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禹錫的這首詩並不出名,最後兩句卻是千古名句,令人叫絕

縱觀中國古典詩歌史,詩歌作品的數量浩如煙海。僅《全唐詩》選入的近五萬首詩歌作品,便已經帶給了我們無窮無盡的藝術享受。但是我們真正熟記且讀懂的詩歌作品,就屈指可數了。所以我們往往便會只記住詩歌作品中最精華的那一部分。譬如,劉禹錫的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很多人便只知道最後10個字,卻不知道全詩!

劉禹錫的這首詩並不出名,最後兩句卻是千古名句,令人叫絕

《酬樂天詠老見示》是劉禹錫創作的一首五言排律,是他寫給白居易的一首酬答詩。在這首詩中,劉禹錫先是對白居易嗟老嘆老的情緒表示同感,然後再發表了自己對“老”的看法,即最後10個字“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一經寫出,便深受人們讚賞,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下面我們便來具體看看劉禹錫的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劉禹錫的這首詩並不出名,最後兩句卻是千古名句,令人叫絕

首先,這首詩的前六句為一部分,是劉禹錫對白居易原唱的回答和補充。白居易在他的《詠老贈夢得》中說:“與君俱老也,自問老何如。眼澀夜先臥,頭慵朝未梳。有時扶杖出,盡日閉門居。懶照新磨鏡,休看小字書。”總的來說,就是白居易和劉禹錫晚年的時候,都患有眼疾、足疾。故看書、行動等多有不便。白居易由此產生了嗟老嘆老的情緒。

而劉禹錫說:“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即誰都會顧慮自己對衰老,畢竟老了沒人來表示愛憐。年老便會因身體消瘦而收緊衣帶,頭髮稀少了帽子也會自己偏掉。不再去看書是因為要愛惜眼睛,經常用艾灸是因為年老多病。所以劉禹錫先是對白居易這種情緒表示了同感。由此可見,劉禹錫這裡是對白居易嗟老嘆老的情緒表示同感。

劉禹錫的這首詩並不出名,最後兩句卻是千古名句,令人叫絕

然後,接下來的四句“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則是劉禹錫從他自己的角度出發,發表了對“老”的看法。這四句詩的意思是說,雖然我們都老了,但是因為經歷的多了,見的人多了,見識便就深廣了。所以仔細一想,老了也有它好的一面,我們只要克服自己的顧慮,便可翛然自樂。讀到這裡,可以看出劉禹錫寫這首詩給白居易,是為了寬慰和鼓勵他。

最後兩句“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則是這首詩的點睛之筆,也是千古名句。它的意思是說,不要只看到太陽快要落下了,它的霞光照樣可以映紅滿天。其意境優美,氣勢豪放,且具有警策之意。不禁讓人想起曹操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劉禹錫的這首詩並不出名,最後兩句卻是千古名句,令人叫絕

綜觀白居易的這首詩,雖然前面可能較為平淡無奇,不容易全記住,但是最後10字卻人人皆知。後世很多人用它來自勉自勵,所謂“活到老,學到老”。一顆豁達樂觀的心,對於我們的人生尤為重要。除了劉禹錫這首詩之外,你還知道哪些其中一兩句比較熟悉,卻不知全文的詩。歡迎留言,和小編交流!

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