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尼德蘭、荷蘭、德國、西班牙和法國的文藝復興

倫勃朗··萊茵(臺譯林布蘭RembrandtHarmenszoon van Rijn,1606~1669年),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的畫家。其畫作體裁廣泛,擅長肖像畫、風景畫、風俗畫、宗教畫、歷史畫等。

萊頓時期(約1625~1631):

作品採取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

倫勃朗在繪畫史上所佔的地位,是與意大利文藝復興諸巨匠不相上下的。倫勃朗的油畫一貫採用“光暗”處理手法,即採用黑褐色或淺橄欖棕色為背景,將光線概括為一束束電筒光似的集中線,著重在畫的主要部分。這種視覺效果,就好像畫中人物是站在黑色舞臺上,一束強光打在他的臉上。法國19世紀畫家兼批評家弗羅芒坦稱倫勃朗為‘夜光蟲’,還有人說他用黑暗繪就光明。

盧浮宮中藏有兩幅被認為代表作的畫《木匠家庭》、《以馬忤斯的晚餐》,我們正可以把它們用來了解倫勃朗式的“光暗”。

1640年的《木匠家庭》是一幅風俗畫,用巴洛克風格繪成。木匠的工房中我們覺得呼吸自由,非常舒服,任何細微的事物都有永恆的氣息。強烈的對比,能夠集中人的注意與興趣,用陰暗來烘托出光明,把我們立刻遠離現實而沉入藝術領域中。在藝術中的一切幻想原是較現實本身,含有更豐富的正式性的一種綜合。一幕如此簡單的故事,如此平凡的枝節,頗有使這副畫成為小品畫的危險,是光暗造成的神祕空氣挽救了他,靠了光暗,我們被引領到遠離現實的世界中,而不被這些準確的現實所拘囚。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木匠家庭》

《以馬忤斯的晚餐》畫面表現的是一個聖經故事。在作品中,卡拉瓦喬選擇了門徒突然認出基督的一刻,為了表現人物內心的震驚,他採取了大膽的短縮透視手法。畫面左邊的人雙手撐著椅把,似乎正要推倒凳子一下子站起來,右邊的一位張開雙臂,不知該如何來表達此刻的興奮之情。襯著背景中的暗黑色牆壁,一束亮光打在基督的臉上,紅、白對比的明快色調無疑使他成為整幅畫面的中心。如果留心觀察還會發現,以基督的頭部為中心,他伸出的手臂與左邊的門徒構成一條直線,又與右邊門徒的雙臂構成一個開放的三角形,畫面的空間向我們敞開,觀眾也在不知不覺中成為劇中人,被捲入激動不已的情緒當中了。這時我們會注意到,擺在餐桌上的一籃水果已經有一半掉在了邊緣外面,搖搖欲墜,隨時都有可能翻下來,令人忍不住想伸過手去託它一把。湊近一看,又會發現,這些籃中的水果已經熟透了,有的已經裂開,有的已經變質,出現了菌斑。這又讓人想到什麼呢?塵世的一切終將腐爛,只有上帝與基督的神性是永恆不滅的,即使肉體死去精神仍然得以復生,這不正是全部信仰的根基麼?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以馬忤斯的晚餐》

作品《聖斯蒂芬被石塊擊斃》,通過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內心活動。為了塑造有個性特徵的人物形象,他畢生研究相學,其探索的成果是他繪畫技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成熟時期(阿姆斯特丹時期1632~1648):

從1632年定居阿姆斯特丹到1640年,是其創作的成熟階段。這時期的大量宗教畫,均表現世俗內容,具有巴洛克畫風。成名作《蒂爾普教授的解剖課》1632年,突破團體肖像畫呆板的程式,在構圖和人物神情上處理得逼真而又生動。畫家應阿姆斯特丹外科醫生行會委託,為他們的行會成員畫團體肖像。畫中人物全部是真實的,主講人是著名的蒂爾普醫生,他作為主要人物,佔有畫面的一側主要位置,其餘人物以各自專注神態,有變化地穿插安排在一個有深度的平面上,使每個人物所處的位置互不遮擋,並且不受透視影響,大小基本相同,否則訂畫人是不接受的。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杜爾博士的解剖學課》

