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截拳道的宗旨“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

李小龍 截拳道 申不害 葉問 武術 名家武學 2018-11-30
李小龍截拳道的宗旨“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

“以無限為有限,以無法為有法。”是截拳道的宗旨。

何謂無限?即打破一切界限。

何謂無法?即打破一切陳法。

正所謂破而後立,截拳道從一開始,走的就是與普通武術不同的道路。或 者說,只有李小龍這樣的性格、這樣的經歷,才能孕育出截拳道這樣一種近乎 於橫空出世的全新格鬥技法。李小龍反對花拳秀腿,崇尚直接攻擊,追求速戰 速決、一擊破敵,速度就成了截拳道克敵制勝最基本的保證。

然而,截拳道僅僅是一種武技嗎?正如中國歷史上大多數武學大師在自身 武學修為上都經歷過武術、武道兩個階段一樣,截拳道最初也只是源自實戰的 技法,但是到了後期,尤其是李小龍的人生閱歷、思考豐富了以後,就賦予了 它更為深厚和廣闊的精神內涵。

這,便是道。

道是一種境界,是武技與武學思想的融合。

而大多數習武之人、搏擊高手,其武技都只停留在最初的武技層面。李小 龍為什麼會接受黃澤民的挑戰?因為那時候的他需要一場勝利來奠定自己在華 人武術界的地位^一•功夫不是靠吹出來的,而是靠打出來的,誰的拳頭更快、 更硬,誰才能在武術界站穩腳跟,李小龍很清楚這一點。但是回到香港後,李 小龍卻拒絕了劉大川的挑戰——在這裡我們姑且不論他二人是否在暗中進行過 一次較量,也不去理會輿論認為李小龍身體狀況不佳、害怕一旦失敗對自己名 譽有損的傳言。我們只要認清一點,當時的李小龍,是不屑與劉大川過招的。 為什麼不肩?因為李小龍覺得自己在武學上的成就已經到了 “道”的層面,而 他的對手,只是一個“武技”出眾者,既然兩人不在一個層次上,較量又有什 麼意義?

這一點並不難理解,很多武俠小說中的掌門、宗師,都不會輕易與那些上 門前來的挑戰者動手,而是派弟子去打發,既是自重身份,也是看看對手到底 有多少斤兩。

關於截拳道的著作已經有很多,在這裡我不想過多贅述,讓我最感興趣 的,是李小龍本身的經歷和截拳道創造的過程。就像一個名人,功成名就之 後,大家看到的都是花環和掌聲,所有人都在大力宣揚他的成功之道,但是他 人生最精彩的部分,卻是白手起家奮鬥不懈的那段歷程。

這段歷程也許很短,只需一個機會,你就能成為千萬富翁•,也許很長,幾 十年的打拼才會換來眾人的認可。這既是一個經驗、財富、人脈的積累過程, 也是一個自我感悟、自我反思、自我昇華的過程。如果把這個過程放在武術 上,經驗、財富、人脈,就變成了招式、見識、體能等技術層面的提高,這也 是大多數習武者必須要經歷並且為之耗費絕大多數心血的過程。

由於武術的特殊性,人們看重的往往就是技法和招式上的修煉,而忽視了 武學修為上的提升。當然,武技是武學的前提和保障,沒有過硬的拳腳功夫, 縱使理論知識再豐富,那也只是紙上談兵,難當一個武學理論家。真正的大 家,會在提升武技的同時把對人生的感悟融入到武術中去,這就是另一個層次 的思考了。

戰國法家變法,商鞅重法、申不害重術、韓非論勢。法,便是立法,就是 法家的理論依據;術,便是執行,是一種操作的手段;勢,便是天下大勢,是 一種全局的掌控。三者之中,申不害在韓國的變法只是流於技術層面,取得的 成效最小,進行的時間也最短;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他的理論已經上升到 了 “道”的層次,比申不害的“術”和商鞅的“法”境界都要高,這才能為秦 始皇所用,為李斯所執行,幫助秦國蕩平六國一統天下。武學也是如此,只有 把武術從單純的技法提高到武道的層次,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迸發出更為耀 眼的火花。

由“術”入“道”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過程,那麼,李小龍又是如何從一 個單純的武者,變成後來人們所熟悉的“武哲”的呢?或者說,李小龍是如何 從一個武術家變成一個武學家的呢?

