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而在素質教育之餘,各種層出不窮的“藝術”補習班也應運而生,把學生的業餘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便給還在上幼兒園的5歲女兒報了多個興趣班,即使鋼琴老師明確表示女兒不適合彈鋼琴,但畢勝男還堅持讓女兒上鋼琴課;《少年說》中,也有不少學生吐槽家長給自己報得補習班太多,1周7天都是課,根本沒有業餘休息時間。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而在素質教育之餘,各種層出不窮的“藝術”補習班也應運而生,把學生的業餘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便給還在上幼兒園的5歲女兒報了多個興趣班,即使鋼琴老師明確表示女兒不適合彈鋼琴,但畢勝男還堅持讓女兒上鋼琴課;《少年說》中,也有不少學生吐槽家長給自己報得補習班太多,1周7天都是課,根本沒有業餘休息時間。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另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在近些年也漸成風潮,不斷覆蓋更多的人群。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4.45萬,到2017年,總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到60.84萬,同比增長11.74%,去年,總人數又上漲到66.21萬,有著8.83%的增長率。雖然留學人數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的增長態勢我們不可否認。

在此背景下,有關留學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2016年,聚焦初升高階段的《小別離》便有著此類話題的探討,從去年開始,《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接踵出現,留學類作品可謂進入一個小高潮,除了留學,這兩部作品也將“陪讀”這一新話題帶入觀眾視野,《少年派》也聚焦“陪讀”,但大背景是中國傳統教育下的“高三陪讀生活”,並非“留學陪讀”。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而在素質教育之餘,各種層出不窮的“藝術”補習班也應運而生,把學生的業餘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便給還在上幼兒園的5歲女兒報了多個興趣班,即使鋼琴老師明確表示女兒不適合彈鋼琴,但畢勝男還堅持讓女兒上鋼琴課;《少年說》中,也有不少學生吐槽家長給自己報得補習班太多,1周7天都是課,根本沒有業餘休息時間。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另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在近些年也漸成風潮,不斷覆蓋更多的人群。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4.45萬,到2017年,總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到60.84萬,同比增長11.74%,去年,總人數又上漲到66.21萬,有著8.83%的增長率。雖然留學人數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的增長態勢我們不可否認。

在此背景下,有關留學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2016年,聚焦初升高階段的《小別離》便有著此類話題的探討,從去年開始,《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接踵出現,留學類作品可謂進入一個小高潮,除了留學,這兩部作品也將“陪讀”這一新話題帶入觀眾視野,《少年派》也聚焦“陪讀”,但大背景是中國傳統教育下的“高三陪讀生活”,並非“留學陪讀”。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除此之外,原生家庭階級地位的不同孕育出的差異教育方式,老人和父母的隔代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問題,包括與孩子教育問題相伴的夫妻關係等等,幾乎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和探討,這也是當下教育體系中繞不開的幾大家庭矛盾點。


影視作品背後的教育反思

心理諮詢師兼作家武志紅曾表示,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快樂”這一層面,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不管是讓孩子考高分,還是報補習班、留學,家長們其實都秉承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一教育理念,讓孩子成長,並企圖讓孩子習得“競爭式快樂”,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終極理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何嘗不是父母本身“競爭式快樂”心理的展現?

《小別離》中,普通工薪階層的吳佳妮即使有著一個學霸女兒,仍然不斷給女兒施壓,讓其背上改寫家庭命運的使命;父母雙亡的童文潔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爬上中產階級,過上了好日子,在她眼裡,既然自己能做到,有著更好的家庭和教育條件的女兒也一定能做到;身家過億的張亮忠則希望兒子學成歸來,繼承家族產業,讓整個家族揚眉吐氣。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而在素質教育之餘,各種層出不窮的“藝術”補習班也應運而生,把學生的業餘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便給還在上幼兒園的5歲女兒報了多個興趣班,即使鋼琴老師明確表示女兒不適合彈鋼琴,但畢勝男還堅持讓女兒上鋼琴課;《少年說》中,也有不少學生吐槽家長給自己報得補習班太多,1周7天都是課,根本沒有業餘休息時間。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另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在近些年也漸成風潮,不斷覆蓋更多的人群。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4.45萬,到2017年,總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到60.84萬,同比增長11.74%,去年,總人數又上漲到66.21萬,有著8.83%的增長率。雖然留學人數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的增長態勢我們不可否認。

