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

導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障國家邊界安寧,就效仿漢朝的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鎮守地方。本以為這是一個萬全之策,但沒想到西漢的“七王之亂”會在明朝上演,只不過這次是一個藩王。如果要找一個對事情負主要責任的人,卻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好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疑心病很重,在朝廷他抱著懷疑百官的態度,設置了錦衣衛;在地方軍事上又抱著懷疑所有武將的態度,把自己二十四的兒子分封在了全國各地,代替武將鎮守地方。自從漢晉以來,大一統王朝都對藩王權利有著諸多限制,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不得掌管軍隊,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他誰都信不過,卻非常信任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在洪武三年分封了秦、晉、燕、吳、楚等十個藩王,待得這些王爺長大成人後,就前往封地就藩。

"

導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障國家邊界安寧,就效仿漢朝的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鎮守地方。本以為這是一個萬全之策,但沒想到西漢的“七王之亂”會在明朝上演,只不過這次是一個藩王。如果要找一個對事情負主要責任的人,卻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好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疑心病很重,在朝廷他抱著懷疑百官的態度,設置了錦衣衛;在地方軍事上又抱著懷疑所有武將的態度,把自己二十四的兒子分封在了全國各地,代替武將鎮守地方。自從漢晉以來,大一統王朝都對藩王權利有著諸多限制,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不得掌管軍隊,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他誰都信不過,卻非常信任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在洪武三年分封了秦、晉、燕、吳、楚等十個藩王,待得這些王爺長大成人後,就前往封地就藩。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明初藩王分封圖

在這些藩王中,有實力的就屬鎮守北邊的九個藩王,其中以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最大。因為他們鎮守的都是險要地方,故而手中的王府衛隊數量要遠遠多於其他內地藩王。不過朱元璋本人也意識到,藩王勢力過大並不是好事,雖然自己現在能鎮得住他們,但是繼任的皇帝就難說了。於是他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把土地分給你們(王爺)並不是把土地所有權給你們;給你們爵位但是你們沒有治理百姓的權力;你們食朝廷俸祿但是不能處理地方的政務。這樣就形成了藩王雖然尊貴,享受王府衛隊護衛,但是卻干擾不了地方官員辦公。

就這樣,朱元璋認為:“朕無北顧憂矣。”但是朝廷的大臣卻不這樣認為,洪武九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說到:“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封地,恐日後尾大不掉。”並在奏疏中指出了昔日漢朝、晉朝皆因封王而導致內亂,希望朱元璋引以為戒。但是朱元璋卻不聽勸告,認為他是挑撥離間自己骨肉關係,而把葉伯巨關進大牢,後處死。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一勸告,日後竟成了現實。

"

導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障國家邊界安寧,就效仿漢朝的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鎮守地方。本以為這是一個萬全之策,但沒想到西漢的“七王之亂”會在明朝上演,只不過這次是一個藩王。如果要找一個對事情負主要責任的人,卻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好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疑心病很重,在朝廷他抱著懷疑百官的態度,設置了錦衣衛;在地方軍事上又抱著懷疑所有武將的態度,把自己二十四的兒子分封在了全國各地,代替武將鎮守地方。自從漢晉以來,大一統王朝都對藩王權利有著諸多限制,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不得掌管軍隊,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他誰都信不過,卻非常信任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在洪武三年分封了秦、晉、燕、吳、楚等十個藩王,待得這些王爺長大成人後,就前往封地就藩。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明初藩王分封圖

在這些藩王中,有實力的就屬鎮守北邊的九個藩王,其中以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最大。因為他們鎮守的都是險要地方,故而手中的王府衛隊數量要遠遠多於其他內地藩王。不過朱元璋本人也意識到,藩王勢力過大並不是好事,雖然自己現在能鎮得住他們,但是繼任的皇帝就難說了。於是他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把土地分給你們(王爺)並不是把土地所有權給你們;給你們爵位但是你們沒有治理百姓的權力;你們食朝廷俸祿但是不能處理地方的政務。這樣就形成了藩王雖然尊貴,享受王府衛隊護衛,但是卻干擾不了地方官員辦公。