我們在前文中也曾提到,李小龍具有極動和極靜兩種截然不同的性格,這 種性格在他小時候就有所表現一一頑劣不堪的李小龍,會突然一動不動陷入沉 思,然後做出一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舉動,說出一些超出他年紀的異常成熟冷靜 的話。這種性格隨著他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變得愈發明顯,尤其在到達美國後,李小龍更是像換了一個人一樣突然從幼稚變得成熟,從膚淺變得深沉。環境在 改變一個人,可真正起作用的,卻是人內心的思考。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脾氣暴 躁疾惡如仇的李小龍,但是在內心深處,他卻是孤獨的。

獨孤求敗,便是一種孤獨到極致的心境。

獨孤,似乎是每一個在武道之路上孜孜不倦追求著的人的最大的情緒。其 實,每一個人在奮鬥的時候,都是獨孤的,他們渴望有人能理解自己的心情, 渴望找一個人來傾訴,但,他們卻找不到這樣一個人,找不到這樣一扇窗口, 他們在奮鬥中迷惘而執著,只有孤獨,才是他們不變的伴侶。

李小龍很孤獨,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必然走上一條與常人不同的道路。這條 路,是偏執的、充滿荊棘的,也是孤獨的。一個人是否孤獨,並不在於有多少 人贊同他、符合他、追捧他,而要看究竟有多少人能真正讀懂他、理解他、與 他有著相同的共鳴。知己難求,說得便是這般。

古人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只有孤獨,只有逆境,才能激發出一 個人最大的潛力,十年磨一劍,安逸的生活只會消磨一個人的鬥志和心氣。正 是這樣一種孤獨,才孕育了許許多多偉大的科學家和哲人。因為只有在孤獨 時,你才能全身心的投入到一件事當中,才能把全部的情緒和靈感變為探索和 追求的動力,才能在極靜之中爆發出無窮的戰鬥力,讓自己的思維和靈魂在一 片黑暗和無助中變得華彩奪目!

道,亦如此。

道,是逆境中的產物。

道,來自於生活的艱辛和坎坷。

道,是發洩、是不甘、是火花、是一種壓抑之後的頓悟!

所以,李小龍在大學時選擇了哲學,一門能夠讓他靜下心來思考的學問。 李小龍讀大學,不是為了找一份好工作,謀一條好出路,而是為了給自己的人 生找到一個恰當的支點——孕極動於極靜。

李小龍是個不安於現狀之人,他不屑於別人所謂的成功,他要走一條與別 人完全不同的路,他要尋找能夠讓自己獲得滿足的成功。所以,他的一生,是 一個不斷挑戰的過程,既是在向自己挑戰、也是在向社會挑戰。挑戰的過程是 艱難而刺激的,所以他必須要讓自己沉靜下來,給自己一個去思考和感悟的空間,在極靜中思考人生,探索武道的真諦。

李小龍從小練習太極拳,這種拳法雖然實戰性不強,卻是中國傳統武學和 哲學最為深入淺出的表現形式——太極之道,陰陽相通,寓動於靜,寄靜於 動,恰好暗合了李小龍的性格。

有人說,截拳道的內核是道家思想,也有人說,李小龍最為推崇的是佛家 的“頓悟”和“參禪”。其實,佛道兩家在千百年來的傳播過程中已經有了很 多相通之處,都有“頓悟”之說。

李小龍少年時,他的恩師葉問曾用類似於佛家參禪的方法來點撥他“頓 悟”。李小龍練功有個特點,就是把練功當成實戰,每一拳每一腳都用盡全 力,全身上下繃得緊緊的,葉問覺得這種練功方式並不科學,對體能和精力的 消耗太大,中國武學,講究的是一張一弛從容有度,所以要求李小龍放鬆自 己,用超然的態度對待,他這樣說道:“小龍,讓自己順其自然而不要橫加幹 涉。記住絕不要讓自己違抗自然;不要直接去對抗難題,而要學會順勢去控制 它。這個星期你不要練了,回家去好好想一想。”

葉問的話讓李小龍百思不得其解,苦悶無比的他劃了 一艘小船出海散心, 因為想不通師父的話而十分懊惱,於是用力拿拳頭轟擊水面。就在那時,李小 龍突然醒悟:“水,這種最基本的東西,不就也是功夫的要義吧?水正好為我 證明了功夫的原理……水,是世界上最柔軟的物質。這就是了,我一定要像水 的本性一樣。”人如水性,練功也要順其自然,不能強而為之,正好暗合了老 子“道法自然”之說。這,便是李小龍對武道的一次“頓悟”。

