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作者:翟曉潔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一)弱質女流,只因一事被載入史冊

1913年3月19日,位於北京紫禁城南北主軸線的太和殿,一改平日的金碧堂皇,所有富麗奪目的陳設和端秀耀眼的佈置都被手札的素白紙花層層覆蓋,殿堂顯得沉悶壓抑、悽楚慘淡,充斥著死亡的意味。

這是北洋政府精心設置的靈堂,這裡正在舉辦一場空前盛大的追悼會。

靈堂上,一幅巨大的油畫像用白紙花包圍擺放在正中間,頗有幾分歐式追悼會的感覺。兩側輓聯、祭文密佈,一條“女中堯舜”的白色橫幅懸掛在靈堂上方,身著清室喪服和現代軍服的儀仗隊密不透風地豎立在左右,在場的每個人無不流露出悲慼哀痛的神情,和油畫人物淺笑靜淡的樣子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畫像中的女子徽號“隆裕”,史稱隆裕皇太后。

在象徵皇權的太和殿搭建靈棚,這是清代太后葬禮的最高規格。北洋政府還為她設立銅像,駐京各國公使對隆裕的薨逝亦表惋惜,哀悼會期間,各使館均下半旗致哀。

那麼,北洋政府乃至整個國際社會為何會對一位前朝太后如此重視?這位隆裕太后何德何能享此殊榮?這可是她的姑母慈禧都未曾享受過的殊榮!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要回答這個問題,時間得追溯到一年前。一年前,隆裕做了一件大事,一件影響民族前途和歷史發展走向的大事。

1912年2月12日,紫禁城養心殿,站立著的內閣學士正在伏案疾疾落筆,端坐在大殿正前方的隆裕正在暗自流淚嘆息。眾官員們挺著僵直的腰桿,一雙雙通紅的眼睛凝視著即將到來的結局。

只過了一盞茶的工夫,詔書便起草好了,由擔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凱呈上來。他從容地展開詔書,用略帶河南口音的官話一字一頓地大聲念著:“前因軍民起事,各省迴應,九夏沸騰,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遺員與軍民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今全國人民心裡多傾向共和……”

才唸了幾十個字,隆裕太后就聽不下去了,她輕輕地搖頭嘆息,只是揮了揮手,詔書便交給了軍機大臣世續、軍諮大臣徐世昌蓋用御寶。

剛才還強忍啜泣的群臣們終於忍不住了,哭聲由嚶嚶嗡鳴變成了嚎啕雷霆。功名半紙,榮華半生,江山依舊如畫,年華不斷疊加。他們誰都沒想到,自己竟以這樣的倉促,被捲入世事更迭,又以這樣的狼狽,永遠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滄桑轉瞬誰能識,富貴浮雲安可知。山河依舊,不過是換了主人。

那份讓隆裕和大臣不忍卒讀的詔書,史稱《清帝退位詔書》。1912年便成了中華民國元年。

電影《辛亥革命》裡,這個退位橋段演繹得格外精彩,陳沖扮演的隆裕太后在詔書頒佈之前,神色憤懣嘴角帶著幾絲嘲弄的苦笑,咬牙說道:“列祖列宗在上,如今列強欺壓,民黨猖獗,王公大臣們招權納賄,痛民誤國,子孫無能,愧對祖宗,倒是孫文給我們留了些體面,沒有屠城,沒有斷頭臺。”最後,她望著大殿上依舊慵懶昏聵的大臣們,眼中的怒火噴薄欲出,大喊一聲:“退位!”

