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新洛陽對澗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也書寫了壯麗的詩篇。洛陽澗西區道路的命名也十分有特色,與中州西路交叉的垂直道路又分別被稱作太原路、天津路、陝北路、湖南路、青島路、武漢路、重慶路等等。這些路名都不是隨意而起,事實上,太原路附近就是山西人多,武漢路也是湖北人的聚居區,它記錄了4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共同奮鬥的歷史。

當時,洛陽澗西區流行了很多俄羅斯風格建築,住在這裡的都是專家和骨幹。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新洛陽對澗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也書寫了壯麗的詩篇。洛陽澗西區道路的命名也十分有特色,與中州西路交叉的垂直道路又分別被稱作太原路、天津路、陝北路、湖南路、青島路、武漢路、重慶路等等。這些路名都不是隨意而起,事實上,太原路附近就是山西人多,武漢路也是湖北人的聚居區,它記錄了4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共同奮鬥的歷史。

當時,洛陽澗西區流行了很多俄羅斯風格建築,住在這裡的都是專家和骨幹。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新洛陽對澗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也書寫了壯麗的詩篇。洛陽澗西區道路的命名也十分有特色,與中州西路交叉的垂直道路又分別被稱作太原路、天津路、陝北路、湖南路、青島路、武漢路、重慶路等等。這些路名都不是隨意而起,事實上,太原路附近就是山西人多,武漢路也是湖北人的聚居區,它記錄了4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共同奮鬥的歷史。

當時,洛陽澗西區流行了很多俄羅斯風格建築,住在這裡的都是專家和骨幹。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經過改革開發,洛陽的國有企業也風光不再,也遭遇到很多困難,目前洛陽除了一拖、洛陽軸承、礦山機械等外,其他的小國營企業,特別是商業企業如廣百、上百、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等基本不存在了,他們的現狀如何?

在洛陽支內人到了退休年紀,很多城市如上海都出臺了照顧政策,允許支內人的孩子以北京、上海居民的待遇參加高考,讓支內人感受了家鄉的溫暖,很多支內人,故土難離,都選擇回鄉。我們可以想象,在他們回去後,北京上海廣州等房價飛漲,遠遠超過他們的購買能力,他們可能面對更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支內不後悔,並且在不同城市成立“洛陽群”定期聯繫,關心洛陽的建設,洛陽的新成就他們都把洛陽當做第二故鄉一樣關心。

上海市靜安公園成了原在洛陽企業工作的上海支援內地人員定期聚會的場所。在這裡,回滬定居的支內上海人士共同回憶在洛陽的戰鬥歲月,懷念與第二故鄉洛陽結下的深情厚意。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新洛陽對澗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也書寫了壯麗的詩篇。洛陽澗西區道路的命名也十分有特色,與中州西路交叉的垂直道路又分別被稱作太原路、天津路、陝北路、湖南路、青島路、武漢路、重慶路等等。這些路名都不是隨意而起,事實上,太原路附近就是山西人多,武漢路也是湖北人的聚居區,它記錄了4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共同奮鬥的歷史。

當時,洛陽澗西區流行了很多俄羅斯風格建築,住在這裡的都是專家和骨幹。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經過改革開發,洛陽的國有企業也風光不再,也遭遇到很多困難,目前洛陽除了一拖、洛陽軸承、礦山機械等外,其他的小國營企業,特別是商業企業如廣百、上百、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等基本不存在了,他們的現狀如何?

在洛陽支內人到了退休年紀,很多城市如上海都出臺了照顧政策,允許支內人的孩子以北京、上海居民的待遇參加高考,讓支內人感受了家鄉的溫暖,很多支內人,故土難離,都選擇回鄉。我們可以想象,在他們回去後,北京上海廣州等房價飛漲,遠遠超過他們的購買能力,他們可能面對更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支內不後悔,並且在不同城市成立“洛陽群”定期聯繫,關心洛陽的建設,洛陽的新成就他們都把洛陽當做第二故鄉一樣關心。

上海市靜安公園成了原在洛陽企業工作的上海支援內地人員定期聚會的場所。在這裡,回滬定居的支內上海人士共同回憶在洛陽的戰鬥歲月,懷念與第二故鄉洛陽結下的深情厚意。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支援洛陽退休後回到上海,他們經常聚會懷念在洛陽的時光

大部分支內人,選擇了“落地生根”,和自己的孩子留在洛陽,也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有的住在洛陽俄羅斯建築風格的樓棟裡,有的住在電梯樓房裡,告別過去的俄式建築。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新洛陽對澗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也書寫了壯麗的詩篇。洛陽澗西區道路的命名也十分有特色,與中州西路交叉的垂直道路又分別被稱作太原路、天津路、陝北路、湖南路、青島路、武漢路、重慶路等等。這些路名都不是隨意而起,事實上,太原路附近就是山西人多,武漢路也是湖北人的聚居區,它記錄了4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共同奮鬥的歷史。

當時,洛陽澗西區流行了很多俄羅斯風格建築,住在這裡的都是專家和骨幹。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經過改革開發,洛陽的國有企業也風光不再,也遭遇到很多困難,目前洛陽除了一拖、洛陽軸承、礦山機械等外,其他的小國營企業,特別是商業企業如廣百、上百、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等基本不存在了,他們的現狀如何?

