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在永城市黃口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0多年前,這裡3年大旱,顆粒無收,只餓得富人賣騾馬,窮人賣兒女。黃口鄉丁樓村有一個姓丁的老漢,眼看著村裡人被活活餓死,心中很難受。這天,他來到村後的龍王廟前長跪不起,乞求龍王降雨,讓生靈免遭劫難。一天,兩天……半個月過去了,龍王還是沒有降雨。丁老漢較了真,龍王不降雨,他就跪著不起來。又過了幾天,丁老漢餓死在龍王廟前。

龍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駕雲趕到丁樓村看個究竟。可那天龍王喝多了酒,剛趕到那裡,不料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龍頭落在村東,後來叫“龍頭灘”。龍尾落的地方,叫“老龍窩”。老百姓見是龍王遇難,趕緊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龍王身上。不一會兒,龍王醒了過來,當它看到百姓們這麼仗義時,龍王流了淚。頓時,大雨傾盆而下。龍王臨走時,從身上拔掉一片龍鱗。後來,這片龍鱗成了一條長河,就是今天的澮河。

相傳,澮河水聲十分特別,就是不流動時也會發出響聲,於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澮水春聲”。

03隋堤煙柳

詩 曰:

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

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

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

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在永城市黃口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0多年前,這裡3年大旱,顆粒無收,只餓得富人賣騾馬,窮人賣兒女。黃口鄉丁樓村有一個姓丁的老漢,眼看著村裡人被活活餓死,心中很難受。這天,他來到村後的龍王廟前長跪不起,乞求龍王降雨,讓生靈免遭劫難。一天,兩天……半個月過去了,龍王還是沒有降雨。丁老漢較了真,龍王不降雨,他就跪著不起來。又過了幾天,丁老漢餓死在龍王廟前。

龍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駕雲趕到丁樓村看個究竟。可那天龍王喝多了酒,剛趕到那裡,不料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龍頭落在村東,後來叫“龍頭灘”。龍尾落的地方,叫“老龍窩”。老百姓見是龍王遇難,趕緊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龍王身上。不一會兒,龍王醒了過來,當它看到百姓們這麼仗義時,龍王流了淚。頓時,大雨傾盆而下。龍王臨走時,從身上拔掉一片龍鱗。後來,這片龍鱗成了一條長河,就是今天的澮河。

相傳,澮河水聲十分特別,就是不流動時也會發出響聲,於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澮水春聲”。

03隋堤煙柳

詩 曰:

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

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

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

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提到的隋堤,即大運河之堤,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清一統志記載:河南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有隋堤。當年隋堤上面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彷彿半含煙霧半含愁,景緻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下“西至黃河東至淮,柳色如煙絮如雪”的佳句。通濟渠東段也稱汴河,又稱汴渠,故古汴京八景中亦有“隋堤煙柳”一景。

04陳廟霜鬆

詩 曰:

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

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

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

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在永城市黃口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0多年前,這裡3年大旱,顆粒無收,只餓得富人賣騾馬,窮人賣兒女。黃口鄉丁樓村有一個姓丁的老漢,眼看著村裡人被活活餓死,心中很難受。這天,他來到村後的龍王廟前長跪不起,乞求龍王降雨,讓生靈免遭劫難。一天,兩天……半個月過去了,龍王還是沒有降雨。丁老漢較了真,龍王不降雨,他就跪著不起來。又過了幾天,丁老漢餓死在龍王廟前。

龍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駕雲趕到丁樓村看個究竟。可那天龍王喝多了酒,剛趕到那裡,不料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龍頭落在村東,後來叫“龍頭灘”。龍尾落的地方,叫“老龍窩”。老百姓見是龍王遇難,趕緊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龍王身上。不一會兒,龍王醒了過來,當它看到百姓們這麼仗義時,龍王流了淚。頓時,大雨傾盆而下。龍王臨走時,從身上拔掉一片龍鱗。後來,這片龍鱗成了一條長河,就是今天的澮河。

相傳,澮河水聲十分特別,就是不流動時也會發出響聲,於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澮水春聲”。

03隋堤煙柳

詩 曰:

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

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

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

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提到的隋堤,即大運河之堤,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清一統志記載:河南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有隋堤。當年隋堤上面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彷彿半含煙霧半含愁,景緻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下“西至黃河東至淮,柳色如煙絮如雪”的佳句。通濟渠東段也稱汴河,又稱汴渠,故古汴京八景中亦有“隋堤煙柳”一景。

04陳廟霜鬆

詩 曰:

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

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

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

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歷史典故:

《陳廟霜鬆》是為紀念陳寔縣令的功績,他為官清廉,力行仁政,視民如子,惟尚德化,所以把所轄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空牢無訟”的景象,後來永城人民在太丘集東南一公里處建陳仲弓祠及陳公廟,遍植松柏,“陳廟霜鬆”曾被列為永城八景之一。歲月如煙,由於在戰亂及文革中受到破壞,如今祠廟及松柏已蕩然無存,但陳寔的英名卻永遠地留在了永城這塊土地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編撰的《永城縣誌·碑記》上曾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乃永城有陳太丘良規在,餘素恿慕公而竟踵公治。履官以來,注厝區畫,少不類公者,即競競止、不敢發往。太丘俗,好爭且多盜,邇來盜稍稍息,民之爭亦稍稍息。依稀乎曩太丘長之世。漢傳有云:‘寧為刑罰加,不為陳君短。’讀茲語,則陳公凜凜有生氣,餘固因公治以修吾治……”

05巴河夜月

詩 曰:

青山背郭固金甌,山下清流景最幽。

瀼水雙環擬夔國,長橋廿四比揚州。

頻添詩興三宵月,消受閒情兩岸秋。

漢代循良難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在永城市黃口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0多年前,這裡3年大旱,顆粒無收,只餓得富人賣騾馬,窮人賣兒女。黃口鄉丁樓村有一個姓丁的老漢,眼看著村裡人被活活餓死,心中很難受。這天,他來到村後的龍王廟前長跪不起,乞求龍王降雨,讓生靈免遭劫難。一天,兩天……半個月過去了,龍王還是沒有降雨。丁老漢較了真,龍王不降雨,他就跪著不起來。又過了幾天,丁老漢餓死在龍王廟前。

龍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駕雲趕到丁樓村看個究竟。可那天龍王喝多了酒,剛趕到那裡,不料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龍頭落在村東,後來叫“龍頭灘”。龍尾落的地方,叫“老龍窩”。老百姓見是龍王遇難,趕緊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龍王身上。不一會兒,龍王醒了過來,當它看到百姓們這麼仗義時,龍王流了淚。頓時,大雨傾盆而下。龍王臨走時,從身上拔掉一片龍鱗。後來,這片龍鱗成了一條長河,就是今天的澮河。

相傳,澮河水聲十分特別,就是不流動時也會發出響聲,於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澮水春聲”。

03隋堤煙柳

詩 曰:

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

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

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

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提到的隋堤,即大運河之堤,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清一統志記載:河南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有隋堤。當年隋堤上面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彷彿半含煙霧半含愁,景緻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下“西至黃河東至淮,柳色如煙絮如雪”的佳句。通濟渠東段也稱汴河,又稱汴渠,故古汴京八景中亦有“隋堤煙柳”一景。

04陳廟霜鬆

詩 曰:

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

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

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

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歷史典故:

《陳廟霜鬆》是為紀念陳寔縣令的功績,他為官清廉,力行仁政,視民如子,惟尚德化,所以把所轄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空牢無訟”的景象,後來永城人民在太丘集東南一公里處建陳仲弓祠及陳公廟,遍植松柏,“陳廟霜鬆”曾被列為永城八景之一。歲月如煙,由於在戰亂及文革中受到破壞,如今祠廟及松柏已蕩然無存,但陳寔的英名卻永遠地留在了永城這塊土地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編撰的《永城縣誌·碑記》上曾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乃永城有陳太丘良規在,餘素恿慕公而竟踵公治。履官以來,注厝區畫,少不類公者,即競競止、不敢發往。太丘俗,好爭且多盜,邇來盜稍稍息,民之爭亦稍稍息。依稀乎曩太丘長之世。漢傳有云:‘寧為刑罰加,不為陳君短。’讀茲語,則陳公凜凜有生氣,餘固因公治以修吾治……”

05巴河夜月

詩 曰:

