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以前我們去集鎮趕街,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到家,多數時間在路上,挑貨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雙腳走到打軟。現在路修好了,趕街出進坐車只要40分鐘,結束了“人馱物”的苦日子,來去一身輕鬆。”60多歲的傈僳族村民餘宗富是黃連河村發展的見證者,談及該村道路變化他深有感慨道。

“ 換窮業”為“拔窮根 ”

道路通了,來往的人多了,發展的路子也就更廣了。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擺脫貧困枷鎖,黃連河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至二項穩定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產業佈局,讓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創業。突出“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理念,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發展“近期產業”作保障。重點發展烤煙、蔬菜、蜜蜂養殖;發展“中期產業”促增收。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山葵產業。發展“遠期產業”帶致富。重點發展傈僳族手工刺繡和野生菌加工等產業。一方面結合黃連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蘊,合理開發利用黃連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級非遺項目“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及手工刺繡工藝,在滬滇合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打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布藝產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解決當地貧困群眾就業難,實現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當地70戶72 人村民的就近就業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18 人,人均增收1400元。另一方面利用黃連河村盛產野生食用菌的優越生態環境,做強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產業。近年來,該村食用野生菌年均產量21.5噸,暢銷全國各地。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以前我們去集鎮趕街,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到家,多數時間在路上,挑貨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雙腳走到打軟。現在路修好了,趕街出進坐車只要40分鐘,結束了“人馱物”的苦日子,來去一身輕鬆。”60多歲的傈僳族村民餘宗富是黃連河村發展的見證者,談及該村道路變化他深有感慨道。

“ 換窮業”為“拔窮根 ”

道路通了,來往的人多了,發展的路子也就更廣了。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擺脫貧困枷鎖,黃連河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至二項穩定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產業佈局,讓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創業。突出“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理念,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發展“近期產業”作保障。重點發展烤煙、蔬菜、蜜蜂養殖;發展“中期產業”促增收。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山葵產業。發展“遠期產業”帶致富。重點發展傈僳族手工刺繡和野生菌加工等產業。一方面結合黃連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蘊,合理開發利用黃連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級非遺項目“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及手工刺繡工藝,在滬滇合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打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布藝產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解決當地貧困群眾就業難,實現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當地70戶72 人村民的就近就業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18 人,人均增收1400元。另一方面利用黃連河村盛產野生食用菌的優越生態環境,做強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產業。近年來,該村食用野生菌年均產量21.5噸,暢銷全國各地。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黃連河村採取“村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增收全覆蓋,構建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四者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結,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目前成立一個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一個宏勝山葵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有一個小型野生菌加工廠 ,10戶專業養殖大戶。合作社與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簽訂種植養殖合作協議。正是由於產業發展走通了“活路”,促進了群眾穩步增收,結束黃連河村村民“辛苦幹一年,賺個油鹽錢”的苦日子。“活還是一樣的多,可是每年賺的錢卻比以前多了很多,已經是吃不愁、穿不愁,多哈想吃肉就多哈吃肉。”烤煙、蘿蔔種植戶張新旺開心地說。

2018年,該村發展烤煙640畝、蘿蔔400畝、土豆620畝,其它蔬菜120畝,蜜蜂養殖850巢;養殖肉牛和黃牛354頭,黃山羊907只,種植山葵120畝,帶動全村218戶864人實現脫貧。

“挪窮窩”搬出新天地

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問題是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農村貧困家庭最難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世居高寒山區,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黃連河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糧食作物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村民每天干活苦得皮塌嘴歪,吃的卻是“苦蕎洋芋苤菜湯”,住的是土基房或是竹籬笆房,雨天漏雨,晴天進風,吃不好,穿不暖,住得不安心。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以前我們去集鎮趕街,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到家,多數時間在路上,挑貨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雙腳走到打軟。現在路修好了,趕街出進坐車只要40分鐘,結束了“人馱物”的苦日子,來去一身輕鬆。”60多歲的傈僳族村民餘宗富是黃連河村發展的見證者,談及該村道路變化他深有感慨道。

“ 換窮業”為“拔窮根 ”

道路通了,來往的人多了,發展的路子也就更廣了。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擺脫貧困枷鎖,黃連河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至二項穩定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產業佈局,讓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創業。突出“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理念,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發展“近期產業”作保障。重點發展烤煙、蔬菜、蜜蜂養殖;發展“中期產業”促增收。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山葵產業。發展“遠期產業”帶致富。重點發展傈僳族手工刺繡和野生菌加工等產業。一方面結合黃連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蘊,合理開發利用黃連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級非遺項目“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及手工刺繡工藝,在滬滇合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打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布藝產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解決當地貧困群眾就業難,實現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當地70戶72 人村民的就近就業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18 人,人均增收1400元。另一方面利用黃連河村盛產野生食用菌的優越生態環境,做強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產業。近年來,該村食用野生菌年均產量21.5噸,暢銷全國各地。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黃連河村採取“村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增收全覆蓋,構建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四者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結,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目前成立一個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一個宏勝山葵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有一個小型野生菌加工廠 ,10戶專業養殖大戶。合作社與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簽訂種植養殖合作協議。正是由於產業發展走通了“活路”,促進了群眾穩步增收,結束黃連河村村民“辛苦幹一年,賺個油鹽錢”的苦日子。“活還是一樣的多,可是每年賺的錢卻比以前多了很多,已經是吃不愁、穿不愁,多哈想吃肉就多哈吃肉。”烤煙、蘿蔔種植戶張新旺開心地說。