在洛陽支內人到了退休年紀,很多城市如上海都出臺了照顧政策,允許支內人的孩子以北京、上海居民的待遇參加高考,讓支內人感受了家鄉的溫暖,很多支內人,故土難離,都選擇回鄉。我們可以想象,在他們回去後,北京上海廣州等房價飛漲,遠遠超過他們的購買能力,他們可能面對更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支內不後悔,並且在不同城市成立“洛陽群”定期聯繫,關心洛陽的建設,洛陽的新成就他們都把洛陽當做第二故鄉一樣關心。

上海市靜安公園成了原在洛陽企業工作的上海支援內地人員定期聚會的場所。在這裡,回滬定居的支內上海人士共同回憶在洛陽的戰鬥歲月,懷念與第二故鄉洛陽結下的深情厚意。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支援洛陽退休後回到上海,他們經常聚會懷念在洛陽的時光

大部分支內人,選擇了“落地生根”,和自己的孩子留在洛陽,也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有的住在洛陽俄羅斯建築風格的樓棟裡,有的住在電梯樓房裡,告別過去的俄式建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新洛陽對澗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也書寫了壯麗的詩篇。洛陽澗西區道路的命名也十分有特色,與中州西路交叉的垂直道路又分別被稱作太原路、天津路、陝北路、湖南路、青島路、武漢路、重慶路等等。這些路名都不是隨意而起,事實上,太原路附近就是山西人多,武漢路也是湖北人的聚居區,它記錄了4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共同奮鬥的歷史。

當時,洛陽澗西區流行了很多俄羅斯風格建築,住在這裡的都是專家和骨幹。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經過改革開發,洛陽的國有企業也風光不再,也遭遇到很多困難,目前洛陽除了一拖、洛陽軸承、礦山機械等外,其他的小國營企業,特別是商業企業如廣百、上百、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等基本不存在了,他們的現狀如何?

在洛陽支內人到了退休年紀,很多城市如上海都出臺了照顧政策,允許支內人的孩子以北京、上海居民的待遇參加高考,讓支內人感受了家鄉的溫暖,很多支內人,故土難離,都選擇回鄉。我們可以想象,在他們回去後,北京上海廣州等房價飛漲,遠遠超過他們的購買能力,他們可能面對更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支內不後悔,並且在不同城市成立“洛陽群”定期聯繫,關心洛陽的建設,洛陽的新成就他們都把洛陽當做第二故鄉一樣關心。

上海市靜安公園成了原在洛陽企業工作的上海支援內地人員定期聚會的場所。在這裡,回滬定居的支內上海人士共同回憶在洛陽的戰鬥歲月,懷念與第二故鄉洛陽結下的深情厚意。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支援洛陽退休後回到上海,他們經常聚會懷念在洛陽的時光

大部分支內人,選擇了“落地生根”,和自己的孩子留在洛陽,也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有的住在洛陽俄羅斯建築風格的樓棟裡,有的住在電梯樓房裡,告別過去的俄式建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也有的,因為文化和北方人不同,遲遲難以和北方人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城市邊緣人。

2006年我們幾個去文峰塔附近採風,遇到幾個老人,他們給我們熱情介紹文峰塔歷史和典故,聽他濃濃的外地口音,一問說這裡住了很多上海人,那裡的建築當時已經十分破敗,當時的大城市的支援洛陽建設的支內人,如今在貧民區一樣的地方居住,我當時十分震撼。然而老人卻很知足,說有退休工資,生活也不錯。

我住的附近也有一個上海支內人,他姓姜,大家叫他老薑。老薑家是上海,到內地後,在一家軍工企業上班,當時他年級很大了,和我們一樣住在單身樓。他很很乾淨,生活也很講究,總是喝點小酒,他有上海人的特性,不喜歡和人團聚,從來不那麼合群,也從來沒有邀請人喝酒的習慣。

老薑的習慣很難融入洛陽當地人的習慣,所以一直單身,後來企業破產,他給人當保安,現在退休了,仍然是穿著乾淨,獨來獨往,一個人習慣了,別人也不知道他生活是否清苦,他在上海還有親人,但上海昂貴的房價,他也無法再回上海了。他被迫紮根洛陽了。

洛陽這些年發展不錯,如果財政允許,應該對當時支內人,並且生活不富裕的人,給與適當照顧。

他們拋棄大城市來到洛陽,不管他們是歸鄉還是留下,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和才華,甚至放棄了大城市的各種優厚待遇。洛陽,需要給他們的一個致敬,給他們應有的敬意!

