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儘管已經稱王,可是,當時在李自成的角度看來,晚明、滿族和張獻忠的軍事力量對他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統一關內、君臨天下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李自成沒有直接表明這樣的態度,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這一想法。

進京之後,李自成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加強防禦功能,也不是繼續討伐明軍以絕後患。因為,他知道想要徹底打敗明朝統治者,是非常困難的挑戰,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了將大量金銀珠寶運走,並沒有想過應該如何鞏固政權、強化農民軍、守住北京城等等。

而後來,李自成的一番話也確實洩露了天機。

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在北京城立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這也是為什麼他匆匆舉行了登位儀式之後,就立馬撤出北京的主要原因。在李自成看來,回到陝西裂土為王的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資本跟崇禎帝議和,因為,當時他的議和條款中就要求“西北一帶,敕命封王”,甚至,還表示“願為朝廷內遏群賊”。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儘管已經稱王,可是,當時在李自成的角度看來,晚明、滿族和張獻忠的軍事力量對他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統一關內、君臨天下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李自成沒有直接表明這樣的態度,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這一想法。

進京之後,李自成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加強防禦功能,也不是繼續討伐明軍以絕後患。因為,他知道想要徹底打敗明朝統治者,是非常困難的挑戰,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了將大量金銀珠寶運走,並沒有想過應該如何鞏固政權、強化農民軍、守住北京城等等。

而後來,李自成的一番話也確實洩露了天機。

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在北京城立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這也是為什麼他匆匆舉行了登位儀式之後,就立馬撤出北京的主要原因。在李自成看來,回到陝西裂土為王的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資本跟崇禎帝議和,因為,當時他的議和條款中就要求“西北一帶,敕命封王”,甚至,還表示“願為朝廷內遏群賊”。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各方力量的聯合絞殺讓大順政權迅速失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西北軍,都有可能會將槍口調轉對準農民軍,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從劉邦到朱元璋,都是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曾經派遣特使杜勳前往議和,希望能跟崇禎皇帝朱由檢定立和議。

但是,通過史學界關於明末農民戰爭的研究記載來看,並沒有針對這件事的詳細介紹,可能,當時的學者是懷疑這一點是歷史記載的失實,也有可能是故意抹黑農民革命領袖。而且,通過很多文字記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記錄者也無法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所以,文中才會採用了大量的“或謂”、“或雲”一類的詞語。

所以說,李自成跟崇禎帝之間究竟有沒有議和,這一說法確實有待商榷。而這其中,太監杜勳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舉動很有可能會暴露當時的事實,究竟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認真探索之後才能清楚。不過,在這之前還有一點需要做出特殊的說明:明清之際或者以後的史學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同情崇禎帝的遭遇,礙於正統主義的侷限,每逢寫到關鍵時刻,都有可能會因為個人感情色彩的變化而偏袒崇禎帝。

所以,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一下。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儘管已經稱王,可是,當時在李自成的角度看來,晚明、滿族和張獻忠的軍事力量對他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統一關內、君臨天下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李自成沒有直接表明這樣的態度,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這一想法。

進京之後,李自成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加強防禦功能,也不是繼續討伐明軍以絕後患。因為,他知道想要徹底打敗明朝統治者,是非常困難的挑戰,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了將大量金銀珠寶運走,並沒有想過應該如何鞏固政權、強化農民軍、守住北京城等等。

而後來,李自成的一番話也確實洩露了天機。

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在北京城立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這也是為什麼他匆匆舉行了登位儀式之後,就立馬撤出北京的主要原因。在李自成看來,回到陝西裂土為王的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資本跟崇禎帝議和,因為,當時他的議和條款中就要求“西北一帶,敕命封王”,甚至,還表示“願為朝廷內遏群賊”。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各方力量的聯合絞殺讓大順政權迅速失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西北軍,都有可能會將槍口調轉對準農民軍,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從劉邦到朱元璋,都是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曾經派遣特使杜勳前往議和,希望能跟崇禎皇帝朱由檢定立和議。

