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亭八景今何在?

灤河 明朝 今何在 玄天上帝 林業 樂亭故鄉人 2018-12-16

作者:周景寶

本文來源:周景寶的新浪博客,非本自媒體原創,僅供學習交流用

題圖攝影:劉強 |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樂亭八景今何在?

樂亭八景今何在?

樂亭八景今何在?

古代樂亭八景之說,不知肇始何時。翻開早期的樂亭地方史志,在明《萬曆天啟樂亭縣誌》中,已經有了完整的記載:

島靄祥雲:

島在海內,常有云彩。

坨呈半月:

坨在海內,形如半月。

灤江春漲:

灤水初泮平平耳,春深塞北山崖冰解流入,倏忽水漲,俗稱桃花水。

海閣朝暉:

即玄武閣,一名拱真閣。海曙初開,閣上日色先見。

蓮塘瑞藕:

縣北里許。講武堂後有方塘,層臺俯窺,高崗外環,蓮藕生香,清氣逼人。

古店甘泉:

海水鹹苦,曹北店在海中,井獨甘洌,漁人多泊舟飲焉。

洋拖綠帶:

海水青黑,有綠洋溝亙其中,澄綠宛如長帶,漁樵於洋嶼者俱畏其險。

波漾長橋:

灤河水色青碧,入海五十里不溷,若長橋跨於海中,漁人深入者取飲焉。(1)

後來的《乾隆樂亭縣誌》卷一後部,亦收錄了樂亭八景的全部文字內容。或許是手民之誤,個別文字、標點與《萬曆天啟樂亭縣誌》稍有不同。(2)

“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3),世易時移,遷徙變化,四百多年,須臾而過。當年的樂亭八景,今日成了什麼模樣,還有蹤跡可尋嗎?

一、島靄祥雲

據《萬曆天啟樂亭縣誌》記載:“祥雲島,縣西南四十里,近海岸”(4),“祥雲島,縣海邊”(5);《光緒樂亭縣誌》則記為“祥雲島,在溟海內,縣西南四十里。朝光烘日,常有云彩。……按:今祥雲島在岸上,已去海數裡矣”(6);在《讀史方輿紀要》中也有:“縣西南四十里,迫近海濱。島中時有瑞雲湧出,因名”(7);《樂亭縣誌稿譯編》中亦有“及海水日趨南退,故島跡今為平陸,距海已有二十里之遠”的記述。(8)

隨著灤河經年累月地向渤海輸送泥沙,陸域也就逐漸地向海域延伸。據《樂亭縣誌》記載,“1975年圍海造田,在沿海祥雲島北一千五百米處,挖出古木船一艘,東西方向,距地表一點五米,船身長十米,……結構全身為木榫結合,無鐵釘類,經(唐山)地區文物局鑑定為元代所擱淺之木船”。(9)滄海桑田,祥雲島由海內、到海邊、再到陸地,地下、地上文物及史料的記載,正是樂亭大地形成的一個佐證。

1953年,樂亭縣以公私合營的方式,在祥雲寺周圍營造紫穗槐海防林五千六百畝,以此為基礎,1962年建立了祥雲島林場。1979年,祥雲島林場劃歸海濱林管局管理。1982年,祥雲島林場“下放”地方,並更名翔雲島林場,成為樂亭縣政府實施企業化管理的事業單位之一。1993年翔雲島林場又改為翔雲島森林公園(國家級)。

翔雲島植被豐富,景觀獨特,有明媚的陽光、茂密的樹林、碧藍的海水和潔白的沙灘,集日光浴、森林浴、海水浴、沙浴為一體,令人享受到無比的幽靜、愜意。另有垂釣場可靜心垂釣,修身養性。置身島上,舉目所見,鬱鬱蔥蔥,鳥語花香。公園內還有祥雲寺、扳倒井、瞭望塔等歷史古蹟,環境幽雅。林木茂密,鳥類繁多,亦是國際觀鳥基地之一。

二、坨呈半月

據《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月坨,縣西南海內”(10);《乾隆樂亭縣誌》裡有“月坨,縣西南海中,形如半月,故云。地廣十餘頃,草木繁植,雉兔充斥,民取利焉”的記載。(11)查《讀史方輿紀要》,其中亦有:“自綠洋溝入海四十里即月坨也,在巨浸中,廣數十頃。其間草木繁植,雉兔充斥,冰合時居民嘗射獵於此,泮則掉艇樵採,為利甚厚”。(12)此外,《樂亭縣誌稿譯編》對“半月坨”亦有敘述,“一名月坨,在石臼坨東南,相隔數海里。……因大海潮時而上坨,未能開墾,只有漁民坐鋪”。(13)