"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不應該忘記那些為了建設洛陽而從上海、天津、廣州等大城市響應黨的號召、毛主席號召來到洛陽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年輕的才華!

洛陽在一五”期間,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國家決定將蘇聯首批援建的73個廠礦中的4個大型廠即拖拉機廠、軸承廠、礦山機器廠和熱電廠放在洛陽,隨後,國家又把銅加工廠、高速柴油機廠兩個蘇聯援建的重點工程先後放在洛陽,再加上為洛陽工業建設服務而興建的玻璃廠、耐火材料廠、水泥廠、棉紡織廠,和一大批為城市建設服務與配套而興建的中小型工廠的陸續開工建設,使洛陽成為“一五”時期河南工業基本建設重點中的重點。這些企業也成為洛陽的工業基礎,也是洛陽的寶貴資產,也奠定了現代洛陽的基礎。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隨著工業企業的發展,成批的學生、工人、幹部、專業技術人才從祖國的四面八方會聚洛陽,到1957年,洛陽的城市人口猛增到52.9萬,僅次於當時的上海、廣州、北京和武漢。這其中,就有大量的上海、廣州、東北等大城市的技術人才,雲集洛陽,迎來了大量的支援內地建設,無私奉獻的“支內人”。

上海作為中國建國初期最早的人才聚焦地,為洛陽建設提供了大批優秀人才和專家。1953~1956年,上海支援外地包括洛陽的重點建設的工人、技術人員、管理幹部達21萬多人,其中有2.38萬名工程技術人員,8.21萬名4級以上熟練技工,分赴烏魯木齊、長春、洛等地,參加建設新疆八一鋼鐵廠、長春第一汽車廠和洛陽拖拉機廠。來到洛陽的大都是在上海現有的機電、電業、建築工程安裝等行業技術工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除了動員上海、廣州一批私營商戶和國有商業企業職工來洛外,還調入一批專家、工程技術人員及華東第五建築工程公司、人民解放軍建八師、河南省第三建築工程處1.7萬人,調入一大批優秀大學畢業生和從河南各地選調的一大批青年農民共計3萬人,還把天津機器製造學校的兩個專業遷到洛陽,組建為洛陽拖拉機學校,不久改為洛陽工學院。

當時的澗西區除了一條洛潼公路橫穿、幾個村莊點綴外,幾乎全是農田。大建設除了要確保物資供應外,還要有相應的商業網點為建設大軍提供配套服務。而那時洛陽的城市人口只有6萬餘人,商業網點主要集中在老城。憑這些商業網點為遠在10公里外的建設大軍提供服務,顯然力不從心。

有技術工人,必須有配套的服務人員,而當時的洛陽,其實除了老城一部分“洛陽人”,大部分都是農村,這些農村人,是無論如何也不能,也沒有技術去為這些“時尚”的大城市來的人,提供優質可靠和令人滿意的服務。古人云,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當時對洛陽人口最大改變的人口遷移開始了。

1955年,洛陽方面派人前往上海、廣州等商貿業發達城市,動員這些城市的國有商業企業和私營商戶內遷洛陽,支援洛陽的工業建設。在此後的兩年間,上海、廣州等地累計有商戶3500人和17家工廠、88個商店的2717名職工響應號召離開上海,其中內遷來洛的工廠、商店主要有三樂食品廠、大新酒樓、大利食堂、廣州食堂(後改稱廣州酒家)、永餘照相館、萬氏照相館(後改稱人民照相館)、新源祥棉布店、三友理髮店、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上海旅社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在西工建成的支援的商業服務項目有:洛陽市水利局樓,洛陽市第三中學樓(現在還在),西工電影院(上海遷來)新華書店,百貨大樓,郵電局樓,工商銀行,國際旅社北樓、南樓,三友理髮店(上海遷來)國泰服裝店(上海遷來),上海劇院(上海遷來),洛陽酒家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l洛陽接待外國專家的友誼賓館