就這樣,朱元璋認為:“朕無北顧憂矣。”但是朝廷的大臣卻不這樣認為,洪武九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說到:“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封地,恐日後尾大不掉。”並在奏疏中指出了昔日漢朝、晉朝皆因封王而導致內亂,希望朱元璋引以為戒。但是朱元璋卻不聽勸告,認為他是挑撥離間自己骨肉關係,而把葉伯巨關進大牢,後處死。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一勸告,日後竟成了現實。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燕王朱棣

但是這封奏疏還是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為了避免明朝出現漢晉之悲劇,就有意試探下皇位繼承人朱允炆的看法。有一次他對皇長孫朱允炆說到:“現在朝廷內憂外患我都替你解決了,將來你可以安心的接班了。”果真朱允炆上鉤了,他問道:“外敵入侵,有叔叔們抵禦;如果叔叔有異心,那我該怎麼辦呢?”雖然朱元璋是有備而來,但還是被這個問題問住了,他沒有回答,而是反問朱允炆會怎麼做。朱允炆認真的說到:“首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儘可能讓他們回心轉意,約束他們的逾規行為,如果不行就強制改封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只好發兵征討了。”朱元璋對此回答很是滿意,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朱允炆此話完全是敷衍之語。朱允炆之所以有第一句回答,就是想試探下朱元璋可不可以把藩王給撤銷掉,而朱元璋的一個反問,讓他措手不及,慌忙之下給出了第二句中看似完美的回答。

那麼朱允炆為何這麼想撤掉藩王呢?這就要說說他和朱棣的關係,史料記載朱允炆和這位燕王叔叔一向合不來,因為自己身為皇太孫,是未來皇帝的繼承人,但是朱棣卻對自己很不禮貌。比如有一次,朱元璋給朱允炆和朱棣二人同時出了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讓他們對出下聯,朱允炆對的很一般,他給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這就好比今天的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學渣們的回答只是表面意思,而“學霸”朱棣的下聯就很有水平,他對到日照龍鱗萬點金。對此朱元璋很是滿意,表揚了朱棣,但是朱棣明顯不謙虛,他轉過頭輕蔑的對朱允炆笑了笑,這就讓朱允炆很不高興了。朱允炆看來,雖然你是我叔叔,但是在皇家只有君臣之分,你今天輕蔑我,就保不定日後造我的反。

"

導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障國家邊界安寧,就效仿漢朝的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鎮守地方。本以為這是一個萬全之策,但沒想到西漢的“七王之亂”會在明朝上演,只不過這次是一個藩王。如果要找一個對事情負主要責任的人,卻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好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疑心病很重,在朝廷他抱著懷疑百官的態度,設置了錦衣衛;在地方軍事上又抱著懷疑所有武將的態度,把自己二十四的兒子分封在了全國各地,代替武將鎮守地方。自從漢晉以來,大一統王朝都對藩王權利有著諸多限制,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不得掌管軍隊,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他誰都信不過,卻非常信任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在洪武三年分封了秦、晉、燕、吳、楚等十個藩王,待得這些王爺長大成人後,就前往封地就藩。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明初藩王分封圖

在這些藩王中,有實力的就屬鎮守北邊的九個藩王,其中以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最大。因為他們鎮守的都是險要地方,故而手中的王府衛隊數量要遠遠多於其他內地藩王。不過朱元璋本人也意識到,藩王勢力過大並不是好事,雖然自己現在能鎮得住他們,但是繼任的皇帝就難說了。於是他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把土地分給你們(王爺)並不是把土地所有權給你們;給你們爵位但是你們沒有治理百姓的權力;你們食朝廷俸祿但是不能處理地方的政務。這樣就形成了藩王雖然尊貴,享受王府衛隊護衛,但是卻干擾不了地方官員辦公。