青山背郭固金甌,山下清流景最幽。

瀼水雙環擬夔國,長橋廿四比揚州。

頻添詩興三宵月,消受閒情兩岸秋。

漢代循良難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巴河,就是現在永城境內的沱河,它宛如一條美麗的玉帶,橫亙在廣闊的豫東平原上。它源於商丘,橫跨永城,匯入淮河,在永城境內長40公里。千百年來,沱河孕育了永城文明,是永城的母親河。它碧水遼闊,深廣氣派,風光清秀,雄偉淡雅,岸柳疊翠,參差披拂。到了夜晚,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美麗的月光銀輝四洩,溢光流彩,長橋橫臥,川流不息。古城樓榭、崇法寺塔偎依河畔,隱隱約約,巍峨壯觀。

詩人曾在四川奉節任過知縣,奉節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把永城和奉節相比,又把永城東北的二十四孔石橋與揚州二十四孔紅葤大橋相比,把永城的美,比作奉節的美,比作揚州的美。巴河月夜的美可想而知。因此,詩人又引發感慨:人民群眾多麼盼望像“漢代循良”那樣清正廉明、又有治績的官吏經常來疏浚河道、為民造福啊!人們多麼期盼國家疆土完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啊!

06酇臺曉晴

詩 曰:

高臺零亂難荒城,幾度登臨感慨生。

三面荷花紅粉綻,四周楊柳綠蔭橫。

我來避暑乘新霽,儒者讀書享大名。

莫謂丘生同造律,方輿地志辨宜清。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在永城市黃口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0多年前,這裡3年大旱,顆粒無收,只餓得富人賣騾馬,窮人賣兒女。黃口鄉丁樓村有一個姓丁的老漢,眼看著村裡人被活活餓死,心中很難受。這天,他來到村後的龍王廟前長跪不起,乞求龍王降雨,讓生靈免遭劫難。一天,兩天……半個月過去了,龍王還是沒有降雨。丁老漢較了真,龍王不降雨,他就跪著不起來。又過了幾天,丁老漢餓死在龍王廟前。

龍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駕雲趕到丁樓村看個究竟。可那天龍王喝多了酒,剛趕到那裡,不料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龍頭落在村東,後來叫“龍頭灘”。龍尾落的地方,叫“老龍窩”。老百姓見是龍王遇難,趕緊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龍王身上。不一會兒,龍王醒了過來,當它看到百姓們這麼仗義時,龍王流了淚。頓時,大雨傾盆而下。龍王臨走時,從身上拔掉一片龍鱗。後來,這片龍鱗成了一條長河,就是今天的澮河。

相傳,澮河水聲十分特別,就是不流動時也會發出響聲,於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澮水春聲”。

03隋堤煙柳

詩 曰:

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

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

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

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提到的隋堤,即大運河之堤,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清一統志記載:河南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有隋堤。當年隋堤上面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彷彿半含煙霧半含愁,景緻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下“西至黃河東至淮,柳色如煙絮如雪”的佳句。通濟渠東段也稱汴河,又稱汴渠,故古汴京八景中亦有“隋堤煙柳”一景。

04陳廟霜鬆

詩 曰:

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

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

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

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歷史典故:

《陳廟霜鬆》是為紀念陳寔縣令的功績,他為官清廉,力行仁政,視民如子,惟尚德化,所以把所轄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空牢無訟”的景象,後來永城人民在太丘集東南一公里處建陳仲弓祠及陳公廟,遍植松柏,“陳廟霜鬆”曾被列為永城八景之一。歲月如煙,由於在戰亂及文革中受到破壞,如今祠廟及松柏已蕩然無存,但陳寔的英名卻永遠地留在了永城這塊土地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編撰的《永城縣誌·碑記》上曾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乃永城有陳太丘良規在,餘素恿慕公而竟踵公治。履官以來,注厝區畫,少不類公者,即競競止、不敢發往。太丘俗,好爭且多盜,邇來盜稍稍息,民之爭亦稍稍息。依稀乎曩太丘長之世。漢傳有云:‘寧為刑罰加,不為陳君短。’讀茲語,則陳公凜凜有生氣,餘固因公治以修吾治……”

05巴河夜月

詩 曰:

