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劉禹錫 白居易 李白 長安 李商隱 明朝 美詩美文的世界 2019-09-02
"

世人都說李白狂傲,但在小編眼裡,唐代詩壇中有一個人比李白還狂,他就是劉禹錫!李白的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而劉禹錫的狂顯然要更上一個檔次,他狂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霸氣。

"

世人都說李白狂傲,但在小編眼裡,唐代詩壇中有一個人比李白還狂,他就是劉禹錫!李白的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而劉禹錫的狂顯然要更上一個檔次,他狂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霸氣。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得意時大家都一樣是一日看盡長安花,但人生失意時才最能見境界之高低。李白失意時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劉禹錫被貶23年後道出的是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再加上那句”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被安上詩豪之名是再合適不過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劉禹錫晚年的一首詩,作於劉禹錫退居長安時。在此之前白居易給他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從前樂觀的白樂天到了老年也不得不抱怨時光不再,滿滿的悲情。劉禹錫於是回贈了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給他,全詩前幾句讀來還平淡無奇,直到最後10個字一出才讓人覺得詩豪是名不虛傳,這個千古名句安慰了世間多少壯志暮年。

"

世人都說李白狂傲,但在小編眼裡,唐代詩壇中有一個人比李白還狂,他就是劉禹錫!李白的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而劉禹錫的狂顯然要更上一個檔次,他狂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霸氣。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得意時大家都一樣是一日看盡長安花,但人生失意時才最能見境界之高低。李白失意時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劉禹錫被貶23年後道出的是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再加上那句”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被安上詩豪之名是再合適不過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劉禹錫晚年的一首詩,作於劉禹錫退居長安時。在此之前白居易給他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從前樂觀的白樂天到了老年也不得不抱怨時光不再,滿滿的悲情。劉禹錫於是回贈了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給他,全詩前幾句讀來還平淡無奇,直到最後10個字一出才讓人覺得詩豪是名不虛傳,這個千古名句安慰了世間多少壯志暮年。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

世人都說李白狂傲,但在小編眼裡,唐代詩壇中有一個人比李白還狂,他就是劉禹錫!李白的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而劉禹錫的狂顯然要更上一個檔次,他狂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霸氣。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得意時大家都一樣是一日看盡長安花,但人生失意時才最能見境界之高低。李白失意時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劉禹錫被貶23年後道出的是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再加上那句”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被安上詩豪之名是再合適不過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劉禹錫晚年的一首詩,作於劉禹錫退居長安時。在此之前白居易給他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從前樂觀的白樂天到了老年也不得不抱怨時光不再,滿滿的悲情。劉禹錫於是回贈了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給他,全詩前幾句讀來還平淡無奇,直到最後10個字一出才讓人覺得詩豪是名不虛傳,這個千古名句安慰了世間多少壯志暮年。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全詩可分為前三聯和後三聯兩個部分,前三聯是順著白居易原詩道出歲月匆匆,後三聯則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在前三聯中,詩人道出了人近老年的種種傷感,身形消瘦,頭髮稀少,帶上帽子都偏斜到一邊。而書讀多了,又覺得老眼暈花,渾身都是老毛病,這六句中可謂句句說到人心坎裡了。對於沙場大將來說,壯志暮年是“亷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哀;而對於讀書人來說,“廢書緣惜眼”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