就這樣,朱元璋認為:“朕無北顧憂矣。”但是朝廷的大臣卻不這樣認為,洪武九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說到:“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封地,恐日後尾大不掉。”並在奏疏中指出了昔日漢朝、晉朝皆因封王而導致內亂,希望朱元璋引以為戒。但是朱元璋卻不聽勸告,認為他是挑撥離間自己骨肉關係,而把葉伯巨關進大牢,後處死。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一勸告,日後竟成了現實。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燕王朱棣

但是這封奏疏還是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為了避免明朝出現漢晉之悲劇,就有意試探下皇位繼承人朱允炆的看法。有一次他對皇長孫朱允炆說到:“現在朝廷內憂外患我都替你解決了,將來你可以安心的接班了。”果真朱允炆上鉤了,他問道:“外敵入侵,有叔叔們抵禦;如果叔叔有異心,那我該怎麼辦呢?”雖然朱元璋是有備而來,但還是被這個問題問住了,他沒有回答,而是反問朱允炆會怎麼做。朱允炆認真的說到:“首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儘可能讓他們回心轉意,約束他們的逾規行為,如果不行就強制改封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只好發兵征討了。”朱元璋對此回答很是滿意,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朱允炆此話完全是敷衍之語。朱允炆之所以有第一句回答,就是想試探下朱元璋可不可以把藩王給撤銷掉,而朱元璋的一個反問,讓他措手不及,慌忙之下給出了第二句中看似完美的回答。

那麼朱允炆為何這麼想撤掉藩王呢?這就要說說他和朱棣的關係,史料記載朱允炆和這位燕王叔叔一向合不來,因為自己身為皇太孫,是未來皇帝的繼承人,但是朱棣卻對自己很不禮貌。比如有一次,朱元璋給朱允炆和朱棣二人同時出了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讓他們對出下聯,朱允炆對的很一般,他給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這就好比今天的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學渣們的回答只是表面意思,而“學霸”朱棣的下聯就很有水平,他對到日照龍鱗萬點金。對此朱元璋很是滿意,表揚了朱棣,但是朱棣明顯不謙虛,他轉過頭輕蔑的對朱允炆笑了笑,這就讓朱允炆很不高興了。朱允炆看來,雖然你是我叔叔,但是在皇家只有君臣之分,你今天輕蔑我,就保不定日後造我的反。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建文帝朱允炆

另一次是朱允炆獨自一人行走在宮內,這時朱棣出現了,趁著四下無人,拍著朱允炆的後背說到:“不意兒乃有今日。”這句話在朱允炆聽來就是,我早就看你不爽了,今天你一個人在這裡,剛好方便我教訓教訓你。就在此時,朱元璋過來了,才避免了後面將要發生的不良事宜。

因為這兩件事,朱棣以及朱棣代表的藩王,在朱允炆眼中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他有一次在自己的寢宮對黃子澄說到:“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黃子澄開導他回覆說:“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最有又以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的事蹟,來鼓勵朱允炆。

"

導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障國家邊界安寧,就效仿漢朝的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鎮守地方。本以為這是一個萬全之策,但沒想到西漢的“七王之亂”會在明朝上演,只不過這次是一個藩王。如果要找一個對事情負主要責任的人,卻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好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疑心病很重,在朝廷他抱著懷疑百官的態度,設置了錦衣衛;在地方軍事上又抱著懷疑所有武將的態度,把自己二十四的兒子分封在了全國各地,代替武將鎮守地方。自從漢晉以來,大一統王朝都對藩王權利有著諸多限制,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不得掌管軍隊,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他誰都信不過,卻非常信任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在洪武三年分封了秦、晉、燕、吳、楚等十個藩王,待得這些王爺長大成人後,就前往封地就藩。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明初藩王分封圖