自此,從公元前221年嬴政稱皇帝始到1912年溥儀退位,統治中國2132年的帝制宣告終結。

天下興亡無定數,自有大手主沉浮。風雲變幻波譎莫測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威武勃發、志得意滿的雄主起頭,劃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居然是一位毫無政治野心的弱質女流。歷史總是充滿了無奈和諷刺。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二)超齡選秀,政治婚姻註定一生不幸

光緒十四年(1888)十月初五,慈禧頒佈了兩道懿旨:

“茲選得副都統桂祥之女葉赫那拉氏,端莊賢淑,著立為皇后,特諭。”

“原任侍郎長敘之十五歲女他他拉氏,著封為瑾嬪;原任侍郎之十三歲女他他拉氏,著封為珍嬪。”

兩道懿旨透露了兩個重要的信息:第一,皇后(隆裕)是慈禧的內侄女;第二,她的年齡被刻意地迴避掉了。出生於1868年2月的隆裕至光緒十四年選秀時,已經22歲。按照清朝選秀慣例,秀女的年齡應在13至17歲,隆裕顯然已經超齡,若沒有慈禧的精心安排和巧妙策劃,她本是連參選資格都沒有的。何況她比光緒帝年長3歲,帝后年齡相差如此之大,這在大清歷史上實屬罕見。

隆裕性情溫柔嫻靜,但她的相貌氣質又著實不堪入目,美國傳教士赫德蘭在《權謀檔案:一個美國人眼中的晚清宮廷》一書中細緻描繪了她的樣貌:“皇后一點都不漂亮,她稍微有些駝背,極端地瘦,長臉,臉色發黃,牙齒很多都爛了。”赫德蘭1888年來華傳教,與晚清內宮、朝廷大員等上層社會多有接觸,他提供的資料可信度很高。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然而秉性柔和、容貌欠妥,這些卻正是慈禧所看重的。想當年慈禧尊重兒子同治帝的意願,選了阿魯特氏為皇后,結果婆媳不和,是非不斷。這一次,她吸取了教訓,定要選個自己人為後,至於皇帝喜不喜歡根本不重要。再說,歸政光緒是遲早的事,一向嗜權如命的慈禧斷不肯輕易放下手中的皇權,為了能夠暗中監察皇帝,考量再三,她覺得讓侄女做皇后最為妥當。隆裕不美,才不至於在後宮搶了她的風頭,她秉性柔順,才更加便於操控。

由於後宮大小事務皆由慈禧做主,中宮之位形同虛設,隆裕每天的工作就是做慈禧的貼身小跟班。慈禧巡湖,她乘船緊隨其後;慈禧遛彎,她亦步亦趨細心伺候;慈禧吃飯,她只能站在一旁,等慈禧吃完趕緊扒拉幾口填飽肚子。儘管入宮以來她都謹言慎行、勤勤懇懇,慈禧卻嫌她愚笨木訥,雖然也時常回護,但打心眼裡並不喜歡她。

隆裕僅有的一點實權,便是掌管後宮的賬目。可這是個費力不討好的差事,明明每月都有虧空,卻只能報盈。要籌備慈禧和光緒的三節兩壽之貢,又要應付王妃、命婦會親之禮,實在無法週轉時,只得將衣服、首飾送去典當押款。身為皇后,日子過得捉襟見肘不說,還要時刻提防太后查賬。她每日活得戰戰兢兢,只要未得慈禧加罪就覺知足了。

做皇后的20年裡,她彷彿走在空懸於峭壁間的棧道上,始終提著一口氣,腳下深不見底,跌下去就萬劫不復。

信修明在《老太監的回憶》一書中,談及隆裕生活的悲苦時流露出深深的同情:“(皇后)在宮廷里名有六宮之權,其實受制於太后和皇帝,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對太監也不敢驕傲自尊,每日必至兩宮,早晚請安,請安完畢,只有閉宮自守,心中惴惴,惟憂鬱而已。”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三)衝突頻發,皇帝對她冷漠到極致

如果說後宮生活總令人不安,那她最大的不幸還是來自光緒。慈禧那邊,只要她小心翼翼侍奉著,總能夠安然度日的。光緒,這個決定她幸福和前景的關鍵人物,從始至終都不曾給過她任何希望。