1634年,與莎士基亞結婚。30年代是倫勃朗生活中最幸福順利的10年,也是他創作上獲得豐收的10年。他的一些油畫作品如《畫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亞》1635年、《參遜恐嚇他的岳父》、《達娜厄》、《有石橋的風景》等和版畫作品《母親像》、《賣滅鼠藥的人》等都產生於這一時期。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畫家和他的妻子莎士基亞》(1634年)

1636年所作《參孫失明》,這是倫勃朗巴洛克風格的繪畫中,最激動人心的一幅,該畫出典於聖經舊約,描繪的是以色列民族英雄參孫,在地窖裡被非利士人挖去眼睛的一幕。畫中的參孫之妻大利拉,因犯下傷天害理的罪行而驚惶失措,表情細膩而複雜,被有些評論家形容為相當於莎士比亞筆下的麥克白夫人。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參孫被弄瞎眼睛》

《達娜厄》1636年,這幅畫取材於希臘神話,阿古斯王聽信了一位預言家的告誡,他將被自己的女兒達娜厄所生的兒子殺死,阿古斯王十分恐懼,便把女兒達娜厄囚禁在一座高高的銅塔之中,不讓女兒與世人接觸。但是,神王宙斯愛上了達娜厄,宙斯化作一陣金雨,透過塔頂進入達娜厄的臥室,與她結為情侶。這副畫描繪的是宙斯化作金雨與達娜厄幽會的情景,她被描繪成一個成熟的女人,躺臥在床上。右手不由自主向前伸出,臉上流露出驚奇與喜悅。光線全部聚集在她身上。周圍則是暗部,利用金雨反射於帷幕,器具上的金光,她和僕人驚訝欣喜的神色來突出宙斯降臨的主題。表現了倫勃朗一貫的戲劇性。據說,該畫的模特是他的愛妻薩斯基婭。達娜厄形象呈現出極為鮮明的蓬勃朝氣和對未來美好理想的追求和嚮往。她具有鮮明的藝術個性,體現了畫家倫勃朗所處的時代精神和獨特的審美理想。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達娜厄》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倫勃朗自畫像 之一》1628年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戴頸巾的自畫像》1629年

1640~1648年,個人生活的不幸和折磨,使他更深刻地去觀察和理解社會,藝術創作也進入一個深化的階段。

在1640年倫勃朗的《自畫像》上,早期的那種生機勃勃的形象與激動人心的場面不見了,人物形象顯示了成熟的特徵,目光凝重中透露出自信。他更注重於人物心理的刻畫,油畫技法也較以前深化、老練。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倫勃朗 34歲的自畫像》(1640)

1642年,倫勃朗創作了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的群像,即舉世聞名的《夜巡》。本來畫的是白日的活動,因年久和煙燻色彩變暗,被後世誤認為是夜景。射擊手公會是一些富裕市民組織的業餘武裝社團,在總部經常懸掛著射手隊群像,表示保衛祖國的決心,不忘前人反抗西班牙統治者的英勇鬥爭。《夜巡》是受阿姆斯特丹射擊手公會委託而創作的群體肖像畫。按慣例,訂件者的肖像應在畫面上佔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因為他們都付了一樣多的定金。可是倫勃朗並不是一個甘於墨守成規和為了“生意”而作畫的人,他想賦予這幅畫戲劇性和震撼力。於是,設計了這樣一個場景:16個人接到了出巡的命令,在班寧・柯克大尉的帶領下,緊急集合,準備出發的瞬間,描繪了該場面的緊張和倉促。大尉和中尉站在畫面的中央,神情鎮定,他們似被舞臺燈光所照亮,顯得十分醒目,周圍的射擊手則沉浸在或明或暗的光影裡。這幅畫採用強烈的明暗對比畫法,用光線塑造形體,畫面層次豐富,富有戲劇性。無論從什麼地方看,都是一幅絕世的佳作。《夜巡》採用接近於舞臺效果的表現手法,使兩個主要人物處於照明的中心,顯得很突出,並好像正在向觀眾走來。這種手法加強了整個畫面宏偉的巴洛克氣勢。結果事與願違,引起軒然大波,訂件者提出抗議,拒絕接受此畫,並訴諸法庭,對畫家進行大肆攻擊。但是,倔強的倫勃朗,我行我素,毅然堅持自己的藝術信念,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倫勃朗很快蒙受事業上的嚴重挫折,從此,訂畫者疏遠了他,經濟境況急轉直下。禍不單行,就在這一年的6月,35歲的薩斯基婭就被死神無情地帶走,留給倫勃朗一個剛剛出生的男孩和無盡的悔恨。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夜巡》