月坨島,因島呈月狀得名。島嶼長五公里,面積僅零點四三平方公里,距陸地為四點八公里。最高點拔海五點六米,島上地勢平坦,地表植被類型多樣,覆蓋率約有六成。島上共有鳥類三百三十五種,其中包括許多珍稀品種。月坨島四季分明,冬季漫長,春秋季短暫,是暖溫帶濱海半溼潤大陸性氣候。另外,碼頭附近及周邊海域水深只有兩米多,是天然的浴場。今日的月坨島,已成為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

三、灤江春漲

為寫此文,筆者查閱了多種樂亭地方史料,目前尚未見到有關“灤江春漲”的記載,俟考。

四、海閣朝暉

拱真閣,一名真武廟,俗稱“閣上”,在縣城十字街正中。明嘉靖年間闔邑士民修建,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開始改建。拱真閣高約三丈,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懸有一塊巨匾,藍地金字,上書“拱真閣”三字。“閣上”是樂亭縣城的制高點,遊人登臨閣頂,即可俯瞰全城景物。下層亦有真武大帝銅像,正襟危坐,威儀凜然。銅像座下有一眼井,民間傳說井下泉眼直通渤海,還用大鐵鏈鎖著一條大鰲魚,用以防止地震發生。

1945年8月日寇投降後,八路軍接收樂亭縣城。為了交通便利,後將拱真閣拆除(14),具有四百多年曆史的古物,遂退出了歷史舞臺。

五、蓮塘瑞藕

蓮塘瑞藕在“縣北里許。講武堂後有方塘,層臺俯窺,高崗外環,蓮藕生香,清氣逼人”。《光緒樂亭縣誌》也有記載,“瑞蓮塘,在城北門外”。(15)而講武堂是在教場的基礎是擴建而成的。

講武堂,即演武廳,“在縣治西北里許,營基廣三十四丈一尺,袤九十五丈三尺,有堂,有將臺。……前有‘容民畜眾’坊,久廢”(16),“歲庚寅,……無何有烽警,奉檄蒐乘,則簡保甲丁壯,得五千餘人,募師訓肄。因故教場地擴而闢之,縱橫五百二十步,增庳墊隰,即燥而剛。前為‘講武堂’,後為‘養威堂’,左右為翼房,東南為將臺。……北有小塘,通河流而浚之,裒土為崗,以捍沖決”。(17)

“教場,城西北里許,舊亭卑隘,且被水衝,荒穢不治。萬曆辛卯(十九年,1591年),有虜警倭報,建堂三間,曰‘講武’,題‘容民畜眾’於前楹。後堂三間,曰‘養威’。東西書記、灶廚房各三間,露臺下東西各鼓棚三間。後為高臺,環植以樹,浚以壕塹。前樹屏堂東西各鑿井一。後因窪地為池,種以蓮。後聚土為山,山之後為橋,為方田,為河渠,總以方水患”。(18)

對於“蓮塘瑞藕”,曾有樂亭學者撰文寫道,“在縣城東北一里的蓮花池村,有個大荷塘名叫蓮花池,也叫瑞藕塘,是明清時期“樂亭八景”之一。(19)

查近年出版的《樂亭縣地名志》,“蓮花池(自然村)位於樂亭鎮人民政府駐地東1公里處,北至魏莊上,東至北新路市場,西臨五街,南臨北新路”。(20)

其實,在明、清三種縣誌中,已清楚指出“蓮塘瑞藕”的具體位置,是在“縣治西北里許”、“(縣)城西北里許”,且今教場村尚在,足以證明當年“蓮塘瑞藕”位於樂亭縣城西北處,教場村北附近,“因窪地為池,種以蓮”,“北有小塘,通河流而浚之”。換句話說,即使沒有留下相關的遺址或地名,亦與縣城東北的蓮花池村不合。

