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密檔:悍兵,從班長殺到營長

陸軍 抗日戰爭 日本 勾踐 連陽標統 連陽標統 2017-09-05

民國密檔:悍兵,從班長殺到營長

易正山:1918——?

籍 貫:廣東佛岡

番 號:陸軍第二突擊總隊第一團第二營上尉副營長

階 級:步兵上尉

民國密檔:悍兵,從班長殺到營長

這是易正山入伍後,在第八補充兵訓練處軍士教導隊受訓結業時,抄呂溫《讀句踐傳》自勉,文辭不算優美工整,但粗礪中卻豪氣逼人,透著一股堅韌不屈的雄壯。

時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軍雖一路敗退,但沒有一蹶不起,反而越挫越韌。對日作戰是勝也好,敗也好,就是不與他講和。正是中國人民這種絕不屈服的意志,我們最終熬贏了日本。

民國密檔:悍兵,從班長殺到營長

我在佛岡檔案局看到易正山用工工整整小楷寫的資績表,仔細閱讀其升調履歷後,心裡大喊:好一個悍兵。

抗戰期間,國軍訓練與補充的問題非常嚴重。抽徵的壯丁從鄉間到管區再到補訓處,限於訓練經費及其他條件限制,壯丁並不能夠完成從平民到士兵最起碼的基礎訓練,然後就分發到損失極大,急需補充的部隊,這幾乎是不教而戰。這個現狀也是中國軍隊在抗戰中傷亡巨大,一敗即潰的主要原因。

但籍貫廣東佛岡縣水頭圩的易正山上尉,從其履歷表一系列的職務升調中,卻讓人驚訝地發覺,這個普通的從軍青年,彷彿是一個天生的軍人,他的軍中生涯,如魚得水。

在軍士教導隊結業後,易正山先任補充二團輸送連准尉排長,從這就可以看出他的優秀了,軍士教導隊一般從壯丁中選拔,略微認得點字更好,但要求很低,幾乎能寫自己的名字,身體過關,就可以入選。目標是培養士官,充任班長。只有優秀者,才能直接委任為準尉副排長。

隨後不久,易正山從輸送連排長轉任處本部傳達排少尉排長,旋即調任暫編五十五師師部衛士排排長。用了五年時間,他升遷至上尉副營長,以非軍校的軍士隊結業生的資歷,這個職務升遷速度非常罕見。這固然有與長官關係良好的原因,自身的努力奮勇還是主要因素。其精明幹練,也由此可見一斑。不要相信那些抗戰老兵,吹噓說自己立了什麼什麼功,然後被提拔為連長、營長的牛皮。立功歸立功,職務是職務。中國軍事制度的傳統便是職以授能,爵以賞功。

民國時期,無論行政或軍事主官,都會依據五同關係(同鄉,同窗,同袍,同親,同族)的親疏遠近攜帶一堆親信上任,這不單單是關照他們,主要是要他們輔助工作。這既有任官制度未能完善的因素,也是社會文化意識尚保留封建殘餘的弊病。但當時人人知道這樣幹不妥,卻又莫可奈何。皆因沒一幫親信的輔助,在當時的環境,不論行政或軍事主官,都無法有效開展工作。

易正山如循正常途徑入伍,只可能在補入位於曲江的第二十三補訓處,不太可能出現在貴州遵義的第八補訓處。由此判斷,他應該是該處處長陳勉吾從廣東帶去的親信之一。

這裡面有個分別,就是他本人的年齡與社交圈,不會與陳將軍發生直接的交集。最大的可能是他的長輩親屬之中,某個校級軍官是陳將軍舊部或親信,他是這個軍官帶去的。這類事例,別說在民國,即使在今天也平常之至。不然易正山再精明能幹,陳勉吾將軍也不可能無緣無故委任他為衛士排少尉排長,這是以性命相托了。

一九三九年初,陳勉吾將軍從粵軍調軍政部補訓處副處長,隨即調貴州興義第八補訓處任處長。一九四一年一月,第八補訓處三個補充團直接改編為暫編第五十五師,加入中國遠征軍序列入緬作戰。在緬甸東部毛奇、固壘的戰鬥中,暫編五十五師在日軍的快速進攻下潰不成軍,退回到雲南。