在這些藩王中,有實力的就屬鎮守北邊的九個藩王,其中以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最大。因為他們鎮守的都是險要地方,故而手中的王府衛隊數量要遠遠多於其他內地藩王。不過朱元璋本人也意識到,藩王勢力過大並不是好事,雖然自己現在能鎮得住他們,但是繼任的皇帝就難說了。於是他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把土地分給你們(王爺)並不是把土地所有權給你們;給你們爵位但是你們沒有治理百姓的權力;你們食朝廷俸祿但是不能處理地方的政務。這樣就形成了藩王雖然尊貴,享受王府衛隊護衛,但是卻干擾不了地方官員辦公。

就這樣,朱元璋認為:“朕無北顧憂矣。”但是朝廷的大臣卻不這樣認為,洪武九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說到:“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封地,恐日後尾大不掉。”並在奏疏中指出了昔日漢朝、晉朝皆因封王而導致內亂,希望朱元璋引以為戒。但是朱元璋卻不聽勸告,認為他是挑撥離間自己骨肉關係,而把葉伯巨關進大牢,後處死。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一勸告,日後竟成了現實。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燕王朱棣

但是這封奏疏還是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為了避免明朝出現漢晉之悲劇,就有意試探下皇位繼承人朱允炆的看法。有一次他對皇長孫朱允炆說到:“現在朝廷內憂外患我都替你解決了,將來你可以安心的接班了。”果真朱允炆上鉤了,他問道:“外敵入侵,有叔叔們抵禦;如果叔叔有異心,那我該怎麼辦呢?”雖然朱元璋是有備而來,但還是被這個問題問住了,他沒有回答,而是反問朱允炆會怎麼做。朱允炆認真的說到:“首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儘可能讓他們回心轉意,約束他們的逾規行為,如果不行就強制改封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只好發兵征討了。”朱元璋對此回答很是滿意,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朱允炆此話完全是敷衍之語。朱允炆之所以有第一句回答,就是想試探下朱元璋可不可以把藩王給撤銷掉,而朱元璋的一個反問,讓他措手不及,慌忙之下給出了第二句中看似完美的回答。

那麼朱允炆為何這麼想撤掉藩王呢?這就要說說他和朱棣的關係,史料記載朱允炆和這位燕王叔叔一向合不來,因為自己身為皇太孫,是未來皇帝的繼承人,但是朱棣卻對自己很不禮貌。比如有一次,朱元璋給朱允炆和朱棣二人同時出了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讓他們對出下聯,朱允炆對的很一般,他給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這就好比今天的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學渣們的回答只是表面意思,而“學霸”朱棣的下聯就很有水平,他對到日照龍鱗萬點金。對此朱元璋很是滿意,表揚了朱棣,但是朱棣明顯不謙虛,他轉過頭輕蔑的對朱允炆笑了笑,這就讓朱允炆很不高興了。朱允炆看來,雖然你是我叔叔,但是在皇家只有君臣之分,你今天輕蔑我,就保不定日後造我的反。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建文帝朱允炆

另一次是朱允炆獨自一人行走在宮內,這時朱棣出現了,趁著四下無人,拍著朱允炆的後背說到:“不意兒乃有今日。”這句話在朱允炆聽來就是,我早就看你不爽了,今天你一個人在這裡,剛好方便我教訓教訓你。就在此時,朱元璋過來了,才避免了後面將要發生的不良事宜。

因為這兩件事,朱棣以及朱棣代表的藩王,在朱允炆眼中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他有一次在自己的寢宮對黃子澄說到:“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黃子澄開導他回覆說:“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最有又以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的事蹟,來鼓勵朱允炆。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建文帝削藩