有關方面將部分上海內遷商店安排到704工地市場所在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上海市場”;將部分廣州內遷來洛的商業企業安排在如今景華路與太原路交叉口附近的市場裡,故將該市場稱為“廣州市場”。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洛陽本地人多居老城,而西工,澗西的居民多是從南方江浙一帶,廣東一帶支援內地建設遷移而來。當時的洛陽外地人大大多於本地人,是個典型的“移民城市”,典型現象是河南話不是主流,講普通話的人特別多,當時的洛陽經濟比較繁榮,遠遠高於河南其他城市,於是洛陽人逐漸養成了有些傲的性格。

洛陽城的澗河為分界線,澗河以西22平方公里的澗西區是大廠的聚集地。至今這裡的俄羅斯風格的建築,依然美麗如畫,告訴後來人這裡是中蘇友好的見證,也書寫了支內人熱血青春的光彩,每次走過這裡,彷彿重讀了革命戰士是塊磚,哪裡需要哪裡搬的豪邁,以及一代人無私奉獻的歷史。那一代人為了改變中國一窮二白的歷史,他們的對祖國建設付諸行動是可歌可泣的,我們後來人不應該忘記,應該為他們鼓掌。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新洛陽對澗西區進行了重新規劃,也書寫了壯麗的詩篇。洛陽澗西區道路的命名也十分有特色,與中州西路交叉的垂直道路又分別被稱作太原路、天津路、陝北路、湖南路、青島路、武漢路、重慶路等等。這些路名都不是隨意而起,事實上,太原路附近就是山西人多,武漢路也是湖北人的聚居區,它記錄了40多年前來自五湖四海的青年人聚集在這裡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夢想共同奮鬥的歷史。

當時,洛陽澗西區流行了很多俄羅斯風格建築,住在這裡的都是專家和骨幹。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經過改革開發,洛陽的國有企業也風光不再,也遭遇到很多困難,目前洛陽除了一拖、洛陽軸承、礦山機械等外,其他的小國營企業,特別是商業企業如廣百、上百、上海理髮店、紅光照相館、旭東洗染店等基本不存在了,他們的現狀如何?

在洛陽支內人到了退休年紀,很多城市如上海都出臺了照顧政策,允許支內人的孩子以北京、上海居民的待遇參加高考,讓支內人感受了家鄉的溫暖,很多支內人,故土難離,都選擇回鄉。我們可以想象,在他們回去後,北京上海廣州等房價飛漲,遠遠超過他們的購買能力,他們可能面對更多的困難。但是他們對支內不後悔,並且在不同城市成立“洛陽群”定期聯繫,關心洛陽的建設,洛陽的新成就他們都把洛陽當做第二故鄉一樣關心。

上海市靜安公園成了原在洛陽企業工作的上海支援內地人員定期聚會的場所。在這裡,回滬定居的支內上海人士共同回憶在洛陽的戰鬥歲月,懷念與第二故鄉洛陽結下的深情厚意。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支援洛陽退休後回到上海,他們經常聚會懷念在洛陽的時光

大部分支內人,選擇了“落地生根”,和自己的孩子留在洛陽,也過著幸福安康的生活。有的住在洛陽俄羅斯建築風格的樓棟裡,有的住在電梯樓房裡,告別過去的俄式建築。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也有的,因為文化和北方人不同,遲遲難以和北方人融合,形成一種新的城市邊緣人。

2006年我們幾個去文峰塔附近採風,遇到幾個老人,他們給我們熱情介紹文峰塔歷史和典故,聽他濃濃的外地口音,一問說這裡住了很多上海人,那裡的建築當時已經十分破敗,當時的大城市的支援洛陽建設的支內人,如今在貧民區一樣的地方居住,我當時十分震撼。然而老人卻很知足,說有退休工資,生活也不錯。

我住的附近也有一個上海支內人,他姓姜,大家叫他老薑。老薑家是上海,到內地後,在一家軍工企業上班,當時他年級很大了,和我們一樣住在單身樓。他很很乾淨,生活也很講究,總是喝點小酒,他有上海人的特性,不喜歡和人團聚,從來不那麼合群,也從來沒有邀請人喝酒的習慣。

老薑的習慣很難融入洛陽當地人的習慣,所以一直單身,後來企業破產,他給人當保安,現在退休了,仍然是穿著乾淨,獨來獨往,一個人習慣了,別人也不知道他生活是否清苦,他在上海還有親人,但上海昂貴的房價,他也無法再回上海了。他被迫紮根洛陽了。

洛陽這些年發展不錯,如果財政允許,應該對當時支內人,並且生活不富裕的人,給與適當照顧。

他們拋棄大城市來到洛陽,不管他們是歸鄉還是留下,他們都是值得尊敬的支內人。他們為洛陽的建設貢獻了青春和才華,甚至放棄了大城市的各種優厚待遇。洛陽,需要給他們的一個致敬,給他們應有的敬意!

致敬:建設洛陽的“支內人”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