易正山此時已調離師部衛士排,任第二團二營七連中尉排長,並在毛奇戰鬥中受傷。暫編五十五師的失敗,有多種原因,但無論什麼原因,責任都輪不到他這個小排長來負責。而且我相信他在戰鬥中的表現受到軍長甘麗初的賞識,所以敗退回國內後,反而被抽調上第六軍司令部任上尉副官,他這個職務應該是憑自己的努力所獲,陳勉吾的親信身份,在此時不見得對他有什麼幫助。

一九四四年三月,他突然跟隨四十九師的師長彭壁生調任零陵師管區司令部任上尉附員。這個職務轉圜有點意思,彭璧生是湖南藍山縣人,黃埔七期生,第五軍二00師副師長,調任前他是第六軍下轄四十九師師長。易正山能跟隨彭師長從雲南回到湖南,我只能判斷他在軍部任副官時,其辦事帶兵能力,得到彭將軍的極度賞識。

民國密檔:悍兵,從班長殺到營長

大約是工作穩定後,易正山從司令部附員調任陸軍第二突擊總隊(?)第一團第二營上尉副營長,率部參與長衡會戰中的雨母山爭奪戰。

又是雨母山,這個山應該拍部電影,中國軍隊在這座山流了太多血,英魂無數。從粵系六十二軍到桂系四十六軍,從幾十個老兵的口中,我耳朵都聽出繭了。

抱歉的是,我有點疑惑易正山填寫的這個陸軍第二突擊總隊番號,我感覺他混餚了名稱,應該是縱隊。我還沒查閱到資料確認這點,但憑閱讀抗戰史的經驗,該縱隊應該是零陵師管區應長衡會戰所需,奉軍政部命令將下轄幾個補充兵團臨時編組的番號。

“陸軍突擊第二總隊”是李默庵部隊的番號,作戰地點在浙江而不在湖南。

民國密檔:悍兵,從班長殺到營長

圖為易正山寫給時任廣州行營參謀長甘麗初尋求幫助的信件。

民國密檔:悍兵,從班長殺到營長

圖為易正山寫給第九軍官總隊總隊長林廷華將軍,要求入隊受訓領受軍餉,免受饑饉的信件。

抗戰勝利後,易正山舊患復發,曾回家養傷,因此耽誤了設置於韶關中央訓練團第九軍官總隊的入隊報到受訓時間。

所謂軍官總隊,是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深感軍隊達幾百萬,導致民眾負擔太重,然後一邊實行全面裁軍兩百萬,一邊準備與八路軍打內戰(不許笑)。被裁減掉部隊的編余軍官,集中受訓,然後安排轉業到地方(不經訓練,不安排工作)。不必因此指責政府過橋抽板,打完齋就不要和尚。理由很簡單,政府不對天天受到“不怕死;不貪財;愛百姓;愛國家”教育的軍官狠一點,那就要對飽受八年戰亂之苦的人民狠。作為政府,你選誰下手?

1945年9月1日最初成立的第一個軍官總隊,隸屬中國陸軍總司令部,不久改隸軍政部。1946年6月軍政部撤銷,各軍官總隊改隸於中央訓練團(簡稱中訓團)。中訓團總團設在南京,並在重慶、武漢、上海、西安、瀋陽等地設分團,分別管理所在地區的軍官總隊,並執行對轉業軍官的業務培訓。

廣東第七戰區的軍官,編余部份全部納入到第九軍官總隊,總數大約在七八千人,總隊部在韶關,總隊長由林廷華中將擔任。

可能是報道入隊延誤了一點時間,易正山迫於生計,寫給老長官甘麗初求援信中言:鈞座姑念下情,予介紹信書以便早日入隊,免失業生活無著,實感恩德不淺。我們在今天讀信,或許會替這個老兵覺得心酸,但這是我將他檔案單獨抽出來讀解的緣故。如果你看見密密麻麻第九軍官總隊的編余名單,一摞一摞的除役證,你便知道全面抗戰八年,我百萬漢家兒郎應召出征, 死國捐生,無名無祿者,多若燦星。他的經歷,僅是那個時代一個低級軍官極為平常普通的際遇。

———————————————完

作者:陳重陽。網絡ID:連陽標統。

前媒體人,知名歷史學者,軍史專家、華師大口述史協會首席顧問,《國家記憶》文獻影像展策展人,關愛抗戰老兵履歷審核組組長。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