得不錯,模式也比較清楚。但是這家公司過於刻意地把自己和已經被驗證的互聯網行業相區別,發展思路又太妖嬈,許多“思路”只是口號,總感覺不夠紮實,這說明相比“提出概念的能力”,“落實概念的能力”其實是比較差的。

另外,它和政治走得過於近了,這不是什麼好事。尤其在中國的現實環境中,公司和政治走得太近,必然決定了公司運營是高空走鋼絲,風險極高,未來的不確定性極大。這種路子即便能成功,也不會給業界留下什麼好的影響。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關於錘子,如今大家也只能認可“羅永浩的人格”了。從羅永浩的歷次演講來看,鼓動性很強,但是大多是在強調一些“小而美”的閃光點,而且許多“亮點”不是用戶發現的而是自己鼓吹的。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更重要的是,我始終看不到他對專業的敬畏(從後來的報道看,羅永浩在公司內對專業人員確實缺乏尊重)。我的朋友Neo多年前寫過《談談“專業化”》(http://cn.soulhacker.me/2013/04/08/talk-about-pro/),通過細緻的論述打破了“做手機,外行可以領導內行”的神話,詳細解釋了“羅永浩不專業”的結論是如何得出的,如今讀來仍然不過時。

今天回過頭看,我們之前的判斷儘管沒有羅振宇的聲勢大,但大抵是靠得住的。但我同時也要說,單純以羅振宇當時的這幾個錯誤預測來上綱上線,攻擊他的言論“都是毒奶”,甚至說得到“都是垃圾”,這個論述是不成立的,其中存在巨大的邏輯斷層。另一方面,如今為了維護羅振宇“人設”的各種辯詞都只能大而化之地借用“表達者的宿命”、“歷史侷限”等說法,逃避問題的核心,同樣是蒼白無力的。

如果預測者能坦然承認“我之前的幾個預測確實做錯了”,那麼確實是以身作則,告訴大家在追求知識(而不是“知識付費”)的道路上,人人都必須保持謙虛誠實和反思的習慣。

如果是知識付費的愛好者,即便講師沒有承認錯誤,依然能夠坦然面對錯誤,自己覆盤分析其中的邏輯,找出問題,得到“提純的知識”,從此不再人云亦云,那麼確實是掌握了“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的真諦。

樂視、錘子、暴風都失敗了,所以羅振宇是在賣“毒奶”嗎?

可惜到現在為止,兩種現象似乎都沒有出現。原因在哪裡?大概是因為面子觀念太重?或者討論問題時思路不夠清楚,失去了焦點,牽扯了太多不相干的因素?

沒錯,世界的發展充滿了未知的變數,所以不能總是以過去的認知來判斷未來。勇敢面對未來,就必然要會犯錯,會出現預測落空的情況。但是這並不等於說,面對未來我們要頂禮膜拜,一味迎合。對理智的人來說,放下各種不必要的執念,持續保有自己獨立的認知,同時不斷補充新鮮知識和新鮮現象來充實、修正、調整,並不斷反思提高,這才是正道。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