2018年,該村發展烤煙640畝、蘿蔔400畝、土豆620畝,其它蔬菜120畝,蜜蜂養殖850巢;養殖肉牛和黃牛354頭,黃山羊907只,種植山葵120畝,帶動全村218戶864人實現脫貧。

“挪窮窩”搬出新天地

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問題是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農村貧困家庭最難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世居高寒山區,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黃連河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糧食作物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村民每天干活苦得皮塌嘴歪,吃的卻是“苦蕎洋芋苤菜湯”,住的是土基房或是竹籬笆房,雨天漏雨,晴天進風,吃不好,穿不暖,住得不安心。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石洞河新居

為了切實解決當地群眾的住房保障問題,縣、鄉黨委政府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結合黃連河村實際,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分步(同步)進行。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總投資2477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把居住獨居深居在交通不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26戶傈僳族村民分散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勢安全、視野寬闊的石洞河片區;為方便群眾發展,就醫就學,根據農戶意願和實際需求,把 60戶259個村民搬遷到地勢平坦的段家壩組的段(段家壩)木(木城)公路旁定居定耕。利用項目資金,實施住房拆除重建和修繕加固175戶,有效解決了群眾住房問題。同時,為使搬遷村民的公共服務和民生得以更好的保障,實施“直過民族”項目(浦發基金)共投入資金4563.9萬元,同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新建和擴建活動場(室)9個,新建村衛生室2所,新建村幼兒園1所,新建村完小綜合樓1棟,教學樓1棟,運動場1個。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以前我們去集鎮趕街,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到家,多數時間在路上,挑貨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雙腳走到打軟。現在路修好了,趕街出進坐車只要40分鐘,結束了“人馱物”的苦日子,來去一身輕鬆。”60多歲的傈僳族村民餘宗富是黃連河村發展的見證者,談及該村道路變化他深有感慨道。

“ 換窮業”為“拔窮根 ”

道路通了,來往的人多了,發展的路子也就更廣了。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擺脫貧困枷鎖,黃連河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至二項穩定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產業佈局,讓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創業。突出“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理念,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發展“近期產業”作保障。重點發展烤煙、蔬菜、蜜蜂養殖;發展“中期產業”促增收。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山葵產業。發展“遠期產業”帶致富。重點發展傈僳族手工刺繡和野生菌加工等產業。一方面結合黃連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蘊,合理開發利用黃連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級非遺項目“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及手工刺繡工藝,在滬滇合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打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布藝產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解決當地貧困群眾就業難,實現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當地70戶72 人村民的就近就業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18 人,人均增收1400元。另一方面利用黃連河村盛產野生食用菌的優越生態環境,做強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產業。近年來,該村食用野生菌年均產量21.5噸,暢銷全國各地。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黃連河村採取“村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增收全覆蓋,構建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四者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結,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目前成立一個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一個宏勝山葵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有一個小型野生菌加工廠 ,10戶專業養殖大戶。合作社與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簽訂種植養殖合作協議。正是由於產業發展走通了“活路”,促進了群眾穩步增收,結束黃連河村村民“辛苦幹一年,賺個油鹽錢”的苦日子。“活還是一樣的多,可是每年賺的錢卻比以前多了很多,已經是吃不愁、穿不愁,多哈想吃肉就多哈吃肉。”烤煙、蘿蔔種植戶張新旺開心地說。

2018年,該村發展烤煙640畝、蘿蔔400畝、土豆620畝,其它蔬菜120畝,蜜蜂養殖850巢;養殖肉牛和黃牛354頭,黃山羊907只,種植山葵120畝,帶動全村218戶864人實現脫貧。

“挪窮窩”搬出新天地

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問題是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農村貧困家庭最難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世居高寒山區,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黃連河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糧食作物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村民每天干活苦得皮塌嘴歪,吃的卻是“苦蕎洋芋苤菜湯”,住的是土基房或是竹籬笆房,雨天漏雨,晴天進風,吃不好,穿不暖,住得不安心。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石洞河新居