在此背景下,有關留學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2016年,聚焦初升高階段的《小別離》便有著此類話題的探討,從去年開始,《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接踵出現,留學類作品可謂進入一個小高潮,除了留學,這兩部作品也將“陪讀”這一新話題帶入觀眾視野,《少年派》也聚焦“陪讀”,但大背景是中國傳統教育下的“高三陪讀生活”,並非“留學陪讀”。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除此之外,原生家庭階級地位的不同孕育出的差異教育方式,老人和父母的隔代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問題,包括與孩子教育問題相伴的夫妻關係等等,幾乎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和探討,這也是當下教育體系中繞不開的幾大家庭矛盾點。


影視作品背後的教育反思

心理諮詢師兼作家武志紅曾表示,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快樂”這一層面,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不管是讓孩子考高分,還是報補習班、留學,家長們其實都秉承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一教育理念,讓孩子成長,並企圖讓孩子習得“競爭式快樂”,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終極理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何嘗不是父母本身“競爭式快樂”心理的展現?

《小別離》中,普通工薪階層的吳佳妮即使有著一個學霸女兒,仍然不斷給女兒施壓,讓其背上改寫家庭命運的使命;父母雙亡的童文潔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爬上中產階級,過上了好日子,在她眼裡,既然自己能做到,有著更好的家庭和教育條件的女兒也一定能做到;身家過億的張亮忠則希望兒子學成歸來,繼承家族產業,讓整個家族揚眉吐氣。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但讓孩子實現自己未完成夢想的期許又是那麼地相似,這幾乎也是所有中國父母的常態。當現實生活的諸多魔幻時刻映射到影視作品中,也推動了更廣泛的群體對教育問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這無疑也是教育類影視作品存在的意義。

在有著中國版《屋頂告白大會》之稱的《少年說》中,便有學生吐槽父母對自己的“打擊式教育”,選擇文科被拒絕等諸多問題。面對勇敢袒露自己內心的孩子,天台下,存在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家長,當然也有依然固步自封,堅持己見的家長。但無論如何,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某些情感壁壘。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而在素質教育之餘,各種層出不窮的“藝術”補習班也應運而生,把學生的業餘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便給還在上幼兒園的5歲女兒報了多個興趣班,即使鋼琴老師明確表示女兒不適合彈鋼琴,但畢勝男還堅持讓女兒上鋼琴課;《少年說》中,也有不少學生吐槽家長給自己報得補習班太多,1周7天都是課,根本沒有業餘休息時間。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另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在近些年也漸成風潮,不斷覆蓋更多的人群。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4.45萬,到2017年,總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到60.84萬,同比增長11.74%,去年,總人數又上漲到66.21萬,有著8.83%的增長率。雖然留學人數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的增長態勢我們不可否認。

在此背景下,有關留學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2016年,聚焦初升高階段的《小別離》便有著此類話題的探討,從去年開始,《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接踵出現,留學類作品可謂進入一個小高潮,除了留學,這兩部作品也將“陪讀”這一新話題帶入觀眾視野,《少年派》也聚焦“陪讀”,但大背景是中國傳統教育下的“高三陪讀生活”,並非“留學陪讀”。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除此之外,原生家庭階級地位的不同孕育出的差異教育方式,老人和父母的隔代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問題,包括與孩子教育問題相伴的夫妻關係等等,幾乎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和探討,這也是當下教育體系中繞不開的幾大家庭矛盾點。


影視作品背後的教育反思

心理諮詢師兼作家武志紅曾表示,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快樂”這一層面,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不管是讓孩子考高分,還是報補習班、留學,家長們其實都秉承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一教育理念,讓孩子成長,並企圖讓孩子習得“競爭式快樂”,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終極理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何嘗不是父母本身“競爭式快樂”心理的展現?

《小別離》中,普通工薪階層的吳佳妮即使有著一個學霸女兒,仍然不斷給女兒施壓,讓其背上改寫家庭命運的使命;父母雙亡的童文潔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爬上中產階級,過上了好日子,在她眼裡,既然自己能做到,有著更好的家庭和教育條件的女兒也一定能做到;身家過億的張亮忠則希望兒子學成歸來,繼承家族產業,讓整個家族揚眉吐氣。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但讓孩子實現自己未完成夢想的期許又是那麼地相似,這幾乎也是所有中國父母的常態。當現實生活的諸多魔幻時刻映射到影視作品中,也推動了更廣泛的群體對教育問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這無疑也是教育類影視作品存在的意義。