光緒和隆裕是表姐弟的關係。對這位其貌不揚的表姐,光緒帝一向態度冷漠,除了每天禮節性的問安之外,從不和她多說一句話。跟她同時入宮的珍妃,因為活潑俏麗、伶俐颯爽,又博通經史、能書善畫,得到了光緒的專寵。在這樣的境況下,和善溫婉的隆裕一反常態,醋意滿腹,她聽從孃家人的指使,依仗慈禧的庇護,對光緒硬頂硬撞,又對珍妃諸多打壓,光緒雖然習慣在慈禧面前唯唯諾諾,但對隆裕卻敢於迎面衝撞,兩人平日裡總是矛盾不斷。

1892年盛夏時節,光緒和隆裕因為一件小事起了衝突,兩人不依不饒地爭執,事後隆裕跑去找慈禧告狀,慈禧得知後恨恨地說:“皇帝為我所養,辱罵親侄就是對我不敬,實在難以忍受。”第二日,趁著光緒來請安的機會,慈禧故意不理搭,讓他在炙熱的驕陽下長跪不起。光緒受了氣,自然更要怪罪隆裕,帝后的關係不休不止地走向了惡性循環。

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珍妃先是被打入冷宮,後又被沉入井中,光緒在中南海瀛臺囚禁餘生,從此相愛的人陰陽永隔。珍妃死後,光緒珍藏著她在冷宮裡用過的一頂蚊帳,這個敝帚般的舊物便成為他存活在人世間唯一的念想。那段時間,隆裕奉慈禧之命侍奉光緒左右。然而,光緒對珍妃有多寵愛,對她便有多厭棄。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一日,隆裕照常來請安,進見完畢,光緒吩咐她“請跪安吧”,連說兩次,隆裕裝作沒聽見的,仍舊杵在他的面前,大概是銜命而來有恃無恐吧,光緒終於忍無可忍,他用手使勁一抻皇后的髮髻,只聽到“當”一聲清脆的撞擊聲,隆裕頭上的玉簪子摔在地上,斷成兩截。

玉簪是乾隆皇帝時的遺物,價值連城,這也是慈禧特別賜給隆裕。斷掉的簪子,似乎也預示著這對帝后的結局。這一天距離光緒的人生終點只有短短的15天,他終是連最後和解的機會都不給她了。

從大婚之日起,慈禧就張羅起了一張恨網,將她和光緒兜羅了進去,從一開始他們就註定要滄海橫絕,各成彼岸。光緒恨她,同情光緒珍妃的人也恨她,可沒人注意到她如雨天般遼遠的悲傷。

光緒三十四年(1908),光緒帝在瀛臺涵元殿賓天,20個小時後,慈禧病逝於紫禁城西苑的儀鸞殿。載灃之子溥儀即位,隆裕被尊為皇太后,成為溥儀名譽上的母親。此時的隆裕該卸下人生的負累,迎來生命裡最好的時光了吧,她看似毫髮無傷地避過了現實的險灘,不用再看誰的臉色,不需再為縹緲無望的愛情糾結痛苦,甚至連她的情敵都早已灰飛煙滅。

等待深如海,從此她無需再等待,不等待召喚,不等待未來。沒有希望,就沒有失望。

清王朝最後的三年裡,隆裕雖也像自己的姑母那樣垂簾聽政,可朝堂之上是攝政王載灃的天下,她不過是個擺設。載灃思想保守、固執僵化,他設立皇族內閣,排擠漢人官員,加速了人心渙散和大清滅亡。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相繼宣佈獨立。第二年,孫中山在南京宣佈中華民國成立,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攝政王載灃宣佈下野,一直被當做擺設的隆裕被推到了風口浪尖。

1912年2月12日,隆裕帶著小皇帝溥儀頒發《清帝退位詔書》,成為大清帝制的終極責任人。9月11日,應袁世凱之邀北上的孫中山,在滿清皇族舉辦的歡迎會上對隆裕稱道:“以堯舜禪讓之心,贊周召共和之美,值中國帝運之末,開東亞民主之基。”《大公報》也給予她極高的評價:“既非依附於帝王,亦未嘗有垂簾之政績,而獨以讓德高懷,召億兆人之謳恩,曾不以國體之變遷,而稍馳其愛敬者,伊古以來,實惟前清隆裕太后。”甚至當時很多媒體盛譽她為“最先醒來的人”。