青山背郭固金甌,山下清流景最幽。

瀼水雙環擬夔國,長橋廿四比揚州。

頻添詩興三宵月,消受閒情兩岸秋。

漢代循良難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巴河,就是現在永城境內的沱河,它宛如一條美麗的玉帶,橫亙在廣闊的豫東平原上。它源於商丘,橫跨永城,匯入淮河,在永城境內長40公里。千百年來,沱河孕育了永城文明,是永城的母親河。它碧水遼闊,深廣氣派,風光清秀,雄偉淡雅,岸柳疊翠,參差披拂。到了夜晚,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美麗的月光銀輝四洩,溢光流彩,長橋橫臥,川流不息。古城樓榭、崇法寺塔偎依河畔,隱隱約約,巍峨壯觀。

詩人曾在四川奉節任過知縣,奉節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把永城和奉節相比,又把永城東北的二十四孔石橋與揚州二十四孔紅葤大橋相比,把永城的美,比作奉節的美,比作揚州的美。巴河月夜的美可想而知。因此,詩人又引發感慨:人民群眾多麼盼望像“漢代循良”那樣清正廉明、又有治績的官吏經常來疏浚河道、為民造福啊!人們多麼期盼國家疆土完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啊!

06酇臺曉晴

詩 曰:

高臺零亂難荒城,幾度登臨感慨生。

三面荷花紅粉綻,四周楊柳綠蔭橫。

我來避暑乘新霽,儒者讀書享大名。

莫謂丘生同造律,方輿地志辨宜清。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所指的酇臺,即酇城造律臺。造律臺位於酇城鎮政府南面,古代亦稱都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攜友到此遊覽,他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一詩中寫道:“渭橋南頭一遇君,酇臺之北又離群。” 相傳漢代丞相蕭何曾在此臺製定法律,故名造律臺,此種傳說和史實不符,但蕭何封於郝卻有史可查。西漢初,漢高祖分封功臣,蕭何封於酇。後劉邦過境,始知酇地屬自己的家鄉沛郡,即把該郡定為自己的湯沐邑,遂把蕭何封地移於南陽谷城(今湖北省谷城縣)。實際上造律臺為古代文化遺址,現為一橢園形高臺,它底部南北長54米,東西寬34米,高7米,文化層厚約9米,上層是商代堆積,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

1936年,國民黨河南省古蹟研究會考古人員曾來造律臺進行發掘。這裡文化遺物頗為豐富,其中有石斧、骨箭頭、骨錐等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7石崖滴翠

詩 曰:

石巖深邃幾星霜,偶此停驂仰素王。

四海盡尊夫子學,空山猶闢聖人堂。

晒書檯古石階老,習禮庭空草色荒。

屢沐春風拜遺像,書帷詩社兩想望。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在永城市黃口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0多年前,這裡3年大旱,顆粒無收,只餓得富人賣騾馬,窮人賣兒女。黃口鄉丁樓村有一個姓丁的老漢,眼看著村裡人被活活餓死,心中很難受。這天,他來到村後的龍王廟前長跪不起,乞求龍王降雨,讓生靈免遭劫難。一天,兩天……半個月過去了,龍王還是沒有降雨。丁老漢較了真,龍王不降雨,他就跪著不起來。又過了幾天,丁老漢餓死在龍王廟前。

龍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駕雲趕到丁樓村看個究竟。可那天龍王喝多了酒,剛趕到那裡,不料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龍頭落在村東,後來叫“龍頭灘”。龍尾落的地方,叫“老龍窩”。老百姓見是龍王遇難,趕緊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龍王身上。不一會兒,龍王醒了過來,當它看到百姓們這麼仗義時,龍王流了淚。頓時,大雨傾盆而下。龍王臨走時,從身上拔掉一片龍鱗。後來,這片龍鱗成了一條長河,就是今天的澮河。

相傳,澮河水聲十分特別,就是不流動時也會發出響聲,於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澮水春聲”。

03隋堤煙柳

詩 曰:

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

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

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

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提到的隋堤,即大運河之堤,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清一統志記載:河南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有隋堤。當年隋堤上面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彷彿半含煙霧半含愁,景緻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下“西至黃河東至淮,柳色如煙絮如雪”的佳句。通濟渠東段也稱汴河,又稱汴渠,故古汴京八景中亦有“隋堤煙柳”一景。

