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州金龍鄉下的“最美殘疾人”'

"

□ 農基椿 文/圖

"

□ 農基椿 文/圖

龍州金龍鄉下的“最美殘疾人”

圖為麻生福正在調試剛剛維修好的空調。

他從小因病致殘,無奈輟學,幹不了重活,在家放牛。

面對緊閉的命運大門,他不願妥協,努力為自己打開一扇窗。

他,就是三級肢體殘疾人,龍州縣金龍鎮花都村板底屯51歲的麻生福。

“我不能坐等吃。”

“這臺彩電播放沒有聲音,我檢查了,發現是伴音電路出現了虛焊,我待會把它給補焊好就可以了。”近日,麻生福正在檢查維修一臺電視機。

他身材矮小,頸部活動受限,但眼神堅韌有神。這是筆者初次見到麻生福的第一印象。

麻生福出生於1968年4月,在家排行老七,是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叫生福,就是希望能一生幸福。”父母給他取名時寄予了期望。

麻生福三歲時,脖子上長了膿瘡,由於當時家庭條件限制,又缺醫少藥,他最終落下了三級肢體殘疾。家庭經濟拮据,再加上病魔纏身,小學畢業後,他不得不輟學在家。幫父母做一些簡單的農活,放牛、幹家務,成了他少年生活的全部。

“慢慢長大後,我開始意識到自己要賺錢養活自己,我不能坐等吃啊。”麻生福說道。

殘疾人要自立自強,就必須要有一技在身,麻生福深知這一道理。於是他就尋思著學一門手藝來增加收入。1995年,麻生福到南寧學習家電維修技術。回來後,他在村裡開了一家家電維修店,想通過這個職業掙點錢。

然而,由於當時的大部分村民家裡也沒幾件像樣的家電,再加上很多人覺得他是殘疾人,質疑他的技術,找他修理家電的人少之又少。

“家裡發展不行,他就想著出去打工賺錢,出去後每個月都會寄錢回家。”麻生福的母親農利明說道。由於“坐不住”,2008年,麻生福來到廣東打工,雖然收入不高,但他每個月都會往家裡寄生活費。

“社會不斷進步發展,要不停的‘充電’,生活才能甜起來。”

2014年,麻生福選擇回家照顧八旬老母親。為了生活,他只能重操家電維修這個老行當,掙錢養家。

近年來,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村裡的家用電器也慢慢多了起來,加上他幹活精細,服務態度好,得到了村民的認可,鄉親們都主動將電器送到店裡修理,他的生意慢慢好了起來。

家電維修這門技術活,並沒有外人想象的這麼輕鬆,由於當時在南寧的學習時間短,缺乏實踐經驗,再加上文化水平不高,麻生福所掌握的維修技術十分有限,有時修好一件家電要耗半個月的時間。為提高修理效率,他走火入魔般地拼命學習修理技術,有時從早上一直幹到晚上,甚至累得晚飯沒吃就躺在床上睡著了。

“我摸過的家電都是我的‘兄弟’。”談到修理,麻生福風趣地說。與家電打交道十多年,給他帶來了很多樂趣,他忘卻了病痛,感覺到生活也漸漸有了甜味。

麻生福還購買了一本《學電腦從入門到精通》。他表示,要好好學習電腦技術,這樣可以在網上學習到更多的知識。

“現在電視、冰箱、電飯鍋年年都出新款,我必須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腳步。” 由於家電產品更新換代很快,為攻克一個個新的維修故障,麻生福利用空餘時間鑽研新型電器的構造原理和維修,《液晶彩色電視機維修》《製冷產品維修》等書籍已被他翻舊。通過自學和不斷實踐,他的家電修理技術也日漸成熟,大家都喜歡把有故障的家電給他修理。而對於一些不方便的村民,他則上門服務,深得大家好評。

“我們都叫他‘最美殘疾人’。”村民麻生興說,“電視機、冰箱壞了,打一個電話,他就上門來看,如果當場能修就修,修不了他就拉回家去修。如果需要更換零件,他就只收零件錢,不多收其他工費。”

“我當村幹這麼多年,他從來不向村幹訴說困難要求幫助解決。他配得上‘最美殘疾人’的稱謂。”談及麻生福,花都村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麻有祥都會豎起大拇指。

採訪中筆者還發現,麻生福除了修理家電之外,他還力所能及地種植了四畝的李子,預計明年掛果。

“能做一點算一點,收入多一些總是好事,我要爭取儘快脫貧。”麻生福說道。

花都村扶貧駐村第一書記龐朝科說:“麻生福積極向上,很孝敬母親,髒活累活從來不讓母親幹,每次吃飯,都會盛飯夾菜給母親。一個心中有愛,努力向上的人,好運和希望都會眷顧他。”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