但是,通過史學界關於明末農民戰爭的研究記載來看,並沒有針對這件事的詳細介紹,可能,當時的學者是懷疑這一點是歷史記載的失實,也有可能是故意抹黑農民革命領袖。而且,通過很多文字記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記錄者也無法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所以,文中才會採用了大量的“或謂”、“或雲”一類的詞語。

所以說,李自成跟崇禎帝之間究竟有沒有議和,這一說法確實有待商榷。而這其中,太監杜勳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舉動很有可能會暴露當時的事實,究竟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認真探索之後才能清楚。不過,在這之前還有一點需要做出特殊的說明:明清之際或者以後的史學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同情崇禎帝的遭遇,礙於正統主義的侷限,每逢寫到關鍵時刻,都有可能會因為個人感情色彩的變化而偏袒崇禎帝。

所以,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一下。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根據吳偉業的記載來看,文中直言:“當時,杜勳射書城上,入城有所講,見上面陳之。”但是,這裡面加入了吳偉業的一些個人感情,他將杜勳單槍匹馬入城的行為寫成了個人行動。其實,這樣的說法完全經不起推敲。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杜勳的身份來說起了。

杜勳曾經是崇禎帝的心腹太監,如果,不是受李自成的許可,他不過是一個降官而已,怎麼可能會擅自作出這樣的行為,怎麼敢射書城上,還在那裡大呼小叫?不過,這一舉動還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攻入北京城,所靠的並不僅僅是蠻力,也不是單純的莽夫之勇,而他也很善工心計,絕對不僅僅是武將那麼簡單。

攻入北京城之前,他先拉攏杜勳避免戰爭,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絕對不是一個魯莽武夫能做出來的事情,看來,李自成還是非常有信仰和思想的人。除此之外,吳偉業的介紹中,還有一點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那就是:杜勳既然已經登城,想要跟崇禎帝入宮對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畢竟,滿朝文武都已經失去中心,自顧不暇,根本顧不得阻攔杜勳。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儘管已經稱王,可是,當時在李自成的角度看來,晚明、滿族和張獻忠的軍事力量對他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統一關內、君臨天下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李自成沒有直接表明這樣的態度,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這一想法。

進京之後,李自成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加強防禦功能,也不是繼續討伐明軍以絕後患。因為,他知道想要徹底打敗明朝統治者,是非常困難的挑戰,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了將大量金銀珠寶運走,並沒有想過應該如何鞏固政權、強化農民軍、守住北京城等等。

而後來,李自成的一番話也確實洩露了天機。

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在北京城立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這也是為什麼他匆匆舉行了登位儀式之後,就立馬撤出北京的主要原因。在李自成看來,回到陝西裂土為王的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資本跟崇禎帝議和,因為,當時他的議和條款中就要求“西北一帶,敕命封王”,甚至,還表示“願為朝廷內遏群賊”。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各方力量的聯合絞殺讓大順政權迅速失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西北軍,都有可能會將槍口調轉對準農民軍,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從劉邦到朱元璋,都是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曾經派遣特使杜勳前往議和,希望能跟崇禎皇帝朱由檢定立和議。

但是,通過史學界關於明末農民戰爭的研究記載來看,並沒有針對這件事的詳細介紹,可能,當時的學者是懷疑這一點是歷史記載的失實,也有可能是故意抹黑農民革命領袖。而且,通過很多文字記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記錄者也無法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所以,文中才會採用了大量的“或謂”、“或雲”一類的詞語。

所以說,李自成跟崇禎帝之間究竟有沒有議和,這一說法確實有待商榷。而這其中,太監杜勳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舉動很有可能會暴露當時的事實,究竟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認真探索之後才能清楚。不過,在這之前還有一點需要做出特殊的說明:明清之際或者以後的史學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同情崇禎帝的遭遇,礙於正統主義的侷限,每逢寫到關鍵時刻,都有可能會因為個人感情色彩的變化而偏袒崇禎帝。

所以,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一下。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根據吳偉業的記載來看,文中直言:“當時,杜勳射書城上,入城有所講,見上面陳之。”但是,這裡面加入了吳偉業的一些個人感情,他將杜勳單槍匹馬入城的行為寫成了個人行動。其實,這樣的說法完全經不起推敲。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杜勳的身份來說起了。