李小龍在大學時曾寫過一篇名字叫《悟》的論文,其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功夫是一種特殊的技巧,是一種精巧的藝術,而不是一種體力活動。這是一 種必須使智慧與技巧配合的一種精妙藝術,功夫的原理不是可以學得到的,就 像一種科學,需要尋求實證而由實證中推得。必須順其自然,像花朵一樣,由 擺脫了感情與慾望的思想中綻發出來。功夫原理的核心就是道一一也就是宇宙 的自發性。”

李小龍在另一篇論文《功夫的藝術》中也指出了功夫與哲學關係:“因為 功夫大多是和尚道士所練習使用的,所以也被看作和被教為思想與動作的結 合。對他們和很多認真學習的人來說,功夫不僅是一種打鬥方法,其主要目的也不在殺死或傷害對方,功夫是一種哲學,也是道家和佛家哲學中重要的一部 分。”

因此,截拳道最核心的哲學部分,並非孤立的道家或佛家學說,而是李小 龍在生活點滴思考和感悟的結晶,這些思想的火花,又與道家與佛家之說形成共鳴。

1967年,李小龍在接受一本武術雜誌的採訪中曾這樣說道:“單靠功夫在 技藝方面的知識並不能使一個人成為箇中高手;他必須要能深入研究其內在的 精神,而這種精神,又只有在他思想能和生命的本質達到完全融和的程度時才 能求得,這也就是要達到道家所謂的‘無為’。所謂‘無為’包括了明心見 性,要能讓自己的思想流動,完全不受任何內在的外在的干擾。”

截拳道作為一種武技,很早就在李小龍的腦海中成形,但是李小龍不願過 早地將它公諸於眾,也不願用一個狹隘的名字來圈定其發展的方向。李小龍知 道,功夫與學問一樣都是無止境的,只有不斷的探索、完善和挑戰,才能讓這 種全新的武技擁有強大的生命力。

截拳道的創造是一個吸收和創新的過程,也是一個向“舊勢力”挑戰的過 程,李小龍在繼承中國傳統武學精華的同時,也對武術界的流於形式和門派之 見進行了無情的抨擊,他曾毫不客氣地說道:“……太人工化、太機械化,沒 法真正教學生實際動手所需的功夫。搞那套中規中矩的招式的時候,恐怕已經 給對手打垮了。傳統的這類招式,在我看來完全不夠實用,把以往活動的一切 都僵化了。代代相傳下來的只不過是閉著眼睛去演練那一套套固定的東西,而 絲毫得不到任何結果。”

李小龍的“離經叛道”的言論自然會傳統武術界的不滿,但李小龍毫不在 意——拳頭沒我硬,名氣沒我大,你們又能奈何?這是一種典型的“超人”思 維,而李小龍也時時處處以“功夫超人”自居。

正是這樣的我行我素和天馬行空,才讓李小龍的截拳道中包含了很多西方 武技和哲學思想。

李小龍崇拜法國的薩特、德國的尼采。這兩位哲學家的理論與李小龍的性 格和思想方式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薩特提出要重新認識人的價值;要認識 自我的存在,而不湮沒在社會的群體之中;要追求自由,而不被理念的、道德的東西所束縛;要發展個性,自由選擇,以實現人所存在的價值;尼采張揚 “權力意志”,呼喚“超人”。他的哲學是強者的哲學,人應該追求權力,要 有主宰自己、主宰他人、主宰世界的慾望。能最大限度實現權力意志的人才能 稱為超人,超人創造了歷史,主宰歷史的潮流,推動著歷史的前進。歷史上, 只有少數天才和藝術家才達到超人境界。

看了尼采的著作後,李小龍如獲至寶,覺得尼采的書就是為他而寫 的一李小龍我行我素、張揚好鬥、愛出風頭、不斷挑戰,將尼采鼓吹的權 力意志和超人境界展示得淋漓盡致。李小龍曾說:“不知是什麼哲學和什麼 力量的推動,從童年到少年,我對任何看不順眼的人,立刻就湧現一個跟他 見高低的念頭。”

是的,他就是這樣一個人,不論任何時候、任何事情上都以自我為中心, 容不得半點違逆和瑕疵。

“我絕不會說我是天下第一,可是我也絕不會承認我是第二! ”這就是李小龍發自內心深處的聲音。

從武學上看,截拳道並不完美;從性格上看,李小龍也非完人,但正是這 樣的不完美,卻有著驚人戰鬥力和個人魅力。換一個角度看,如果事事都要講 究規則,等所有條件都成熟了才去做,那麼世界上也許永遠都不會有奇蹟誕生。

一個沒有奇蹟,沒有天才,沒有傳奇的世界,將會是多麼的無聊!

我們要感謝李小龍,感謝他創造了截拳道,感謝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人們——原來人還可以這樣活!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