在有著中國版《屋頂告白大會》之稱的《少年說》中,便有學生吐槽父母對自己的“打擊式教育”,選擇文科被拒絕等諸多問題。面對勇敢袒露自己內心的孩子,天台下,存在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家長,當然也有依然固步自封,堅持己見的家長。但無論如何,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某些情感壁壘。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考不好,沒關係?》則啟用父子身份互換的方式,當父親充當小學生,孩子化身考官,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試圖探討代際教育話題,讓父子雙方對過去的自我表現進行反思。尤其是父親,在面對節目中孩子吐槽自己“笨”的時刻,是否會聯想到自己對孩子不耐心,甚至施以“打罵”教育方式的時候呢?這樣的身份互換,無疑是一次頗為有趣的代際交流。

其實,包括《虎媽貓爸》《小別離》等在內的熱門影視作品在掀起社會熱潮之時,很多圍繞作品而出現的專家探討會也紛紛開展起來。研討會在肯定影視作品取得的優異成績之餘,也將作品探討的教育話題從屏幕拉回現實,擺在了現實生活的檯面上。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而在素質教育之餘,各種層出不窮的“藝術”補習班也應運而生,把學生的業餘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便給還在上幼兒園的5歲女兒報了多個興趣班,即使鋼琴老師明確表示女兒不適合彈鋼琴,但畢勝男還堅持讓女兒上鋼琴課;《少年說》中,也有不少學生吐槽家長給自己報得補習班太多,1周7天都是課,根本沒有業餘休息時間。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另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在近些年也漸成風潮,不斷覆蓋更多的人群。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4.45萬,到2017年,總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到60.84萬,同比增長11.74%,去年,總人數又上漲到66.21萬,有著8.83%的增長率。雖然留學人數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的增長態勢我們不可否認。

在此背景下,有關留學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2016年,聚焦初升高階段的《小別離》便有著此類話題的探討,從去年開始,《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接踵出現,留學類作品可謂進入一個小高潮,除了留學,這兩部作品也將“陪讀”這一新話題帶入觀眾視野,《少年派》也聚焦“陪讀”,但大背景是中國傳統教育下的“高三陪讀生活”,並非“留學陪讀”。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除此之外,原生家庭階級地位的不同孕育出的差異教育方式,老人和父母的隔代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問題,包括與孩子教育問題相伴的夫妻關係等等,幾乎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和探討,這也是當下教育體系中繞不開的幾大家庭矛盾點。


影視作品背後的教育反思

心理諮詢師兼作家武志紅曾表示,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快樂”這一層面,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不管是讓孩子考高分,還是報補習班、留學,家長們其實都秉承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一教育理念,讓孩子成長,並企圖讓孩子習得“競爭式快樂”,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終極理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何嘗不是父母本身“競爭式快樂”心理的展現?

《小別離》中,普通工薪階層的吳佳妮即使有著一個學霸女兒,仍然不斷給女兒施壓,讓其背上改寫家庭命運的使命;父母雙亡的童文潔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爬上中產階級,過上了好日子,在她眼裡,既然自己能做到,有著更好的家庭和教育條件的女兒也一定能做到;身家過億的張亮忠則希望兒子學成歸來,繼承家族產業,讓整個家族揚眉吐氣。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但讓孩子實現自己未完成夢想的期許又是那麼地相似,這幾乎也是所有中國父母的常態。當現實生活的諸多魔幻時刻映射到影視作品中,也推動了更廣泛的群體對教育問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這無疑也是教育類影視作品存在的意義。

在有著中國版《屋頂告白大會》之稱的《少年說》中,便有學生吐槽父母對自己的“打擊式教育”,選擇文科被拒絕等諸多問題。面對勇敢袒露自己內心的孩子,天台下,存在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家長,當然也有依然固步自封,堅持己見的家長。但無論如何,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某些情感壁壘。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考不好,沒關係?》則啟用父子身份互換的方式,當父親充當小學生,孩子化身考官,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試圖探討代際教育話題,讓父子雙方對過去的自我表現進行反思。尤其是父親,在面對節目中孩子吐槽自己“笨”的時刻,是否會聯想到自己對孩子不耐心,甚至施以“打罵”教育方式的時候呢?這樣的身份互換,無疑是一次頗為有趣的代際交流。