杜勳曾經是崇禎帝的心腹太監,如果,不是受李自成的許可,他不過是一個降官而已,怎麼可能會擅自作出這樣的行為,怎麼敢射書城上,還在那裡大呼小叫?不過,這一舉動還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攻入北京城,所靠的並不僅僅是蠻力,也不是單純的莽夫之勇,而他也很善工心計,絕對不僅僅是武將那麼簡單。

攻入北京城之前,他先拉攏杜勳避免戰爭,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絕對不是一個魯莽武夫能做出來的事情,看來,李自成還是非常有信仰和思想的人。除此之外,吳偉業的介紹中,還有一點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那就是:杜勳既然已經登城,想要跟崇禎帝入宮對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畢竟,滿朝文武都已經失去中心,自顧不暇,根本顧不得阻攔杜勳。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可是,吳偉業並沒有繼續介紹下去,讓杜勳登城之後的行為成了一個無尾懸案。至於農民軍攻陷外城的事實,被他構造成杜勳一人瓦解明軍的結果,確實有些無稽之談。不過,談遷關於這件事的記載就比吳偉業詳細多了。因為,從他的記錄中可以看出,當時,杜勳確實進宮了,而且,還面見了崇禎帝,不過,關於兩個人見面之後的談話內容,卻沒有過於詳細介紹。

這其中,談遷只是用10個字:“盛稱賊勢,皇上可自為計”。但是,如果仔細推敲的話,這10個字也太過簡單了些,假如,杜勳進宮面見崇禎帝,只不過是說了這樣一句話,李自成根本就沒必要派他冒險。最關鍵的一點是,當初李自成跟崇禎帝可是對立面,就算是讓人帶話,也絕對不可能用“可自為計”這樣的文字,這不是在提醒崇禎帝:一定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嗎?

再者說來,就算杜勳的確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但是,為什麼關於崇禎帝的後續反應,文中卻沒有隻字介紹?看來,談遷的記錄也不全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敘述事實,依然讓這件事變成了斷尾蜻蜓,不知後續發展如何。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儘管已經稱王,可是,當時在李自成的角度看來,晚明、滿族和張獻忠的軍事力量對他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統一關內、君臨天下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李自成沒有直接表明這樣的態度,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這一想法。

進京之後,李自成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加強防禦功能,也不是繼續討伐明軍以絕後患。因為,他知道想要徹底打敗明朝統治者,是非常困難的挑戰,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了將大量金銀珠寶運走,並沒有想過應該如何鞏固政權、強化農民軍、守住北京城等等。

而後來,李自成的一番話也確實洩露了天機。

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在北京城立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這也是為什麼他匆匆舉行了登位儀式之後,就立馬撤出北京的主要原因。在李自成看來,回到陝西裂土為王的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資本跟崇禎帝議和,因為,當時他的議和條款中就要求“西北一帶,敕命封王”,甚至,還表示“願為朝廷內遏群賊”。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各方力量的聯合絞殺讓大順政權迅速失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西北軍,都有可能會將槍口調轉對準農民軍,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從劉邦到朱元璋,都是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曾經派遣特使杜勳前往議和,希望能跟崇禎皇帝朱由檢定立和議。

但是,通過史學界關於明末農民戰爭的研究記載來看,並沒有針對這件事的詳細介紹,可能,當時的學者是懷疑這一點是歷史記載的失實,也有可能是故意抹黑農民革命領袖。而且,通過很多文字記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記錄者也無法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所以,文中才會採用了大量的“或謂”、“或雲”一類的詞語。

所以說,李自成跟崇禎帝之間究竟有沒有議和,這一說法確實有待商榷。而這其中,太監杜勳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舉動很有可能會暴露當時的事實,究竟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認真探索之後才能清楚。不過,在這之前還有一點需要做出特殊的說明:明清之際或者以後的史學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同情崇禎帝的遭遇,礙於正統主義的侷限,每逢寫到關鍵時刻,都有可能會因為個人感情色彩的變化而偏袒崇禎帝。