為了切實解決當地群眾的住房保障問題,縣、鄉黨委政府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結合黃連河村實際,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分步(同步)進行。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總投資2477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把居住獨居深居在交通不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26戶傈僳族村民分散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勢安全、視野寬闊的石洞河片區;為方便群眾發展,就醫就學,根據農戶意願和實際需求,把 60戶259個村民搬遷到地勢平坦的段家壩組的段(段家壩)木(木城)公路旁定居定耕。利用項目資金,實施住房拆除重建和修繕加固175戶,有效解決了群眾住房問題。同時,為使搬遷村民的公共服務和民生得以更好的保障,實施“直過民族”項目(浦發基金)共投入資金4563.9萬元,同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新建和擴建活動場(室)9個,新建村衛生室2所,新建村幼兒園1所,新建村完小綜合樓1棟,教學樓1棟,運動場1個。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段家壩搬遷點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過程中,縣鄉黨委政府始終以黨建為引領,突出“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理念,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以改善生活為紐帶,以全面發展為原則,以民主管理為保障,以民族團結為目標”的方針,開展了以住房建設、村莊美化、庭院硬化、村寨亮化為重點的移民新村建設。通過大力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人居環境整治、文明新風、社會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等,實現貧窮山寨換新顏。建設有村寨規劃、有村規民約、管理制度、有專管人員,有文體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有群眾文體隊伍、有農家書屋的文明村寨。真正實現讓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的新農村景象。

“以前我們這個寨子很少見到外人來,路爛、房破、沒產業、收入低,就醫就學不方便,現在黨的政策好,易地搬遷讓我們住上新房子,精準扶貧讓我們摘窮帽,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石洞河搬遷安置點村民曹發貴如是說道。

隨著一個個扶貧項目在貧困村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昔日黃連河村泥濘不堪的“拖貧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脫貧致富路”;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換窮業”、“拔窮根”,易地搬遷讓貧困群眾“挪窮窩”,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摘窮帽”。一單單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黃連河村2000多村民的同心協力付出的艱辛努力。截止2018年底,黃連河村已脫貧218戶864人,貧困發生率1.82%,黃連河村如期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正在全國各地貧困山鄉奮力書寫讓群眾滿意、讓人民幸福的答卷。

春華秋實。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那些沉甸甸、金燦燦的累累碩果是對辛勤耕耘的農民苦盡甘來的回報。烤煙地裡菸農金葉子裡話豐年,土豆田裡長出了“金蛋蛋”;蘿蔔豐收堆如山,深山釀蜜日子甜,野菌香飄千里外;繡女巧針穿金線,傳承非遺促增收。合作社裡傳歌聲:依多麻尼依柱蘇,卓灑麻尼共產黨。(漢語意思為: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

喜事連連幸福來

2018年9月30日,黃連河村石洞河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喬遷傈僳族新居,石洞河小組全體村民歡聚在松樹包包頭,用原生態傈僳語高聲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深深表達了傈僳村民感黨恩的情意。歌聲響徹山谷,回聲嘹亮。

2018年10月20日,黃連河村傈僳族群眾舞蹈隊代表龍陵縣文化和旅遊局參加全國廣場舞展演活動(雲南省集中展演),深受全國各地觀眾紛紛點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以前我們去集鎮趕街,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到家,多數時間在路上,挑貨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雙腳走到打軟。現在路修好了,趕街出進坐車只要40分鐘,結束了“人馱物”的苦日子,來去一身輕鬆。”60多歲的傈僳族村民餘宗富是黃連河村發展的見證者,談及該村道路變化他深有感慨道。

“ 換窮業”為“拔窮根 ”

道路通了,來往的人多了,發展的路子也就更廣了。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擺脫貧困枷鎖,黃連河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至二項穩定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產業佈局,讓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創業。突出“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理念,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發展“近期產業”作保障。重點發展烤煙、蔬菜、蜜蜂養殖;發展“中期產業”促增收。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山葵產業。發展“遠期產業”帶致富。重點發展傈僳族手工刺繡和野生菌加工等產業。一方面結合黃連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蘊,合理開發利用黃連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級非遺項目“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及手工刺繡工藝,在滬滇合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打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布藝產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解決當地貧困群眾就業難,實現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當地70戶72 人村民的就近就業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18 人,人均增收1400元。另一方面利用黃連河村盛產野生食用菌的優越生態環境,做強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產業。近年來,該村食用野生菌年均產量21.5噸,暢銷全國各地。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黃連河村採取“村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增收全覆蓋,構建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四者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結,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目前成立一個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一個宏勝山葵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有一個小型野生菌加工廠 ,10戶專業養殖大戶。合作社與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簽訂種植養殖合作協議。正是由於產業發展走通了“活路”,促進了群眾穩步增收,結束黃連河村村民“辛苦幹一年,賺個油鹽錢”的苦日子。“活還是一樣的多,可是每年賺的錢卻比以前多了很多,已經是吃不愁、穿不愁,多哈想吃肉就多哈吃肉。”烤煙、蘿蔔種植戶張新旺開心地說。

2018年,該村發展烤煙640畝、蘿蔔400畝、土豆620畝,其它蔬菜120畝,蜜蜂養殖850巢;養殖肉牛和黃牛354頭,黃山羊907只,種植山葵120畝,帶動全村218戶864人實現脫貧。