就這樣,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剛駕崩,朱允炆就忘掉了之前讓爺爺承諾的對待藩王的做法。他沒等藩王行動,就先下手為強,於建文元年開始了削藩行動。但時還沒行動,他的親信隊伍就出現了意見分歧,有人認為先廢掉燕王,以對其他王爺起到威懾力;但是也有人認為,要先挑軟柿子捏,先把小藩王廢掉,在對付燕王。最終朱允炆為求把握,聽取了後者,就這樣他第二次保住皇位的機會就流失掉了。

因為朱棣雖然看不起朱允炆,也對皇位垂涎已久,但是他卻不想造反,因為他知道造反是一個九死一生的過程,但是如果有人要把他逼上絕路的話,那就不得不反了,而朱允炆的削藩就是要把朱棣逼上梁山。削藩無疑是太歲頭上動土,搞不好會影響自己的帝位,但是處置妥當的話還有機會,那就是兵貴神速,突然襲擊,打燕王一個措手不及。但是朱允炆卻把燕王放在了最後,無疑是給朱棣留下了造反的準備時間,所以當他在料理了那些“小菜”後,朱棣已經不是他能隨意處置的藩王了。

"

導讀:朱元璋建立明朝後,為了保障國家邊界安寧,就效仿漢朝的藩王制度,把自己的兒子分封在全國各地,掌握軍隊鎮守地方。本以為這是一個萬全之策,但沒想到西漢的“七王之亂”會在明朝上演,只不過這次是一個藩王。如果要找一個對事情負主要責任的人,卻不是朱元璋,而是他的好孫子朱允炆。

朱元璋這個人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疑心病很重,在朝廷他抱著懷疑百官的態度,設置了錦衣衛;在地方軍事上又抱著懷疑所有武將的態度,把自己二十四的兒子分封在了全國各地,代替武將鎮守地方。自從漢晉以來,大一統王朝都對藩王權利有著諸多限制,其中最主要一條就是不得掌管軍隊,但是到了朱元璋這裡,他誰都信不過,卻非常信任自己的兒子。於是就在洪武三年分封了秦、晉、燕、吳、楚等十個藩王,待得這些王爺長大成人後,就前往封地就藩。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明初藩王分封圖

在這些藩王中,有實力的就屬鎮守北邊的九個藩王,其中以寧王、晉王、燕王的勢力最大。因為他們鎮守的都是險要地方,故而手中的王府衛隊數量要遠遠多於其他內地藩王。不過朱元璋本人也意識到,藩王勢力過大並不是好事,雖然自己現在能鎮得住他們,但是繼任的皇帝就難說了。於是他規定諸王:“分封而不錫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也就是說把土地分給你們(王爺)並不是把土地所有權給你們;給你們爵位但是你們沒有治理百姓的權力;你們食朝廷俸祿但是不能處理地方的政務。這樣就形成了藩王雖然尊貴,享受王府衛隊護衛,但是卻干擾不了地方官員辦公。

就這樣,朱元璋認為:“朕無北顧憂矣。”但是朝廷的大臣卻不這樣認為,洪武九年,山西平遙訓導葉伯巨上書說到:“裂土分封,使諸王各有封地,恐日後尾大不掉。”並在奏疏中指出了昔日漢朝、晉朝皆因封王而導致內亂,希望朱元璋引以為戒。但是朱元璋卻不聽勸告,認為他是挑撥離間自己骨肉關係,而把葉伯巨關進大牢,後處死。讓朱元璋沒想到的是,這一勸告,日後竟成了現實。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燕王朱棣

但是這封奏疏還是成為了朱元璋心中的一塊石頭,他為了避免明朝出現漢晉之悲劇,就有意試探下皇位繼承人朱允炆的看法。有一次他對皇長孫朱允炆說到:“現在朝廷內憂外患我都替你解決了,將來你可以安心的接班了。”果真朱允炆上鉤了,他問道:“外敵入侵,有叔叔們抵禦;如果叔叔有異心,那我該怎麼辦呢?”雖然朱元璋是有備而來,但還是被這個問題問住了,他沒有回答,而是反問朱允炆會怎麼做。朱允炆認真的說到:“首先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儘可能讓他們回心轉意,約束他們的逾規行為,如果不行就強制改封他們的封地,再不行就只好發兵征討了。”朱元璋對此回答很是滿意,但是讓他沒有想到的是朱允炆此話完全是敷衍之語。朱允炆之所以有第一句回答,就是想試探下朱元璋可不可以把藩王給撤銷掉,而朱元璋的一個反問,讓他措手不及,慌忙之下給出了第二句中看似完美的回答。