04陳廟霜鬆

詩 曰:

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

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

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

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歷史典故:

《陳廟霜鬆》是為紀念陳寔縣令的功績,他為官清廉,力行仁政,視民如子,惟尚德化,所以把所轄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空牢無訟”的景象,後來永城人民在太丘集東南一公里處建陳仲弓祠及陳公廟,遍植松柏,“陳廟霜鬆”曾被列為永城八景之一。歲月如煙,由於在戰亂及文革中受到破壞,如今祠廟及松柏已蕩然無存,但陳寔的英名卻永遠地留在了永城這塊土地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編撰的《永城縣誌·碑記》上曾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乃永城有陳太丘良規在,餘素恿慕公而竟踵公治。履官以來,注厝區畫,少不類公者,即競競止、不敢發往。太丘俗,好爭且多盜,邇來盜稍稍息,民之爭亦稍稍息。依稀乎曩太丘長之世。漢傳有云:‘寧為刑罰加,不為陳君短。’讀茲語,則陳公凜凜有生氣,餘固因公治以修吾治……”

05巴河夜月

詩 曰:

青山背郭固金甌,山下清流景最幽。

瀼水雙環擬夔國,長橋廿四比揚州。

頻添詩興三宵月,消受閒情兩岸秋。

漢代循良難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巴河,就是現在永城境內的沱河,它宛如一條美麗的玉帶,橫亙在廣闊的豫東平原上。它源於商丘,橫跨永城,匯入淮河,在永城境內長40公里。千百年來,沱河孕育了永城文明,是永城的母親河。它碧水遼闊,深廣氣派,風光清秀,雄偉淡雅,岸柳疊翠,參差披拂。到了夜晚,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美麗的月光銀輝四洩,溢光流彩,長橋橫臥,川流不息。古城樓榭、崇法寺塔偎依河畔,隱隱約約,巍峨壯觀。

詩人曾在四川奉節任過知縣,奉節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把永城和奉節相比,又把永城東北的二十四孔石橋與揚州二十四孔紅葤大橋相比,把永城的美,比作奉節的美,比作揚州的美。巴河月夜的美可想而知。因此,詩人又引發感慨:人民群眾多麼盼望像“漢代循良”那樣清正廉明、又有治績的官吏經常來疏浚河道、為民造福啊!人們多麼期盼國家疆土完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啊!

06酇臺曉晴

詩 曰:

高臺零亂難荒城,幾度登臨感慨生。

三面荷花紅粉綻,四周楊柳綠蔭橫。

我來避暑乘新霽,儒者讀書享大名。

莫謂丘生同造律,方輿地志辨宜清。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所指的酇臺,即酇城造律臺。造律臺位於酇城鎮政府南面,古代亦稱都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攜友到此遊覽,他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一詩中寫道:“渭橋南頭一遇君,酇臺之北又離群。” 相傳漢代丞相蕭何曾在此臺製定法律,故名造律臺,此種傳說和史實不符,但蕭何封於郝卻有史可查。西漢初,漢高祖分封功臣,蕭何封於酇。後劉邦過境,始知酇地屬自己的家鄉沛郡,即把該郡定為自己的湯沐邑,遂把蕭何封地移於南陽谷城(今湖北省谷城縣)。實際上造律臺為古代文化遺址,現為一橢園形高臺,它底部南北長54米,東西寬34米,高7米,文化層厚約9米,上層是商代堆積,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

1936年,國民黨河南省古蹟研究會考古人員曾來造律臺進行發掘。這裡文化遺物頗為豐富,其中有石斧、骨箭頭、骨錐等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7石崖滴翠

詩 曰:

石巖深邃幾星霜,偶此停驂仰素王。

四海盡尊夫子學,空山猶闢聖人堂。

晒書檯古石階老,習禮庭空草色荒。

屢沐春風拜遺像,書帷詩社兩想望。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的石崖即芒山夫子崖,又名孔夫子避雨處,位於永城芒碭山中夫子山南坡,是天然懸崖處的一個深6.5米、闊20米的山洞,因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此避雨而得名。洞中至今仍存有一座高約1米,坐北朝南、屈膝盤腿而坐的孔子雕像。