薩斯基婭是個很有韻致的女人,但她只是他的模特,永遠不是他生活的一部分。看著這位帶著淡淡哀傷的溫婉女人的形象,彷彿聽見沙斯姬亞的抱怨:倫勃朗只知道無休止的工作,從不把她放在心上。厄運似乎來得很快,在他36歲時,薩斯基婭帶著“丈夫不愛我”的遺憾走了,給忘情於工作的倫勃朗留下了一個叫提塔斯的男孩。倫勃朗無比憂傷,這時他才真正地感受到妻子在他心目中的地位,不單單是一個炫耀的資本或是某種藝術生活的附庸。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薩斯基婭》(1642年)

在租來的破舊狹小的屋子裡倫勃朗痛苦萬分,他深深地思念著和妻子的美好時光,也體會到了妻子無比寂寞和眉宇間流露的淡淡的哀愁,(薩默默地為倫付出一切,而他更多的是以物質和藉助畫面來表達自己的愛,薩的一生也印證了“做一個藝術家的妻子等於慢性自殺”這一說法!因為倫勃朗以其為對象所作的《約瑟與波提夫之妻》、《阿爾忒密斯》、《酒店裡的浪蕩子弟》等畫中流露得更多的是寂寞與痛苦。)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約瑟與波提夫之妻》

生死與共的愛妻撒手西歸後,內外交困的倫勃朗真正地陷入了空前絕後的深淵,悲痛欲絕的倫勃朗自此一年多閉門不出,日夜廝守著和薩斯基婭愛情的結晶--剛滿週歲的兒子,父子相依為命,度日如年。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大衛和喬那森》(1642年)

晚年(1648~1669):

倫勃朗晚年生活困難,家產被拍賣,油畫作品買主不多,只有宗教題材的蝕刻版畫還有人訂製。其中一幅取名《100荷幣版畫》的作品,就是依其售價而定名的。這時期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描繪荷蘭古代英雄C.西菲利斯反抗羅馬暴政的《西菲利斯的密謀》和《呢商同業公會理事》的團體肖像。《西菲利斯的密謀》具有紀念碑式氣魄,可惜現只存一塊殘片,藏於斯德哥爾摩國立博物館。《呢商同業公會理事》因表現了因人而異的外貌性格特徵,成為他的不朽之作。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呢絨公會的理事們》1662年

《戴金盔的男子》1650年,在這張畫裡,金盔是他描繪的重點,而人物被他隱在陰影之中,他採用近乎雕塑般的厚塗技法,把金盔的質地描繪的錚錚作響,令人歎為觀止。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戴金盔的人》

亨德麗治開始是他的女僕,後耒成為他的妻子。倫勃朗以滿懷的深情畫下了這幅《憑窗的亨德麗治》,以回報生命中的這份珍愛。亨德麗治用手支撐著窗框,側視著前方,正如同剛剛操持完繁重的家務來到窗前的片刻小憩一般。她身上散發出的那種端莊、賢淑、安祥的氣質。她穿著一件窮人家的婦女常穿的寬大的罩衫,她的手是一雙長年勞作著的粗壯有力的手,在畫中羞於示人似的將手指收攏著。光線集中在亨德麗治的額頭和頸部,亮光如流水般地在她的肌膚之上流淌著,顯得那麼的高貴和嫻雅。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憑窗的亨德麗治》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亨德麗治像》