那麼朱允炆為何這麼想撤掉藩王呢?這就要說說他和朱棣的關係,史料記載朱允炆和這位燕王叔叔一向合不來,因為自己身為皇太孫,是未來皇帝的繼承人,但是朱棣卻對自己很不禮貌。比如有一次,朱元璋給朱允炆和朱棣二人同時出了一個上聯:風吹馬尾千條線,讓他們對出下聯,朱允炆對的很一般,他給的下聯是雨打羊毛一片羶。這就好比今天的語文閱讀理解題目,學渣們的回答只是表面意思,而“學霸”朱棣的下聯就很有水平,他對到日照龍鱗萬點金。對此朱元璋很是滿意,表揚了朱棣,但是朱棣明顯不謙虛,他轉過頭輕蔑的對朱允炆笑了笑,這就讓朱允炆很不高興了。朱允炆看來,雖然你是我叔叔,但是在皇家只有君臣之分,你今天輕蔑我,就保不定日後造我的反。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建文帝朱允炆

另一次是朱允炆獨自一人行走在宮內,這時朱棣出現了,趁著四下無人,拍著朱允炆的後背說到:“不意兒乃有今日。”這句話在朱允炆聽來就是,我早就看你不爽了,今天你一個人在這裡,剛好方便我教訓教訓你。就在此時,朱元璋過來了,才避免了後面將要發生的不良事宜。

因為這兩件事,朱棣以及朱棣代表的藩王,在朱允炆眼中就是赤裸裸的威脅。他有一次在自己的寢宮對黃子澄說到:“諸叔各擁重兵,何以制之?”黃子澄開導他回覆說:“諸王護衛兵,才足自守,倘有變,臨以六師,其誰能支!”最有又以周亞夫平定七王之亂的事蹟,來鼓勵朱允炆。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建文帝削藩

就這樣,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剛駕崩,朱允炆就忘掉了之前讓爺爺承諾的對待藩王的做法。他沒等藩王行動,就先下手為強,於建文元年開始了削藩行動。但時還沒行動,他的親信隊伍就出現了意見分歧,有人認為先廢掉燕王,以對其他王爺起到威懾力;但是也有人認為,要先挑軟柿子捏,先把小藩王廢掉,在對付燕王。最終朱允炆為求把握,聽取了後者,就這樣他第二次保住皇位的機會就流失掉了。

因為朱棣雖然看不起朱允炆,也對皇位垂涎已久,但是他卻不想造反,因為他知道造反是一個九死一生的過程,但是如果有人要把他逼上絕路的話,那就不得不反了,而朱允炆的削藩就是要把朱棣逼上梁山。削藩無疑是太歲頭上動土,搞不好會影響自己的帝位,但是處置妥當的話還有機會,那就是兵貴神速,突然襲擊,打燕王一個措手不及。但是朱允炆卻把燕王放在了最後,無疑是給朱棣留下了造反的準備時間,所以當他在料理了那些“小菜”後,朱棣已經不是他能隨意處置的藩王了。

朱允炆問了朱元璋一個問題 朱元璋沒回答上來 結果此問一語成讖

燕王靖難

而事情的最後大家都清楚,朱棣發動的“靖難之役”,反而把朱允炆趕出了皇宮。朱允炆在跑路途中或許會想到,悔不該當初行如此作死行為,削藩削的自己皇位沒有了,而且還性命不保。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