“挪窮窩”搬出新天地

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問題是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農村貧困家庭最難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世居高寒山區,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黃連河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糧食作物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村民每天干活苦得皮塌嘴歪,吃的卻是“苦蕎洋芋苤菜湯”,住的是土基房或是竹籬笆房,雨天漏雨,晴天進風,吃不好,穿不暖,住得不安心。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石洞河新居

為了切實解決當地群眾的住房保障問題,縣、鄉黨委政府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結合黃連河村實際,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分步(同步)進行。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總投資2477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把居住獨居深居在交通不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26戶傈僳族村民分散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勢安全、視野寬闊的石洞河片區;為方便群眾發展,就醫就學,根據農戶意願和實際需求,把 60戶259個村民搬遷到地勢平坦的段家壩組的段(段家壩)木(木城)公路旁定居定耕。利用項目資金,實施住房拆除重建和修繕加固175戶,有效解決了群眾住房問題。同時,為使搬遷村民的公共服務和民生得以更好的保障,實施“直過民族”項目(浦發基金)共投入資金4563.9萬元,同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新建和擴建活動場(室)9個,新建村衛生室2所,新建村幼兒園1所,新建村完小綜合樓1棟,教學樓1棟,運動場1個。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段家壩搬遷點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過程中,縣鄉黨委政府始終以黨建為引領,突出“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理念,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以改善生活為紐帶,以全面發展為原則,以民主管理為保障,以民族團結為目標”的方針,開展了以住房建設、村莊美化、庭院硬化、村寨亮化為重點的移民新村建設。通過大力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人居環境整治、文明新風、社會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等,實現貧窮山寨換新顏。建設有村寨規劃、有村規民約、管理制度、有專管人員,有文體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有群眾文體隊伍、有農家書屋的文明村寨。真正實現讓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的新農村景象。

“以前我們這個寨子很少見到外人來,路爛、房破、沒產業、收入低,就醫就學不方便,現在黨的政策好,易地搬遷讓我們住上新房子,精準扶貧讓我們摘窮帽,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石洞河搬遷安置點村民曹發貴如是說道。

隨著一個個扶貧項目在貧困村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昔日黃連河村泥濘不堪的“拖貧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脫貧致富路”;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換窮業”、“拔窮根”,易地搬遷讓貧困群眾“挪窮窩”,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摘窮帽”。一單單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黃連河村2000多村民的同心協力付出的艱辛努力。截止2018年底,黃連河村已脫貧218戶864人,貧困發生率1.82%,黃連河村如期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正在全國各地貧困山鄉奮力書寫讓群眾滿意、讓人民幸福的答卷。

春華秋實。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那些沉甸甸、金燦燦的累累碩果是對辛勤耕耘的農民苦盡甘來的回報。烤煙地裡菸農金葉子裡話豐年,土豆田裡長出了“金蛋蛋”;蘿蔔豐收堆如山,深山釀蜜日子甜,野菌香飄千里外;繡女巧針穿金線,傳承非遺促增收。合作社裡傳歌聲:依多麻尼依柱蘇,卓灑麻尼共產黨。(漢語意思為: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

喜事連連幸福來

2018年9月30日,黃連河村石洞河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喬遷傈僳族新居,石洞河小組全體村民歡聚在松樹包包頭,用原生態傈僳語高聲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深深表達了傈僳村民感黨恩的情意。歌聲響徹山谷,回聲嘹亮。

2018年10月20日,黃連河村傈僳族群眾舞蹈隊代表龍陵縣文化和旅遊局參加全國廣場舞展演活動(雲南省集中展演),深受全國各地觀眾紛紛點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2019年5月13日,雲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大口馬牙》欄目走進平達鄉黃連河村進行節目錄制,拍攝了傈僳族非遺文化傳統體育競技“嘟噠噠”的製作和玩法,採訪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樂器“薩片麻姑”製作及演奏的代表性傳承人餘宗富夫婦,欄目組以獨特的視角,把黃連河村非遺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2019年5月19日至25日,CCTV-7《鄉土》欄目攝製組再次走進平達黃連河村,先後深入傈僳族服飾技藝傳承人餘招娣家中、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進行了歷時一週的《老藝新生》專題片的拍攝。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以前我們去集鎮趕街,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到家,多數時間在路上,挑貨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雙腳走到打軟。現在路修好了,趕街出進坐車只要40分鐘,結束了“人馱物”的苦日子,來去一身輕鬆。”60多歲的傈僳族村民餘宗富是黃連河村發展的見證者,談及該村道路變化他深有感慨道。

“ 換窮業”為“拔窮根 ”