《河中沐浴的亨德里克》:畫家從生活細節中描繪女性另外的一面,即天真爛漫的孩子氣。這是一幅心情愉快時即興寫生的肖像畫,提著連衣裙、躡手躡腳地探步下水的亨德里克,顯示出女性特有的嬌態,既膽怯,又溫柔,富有一種自然天成的美感,這些特質都在她毫無修飾的姿態中和低垂的臉上表現出來。畫家以粗獷的筆觸,充滿激情地描繪人物,運用明亮與黝暗交織的色彩塑造環境,尤其是那如鏡般的池塘倒影,使這位可愛的荷蘭女子生動地展現於觀眾面前,表現了人與環境的自然美。

倫勃朗光線是一種普遍而善用的光線,用精確的三角立體光,勾勒出人物的輪廓線,讓其餘部分隱藏於光暗之中,給人以穩定莊重的感覺。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河中沐浴的亨德里克》(1654年)

他的自畫像不僅數量多,藝術質量也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提高。尤其在他的後半生,現實生活的磨礪使他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在60年代前後,他的自畫像有鮮明的個性表現了。畫家很注意臉部的內在氣質,觀者可以從中發現一種潛在內心語言。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倫勃朗53歲的自畫像》(1659年)

《倫勃朗54歲的自畫像》作於1660年間,也是畫家喪妻以後,家產變賣並被遷到羅桑夫拉哈特居住時期完成的一幅傑作。其時,他在事業上敗落到整天做著搬運製成品的地步。54歲的倫勃朗,左手握著調色板與畫筆,右手叉在腰間,一副不修邊幅的樣子,露出他的貧窮與寒酸。胖胖的身材,纏著頭巾,只有一對眼睛還在炯炯有神,他好像在思考著什麼,臉上沒有一絲笑容,冷冷地佇立在畫架前。背景被淡化了,突出了畫家的上半身,像一座塔一樣巍然不動,在他身上只有藝術的生命永恆地維繫著他。

他的自畫像一般不注年份,如若把他的全部自畫像排列起來,可以看出,在34歲以前,他的自畫像充滿著信念,具有頑強與堅毅的性格。在這一幅自畫像上,畫家只用簡約、闊大的筆觸去雕琢他的內心情感,表情的嚴肅,正是他忍受著日益加劇的生活重壓的外在反映。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倫勃朗54歲的自畫像》(1660年)

倫勃朗的藝術在最後10年中,反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創作光輝。儘管他窮愁潦倒,但在藝術上愈發不受外界的干擾了。他依循自己探索的道路前進,明確地追求著自己的風格。在《倫勃朗59歲的自畫像》上,他的筆法更蒼勁老練,厚塗的色彩像鑄銅一般在閃閃發光。他採用的是一種略顯透明的"色彩重置法"。倫勃朗本人在這幅畫上是顯得那樣蒼老:他披著舊衣,眯縫著眼睛,嘴巴微張,脣邊帶著一絲苦笑,眼裡充滿著哀愁。畫家這時已孑然一身,生活的連續挫折與事業的打擊造成了畫上那個倫勃朗形象。畫家把自己從肉體到精神的形象,都勾畫在這幅畫上了。倫勃朗的視力從60年代起嚴重衰退,他覺得畫油畫比刻銅版更方便些,但他塗得很厚,筆法也更豪放。每一筆都是他那敏銳的觀察力的體現。他把光源集中在最重要的部位,讓其他細節湮沒在微弱的陰影中。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倫勃朗59歲的自畫像》(1665年)