其實,包括《虎媽貓爸》《小別離》等在內的熱門影視作品在掀起社會熱潮之時,很多圍繞作品而出現的專家探討會也紛紛開展起來。研討會在肯定影視作品取得的優異成績之餘,也將作品探討的教育話題從屏幕拉回現實,擺在了現實生活的檯面上。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當然,熱門影視作品的走紅同時也總伴隨著爭議。拿《銀河補習班》來說,圍繞影片中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也在當下引起廣泛熱議。客觀來說,影視作品中的教育探討其實原本也是創作者從個人經驗出發的表達,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對當下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嘗試,這本身便是見仁見智的。

"

作者 / 魏建梅

“教育,是讓一個孩子眼睛變亮的過程”。

在接受一起拍電影(ID:yiqipaidianying)專訪時,俞白眉如是說。

教育,是《銀河補習班》想要探討的命題之一。也正因為如此,影片一邊吸引著諸多觀眾的注意,一邊掀起大家對影片中所展現的教育方式的討論熱潮。在前不久的劇集市場中,同樣聚焦教育話題的《少年派》剛剛收官,《小別離》姊妹篇《小歡喜》官宣定檔,綜藝市場中,上半年《少年說》《考不好,沒關係?》同樣掀起一波討論,《變形計》第十八季正在熱播當中......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一直是社會發展的核心議題,甚至可以說,自從人類誕生,教育問題便隨之產生。古代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等經典故事無不都是有關教育的話題。鄧小平在黨的十三大中提出“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更是把教育推至關乎國家發展的重要地位上。到如今,教育成為當下影視創作者的熱門表達話題,而且總不乏爆款出現,掀起一波討論。

但熱門背後也總伴隨著爭議,那到底影視創作者為何紛紛將鏡頭聚焦教育層面?教育類影視作品頻出的意義在哪裡?我們又該如何看待影視作品中表達的“新型”教育方式?


教育環境催生下的影視作品

不管是校園教育還是家庭教育,大家對教育的重視程度由來已久。而隨著物質文化水平的提高,當下人們也逐漸開始反思教育的意義,意欲尋求更為有效的教育方式。比如素質教育的提出,便可以看作是一種對傳統應試教育的“挑戰”。

現實生活中大家對教育問題的不斷反思,也讓影視工作者找到了創作的靈感與素材。基於教育本身強烈的話題度及廣泛的關注群體,教育類影視作品有著天然的受眾群,極易讓觀眾產生共鳴,這其實也是影視創作者想要達成的目標。雙向選擇下,教育類影視作品的興起也成為必然。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教育類影視作品的每一次出現總能引起一波討論熱潮,而且多出爆款,像之前的《小別離》《狗十三》,今年的《少年派》等等都有著較高口碑。這其中當然離不開內容本身的高質感,這也是作品出圈的重點所在。當然更重要的在於,觀眾在諸多影視作品中看到了生活的影子。因為現行教育體系中所出現的諸多問題都有折射在相關影視作品當中。

在以往的傳統教育觀念中,分數,是大家爭相且唯一追逐的目標,學生以分數論成敗,家長老師也總以分數施壓。目前國內雖然出現了素質教育,以等級代替分數等新的教育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分數,仍然是中國學生邁不過的一道坎兒。很多影視作品也對這一現象進行了探討。

比如電影《狗十三》中,爸爸只關心女兒的成績,甚至強迫女兒把天文興趣班改為英語培訓班,影片最後,李玩的英語成績最終拿下全級第一,爸爸頓時喜笑顏開,喜悅之前溢於言表;《小別離》中海清飾演的童文潔是一個堅定的“唯成績論”主義者,在她眼中,“85和84.5是有本質區別的,哪怕差0.5也不行”,這也成為劇中的一大金句,被很多觀眾所熱議;《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也以頗為魔幻的表現方式,將追逐分數的考試製度進行了一番諷刺。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而在素質教育之餘,各種層出不窮的“藝術”補習班也應運而生,把學生的業餘生活安排地滿滿當當。《虎媽貓爸》中趙薇飾演的畢勝男便給還在上幼兒園的5歲女兒報了多個興趣班,即使鋼琴老師明確表示女兒不適合彈鋼琴,但畢勝男還堅持讓女兒上鋼琴課;《少年說》中,也有不少學生吐槽家長給自己報得補習班太多,1周7天都是課,根本沒有業餘休息時間。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另外,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出國留學在近些年也漸成風潮,不斷覆蓋更多的人群。根據教育部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54.45萬,到2017年,總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到60.84萬,同比增長11.74%,去年,總人數又上漲到66.21萬,有著8.83%的增長率。雖然留學人數增速有所放緩,但總體的增長態勢我們不可否認。