道路通了,來往的人多了,發展的路子也就更廣了。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擺脫貧困枷鎖,黃連河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至二項穩定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產業佈局,讓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創業。突出“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理念,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發展“近期產業”作保障。重點發展烤煙、蔬菜、蜜蜂養殖;發展“中期產業”促增收。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山葵產業。發展“遠期產業”帶致富。重點發展傈僳族手工刺繡和野生菌加工等產業。一方面結合黃連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蘊,合理開發利用黃連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級非遺項目“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及手工刺繡工藝,在滬滇合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打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布藝產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解決當地貧困群眾就業難,實現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當地70戶72 人村民的就近就業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18 人,人均增收1400元。另一方面利用黃連河村盛產野生食用菌的優越生態環境,做強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產業。近年來,該村食用野生菌年均產量21.5噸,暢銷全國各地。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黃連河村採取“村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增收全覆蓋,構建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四者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結,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目前成立一個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一個宏勝山葵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有一個小型野生菌加工廠 ,10戶專業養殖大戶。合作社與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簽訂種植養殖合作協議。正是由於產業發展走通了“活路”,促進了群眾穩步增收,結束黃連河村村民“辛苦幹一年,賺個油鹽錢”的苦日子。“活還是一樣的多,可是每年賺的錢卻比以前多了很多,已經是吃不愁、穿不愁,多哈想吃肉就多哈吃肉。”烤煙、蘿蔔種植戶張新旺開心地說。

2018年,該村發展烤煙640畝、蘿蔔400畝、土豆620畝,其它蔬菜120畝,蜜蜂養殖850巢;養殖肉牛和黃牛354頭,黃山羊907只,種植山葵120畝,帶動全村218戶864人實現脫貧。

“挪窮窩”搬出新天地

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問題是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農村貧困家庭最難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世居高寒山區,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黃連河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糧食作物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村民每天干活苦得皮塌嘴歪,吃的卻是“苦蕎洋芋苤菜湯”,住的是土基房或是竹籬笆房,雨天漏雨,晴天進風,吃不好,穿不暖,住得不安心。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石洞河新居

為了切實解決當地群眾的住房保障問題,縣、鄉黨委政府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結合黃連河村實際,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分步(同步)進行。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總投資2477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把居住獨居深居在交通不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26戶傈僳族村民分散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勢安全、視野寬闊的石洞河片區;為方便群眾發展,就醫就學,根據農戶意願和實際需求,把 60戶259個村民搬遷到地勢平坦的段家壩組的段(段家壩)木(木城)公路旁定居定耕。利用項目資金,實施住房拆除重建和修繕加固175戶,有效解決了群眾住房問題。同時,為使搬遷村民的公共服務和民生得以更好的保障,實施“直過民族”項目(浦發基金)共投入資金4563.9萬元,同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新建和擴建活動場(室)9個,新建村衛生室2所,新建村幼兒園1所,新建村完小綜合樓1棟,教學樓1棟,運動場1個。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段家壩搬遷點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過程中,縣鄉黨委政府始終以黨建為引領,突出“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理念,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以改善生活為紐帶,以全面發展為原則,以民主管理為保障,以民族團結為目標”的方針,開展了以住房建設、村莊美化、庭院硬化、村寨亮化為重點的移民新村建設。通過大力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人居環境整治、文明新風、社會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等,實現貧窮山寨換新顏。建設有村寨規劃、有村規民約、管理制度、有專管人員,有文體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有群眾文體隊伍、有農家書屋的文明村寨。真正實現讓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的新農村景象。

“以前我們這個寨子很少見到外人來,路爛、房破、沒產業、收入低,就醫就學不方便,現在黨的政策好,易地搬遷讓我們住上新房子,精準扶貧讓我們摘窮帽,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石洞河搬遷安置點村民曹發貴如是說道。

隨著一個個扶貧項目在貧困村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昔日黃連河村泥濘不堪的“拖貧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脫貧致富路”;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換窮業”、“拔窮根”,易地搬遷讓貧困群眾“挪窮窩”,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摘窮帽”。一單單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黃連河村2000多村民的同心協力付出的艱辛努力。截止2018年底,黃連河村已脫貧218戶864人,貧困發生率1.82%,黃連河村如期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正在全國各地貧困山鄉奮力書寫讓群眾滿意、讓人民幸福的答卷。

春華秋實。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那些沉甸甸、金燦燦的累累碩果是對辛勤耕耘的農民苦盡甘來的回報。烤煙地裡菸農金葉子裡話豐年,土豆田裡長出了“金蛋蛋”;蘿蔔豐收堆如山,深山釀蜜日子甜,野菌香飄千里外;繡女巧針穿金線,傳承非遺促增收。合作社裡傳歌聲:依多麻尼依柱蘇,卓灑麻尼共產黨。(漢語意思為: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

喜事連連幸福來

2018年9月30日,黃連河村石洞河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喬遷傈僳族新居,石洞河小組全體村民歡聚在松樹包包頭,用原生態傈僳語高聲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深深表達了傈僳村民感黨恩的情意。歌聲響徹山谷,回聲嘹亮。