春秋末年,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列國。一日,來到芒碭山下時,天上突然下起大雨。師徒們一時無措,只好躲進山洞避雨。孔子雖然自己的衣服被淋溼了,但他最關心的還是車上裝載的書籍。雨過天晴後,孔子讓弟子們把淋溼的書籍搬到洞外的平臺上晾晒,直到將書籍全部晾晒乾後,才與弟子們又開始了新的行程。

後來,孔子避過雨的這座山被人們稱作“夫子山”,他避雨的地方被稱為“夫子崖”,他率弟晒書的那個石頭平臺也被人稱做“晒書檯”。當地百姓說也許是孔子治學的精神感動了老天,從此,“晒書檯”上一年四季便不再下露水。

08寶塔盤雲

詩 曰:

東林古寺跡仍留,七級浮屠踞上游。

保障江淮稱巨鎮,屏藩樑宋護中州。

盤空直氣通霄漢,孤立雄風震鬥牛。

閒陟丹梯一憑眺,關心欲掃望洋愁。

"

據永城文史資料記載,晚清時有一位叫做呂永輝的永城人,他在遊遍永城的各處山水景點之後,一時詩興大發,揮筆寫下了八首詩,一詩一景,合稱《太丘八景》。因永城素有古太丘之稱,故太丘八景即永城八景。此八景題詩分別為《芒碭王氣》《澮水春聲》《隋堤煙柳》《陳廟霜鬆》《巴河夜月》《酇臺曉晴》《石崖滴翠》《寶塔盤雲》。

呂永輝,永城人,曾任奉節知縣,直隸知府,著有《篤實堂文集》。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01芒碭王氣

詩 曰:

巖端紫氣滿晴空,縹緲雲龍在望中。

萬疊煙雲餘故國,雙輪日月照新豐。

掃除秦楚威猶狀,壓倒徐淮勢尚雄。

喜猶賢侯開絳帳,絃歌多士坐春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紫氣巖乃劉邦斬蛇之後,在芒碭山的隱身之處。其名起於《史記·高祖本紀》:“秦始皇帝常曰:東南有天子氣,於是東遊以厭(通壓)之。’高祖即自疑,亡匿,隱於芒碭山澤岩石之間。”呂后與人俱求,常得之。高祖怪問之,呂后曰:“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水經注》雲:“(芒碭)山有紫氣巖,為漢高祖隱處。”清光緒二十九年篡《永城縣誌·古蹟》載:“至今有洞,摩崖刊紫雲洞。”紫氣巖歷來為芒碭山之名勝,吸引很多仁人志士來此懷古,留下了許多不朽詩篇。唐代高適在遊覽紫氣巖後寫道:“朝臨孟諸上,忽見芒碭間。赤帝終已矣,白雲長不還,時清復何有,禾黍滿空山。”明朝永城詩人張星在《碭山》中寫到:“高峰佔紫氣,帝子此中分”。由於開山採石,紫氣巖受到破壞,現僅存殘跡,儘管是一代君主的避難住所,我們也只能憑弔一番罷了。

02澮水春聲

詩 曰:

橫前一帶啟容光,四序皆春泉脈長。

自古源流分睢渙,從來色澤煥文章。

剖符調水冬猶暖,泛宅垂綸夏亦涼。

兩岸蒹葭六柳橋,伊人多在白雲鄉。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在永城市黃口鄉,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2000多年前,這裡3年大旱,顆粒無收,只餓得富人賣騾馬,窮人賣兒女。黃口鄉丁樓村有一個姓丁的老漢,眼看著村裡人被活活餓死,心中很難受。這天,他來到村後的龍王廟前長跪不起,乞求龍王降雨,讓生靈免遭劫難。一天,兩天……半個月過去了,龍王還是沒有降雨。丁老漢較了真,龍王不降雨,他就跪著不起來。又過了幾天,丁老漢餓死在龍王廟前。

龍王聽到這個消息,立即駕雲趕到丁樓村看個究竟。可那天龍王喝多了酒,剛趕到那裡,不料一個跟頭栽了下來,龍頭落在村東,後來叫“龍頭灘”。龍尾落的地方,叫“老龍窩”。老百姓見是龍王遇難,趕緊跑回家拿出救命的水倒在龍王身上。不一會兒,龍王醒了過來,當它看到百姓們這麼仗義時,龍王流了淚。頓時,大雨傾盆而下。龍王臨走時,從身上拔掉一片龍鱗。後來,這片龍鱗成了一條長河,就是今天的澮河。

