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乾隆一生中有三位皇后,自從十六歲大婚後,共納了四十一位后妃,每一個皇后和妃子都其特殊的目的。例如,如懿皇后是乾隆為了聽母親的話而冊封的皇后,魏佳氏皇后(孝儀純皇后)是憑著兒子是嘉慶皇帝,而被乾隆追封的皇后,剩下的那些妃子中都是為了建立一個“大一統”“多民族融合”的國家而冊立的妃子。

​例如,孝儀皇后魏佳氏是漢族,淑嘉皇貴妃金氏為朝鮮族,穎貴妃林氏和豫妃博爾濟吉特氏是蒙古族,容妃是維吾爾族。由此,可以看出乾隆后妃是歷屆大清后妃中民族成分最多的,雖然努爾哈赤時就開始了滿蒙聯姻,但是到了雍正時期已經沒有了蒙古后妃,到了乾隆時期,不僅有蒙古八旗女子,還有外藩蒙古女子。

大清前期主要注重的是滿蒙聯姻,這樣有助於臣服朝廷的漠北、套西蒙古地區,乾隆時期滿蒙聯姻主要是完成政治上計劃,對付準噶爾用的。乾隆通過提升容妃的地位,來與維吾爾族建立緊密聯繫,表達自己對維吾爾族人民的重視,進而實現各民族間友好相處,繼而達到治理邊境目的,增強民族凝聚力,為實現自己心中“大一統”奠定基礎。

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乾隆同時認為,必須精通漢族文化傳統,才能更好地治理漢民族人口占絕大多數的國家,逐步將滿蒙聯姻,轉化為滿族貴族和漢族地主階級的聯合專權,這樣有利於滿漢和平相處,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滿族政權的穩定。

在眾多的妃子中,乾隆雖然是一位君王,也有很多身不由己的時候,在這些皇后妃子中,只有富察氏是乾隆最愛的人,也只有富察氏,乾隆真正將她看成是自己的妻子。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富察氏:富察皇后是乾隆第一個皇后,出身顯貴,其祖父、父親、叔父都曾任朝廷重臣。早在雍正五年時,雍正帝特選富察氏為弘曆(即後來的乾隆)嫡福晉。雖然這門婚姻帶有濃厚的政治聯姻色彩,但是乾隆帝和富察氏卻恰似天地造設的一對,他們一見鍾情,夫妻恩愛,伉儷情深。

《郎潛紀文》中記載“純聖壯年,曾患瘧,甫愈,醫雲:須養百日,元氣可復。孝賢(富察氏)聞知,每晚於上寢宮外居住奉侍,百日痊癒後,始回宮。”

當乾隆患病,背部長瘡時,富察皇后寸步不離照顧百日,直到丈夫痊癒後,方回宮休息。

富察氏具有極高的知識素養,知書達禮,恭儉賢淑,敬亭事闈,深得乾隆崇敬,乾隆登基第二年後,就冊封她為皇后。富察皇后儘管統領六宮,但她極為節儉,清宮資料記載“正位中宮十年三載,珠翠等飾未嘗佩戴,惟插通草絨織等花,以為修飾。

此外,富察皇后還完美解決了歷來婆媳之間不合的難題,乾隆皇帝母親出身卑微,但富察皇后卻能真心地和皇太后相處,深得太后喜歡,乾隆是一個大孝子,當然對富察皇后敬愛有加;富察皇后也是少有的胸懷博大的女人,甚至不干涉乾隆私生活,更不爭風吃醋,總是以大局為重。

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富察皇后賢良恭儉,尊上仁下的品德,使得乾隆對其用情至深,鍾愛異常,乾隆曾在諭中說:“宮閒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合,上侍聖母皇后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殯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聯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可見,乾隆皇帝毫不掩飾對富察皇后愛的讚美,得妻如此,夫復何求。