六、古店甘泉

在《萬曆天啟樂亭縣誌》中,記有:“曹北店,在海內,遺址尚存”(21);《乾隆樂亭縣誌》內也有“曹北店,在海中”的記載(22);《光緒樂亭縣誌》裡的記述為“曹北店,一作曹泊店,縣西南五十里海中,海水鹹苦,店有泉,獨甘冽,漁者資焉”。(23)《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七中的記載(24),亦基本相同。

至《樂亭縣誌稿譯編》,又有補記,“曹北店,一名曹泊店,又名曹妃店,在縣西南海中。島上甘泉可供漁人取用,惟島旁沙崗橫亙於水中,風帆時遭覆沒之災。潮音寺和尚法本募建燈塔一座,高數丈,光映百里,航人稱幸”。(25)

曹北店,又名曹泊店、曹妃店,即今曹妃甸。據《唐山市地名志》記載,曹妃甸在今灤南縣城“西南六十三公里處,距陸地最近點十七公里。傳說,島上曾有曹妃殿,系唐王徵東時經此,因曹妃歿於此,得名。系延伸到海中的灘塗,平時顯露水面,大潮時幾全沒於水。土質以沙為主。島呈花生果形,南高北低,且四周略高於中間。總面積約十六平方公里。南端設有一燈樓,為導航標誌,繞島海水由北向南平緩加深,極南端水深三十米以上,是天津新港通往秦皇島與大連等港口的航道”。(26)

史志記載中的甘泉,不知還能否找到。但由法本和尚募建的燈塔,至今仍在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為過往船隻漁民提供了巨大的安全保障。

清末光緒七年(1881),時灤州與樂亭縣兩地,為曹妃甸歸屬之事,發生爭執,後竟訴至永平府。此事在《光緒灤州志》中留有記載:

曹妃甸,在海中。距北岸四十里,上有曹妃殿,故名(郡志作曹母甸,又作曹北甸,皆誤)。以圭表測之,當州治正午線之西四十餘里,其東北距大莊河口六十里,西北距柏各鎮六十里,東八十餘里至樂亭界,西七十餘里至豐潤界。渤海北岸有攔扛沙三道,東自遼河口,西至大沽口,,此其巨阜也。甸系沙坨,東西長七裡餘,南北寬四里餘,繞甸海水皆鹹,惟曹妃殿前一井甚甘美。

案:《樂亭縣誌》亦載此井為八景之一,名古井甘泉。蓋樂亭海中有三岡在甸東北,皆漁人下網之地。當時因以取景,雖假□境外,然其意固在景也,未必遂有他志。乃日久好事者忽因景而欲據其地。光緒七年,灤、樂人互訟至郡,立有斷案,曹妃殿仍歸灤。(27)

從2008年1月國務院批准《曹妃甸循環經濟示範區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到2013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准設立曹妃甸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幾年間曹妃甸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2013年曹妃甸新建各類碼頭泊位十二個,累計建成並運營泊位六十個,通過能力達到三點五億噸,增速居全國前列;開通內外貿航線十六條,是全球十大港口之一。

曹妃甸的開發建設,已在歷史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七、洋拖綠帶

八、波漾長橋

前已言之,洋拖綠帶是指海水青黑,有綠洋溝亙其中,澄綠宛如長帶,漁樵於洋嶼者俱畏其險。波漾長橋為灤河水色青碧,入海五十里不溷,若長橋跨於海中,漁人深入者取飲焉。在《乾隆樂亭縣誌》中,開始出現了“綠洋,海水青黑,綠洋橫亙,邑人呼為‘洋拖綠帶’雲”的記錄(28),到了《光緒樂亭縣誌》,對綠洋溝的敘述,就有變化了,“綠洋溝,一名強河,在溟海內。海水青黑,而灤水青碧,入海五十里不溷,故曰綠洋溝。溝去岸二十里,遙通如帶,中多鱗介之利,郡境群川,悉匯於此,邑人呼為‘洋拖綠帶’雲”。(29)在《讀史方輿紀要》卷十七中(30),大致上採用了這段文字。

至此可以看出,《萬曆天啟樂亭縣誌》和《乾隆樂亭縣誌》裡,對“洋拖綠帶”與“波漾長橋”是分開記述的,二者不是一回事。但後出的《光緒樂亭縣誌》,卻將二者混為一談,如果在整理時沒有錯簡的話,那就是主持編撰者未曾細察。