隆裕做了歷史的功臣,卻成了愛新覺羅家族的罪人。頒發詔書的那天,她在眾臣的議論聲裡悄然退朝,時間在她轉身的瞬間老去,大家再抬眼望去,只看到一位老人悽愴寂寥的背影。

她沒有孫中山和媒體評論的那麼偉大,面對亂局,她首先考慮的是自己與溥儀的性命,其次是清室優待條件,最後才是萬民憂樂和天下太平。她無反抗的勇氣,更無反抗的資本,終結帝制是她最佳的選擇,也是唯一的選擇。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四)大清落幕,她的生命也就終結了

怏怏大清落幕了,隆裕做陪葬,陪著昔日的帝國一起淹沒在歷史的塵埃裡。

時有落花至,遠隨流水香。天上星河轉,人間簾幕垂。

紫禁城這個她曾經獨守孤貞的小國,變得更加隔絕冷清。從前年年在此待歲寒,歲寒心亦寒,而今殘夢已醒,幸福、權力、榮華全都煙消雲散,連最後一點期盼都化為烏有。

戴著贖罪的心情,她乾脆搬進頤和園,從此不問世事。1913年初,在頤和園建福宮花園裡,隆裕與身邊的5名太監合影,那是她人生中最後一張照片。照片上的她身著瓦黑色薄棉旗袍,外罩同色馬甲坎肩,腳踩花盆底鞋,不施粉黛,不戴珠翠,神色憯懍,清矍疏漫,樸拙如一農家老婦。照片底色稍稍泛黃,她的眉宇間全是洞穿人性的散淡之情。

那些曾經閃現在她生命裡的珠光寶氣:額娘留下的金鑲珠翠扁方,姑母賞賜的累絲鑲寶蝙蝠簪,以前從不離手的鏤空蘭花紋指套、玳瑁手鐲和二龍搶珠戒指,還有殘存不多的好勝心、得失心都被她鎖進了壓底的紅木箱子裡,做了歷史的遺物。

1913年2月22日,46歲的隆裕因長期憂悶,以致積鬱成疾,病逝於長春宮。臨終前,她對身邊的內務府大臣世續說:“孤兒寡母,千古傷心,睹宮宇之荒涼,不知魂歸何所。”又對溥儀交代:“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而國亡,而母死,茫然不知,吾別汝之期至矣,溝續道塗,聽汝自為而已。”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北洋政府對隆裕逝世十分重視,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致哀3日,文武官員穿孝27天。參議院除下半旗外,還於2月26日休會一天。2月28日祭祀之期,袁世凱臂戴黑紗,舉哀致祭,並出賻金3萬元。

生前她做慣了傀儡,連死後都免不了做個提線木偶,以配合北洋政府的政治作秀。她扮演過世間女子全都豔羨的角色,他人求而不得的皇后身份,在她卻是未求而得。生命原是靠演技,這些年來她站在戲臺上,不過是蒙著兩眼擔演著驚世傳奇,然而臺下的觀眾只看到了她的雍容貴氣,她平靜下的絕望,誰人又曾細細體味。

她46年的生命裡,從不知愛情為何物,不知快樂為何物,更不知自由為何物。她戴著金玉枷鎖,無心掙扎,更無力掙扎,只能靜待沉淪。她的生命就像是一根空曠的導管,任時間匆匆流淌,紛亂散去,剩下的只是一副模糊的面孔,和一條不能回頭的路。

人生碌碌,競短論長。卻不道榮枯有數,得失難量。

隆裕太后逝世後,為何會下半旗致哀三日,文武官員穿孝二十七天?

【作者簡介】翟曉潔,湖北荊州人,武漢大學新聞系碩士研究生。曾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負責採編工作,已發表新聞、散文、詩歌、小說等一百多萬字。

推薦:

說說“阿門”的真實意思:我們能不能不再洋不洋土不土的?

作文與文學:從“伐柯之斧”到詩和遠方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