2018年10月20日,黃連河村傈僳族群眾舞蹈隊代表龍陵縣文化和旅遊局參加全國廣場舞展演活動(雲南省集中展演),深受全國各地觀眾紛紛點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2019年5月13日,雲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大口馬牙》欄目走進平達鄉黃連河村進行節目錄制,拍攝了傈僳族非遺文化傳統體育競技“嘟噠噠”的製作和玩法,採訪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樂器“薩片麻姑”製作及演奏的代表性傳承人餘宗富夫婦,欄目組以獨特的視角,把黃連河村非遺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2019年5月19日至25日,CCTV-7《鄉土》欄目攝製組再次走進平達黃連河村,先後深入傈僳族服飾技藝傳承人餘招娣家中、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進行了歷時一週的《老藝新生》專題片的拍攝。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2019年6月21日,平達鄉黃連河傈僳族刺繡工藝代表團應邀參加由CCTV—7鄉土欄目親臨平達攝製的專題系列片《老藝新生》開播儀式。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從相距2300多公里的邊陲山村,第一次真正走進CCTV-7鄉土欄目。

2019年6月28日,中國非遺研究院副院長李勇剛代表斯易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與龍陵縣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公司+合作社+非遺+就業”的模式正式啟動。

2019年7月10日,系列專題片《老藝新生·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在CCTV-7鄉土欄目正式開播,再次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夏末初秋的8月,久雨放晴,走進掩映在大山深處的平達黃連河村,一條條寬敞平坦的水泥路如銀蛇般蜿蜒盤旋在濃郁的墨綠山間,將高寒山區的每一個村寨緊緊聯繫在一起。世居的傈僳族傳統村落或錯落有致的黛瓦黃牆坐落在山腰,或一排排高樓平房矗立在山腳,四通八達的水泥路把一棟棟具有民族特色的農家小院切割成一個棋盤似的建築群落。清澈明淨的段家壩水庫如高原明珠鑲嵌在群山環繞間,黃連河靜靜地從村腳流淌到田間,滋養著農作生長。G219國道線從黃連河村寨門前穿村而過,激活了一個個被大山塵封的小村寨;傈漢村民團結勞作,有的在採摘烤煙,有的在收拔蘿蔔、挖洋芋。蒼翠的山林間,不時傳來傈僳姑娘們銀鈴般的笑聲,那是她們收穫山珍的喜悅。合作社裡,心靈手巧的刺繡女,“一針一線一裙褂,一絲一縷傳非遺”,繡出傈僳人家好日子。放牧的老人在青山綠水擁抱中亮開嗓門肆意地高歌,一幅繪滿山水田園和幸福詩意的水墨丹青畫卷潑墨在平達的高寒山區。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可是,誰能想到:昔日的黃連河,是一個傈僳族聚居的高寒山區的邊遠山村。基礎設施薄弱、產業發展單一,人居環境髒亂差。由於交通滯後、信息閉塞、氣候冷涼,群眾思想落後等因素嚴重製約了黃連河村的發展,即便村民每天背朝黃土面朝天地勞作,也只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黃連河,地如其名,村民的日子過得像黃連一樣苦,2013年,該村被列為深度貧困村,從此,黃連河便成了“貧困村”的代名詞。

黃連河村委會位於平達鄉西北部,距鄉政府駐地25公里,國土面積57.51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002米,年平均氣溫10.5℃。曾經以種植水稻、玉米、土豆、蘿蔔為主要產業。2018年底,全村共轄12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537戶2257人。其中傈僳族257戶,1010 人,佔總人口的44.75 %;2014年,全村戶籍人口559戶2190人,其中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30戶904人,貧困發生率高為41.3 %。自脫貧攻堅戰在龍陵打響後,惠民的新風吹進了龍陵的每一個山村,也吹進了窮山僻壤的黃連河。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鄉黨委政府緊盯“兩不愁三保障”目標,按照“六個精準”“五個一批”要求,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紮實推進。

“拖貧路”變“脫貧路”

由於該村地理位置偏僻,山高路遠,通村、組道路和入戶都是土路,坑窪坎坷、路窄彎急、晴通雨阻的窘態導致“買難、賣難、出行難”,群眾只能世代望山興嘆,坐困群山叢林之中,地方經濟發展更是舉步維艱。提起黃連河,人們總是望路生畏,望程莫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把脈問診找窮根,對症下藥開良方。要致富,先修路。在脫貧攻堅工作中,市、縣、鄉黨委政府精準定位,把打通村組道路作為精準扶貧工作重心。黃連河村首先要做的是修通道路和轉變思路。在各級黨委政府及掛包單位的全力幫扶下,在各種項目資金的大力支持下,自2014年以來,共投入國開項目資金2702.41萬元,黃連河村實施硬化通村、組道路18段,共長43.44km,修通(硬化)串戶、入戶和庭院硬化26020.06平方米。如今,“貫通內外、通村暢鄉、安全便捷”的公路運輸網絡,為當地經濟發展解決了運輸難題,點燃了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希望和夢想。路修好了,村民眼界就寬了,發展的思路也活了。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以前我們去集鎮趕街,天不亮就出發,天黑才回到家,多數時間在路上,挑貨物肩膀磨起泡,爬山路雙腳走到打軟。現在路修好了,趕街出進坐車只要40分鐘,結束了“人馱物”的苦日子,來去一身輕鬆。”60多歲的傈僳族村民餘宗富是黃連河村發展的見證者,談及該村道路變化他深有感慨道。