倫勃朗在世時的最後一幅自畫像。他一生畫了大量自畫像,從青年時代一直畫到去世前的這一幅自畫像,它們展示了這位藝術家漫長而坎坷的一生。畫像中的倫勃朗側過頭來注視著觀眾,面部稍有些浮腫,目光疲憊,眉宇間流露出悲哀,彷彿陷入深沉而寧靜的內心體驗之中。一束光照在他臉上,在幽暗的背影襯托下,顯得既明亮,層次又豐富。畫家用厚厚的油彩畫出亮部,像浮雕似的突出畫面,極富立體感。倫勃朗臉上的道道皺紋正是他坎坷人生的寫照。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倫勃朗63歲的自畫像》(1669年)

家庭的不幸和一系列折磨並未摧毀這位倔強的老人,他始終堅持自己的藝術主張和創作方法,直至逝世前還畫出了《浪子回頭》、《掃羅與大衛》等名畫。據20世紀60年代統計,他一生留存的作品有油畫600幅,蝕刻版畫350幅,素描1500幅,70年代以後還陸續有新的發現。

《浪子回頭》畫面表現的是老人的小兒子,索求家產,遠走他鄉,放浪形骸,迷途知返,最終回到家中,父子相遇的一刻。倫勃朗以世俗的場景演繹了《聖經》中的神述,畫面以一個大家門戶的前廳為背景,老人已是風燭殘年,疲弱的視力,已不能幫助他更好地辨認面前的情景,伸出雙手撫摸著兒子的身軀,縝密無縫的生命源流湧上心頭,順著滑動的肢體緩緩地滲入精髓。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浪子回頭》1662年

也許有些人的感情註定只能在悲哀中曲終人散!愛情的甜蜜僅僅是曇花一現,更多的是痛苦與無奈!道貌岸然的封建禮教的捍衛者無法容忍倫勃朗與這位保姆身份的女子的愛戀,在譴責和恫嚇中,倫再次陷入了門可羅雀的地步。步入“知命”之年的他沒有選擇取悅和阿諛去玷汙自己的藝術,對生命、名利、愛情、生活更深的理解,讓藝術家坦然又無奈的面對著再度破產和喪妻失子的痛苦,潦倒到連繪畫材料都買不起的倫勃朗沒有向命運低頭,對世界的絕望和感情的更深的打擊使他沉浸在藝術的夢幻中。晚年的倫勃朗進入了一種癲狂與冥想的奇幻的狀態中。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亞里士多德對荷馬的頭作冥想》

17世紀的荷蘭,風景畫、靜物畫和肖像畫都十分地流行。倫勃朗不僅在肖像畫方面有傑出才華,其它種類的畫作亦令人拍案叫絕。幾經滄桑的倫勃朗,為了尋求心靈的平靜,常寄情于山水,對大自然傾注了無限的深情。在此後的幾年中,他創作了許多以阿姆斯特丹郊外風光為主題的風景畫作品。《風車》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幅。這些作品中飽含著對自然萬物勃勃生機的熱愛與禮讚,也在不經意中流露出一絲雲靄般淡然的悵惘。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風車》1650年

《有石橋的風景》畫面近2/3處於灰暗之中,遠處的塔和風景極為模糊,漁人們焦急地划船往家趕,這似乎是暴風雨來臨的前兆。在這沉重的畫面中,只有中間農舍邊的大樹還處於陽光的照耀之下,它給了晚歸的人們以溫暖的希望。這幅畫是倫勃朗晚年窮困潦倒時期的作品,畫面的景物也許正是他壓抑心境的寫照,但我們仍可從中看到倫勃朗嫻熟的技法和他對景物準確細膩的把握。

西方藝術史:17世紀荷蘭美術-倫勃朗「24」

《有石橋的風景》

藝術寶庫帶您進入藝術的神聖殿堂,領略藝術的美,生活的美!藝術寶庫是美術愛好者的福地,古今中外藝術的集大成者,美術資料豐富全面,供藝術家們學習研究的交流平臺。有需要請聯繫微信:glailp-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