所以,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一下。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根據吳偉業的記載來看,文中直言:“當時,杜勳射書城上,入城有所講,見上面陳之。”但是,這裡面加入了吳偉業的一些個人感情,他將杜勳單槍匹馬入城的行為寫成了個人行動。其實,這樣的說法完全經不起推敲。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杜勳的身份來說起了。

杜勳曾經是崇禎帝的心腹太監,如果,不是受李自成的許可,他不過是一個降官而已,怎麼可能會擅自作出這樣的行為,怎麼敢射書城上,還在那裡大呼小叫?不過,這一舉動還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攻入北京城,所靠的並不僅僅是蠻力,也不是單純的莽夫之勇,而他也很善工心計,絕對不僅僅是武將那麼簡單。

攻入北京城之前,他先拉攏杜勳避免戰爭,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絕對不是一個魯莽武夫能做出來的事情,看來,李自成還是非常有信仰和思想的人。除此之外,吳偉業的介紹中,還有一點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那就是:杜勳既然已經登城,想要跟崇禎帝入宮對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畢竟,滿朝文武都已經失去中心,自顧不暇,根本顧不得阻攔杜勳。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可是,吳偉業並沒有繼續介紹下去,讓杜勳登城之後的行為成了一個無尾懸案。至於農民軍攻陷外城的事實,被他構造成杜勳一人瓦解明軍的結果,確實有些無稽之談。不過,談遷關於這件事的記載就比吳偉業詳細多了。因為,從他的記錄中可以看出,當時,杜勳確實進宮了,而且,還面見了崇禎帝,不過,關於兩個人見面之後的談話內容,卻沒有過於詳細介紹。

這其中,談遷只是用10個字:“盛稱賊勢,皇上可自為計”。但是,如果仔細推敲的話,這10個字也太過簡單了些,假如,杜勳進宮面見崇禎帝,只不過是說了這樣一句話,李自成根本就沒必要派他冒險。最關鍵的一點是,當初李自成跟崇禎帝可是對立面,就算是讓人帶話,也絕對不可能用“可自為計”這樣的文字,這不是在提醒崇禎帝:一定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嗎?

再者說來,就算杜勳的確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但是,為什麼關於崇禎帝的後續反應,文中卻沒有隻字介紹?看來,談遷的記錄也不全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敘述事實,依然讓這件事變成了斷尾蜻蜓,不知後續發展如何。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之後,到了計六奇的記錄中,杜勳和崇禎帝的面談內容總算是有了一些苗頭。

但是,在這份記錄中,計六奇寫錯了人名,原本前來議和的是杜勳,可是,文中卻寫成了杜之秩,確實有些荒謬了。不過,有一點還是非常值得看的,畢竟,從計六奇的記錄中,可以看出一些杜勳和崇禎帝的談判內容,雖然,介紹的並不是特別全面,但是,能夠觸及到一些主要問題,這也足以證明李自成確實有過議和的想法。

在文中,用“義割西北一帶,並犒軍銀百萬兩”清楚的表達了李自成的目的,他希望能夠在西北一帶稱王,而且,可以獲得百萬兩來犒勞軍隊,所以,才會委託杜勳前去表明態度。至此,杜勳面見崇禎的談話內容,才算是露出了一些苗頭。

但是,有一處記錄依然漏洞百出,根據文中的介紹來說,崇禎帝關於這些議和內容一概不知,因為,無人“敢聞於上”,也就是說:沒有人敢向崇禎帝稟報這件事。所以說,這樣的介紹和敘述也太過荒謬了些,根本經不起一絲一毫的細想和推敲。

好在,他關於議和內容還提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也算是客觀的記錄了事實。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儘管已經稱王,可是,當時在李自成的角度看來,晚明、滿族和張獻忠的軍事力量對他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統一關內、君臨天下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李自成沒有直接表明這樣的態度,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這一想法。

進京之後,李自成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加強防禦功能,也不是繼續討伐明軍以絕後患。因為,他知道想要徹底打敗明朝統治者,是非常困難的挑戰,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了將大量金銀珠寶運走,並沒有想過應該如何鞏固政權、強化農民軍、守住北京城等等。