“ 換窮業”為“拔窮根 ”

道路通了,來往的人多了,發展的路子也就更廣了。產業發展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關鍵舉措。為了拓寬增收渠道,擺脫貧困枷鎖,黃連河村堅持黨建引領,產業帶動,按照“一村一品,一戶一至二項穩定增收產業”的發展思路,科學規劃產業佈局,讓群眾就近實現就業創業。突出“長短結合”的產業幫扶理念,科學規劃配套產業發展,增強自我“造血”能力,解決貧困戶“後顧之憂”。發展“近期產業”作保障。重點發展烤煙、蔬菜、蜜蜂養殖;發展“中期產業”促增收。重點發展商品率較高的畜牧業、山葵產業。發展“遠期產業”帶致富。重點發展傈僳族手工刺繡和野生菌加工等產業。一方面結合黃連河村多姿多彩的傈僳族特色文化底蘊,合理開發利用黃連河村原汁原味的省級非遺項目“黃連河村傈僳族服飾”及手工刺繡工藝,在滬滇合作扶持資金的支持下,成立了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通過“村黨總支(村集體)+公司+合作社+非遺+農戶”的模式,打造一個具有民族特色的品牌,真正把傳統手藝與現代藝術相結合的布藝產品進行商業化運作,從而,解決當地貧困群眾就業難,實現特色產業持續發展,帶動農民穩定增收。截至目前,共有45人加入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專業合作社,成功解決了當地70戶72 人村民的就近就業難題,其中建檔立卡戶17戶18 人,人均增收1400元。另一方面利用黃連河村盛產野生食用菌的優越生態環境,做強做大“菌中之王”——野生松茸和其它食用野生菌產業。近年來,該村食用野生菌年均產量21.5噸,暢銷全國各地。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在推進產業發展過程中,黃連河村採取“村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實現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增收全覆蓋,構建集體經濟、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組織與農戶四者的風險共擔、利益共享聯結,促進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集體經濟壯大、目前成立一個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一個宏勝山葵種植專業合作社,一個農產品專業合作社,建有一個小型野生菌加工廠 ,10戶專業養殖大戶。合作社與全村所有建檔立卡戶簽訂種植養殖合作協議。正是由於產業發展走通了“活路”,促進了群眾穩步增收,結束黃連河村村民“辛苦幹一年,賺個油鹽錢”的苦日子。“活還是一樣的多,可是每年賺的錢卻比以前多了很多,已經是吃不愁、穿不愁,多哈想吃肉就多哈吃肉。”烤煙、蘿蔔種植戶張新旺開心地說。

2018年,該村發展烤煙640畝、蘿蔔400畝、土豆620畝,其它蔬菜120畝,蜜蜂養殖850巢;養殖肉牛和黃牛354頭,黃山羊907只,種植山葵120畝,帶動全村218戶864人實現脫貧。

“挪窮窩”搬出新天地

安居方能樂業。住房問題是關乎民生的重大問題之一,也是農村貧困家庭最難解決的一個大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工作上不斷取得新進展。世居高寒山區,惡劣的生產生活環境成了黃連河村經濟發展的“攔路虎”,糧食作物種一山坡,收一籮籮,村民每天干活苦得皮塌嘴歪,吃的卻是“苦蕎洋芋苤菜湯”,住的是土基房或是竹籬笆房,雨天漏雨,晴天進風,吃不好,穿不暖,住得不安心。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石洞河新居

為了切實解決當地群眾的住房保障問題,縣、鄉黨委政府以脫貧攻堅為契機,因地制宜,精準發力,結合黃連河村實際,將實施易地扶貧搬遷、農村危房改造和人居環境提升相結合分步(同步)進行。實施民族團結進步示範村建設項目和易地扶貧搬遷項目資金,總投資2477萬元,實施易地扶貧搬遷,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把居住獨居深居在交通不便、受地質災害威脅的26戶傈僳族村民分散安置到交通便利、地勢安全、視野寬闊的石洞河片區;為方便群眾發展,就醫就學,根據農戶意願和實際需求,把 60戶259個村民搬遷到地勢平坦的段家壩組的段(段家壩)木(木城)公路旁定居定耕。利用項目資金,實施住房拆除重建和修繕加固175戶,有效解決了群眾住房問題。同時,為使搬遷村民的公共服務和民生得以更好的保障,實施“直過民族”項目(浦發基金)共投入資金4563.9萬元,同步配套完善基礎設施,新建和擴建活動場(室)9個,新建村衛生室2所,新建村幼兒園1所,新建村完小綜合樓1棟,教學樓1棟,運動場1個。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段家壩搬遷點