相傳,澮河水聲十分特別,就是不流動時也會發出響聲,於是就有了古代永城八景之一的“澮水春聲”。

03隋堤煙柳

詩 曰:

長堤一道去悠悠,隋帝遺蹤今尚留。

柳色空餘天子恨,煙光難庶綰民愁。

登臨不盡興亡感,盛事須懷逸樂憂。

鳳輦龍舟竟銷歇,行人猶唉綠蔭稠。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提到的隋堤,即大運河之堤,隋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掘名為通濟渠的大運河,沿渠築堤種柳,後成為隋堤。清一統志記載:河南之商丘、夏邑、永城,汴河故道,有隋堤。當年隋堤上面盛植楊柳,疊翠成行,風吹柳絮,騰起似煙。每當清晨,登堤遙望,但見曉霧濛濛,柳樹被籠罩在淡淡煙霧之中,蒼翠欲滴,彷彿半含煙霧半含愁,景緻格外嫵媚,是一幅絕妙的柳色迷離的風景畫。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在《隋堤柳》詩中寫下“西至黃河東至淮,柳色如煙絮如雪”的佳句。通濟渠東段也稱汴河,又稱汴渠,故古汴京八景中亦有“隋堤煙柳”一景。

04陳廟霜鬆

詩 曰:

霜壓蒼松冷韻長,荒祠異代祀循良。

聚星盛事傳千古,化盜仁風被萬方。

嘗聽黎民歌惠澤,時來野老頌甘棠。

鄉人共畏陳君短,黨禁書成亦不妨。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歷史典故:

《陳廟霜鬆》是為紀念陳寔縣令的功績,他為官清廉,力行仁政,視民如子,惟尚德化,所以把所轄的地方治理得井井有條,出現了“道不拾遺、夜不閉戶、空牢無訟”的景象,後來永城人民在太丘集東南一公里處建陳仲弓祠及陳公廟,遍植松柏,“陳廟霜鬆”曾被列為永城八景之一。歲月如煙,由於在戰亂及文革中受到破壞,如今祠廟及松柏已蕩然無存,但陳寔的英名卻永遠地留在了永城這塊土地上。

清·光緒二十九年編撰的《永城縣誌·碑記》上曾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乃永城有陳太丘良規在,餘素恿慕公而竟踵公治。履官以來,注厝區畫,少不類公者,即競競止、不敢發往。太丘俗,好爭且多盜,邇來盜稍稍息,民之爭亦稍稍息。依稀乎曩太丘長之世。漢傳有云:‘寧為刑罰加,不為陳君短。’讀茲語,則陳公凜凜有生氣,餘固因公治以修吾治……”

05巴河夜月

詩 曰:

青山背郭固金甌,山下清流景最幽。

瀼水雙環擬夔國,長橋廿四比揚州。

頻添詩興三宵月,消受閒情兩岸秋。

漢代循良難再得,河渠疏浚政宜修。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巴河,就是現在永城境內的沱河,它宛如一條美麗的玉帶,橫亙在廣闊的豫東平原上。它源於商丘,橫跨永城,匯入淮河,在永城境內長40公里。千百年來,沱河孕育了永城文明,是永城的母親河。它碧水遼闊,深廣氣派,風光清秀,雄偉淡雅,岸柳疊翠,參差披拂。到了夜晚,一輪明月高懸碧空,美麗的月光銀輝四洩,溢光流彩,長橋橫臥,川流不息。古城樓榭、崇法寺塔偎依河畔,隱隱約約,巍峨壯觀。

詩人曾在四川奉節任過知縣,奉節成了他的第二故鄉。他把永城和奉節相比,又把永城東北的二十四孔石橋與揚州二十四孔紅葤大橋相比,把永城的美,比作奉節的美,比作揚州的美。巴河月夜的美可想而知。因此,詩人又引發感慨:人民群眾多麼盼望像“漢代循良”那樣清正廉明、又有治績的官吏經常來疏浚河道、為民造福啊!人們多麼期盼國家疆土完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啊!