世人都說李白狂傲,但在小編眼裡,唐代詩壇中有一個人比李白還狂,他就是劉禹錫!李白的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而劉禹錫的狂顯然要更上一個檔次,他狂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霸氣。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得意時大家都一樣是一日看盡長安花,但人生失意時才最能見境界之高低。李白失意時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劉禹錫被貶23年後道出的是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再加上那句”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被安上詩豪之名是再合適不過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劉禹錫晚年的一首詩,作於劉禹錫退居長安時。在此之前白居易給他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從前樂觀的白樂天到了老年也不得不抱怨時光不再,滿滿的悲情。劉禹錫於是回贈了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給他,全詩前幾句讀來還平淡無奇,直到最後10個字一出才讓人覺得詩豪是名不虛傳,這個千古名句安慰了世間多少壯志暮年。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全詩可分為前三聯和後三聯兩個部分,前三聯是順著白居易原詩道出歲月匆匆,後三聯則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在前三聯中,詩人道出了人近老年的種種傷感,身形消瘦,頭髮稀少,帶上帽子都偏斜到一邊。而書讀多了,又覺得老眼暈花,渾身都是老毛病,這六句中可謂句句說到人心坎裡了。對於沙場大將來說,壯志暮年是“亷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哀;而對於讀書人來說,“廢書緣惜眼”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後三聯則筆鋒一轉,屬於詩豪的豪氣不允許他再這樣消沉,於是他道出了老年人的優勢。“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因為閱歷多、見識廣,老年人在看人、識人上不容易被矇蔽,很有自己的一套。接下來的兩句“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是指這樣細細想來,只要放下了對年齡的介懷,便能得到真正的從容和自在。

"

世人都說李白狂傲,但在小編眼裡,唐代詩壇中有一個人比李白還狂,他就是劉禹錫!李白的狂在“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的自信;而劉禹錫的狂顯然要更上一個檔次,他狂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霸氣。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得意時大家都一樣是一日看盡長安花,但人生失意時才最能見境界之高低。李白失意時是“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而劉禹錫被貶23年後道出的是一句” 沉舟側畔千帆過, 病樹前頭萬木春“。再加上那句” 種桃道士歸何處,前度劉郎今又來“,劉禹錫被安上詩豪之名是再合適不過了。

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是劉禹錫晚年的一首詩,作於劉禹錫退居長安時。在此之前白居易給他寫了一首《詠老贈夢得》,從前樂觀的白樂天到了老年也不得不抱怨時光不再,滿滿的悲情。劉禹錫於是回贈了這首《酬樂天詠老見示》給他,全詩前幾句讀來還平淡無奇,直到最後10個字一出才讓人覺得詩豪是名不虛傳,這個千古名句安慰了世間多少壯志暮年。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酬樂天詠老見示

唐.劉禹錫

人誰不顧老,老去有誰憐。

身瘦帶頻減,發稀冠自偏。

廢書緣惜眼,多灸為隨年。

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

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全詩可分為前三聯和後三聯兩個部分,前三聯是順著白居易原詩道出歲月匆匆,後三聯則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觀點。在前三聯中,詩人道出了人近老年的種種傷感,身形消瘦,頭髮稀少,帶上帽子都偏斜到一邊。而書讀多了,又覺得老眼暈花,渾身都是老毛病,這六句中可謂句句說到人心坎裡了。對於沙場大將來說,壯志暮年是“亷頗老矣,尚能飯否”的悲哀;而對於讀書人來說,“廢書緣惜眼”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後三聯則筆鋒一轉,屬於詩豪的豪氣不允許他再這樣消沉,於是他道出了老年人的優勢。“經事還諳事,閱人如閱川”,因為閱歷多、見識廣,老年人在看人、識人上不容易被矇蔽,很有自己的一套。接下來的兩句“細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是指這樣細細想來,只要放下了對年齡的介懷,便能得到真正的從容和自在。

白居易寫詩抱怨,劉禹錫回詩一首,一個千古名句安慰多少壯志暮年

最後10個字是點睛之筆,也是流傳千古的名句,不要為太陽接近桑榆的傍晚傷感,看看天空,那時的晚霞依舊能映紅藍天。詩人以日暮自比,抓住了晚霞的絢爛,大筆一揮,意境全出,使全詩得以昇華。或許李商隱在《樂遊原》中說:“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還有些許傷感之意,但在劉禹錫這10個字中,我們讀到的是一股由心而發的豪情。

縱觀全詩,欲揚先抑,一正一反,辯證合理清晰,最後10個字更是成為了不少老年人的座右銘,流傳了千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