在實施易地扶貧搬遷項過程中,縣鄉黨委政府始終以黨建為引領,突出“搬遷是手段,脫貧是目的”的理念,堅持“以經濟發展為動力,以改善生活為紐帶,以全面發展為原則,以民主管理為保障,以民族團結為目標”的方針,開展了以住房建設、村莊美化、庭院硬化、村寨亮化為重點的移民新村建設。通過大力開展“自強誠信感恩”教育、人居環境整治、文明新風、社會道德模範評選活動等,實現貧窮山寨換新顏。建設有村寨規劃、有村規民約、管理制度、有專管人員,有文體活動場所和健身器材、有群眾文體隊伍、有農家書屋的文明村寨。真正實現讓群眾“搬得出,住得穩,能致富”的新農村景象。

“以前我們這個寨子很少見到外人來,路爛、房破、沒產業、收入低,就醫就學不方便,現在黨的政策好,易地搬遷讓我們住上新房子,精準扶貧讓我們摘窮帽,大家都過上了好日子。”石洞河搬遷安置點村民曹發貴如是說道。

隨著一個個扶貧項目在貧困村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昔日黃連河村泥濘不堪的“拖貧路”變成了平坦寬闊的“脫貧致富路”;產業扶貧讓貧困群眾“換窮業”、“拔窮根”,易地搬遷讓貧困群眾“挪窮窩”,精準扶貧讓貧困群眾“摘窮帽”。一單單亮眼成績的背後是各級黨委政府和黃連河村2000多村民的同心協力付出的艱辛努力。截止2018年底,黃連河村已脫貧218戶864人,貧困發生率1.82%,黃連河村如期實現脫貧“摘帽”。脫貧攻堅正在全國各地貧困山鄉奮力書寫讓群眾滿意、讓人民幸福的答卷。

春華秋實。秋天,是收穫的季節,那些沉甸甸、金燦燦的累累碩果是對辛勤耕耘的農民苦盡甘來的回報。烤煙地裡菸農金葉子裡話豐年,土豆田裡長出了“金蛋蛋”;蘿蔔豐收堆如山,深山釀蜜日子甜,野菌香飄千里外;繡女巧針穿金線,傳承非遺促增收。合作社裡傳歌聲:依多麻尼依柱蘇,卓灑麻尼共產黨。(漢語意思為:吃水不忘挖井人,幸福不忘共產黨!)

喜事連連幸福來

2018年9月30日,黃連河村石洞河26戶建檔立卡貧困戶統一喬遷傈僳族新居,石洞河小組全體村民歡聚在松樹包包頭,用原生態傈僳語高聲齊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深深表達了傈僳村民感黨恩的情意。歌聲響徹山谷,回聲嘹亮。

2018年10月20日,黃連河村傈僳族群眾舞蹈隊代表龍陵縣文化和旅遊局參加全國廣場舞展演活動(雲南省集中展演),深受全國各地觀眾紛紛點贊。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2019年5月13日,雲南電視臺都市頻道《大口馬牙》欄目走進平達鄉黃連河村進行節目錄制,拍攝了傈僳族非遺文化傳統體育競技“嘟噠噠”的製作和玩法,採訪了當地獨具特色的傳統樂器“薩片麻姑”製作及演奏的代表性傳承人餘宗富夫婦,欄目組以獨特的視角,把黃連河村非遺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

2019年5月19日至25日,CCTV-7《鄉土》欄目攝製組再次走進平達黃連河村,先後深入傈僳族服飾技藝傳承人餘招娣家中、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進行了歷時一週的《老藝新生》專題片的拍攝。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2019年6月21日,平達鄉黃連河傈僳族刺繡工藝代表團應邀參加由CCTV—7鄉土欄目親臨平達攝製的專題系列片《老藝新生》開播儀式。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從相距2300多公里的邊陲山村,第一次真正走進CCTV-7鄉土欄目。

2019年6月28日,中國非遺研究院副院長李勇剛代表斯易文化發展(上海)有限公司與龍陵縣黃連河民族服飾專業合作社簽訂了合作框架協議,標誌著“公司+合作社+非遺+就業”的模式正式啟動。

2019年7月10日,系列專題片《老藝新生·黃連河傈僳族服飾》在CCTV-7鄉土欄目正式開播,再次引發社會各界關注。

平達:黃連河蝶變“黃金河

2019年7月30日,上海華東師大林峰師生一行到黃連河調研傈僳族非遺文化。

黃連河,從一個隱藏在深山老林中“被人遺忘的角落”,到如今的聲名遠揚,再成為倍受世人青睞的傈僳族文化“博物館”,吸引著眾多外界人士紛沓而至。脫貧攻堅在這裡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曾經苦不堪言的黃連河正在蝶變成百姓安居樂業能致富的“黃金河”。

每天5票,一起為龍陵的旅遊景區打call!

投稿郵箱丨[email protected]

本期作者丨王佳鳳

本期編輯丨賀 彬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