而後來,李自成的一番話也確實洩露了天機。

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在北京城立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這也是為什麼他匆匆舉行了登位儀式之後,就立馬撤出北京的主要原因。在李自成看來,回到陝西裂土為王的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資本跟崇禎帝議和,因為,當時他的議和條款中就要求“西北一帶,敕命封王”,甚至,還表示“願為朝廷內遏群賊”。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各方力量的聯合絞殺讓大順政權迅速失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西北軍,都有可能會將槍口調轉對準農民軍,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從劉邦到朱元璋,都是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曾經派遣特使杜勳前往議和,希望能跟崇禎皇帝朱由檢定立和議。

但是,通過史學界關於明末農民戰爭的研究記載來看,並沒有針對這件事的詳細介紹,可能,當時的學者是懷疑這一點是歷史記載的失實,也有可能是故意抹黑農民革命領袖。而且,通過很多文字記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記錄者也無法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所以,文中才會採用了大量的“或謂”、“或雲”一類的詞語。

所以說,李自成跟崇禎帝之間究竟有沒有議和,這一說法確實有待商榷。而這其中,太監杜勳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舉動很有可能會暴露當時的事實,究竟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認真探索之後才能清楚。不過,在這之前還有一點需要做出特殊的說明:明清之際或者以後的史學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同情崇禎帝的遭遇,礙於正統主義的侷限,每逢寫到關鍵時刻,都有可能會因為個人感情色彩的變化而偏袒崇禎帝。

所以,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一下。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根據吳偉業的記載來看,文中直言:“當時,杜勳射書城上,入城有所講,見上面陳之。”但是,這裡面加入了吳偉業的一些個人感情,他將杜勳單槍匹馬入城的行為寫成了個人行動。其實,這樣的說法完全經不起推敲。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杜勳的身份來說起了。

杜勳曾經是崇禎帝的心腹太監,如果,不是受李自成的許可,他不過是一個降官而已,怎麼可能會擅自作出這樣的行為,怎麼敢射書城上,還在那裡大呼小叫?不過,這一舉動還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攻入北京城,所靠的並不僅僅是蠻力,也不是單純的莽夫之勇,而他也很善工心計,絕對不僅僅是武將那麼簡單。

攻入北京城之前,他先拉攏杜勳避免戰爭,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絕對不是一個魯莽武夫能做出來的事情,看來,李自成還是非常有信仰和思想的人。除此之外,吳偉業的介紹中,還有一點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那就是:杜勳既然已經登城,想要跟崇禎帝入宮對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畢竟,滿朝文武都已經失去中心,自顧不暇,根本顧不得阻攔杜勳。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可是,吳偉業並沒有繼續介紹下去,讓杜勳登城之後的行為成了一個無尾懸案。至於農民軍攻陷外城的事實,被他構造成杜勳一人瓦解明軍的結果,確實有些無稽之談。不過,談遷關於這件事的記載就比吳偉業詳細多了。因為,從他的記錄中可以看出,當時,杜勳確實進宮了,而且,還面見了崇禎帝,不過,關於兩個人見面之後的談話內容,卻沒有過於詳細介紹。

這其中,談遷只是用10個字:“盛稱賊勢,皇上可自為計”。但是,如果仔細推敲的話,這10個字也太過簡單了些,假如,杜勳進宮面見崇禎帝,只不過是說了這樣一句話,李自成根本就沒必要派他冒險。最關鍵的一點是,當初李自成跟崇禎帝可是對立面,就算是讓人帶話,也絕對不可能用“可自為計”這樣的文字,這不是在提醒崇禎帝:一定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嗎?