06酇臺曉晴

詩 曰:

高臺零亂難荒城,幾度登臨感慨生。

三面荷花紅粉綻,四周楊柳綠蔭橫。

我來避暑乘新霽,儒者讀書享大名。

莫謂丘生同造律,方輿地志辨宜清。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所指的酇臺,即酇城造律臺。造律臺位於酇城鎮政府南面,古代亦稱都臺,唐代大詩人李白曾攜友到此遊覽,他在《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一詩中寫道:“渭橋南頭一遇君,酇臺之北又離群。” 相傳漢代丞相蕭何曾在此臺製定法律,故名造律臺,此種傳說和史實不符,但蕭何封於郝卻有史可查。西漢初,漢高祖分封功臣,蕭何封於酇。後劉邦過境,始知酇地屬自己的家鄉沛郡,即把該郡定為自己的湯沐邑,遂把蕭何封地移於南陽谷城(今湖北省谷城縣)。實際上造律臺為古代文化遺址,現為一橢園形高臺,它底部南北長54米,東西寬34米,高7米,文化層厚約9米,上層是商代堆積,下層為河南龍山文化遺存。

1936年,國民黨河南省古蹟研究會考古人員曾來造律臺進行發掘。這裡文化遺物頗為豐富,其中有石斧、骨箭頭、骨錐等等,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07石崖滴翠

詩 曰:

石巖深邃幾星霜,偶此停驂仰素王。

四海盡尊夫子學,空山猶闢聖人堂。

晒書檯古石階老,習禮庭空草色荒。

屢沐春風拜遺像,書帷詩社兩想望。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解 析:

這裡的石崖即芒山夫子崖,又名孔夫子避雨處,位於永城芒碭山中夫子山南坡,是天然懸崖處的一個深6.5米、闊20米的山洞,因當年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在此避雨而得名。洞中至今仍存有一座高約1米,坐北朝南、屈膝盤腿而坐的孔子雕像。

春秋末年,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列國。一日,來到芒碭山下時,天上突然下起大雨。師徒們一時無措,只好躲進山洞避雨。孔子雖然自己的衣服被淋溼了,但他最關心的還是車上裝載的書籍。雨過天晴後,孔子讓弟子們把淋溼的書籍搬到洞外的平臺上晾晒,直到將書籍全部晾晒乾後,才與弟子們又開始了新的行程。

後來,孔子避過雨的這座山被人們稱作“夫子山”,他避雨的地方被稱為“夫子崖”,他率弟晒書的那個石頭平臺也被人稱做“晒書檯”。當地百姓說也許是孔子治學的精神感動了老天,從此,“晒書檯”上一年四季便不再下露水。

08寶塔盤雲

詩 曰:

東林古寺跡仍留,七級浮屠踞上游。

保障江淮稱巨鎮,屏藩樑宋護中州。

盤空直氣通霄漢,孤立雄風震鬥牛。

閒陟丹梯一憑眺,關心欲掃望洋愁。

永城八景,天下聞名!讓我給您來細細介紹點評

景觀介紹:

崇法寺塔位於永城市西城區東北隅崇法寺舊址(今為革命烈士陵園)內。崇法寺塔始建於隋,宋元佑八年(1093年),歷時 6年建成。因建於寺內,故名崇法寺塔。這座塔為八角樓閣式九層磚塔,高34.6米,底層直徑7.7米。上為覆缽、相輪、傘蓋和寶瓶組成的塔剎。塔體為椎柱形,每層簷下均有仰蓮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蓮花競相開放。塔每層均有東西南北四門。入角皆飾有石龍頭,石龍頭皆系一鐵鈴,和風習習,鏗鏘齊鳴,悅耳動聽。塔底層南門下有通向地宮的階梯。地宮內有棺床、古匣。塔底北門有穿心式青石蹬步行道,可盤旋而上直至塔頂。內壁鑲有深綠色琉璃佛像磚651塊,構圖為一佛兩菩薩。登塔眺望,沱河如練,漂流東去;芒碭山脈,石巖疊翠;永城市景,一覽無餘;清風拂面,更令人心曠神怡。

2006年05月25日,崇法寺塔作為宋代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漢興網整理,圖片、文字均來自網絡

來源:漢興網

聲明:本文圖片、文章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與我聯繫刪除。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