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時期,為什麼清軍攻不下北京,李自成卻能輕鬆搞定?

明朝崇禎二年(1629年)十月,清軍(當時應稱“後金軍”)從龍井關、洪山口、大安口突入關內,兵臨北京城下。經過二個月的激戰,明軍和清軍皆傷亡慘重。清軍統帥皇太極在自知無法進一步擴大戰果後,主動撤回到了關外。此後,清軍又分別於1634年、1636年、1638年、1642年,南下進入關內,但由於吸取了崇禎二年那次京畿之戰的教訓,清軍後來四次入關都沒有再試圖去攻打固若金湯的北京城,而是將戰略目標定在了掠奪明朝財富,消耗明朝經濟和軍事力量上面。

明末時期,為什麼清軍攻不下北京,李自成卻能輕鬆搞定?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七日,“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抵達北京,並對京城展開圍攻。當時李自成所率的軍隊人數大約是10萬,雖然這算得上是一支大軍了,但考慮到北京有著最好的城防體系,所以即便是10萬大軍想要迅速將京城攻下,也絕非易事。可讓人想不到的是,僅僅用了不到兩天時間,起義軍已攻入北京城內。三月十九日拂曉,崇禎皇帝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縊殉國,明朝滅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戰鬥力強悍的清軍花了兩個月時間都沒能攻下北京,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卻只用了不到兩天時間就輕鬆搞定了呢?事實上還不光如此。李自成於崇禎十七年的年初在西安稱帝,然後率軍從西安一路東進,僅僅花了兩個多月時間,就攻下了包括京師在內的明朝半壁江山。這個戰績,連後來所向披靡的清軍也無法做到。

明末時期,為什麼清軍攻不下北京,李自成卻能輕鬆搞定?

其實,李自成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逆天”的戰績,並非他的軍隊戰無不勝,而是明朝在北方的統治已經徹底崩潰了。

明朝後期,戰亂、苛稅、天災接踵而來,中原很多地方成了餓殍遍野的人間地獄,窮苦百姓們只能吃樹皮和觀音土來緩解飢餓,“易子而食”這樣駭人聽聞的慘劇頻頻出現。可是,明朝的那些皇親國戚們卻依然在各地過著他們醉生夢死的生活,江南秦淮河一帶依舊夜夜笙歌。正是這樣兩個極端的生活狀態,將絕望的明朝百姓們逼到了揭竿而起的地步,農民起義軍很快就呈現了星火燎原之勢。

自從崇禎十六年(1643年)十月,明朝陝西三邊總督孫傳庭在潼關戰死後,大明王朝就可謂是大勢已去。中國人歷來受成王敗寇觀念的影響,李自成勢力的興起,明朝的衰亡,在大家眼裡不過是歷史上已經上演過許多次的朝代更替再次重現而已。從1643年的年底開始,原先一直把李自成和他的軍隊視為“闖賊”、“流寇”的明朝士紳階層中,有不少人為了自身利益而選擇歸附李自成,甚至有人希望趁早加入這個新興政權,從而使自己可以躋身於開國功臣之列。

明末時期,為什麼清軍攻不下北京,李自成卻能輕鬆搞定?

不過,比較有意思的一點就是,當時的漢人士紳中,大批文臣武將都投靠到了李自成陣營,但卻很少會有人去考慮加入到北方實力更強的滿清陣營中。明末大儒顧炎武在他的著作《日知錄》中的一段話充分反應了當時人們的這種觀念:“有亡國,有亡天下。亡國與亡天下奚辨?曰: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耳矣!”這段話的大體意思就是說,明朝被大順朝(李自成建立的政權)取代,那叫亡國。誰該為保衛明朝拼盡老命呢?當然是皇親宗室、功臣貴戚這些“肉食者”的事情,跟普通官紳和百姓沒什麼關係。明朝要是被滿清取代,那叫亡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以大家都應該起來一起保衛天下。

明末時期,為什麼清軍攻不下北京,李自成卻能輕鬆搞定?

正是由於當時人們心中普遍都存在著這樣一種思想,因此李自成軍隊一路東進的過程中,只在寧武和太原兩地遇到了抵抗,其他地方都是望風而降。食不果腹的北方地區百姓們更是熱切盼望“闖王”軍隊早日到來。李自成率軍抵達北京後,也沒有受到多少激烈抵抗。守城的明朝將士們紛紛放下武器,兵部尚書張縉彥甚至主動打開城門迎接李自成進京。因此,當年清軍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也沒攻下的北京城,就這樣被李自成不費吹灰之力拿下了。

參考文獻:張廷玉《明史》、顧炎武《日知錄》、彭孫貽《平寇志》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