在此背景下,有關留學題材的影視作品也層出不窮。2016年,聚焦初升高階段的《小別離》便有著此類話題的探討,從去年開始,《陪讀媽媽》《帶著爸爸去留學》接踵出現,留學類作品可謂進入一個小高潮,除了留學,這兩部作品也將“陪讀”這一新話題帶入觀眾視野,《少年派》也聚焦“陪讀”,但大背景是中國傳統教育下的“高三陪讀生活”,並非“留學陪讀”。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除此之外,原生家庭階級地位的不同孕育出的差異教育方式,老人和父母的隔代教育理念,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差異問題,包括與孩子教育問題相伴的夫妻關係等等,幾乎在每部作品中都有所涉及和探討,這也是當下教育體系中繞不開的幾大家庭矛盾點。


影視作品背後的教育反思

心理諮詢師兼作家武志紅曾表示,我們社會的教育體系,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其實都停留在了“競爭式快樂”這一層面,應試教育的核心邏輯,就是在追求競爭式的快樂,即一定得我比你強,這樣才快樂,否則就痛苦。

不管是讓孩子考高分,還是報補習班、留學,家長們其實都秉承著“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這一教育理念,讓孩子成長,並企圖讓孩子習得“競爭式快樂”,這其實也是很多中國父母的終極理想。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何嘗不是父母本身“競爭式快樂”心理的展現?

《小別離》中,普通工薪階層的吳佳妮即使有著一個學霸女兒,仍然不斷給女兒施壓,讓其背上改寫家庭命運的使命;父母雙亡的童文潔憑著自己的努力考上研究生,爬上中產階級,過上了好日子,在她眼裡,既然自己能做到,有著更好的家庭和教育條件的女兒也一定能做到;身家過億的張亮忠則希望兒子學成歸來,繼承家族產業,讓整個家族揚眉吐氣。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父母,但讓孩子實現自己未完成夢想的期許又是那麼地相似,這幾乎也是所有中國父母的常態。當現實生活的諸多魔幻時刻映射到影視作品中,也推動了更廣泛的群體對教育問題的重新審視與思考,這無疑也是教育類影視作品存在的意義。

在有著中國版《屋頂告白大會》之稱的《少年說》中,便有學生吐槽父母對自己的“打擊式教育”,選擇文科被拒絕等諸多問題。面對勇敢袒露自己內心的孩子,天台下,存在意識到自己錯誤的家長,當然也有依然固步自封,堅持己見的家長。但無論如何,這種面對面的溝通交流都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父母和孩子之間的某些情感壁壘。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考不好,沒關係?》則啟用父子身份互換的方式,當父親充當小學生,孩子化身考官,以換位思考的方式試圖探討代際教育話題,讓父子雙方對過去的自我表現進行反思。尤其是父親,在面對節目中孩子吐槽自己“笨”的時刻,是否會聯想到自己對孩子不耐心,甚至施以“打罵”教育方式的時候呢?這樣的身份互換,無疑是一次頗為有趣的代際交流。

其實,包括《虎媽貓爸》《小別離》等在內的熱門影視作品在掀起社會熱潮之時,很多圍繞作品而出現的專家探討會也紛紛開展起來。研討會在肯定影視作品取得的優異成績之餘,也將作品探討的教育話題從屏幕拉回現實,擺在了現實生活的檯面上。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當然,熱門影視作品的走紅同時也總伴隨著爭議。拿《銀河補習班》來說,圍繞影片中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也在當下引起廣泛熱議。客觀來說,影視作品中的教育探討其實原本也是創作者從個人經驗出發的表達,其所提出的教育理念也是一種對當下教育體系的探索和嘗試,這本身便是見仁見智的。

教育類影視作品崛起背後,是整個社會對教育問題的焦慮


其實在國家層面,有關教育改革的政策一直以來也不斷湧現。今年7月初,中共中央、國務院便發佈了《關於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的意見》,對如何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提出了具體要求。比如,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嚴禁以各類考試、競賽、培訓成績或證書證明等作為招生依據,不得以面試、評測等名義選拔學生等等。不難發現,以國家之名發佈的政策更多是針對校園教育,家庭教育的進步尚需要廣大家長自我探索與覺醒。

當然,教育改革始終是一門任重而道遠的學問,究竟哪種方式最適合中國國情,最能調動起中國學生的興趣,依然等待大家的探索。而那些教育類影視作品在反映教育現狀之餘,或許也為未來的教育改革探尋出新的可能性。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