1984年夏至1985年冬,遷西縣文化學者、著名畫家關真全,在友人陪同下,徒步考察了整個灤河流域。最後到達樂亭九間房的灤河口時,關真全等人對樂亭志書中“入海五十里不溷”的記載作了印證,結果是事與願違,“灤河水並不象記載的那樣清碧,而略帶渾濁。與遠處蔚藍的海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由於這裡的海邊不是沙底,最外面的一條水帶也略顯渾濁,灤河入海後即注入了這條水帶,沒有多大顏色上的區別。再往裡進入深水區,可見一條偏黃的水帶漸遠漸淡,慢慢消失在藍色的大海中”。(31)

《萬曆天啟樂亭縣誌》“藝文志”中,錄有時人歌詠樂亭八景的詩篇二十多首,《乾隆樂亭縣誌》“藝文下”裡,載有騷人墨客詠懷樂亭八景的篇什三十多首。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時任樂亭知縣潘敦復,曾有一律,鑲嵌了樂亭八景的全部名稱,饒有情趣,現錄在文後,以饗讀者。

島靄祥雲佳氣露,坨呈半月水當中。

灤江春漲東風解,海閣朝暉旭日衝。

蓮塘瑞藕鮮現色,泉甘古店舊時通。

洋拖綠水渾如帶,波映長橋跨海虹。(32)

註釋:

(1)(明)潘敦復、劉鬆、王確然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31頁。

(2)(清)陳金駿編纂:《乾隆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河北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2頁。案:兩種志書的標點、文字共有十餘處不同,不得已,筆者只得據己意作了訂正。

(3)林庚、馮沅君主編:《中國曆代詩歌選》下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744頁。

(4)(明)潘敦復、劉鬆、王確然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30頁。

(5)(明)潘敦復、劉鬆、王確然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93頁。

(6)(清)史夢蘭纂,遊智開等修:《光緒樂亭縣誌》(中國方誌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74頁。

(7)(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2005年版,第775頁。

(8)樂亭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樂亭縣誌稿譯編》,1997年編印,第37頁。

(9)樂亭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樂亭縣誌》,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4年版,第601頁。

(10)(明)潘敦復、劉鬆、王確然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30頁。

(11)(清)陳金駿編纂:《乾隆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140頁。

(12)(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第775—776頁。

(13)樂亭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樂亭縣誌稿譯編》,第37頁。

(14)徐興信主編:《讀樂亭》25輯,樂亭文化研究會。

(15)(清)史夢蘭纂,遊智開等修:《光緒樂亭縣誌》(中國方誌叢書本),第129頁。

(16)(清)史夢蘭纂,遊智開等修:《光緒樂亭縣誌》(中國方誌叢書本),第866頁。

(17)(清)史夢蘭纂,遊智開等修:《光緒樂亭縣誌》(中國方誌叢書本),第866—867頁。

(18)(明)潘敦復、劉鬆、王確然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76頁。

(19)劉向權主編:《玉帶明珠》,中國工商出版社2009年版,第480—481頁。

(20)樂亭縣地名志編纂委員會:《樂亭縣地名志》,中國物資出版社2008年版,第32頁。

(21)(明)潘敦復、劉鬆、王確然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93頁。

(22)(清)陳金駿編纂:《乾隆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140頁。

(23)(清)史夢蘭纂,遊智開等修:《光緒樂亭縣誌》(中國方誌叢書本),第74頁。

(24)(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第777頁。

(25)樂亭縣地方誌編纂委員會:《樂亭縣誌稿譯編》,第37頁。

(26)唐山市地名辦公室編:《唐山市地名志》,河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92—393頁。

(27)(清)楊問鼎、王大本等纂修:《光緒灤州志》中國方誌叢書本,臺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69年版,第127頁。

(28)(清)陳金駿編纂:《乾隆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140頁。

(29)(清)史夢蘭纂,遊智開等修:《光緒樂亭縣誌》(中國方誌叢書本),第74頁。

(30)(清)顧祖禹撰,賀次君、施和金點校:《讀史方輿紀要》,第776頁。

(31)政協唐山市文史資料委員會等編:《灤河記事》,開明出版社1993年版,第249頁。

(32)(明)潘敦復、劉鬆、王確然編纂:《萬曆天啟樂亭縣誌》明清樂亭縣誌點校本,第110頁。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