乾隆對富察皇后的愛還體現在所選擇的繼承人上,我們知道大清選擇繼承人,曾出現多種方式,例如,汗位推選制、嫡長子繼承製、祕密立儲制等等。經過康熙時期九龍奪嫡的教訓後,雍正之後就採取了祕密立儲制,從皇子中選擇最有能力,品德最好的人來做帝國繼承人,並不是長子繼承製,在皇子小的時候並不立著急立太子,而是經過多年考察後再立太子。

但是,乾隆剛當上皇帝后,就將富察皇后所生的兒子永璉立為儲君,寫在立儲密匣之中,26歲的乾隆正值壯年,太子永璉才7歲,這麼早就立為儲君,可見乾隆皇帝對富察氏和永璉的鐘愛。然而,好景不長,永璉九歲時得了一場大病夭折了,富察氏傷痛欲絕,乾隆也萬分悲痛,以皇太子的規格禮葬永璉,並且追封他為皇太子。

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也許是乾隆太悲傷了,失去了理智,竟然將之間立儲密匣公佈於世,這哪是一個帝國君王的做法,分明是一個父親在追思兒子,寬慰自己妻子悲痛的心。

富察皇后大兒子死後,經過幾年的身體調養後,又生下了第二個兒子永琮,乾隆早已把這位皇子定為大清的接班人,可惜,永琮不滿兩週歲又不幸夭折,富察皇后精神徹底被摧毀,乾隆想盡一切辦法,讓她排憂解難。恰逢乾隆準確攜皇太后巡幸山東,富察氏為了不打消皇帝雅興,也為了讓皇太后歡心,拖著虛弱的身體去巡遊,誰知這一去就是永訣,成了乾隆一生中揮之不去的傷痛。

富察皇后,身體虛弱,加上舟船勞頓,經歷偶感風寒之後,一病不起,撒手而歸。富察皇后的死,不僅改變了乾隆,也間接地改變了大清的走向,乾隆由一個仁和之君,變成一個殘忍嗜殺的暴君。

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富察皇后死後,乾隆性情大變,他想為孝賢皇后舉行一場空前隆重的大喪儀,以慰藉自己悲痛的心靈,乾隆明確指出,孝賢皇后是“坤寧正位”,“體制原尊”,與自己“情誼隆重”,儀式容不得一絲一毫“稍紊典常”。《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

所有在孝賢皇后葬禮上怠慢、疏忽、懶散、不敬的行為,例如,桌子不乾淨,皇后冊寶製作粗糙,赴京官員未叩渴梓宮等等行為,都讓乾隆大為惱火,稍有不順,乾隆就對他們責罵,降革,即使是皇子也難逃厄運,皇長子永璜,皇三子永璋因在喪儀中未表現出過度悲傷,乾隆帝竟當眾呵斥,剝奪兩人皇位繼承權。然而,更為嚴重的是,乾隆抓住剃髮事件不放斬殺、革職、處置了一大批官員。

例如,山東沂州營都司江興漢,錦州府知府金文淳,江南河道總督周學鍵,湖廣總督塞楞額等朝廷重臣都是有意無意地違反了“國恤百日剃髮者斬”的制度,被乾隆處以極刑或者交給刑部治罪。此次,違制剃髮事件,讓乾隆處分了100多朝廷要員,株連者眾多。

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孝賢皇后病逝,部分官員,違反制度剃髮(遇父母之喪或皇帝皇后大喪時,一百天後才可剃髮),乾隆帝嚴厲追查,由此掀起了震驚朝野的剃髮案風波。其實,早在雍正皇帝駕崩之時,既有部分官員違制剃髮,但是乾隆皇帝並未追究,面對剃髮這個問題,乾隆皇帝為何反差這麼大呢?