再者說來,就算杜勳的確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但是,為什麼關於崇禎帝的後續反應,文中卻沒有隻字介紹?看來,談遷的記錄也不全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敘述事實,依然讓這件事變成了斷尾蜻蜓,不知後續發展如何。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之後,到了計六奇的記錄中,杜勳和崇禎帝的面談內容總算是有了一些苗頭。

但是,在這份記錄中,計六奇寫錯了人名,原本前來議和的是杜勳,可是,文中卻寫成了杜之秩,確實有些荒謬了。不過,有一點還是非常值得看的,畢竟,從計六奇的記錄中,可以看出一些杜勳和崇禎帝的談判內容,雖然,介紹的並不是特別全面,但是,能夠觸及到一些主要問題,這也足以證明李自成確實有過議和的想法。

在文中,用“義割西北一帶,並犒軍銀百萬兩”清楚的表達了李自成的目的,他希望能夠在西北一帶稱王,而且,可以獲得百萬兩來犒勞軍隊,所以,才會委託杜勳前去表明態度。至此,杜勳面見崇禎的談話內容,才算是露出了一些苗頭。

但是,有一處記錄依然漏洞百出,根據文中的介紹來說,崇禎帝關於這些議和內容一概不知,因為,無人“敢聞於上”,也就是說:沒有人敢向崇禎帝稟報這件事。所以說,這樣的介紹和敘述也太過荒謬了些,根本經不起一絲一毫的細想和推敲。

好在,他關於議和內容還提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也算是客觀的記錄了事實。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在谷應泰的介紹中,這件事又出現了不同的版本,除了記錄杜勳見到崇禎帝的事情之外,文中還提到了另一個人申芝秀,這是在以前的記錄中沒有出現的事情。不過,就這樣將杜勳的舉動分一半到申芝秀的頭上卻是毫無根據的,所以,這樣的記載也應該是憑藉個人的揣測和感受來記錄的,再加上,他對李自成的議和內容閉口不談,難免會引來更多的猜疑。

簡簡單單的“備述賊犯上不道語”幾個字,就一筆帶過這次議和也確實太簡單了些。即便如此,谷應泰依然肯定了一個事實,李自成派遣的使者肯定是見到了崇禎帝,而且,也確實當面表達了李自成一方的觀點和主張。從這個方面來說,這一記錄總算是披露了部分歷史真相。但是,所謂的“上怒叱之”,不過是個人情緒化的用語而已,這些字都是用來美化崇禎,想要吹捧他的個人氣節而已。

李自成能夠成為農民革命史中不可取代的存在,在歷史上留下了色彩濃重的一筆,這就足以證明:他本人所具備的領導能力足夠強悍,歷經10餘年的戰火連天,李自成從陝北起義一路推翻明朝統治,其所向披靡令人震撼。

之所以最終沒有守住勝利的果實,主要是因為:

李自成在推翻了明朝統治之後,雖然,本人嚴格約束自己,生活儉樸,作風正派,但是,他的部下卻貪圖享樂,很快腐化墮落。而且,李自成並沒有想過如何鞏固中心政權,如何規劃應對周圍的各大勢力,更是缺乏了一些未雨綢繆的先見。

"

戰亂紛爭之時,也是群雄逐鹿之際。明朝末年的起義軍有很多,面對這樣的亂世,各地起義軍紛紛揭竿而起,在這其中,李自成應該算是影響力最大的一個。

因為,他是第一個攻入京城,而且,還有能力自立為王的人。不過,這樣的光環並沒有維持很長時間,清軍入關之後,李自成被滅,稱王的日子正式結束。明明有實力成為第一個攻入京城的人,那麼,為什麼最終卻失敗了呢?李自成的敗因究竟在哪?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儘管已經稱王,可是,當時在李自成的角度看來,晚明、滿族和張獻忠的軍事力量對他來說都是很大的威脅,想靠一個人的力量完成統一關內、君臨天下的目標,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雖然,李自成沒有直接表明這樣的態度,但是,他的所作所為足以證明這一想法。

進京之後,李自成首先要做的並不是加強防禦功能,也不是繼續討伐明軍以絕後患。因為,他知道想要徹底打敗明朝統治者,是非常困難的挑戰,所以,他才會在第一時間選擇了將大量金銀珠寶運走,並沒有想過應該如何鞏固政權、強化農民軍、守住北京城等等。