筆者認為主要由以下幾個原因:

最直接原因是,富察皇后是乾隆心中最愛的人,最無可替代的人:乾隆在繼位不久就將富察氏立為皇后,並先後將她所生育的兩個兒子視為帝國繼承人,富察皇后死後多年,其居住的寢宮,一桌一木,一草一物都保持原樣,這裡承載著乾隆的思念,乾隆連續十幾年到陵墓前去祭拜她,而富察皇后駕崩之地濟南成了乾隆一生傷心之地,乾隆幾次到濟南都要繞行,怕睹物思情。

當乾隆八十多歲時,富察皇后已經去世了整整五十多年,有人祝福乾隆能活到100歲,乾隆卻在富察皇后墳前痛哭“我不想長命百歲,我想早點下去見你”,一個鐵腕帝王竟然哭得老淚縱橫,在乾隆所作的幾萬首詩中,數量最多,質量最高的都是給富察氏寫的詩,可見,在乾隆的一生中,富察氏仍然穩居在她心中。

想起乾隆對富察氏的用情至深,就知道剃髮事件牽連那麼多人,並不足為奇了。但是這還不是最主要的原因,筆者認為還有更深層次原因。

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其中更深層次原因:朝中局勢不利於乾隆執政,一朝天子一朝臣,一個封建王朝的皇位更迭,父死子繼,必然伴隨著文武百官的大起大落,但是乾隆卻是個例外,因為雍正鑑於自己與其它兄弟相爭皇位血的教訓,對下一代防範周密,嚴厲管教,並不允許皇子結黨私營,更不允許結交官吏,所以乾隆並沒有幾個親信之臣,所用的人全是雍正的舊人,乾隆自己曾說“今朕用之人,皆皇考所用之人”。

但是到了乾隆十三年間,樹欲靜而風不止,這種由師生、同僚、同鄉、屬員所形成的特殊關係卻形成了具有相當社會基礎的朋黨,朋黨的惡性結果就是黨同伐異。

以張廷玉為核心的桐城派官僚和以鄂爾泰為核心的滿洲八旗官僚,這兩人都為己位極人臣又是勢同水火,大有操縱朝政之勢,威脅到乾隆的統治,此時的乾隆急需有一批對自己忠心耿耿的賢良之臣。因此,藉此機會,剪除一些朝中重臣。同時,乾隆著手培養自己的親信,訥親、傅恆、兆惠、阿里袞、蔣溥等一代朝廷重臣,這樣是後來乾隆打下十項武功的基礎人馬。

乾隆十三年為何處分大批要員,深愛富察皇后是主因?乾隆太真實

政治統治上需要強大民族習俗。百日剃髮制,是滿族古老喪葬習俗,乾隆帝從維護“忠孝”及保持滿族特色文化的角度出發,強令在全國推行,乾隆認為“百日剃髮制”與滿語、騎射、尚武精神一樣都是滿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對於思想控制和政治統治尤為重要。失去了本民族文化的精髓,就等於失去了本民族的凝聚力以及之前在奪取政權中賴以生存的優勢。乾隆認為發現滿族民族習俗,能夠讓滿洲八旗人對皇帝有向心力和凝聚力,也是一種民族榮譽感和尚武精神的一種體現。

乾隆將民族習俗與尊儒尊孔相結合,儒家思想所宣揚的封建秩序,三綱五常以及偏重倫理的色彩非常有助於統治階級對思想的控制。深悉中原文化的乾隆意識到只有推崇孔教,才有利於維護“法治”和“人道”,他將“百日剃髮制”融入儒家倫理思想,形成一套屬於大清自己的等級倫理觀,明確尊卑等級,才能更好地維護君主權威,所以,乾隆把國恤留髮視為大清禮制,把它看成維護君臣民分的象徵。

由此,可以看出,乾隆藉著富察皇后(孝賢皇后)大喪,強制推行國恤留髮,無非就是為了進一步統治人民的思想罷了,乾隆皇帝真是太真實了。

參考文獻:《大清高宗純(乾隆)皇帝實錄》、《清史》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