而後來,李自成的一番話也確實洩露了天機。

因為,他一開始就沒有想過要在北京城立足,而是要回到自己的家鄉陝西,這也是為什麼他匆匆舉行了登位儀式之後,就立馬撤出北京的主要原因。在李自成看來,回到陝西裂土為王的待遇可能會更好一些,而且,也有了一定的資本跟崇禎帝議和,因為,當時他的議和條款中就要求“西北一帶,敕命封王”,甚至,還表示“願為朝廷內遏群賊”。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如果,當初不是因為各方力量的聯合絞殺讓大順政權迅速失敗,不管是李自成,還是西北軍,都有可能會將槍口調轉對準農民軍,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例子太多了,從劉邦到朱元璋,都是很好的說明這個問題。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曾經派遣特使杜勳前往議和,希望能跟崇禎皇帝朱由檢定立和議。

但是,通過史學界關於明末農民戰爭的研究記載來看,並沒有針對這件事的詳細介紹,可能,當時的學者是懷疑這一點是歷史記載的失實,也有可能是故意抹黑農民革命領袖。而且,通過很多文字記載也可以看出:當時的記錄者也無法確定這件事的真實性,所以,文中才會採用了大量的“或謂”、“或雲”一類的詞語。

所以說,李自成跟崇禎帝之間究竟有沒有議和,這一說法確實有待商榷。而這其中,太監杜勳就成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他的舉動很有可能會暴露當時的事實,究竟實際情況如何,還需要認真探索之後才能清楚。不過,在這之前還有一點需要做出特殊的說明:明清之際或者以後的史學家,有很大一部分人都會同情崇禎帝的遭遇,礙於正統主義的侷限,每逢寫到關鍵時刻,都有可能會因為個人感情色彩的變化而偏袒崇禎帝。

所以,究竟真相如何,還需要站在理性的角度分析一下。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根據吳偉業的記載來看,文中直言:“當時,杜勳射書城上,入城有所講,見上面陳之。”但是,這裡面加入了吳偉業的一些個人感情,他將杜勳單槍匹馬入城的行為寫成了個人行動。其實,這樣的說法完全經不起推敲。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要從杜勳的身份來說起了。

杜勳曾經是崇禎帝的心腹太監,如果,不是受李自成的許可,他不過是一個降官而已,怎麼可能會擅自作出這樣的行為,怎麼敢射書城上,還在那裡大呼小叫?不過,這一舉動還從側面驗證了一個事實,李自成之所以能夠攻入北京城,所靠的並不僅僅是蠻力,也不是單純的莽夫之勇,而他也很善工心計,絕對不僅僅是武將那麼簡單。

攻入北京城之前,他先拉攏杜勳避免戰爭,想要不戰而屈人之兵。這絕對不是一個魯莽武夫能做出來的事情,看來,李自成還是非常有信仰和思想的人。除此之外,吳偉業的介紹中,還有一點也是經不起推敲的,那就是:杜勳既然已經登城,想要跟崇禎帝入宮對話,是非常容易的事情,畢竟,滿朝文武都已經失去中心,自顧不暇,根本顧不得阻攔杜勳。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可是,吳偉業並沒有繼續介紹下去,讓杜勳登城之後的行為成了一個無尾懸案。至於農民軍攻陷外城的事實,被他構造成杜勳一人瓦解明軍的結果,確實有些無稽之談。不過,談遷關於這件事的記載就比吳偉業詳細多了。因為,從他的記錄中可以看出,當時,杜勳確實進宮了,而且,還面見了崇禎帝,不過,關於兩個人見面之後的談話內容,卻沒有過於詳細介紹。

這其中,談遷只是用10個字:“盛稱賊勢,皇上可自為計”。但是,如果仔細推敲的話,這10個字也太過簡單了些,假如,杜勳進宮面見崇禎帝,只不過是說了這樣一句話,李自成根本就沒必要派他冒險。最關鍵的一點是,當初李自成跟崇禎帝可是對立面,就算是讓人帶話,也絕對不可能用“可自為計”這樣的文字,這不是在提醒崇禎帝:一定要做好萬全的準備嗎?

再者說來,就算杜勳的確是說了這樣一句話,但是,為什麼關於崇禎帝的後續反應,文中卻沒有隻字介紹?看來,談遷的記錄也不全是站在客觀的角度上敘述事實,依然讓這件事變成了斷尾蜻蜓,不知後續發展如何。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之後,到了計六奇的記錄中,杜勳和崇禎帝的面談內容總算是有了一些苗頭。

但是,在這份記錄中,計六奇寫錯了人名,原本前來議和的是杜勳,可是,文中卻寫成了杜之秩,確實有些荒謬了。不過,有一點還是非常值得看的,畢竟,從計六奇的記錄中,可以看出一些杜勳和崇禎帝的談判內容,雖然,介紹的並不是特別全面,但是,能夠觸及到一些主要問題,這也足以證明李自成確實有過議和的想法。

在文中,用“義割西北一帶,並犒軍銀百萬兩”清楚的表達了李自成的目的,他希望能夠在西北一帶稱王,而且,可以獲得百萬兩來犒勞軍隊,所以,才會委託杜勳前去表明態度。至此,杜勳面見崇禎的談話內容,才算是露出了一些苗頭。

但是,有一處記錄依然漏洞百出,根據文中的介紹來說,崇禎帝關於這些議和內容一概不知,因為,無人“敢聞於上”,也就是說:沒有人敢向崇禎帝稟報這件事。所以說,這樣的介紹和敘述也太過荒謬了些,根本經不起一絲一毫的細想和推敲。

好在,他關於議和內容還提及了一些有用的信息,也算是客觀的記錄了事實。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在谷應泰的介紹中,這件事又出現了不同的版本,除了記錄杜勳見到崇禎帝的事情之外,文中還提到了另一個人申芝秀,這是在以前的記錄中沒有出現的事情。不過,就這樣將杜勳的舉動分一半到申芝秀的頭上卻是毫無根據的,所以,這樣的記載也應該是憑藉個人的揣測和感受來記錄的,再加上,他對李自成的議和內容閉口不談,難免會引來更多的猜疑。

簡簡單單的“備述賊犯上不道語”幾個字,就一筆帶過這次議和也確實太簡單了些。即便如此,谷應泰依然肯定了一個事實,李自成派遣的使者肯定是見到了崇禎帝,而且,也確實當面表達了李自成一方的觀點和主張。從這個方面來說,這一記錄總算是披露了部分歷史真相。但是,所謂的“上怒叱之”,不過是個人情緒化的用語而已,這些字都是用來美化崇禎,想要吹捧他的個人氣節而已。

李自成能夠成為農民革命史中不可取代的存在,在歷史上留下了色彩濃重的一筆,這就足以證明:他本人所具備的領導能力足夠強悍,歷經10餘年的戰火連天,李自成從陝北起義一路推翻明朝統治,其所向披靡令人震撼。

之所以最終沒有守住勝利的果實,主要是因為:

李自成在推翻了明朝統治之後,雖然,本人嚴格約束自己,生活儉樸,作風正派,但是,他的部下卻貪圖享樂,很快腐化墮落。而且,李自成並沒有想過如何鞏固中心政權,如何規劃應對周圍的各大勢力,更是缺乏了一些未雨綢繆的先見。

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前,曾派人與崇禎皇帝議和,結果一語洩露了天機

內部腐敗不堪,引起了民眾的反感,逐漸失去人心;中心力量也開始慢慢分裂,政權得不到有效的鞏固;而且,李自成沒有做到禮賢下士、招攬人才定立治國方案,就連當時的戰爭形勢也沒有了解清楚;再加上,吳三桂和清兵兩股勢力的猛烈打擊,李自成自然也就敗多勝少了。

短短的三個月就攻下了黃河領域,軍隊所向披靡戰無不勝,到後來民心盡失,完全失去了底層百姓的支持,這一變化足以證明清軍入關也算是大勢所趨。歷經多次大敗之後,李自成最終死在了湖北通城,一代梟雄的歷史止步於此。

所以,李自成既有中國農民典型的吃苦耐勞,有創造力等優點,也有農民意識,小富即安,目光短淺的缺點。前者導致他成功,後者導致他成功之後迅速敗亡。清軍入關之後,又開闢了另一片天地,建立了全新的王朝,加速了平定戰亂的腳步,很快就穩定了政權。

參考資料:

【張廷玉《明史》、《明季甲乙兩年匯略》、《綏寇紀略》、《見聞隨筆》、《罪惟錄》】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