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只花了1年時間,民謠就從火爆到被淘汰?

中國的民謠最早出現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以1975年陳弦的《現代民謠創作演唱會》為標誌。

當時的臺灣社會問題層出不窮,臺灣民謠還是具有批判性和反思意義的。在表演形式上,臺灣民謠也是受到了西方民謠的影響,而且對新世紀初改革開放初期的大陸流行音樂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

為什麼只花了1年時間,民謠就從火爆到被淘汰?


民謠在大陸地區正式出現,是在90年代初,但是這個時候的整個中國社會文化環境已經產生了比較大的變化,整個社會開始往市場化、商業化的方向轉變。主要的社會發展重心主要是以經濟發展為主,所以在這種大的時代環境中,民謠可以說就成為了流行音樂中商業化運作的成功案例。

此時的大陸民謠,可以說已經缺乏了西方臺灣民謠的這種深刻的社會意識和精神內涵,僅僅是借用了民謠的形式。

在內容上,他並沒有歷史的深度,而是轉向了對當下對周邊,對頻繁的人和事的關注,形式上也去除了傳統旋律的曲線美,捨去了音與音之間的多樣化關係,可以說是對藝術的去魅,將日常生活中的語言加了進來。

城市民謠

城市民謠實際上可以說是中國90年代初,當時社會發展狀態下的一個產物。這個時期的主要社會任務是現代化和城市化,所以有大量的勞動大軍從四面八方湧入城市,打工族、農民工等成為了新的城市人群。原來城市——農村的二元對立結構被打破了,身在異鄉、城市漂泊成了生活的常態,所以說城市民謠就集中反映了這種社會現實。

主要是描述這群人的具體處境,書寫身邊的尋常情景、日常瑣事、內心獨白,讓城市中不同的人感受到其實說的就是他們自己,用這種方式來抒發面對現實的無力。


比如《我的1997》這首歌,歌手抱著吉他,漫不經心的哼唱自己的那些事兒,但是對於1997年香港迴歸這麼重要的歷史事件根本不在意其中的重要意義。

為什麼只花了1年時間,民謠就從火爆到被淘汰?


可能表述這個事件的原因,僅僅是因為對象是香港人,而香港迴歸能更方便去看望對象。

這種平凡的感受和狀態,日常的小事也被納入到歌曲的主題中,這在當時對人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事情。旋律上也並不是藝術上精雕細琢的,是一種口語化的旋律,絮絮叨叨的感覺介乎說與唱之間,大量的切分節奏讓整首歌有一種輕快的感覺。

有些學者稱這種歌曲叫吟念歌曲或者叫嘮絮歌曲,不過業界的評價還是挺高的,稱之為“1992年中國大陸最有價值的一首流行歌曲”。


這一時期還有一首著名的城市民謠,就是李春波的《小芳》,這首歌是後知青的歌曲,是以文革時期的城市知青的視角,描述了他與農村姑娘相愛卻不能相守的情景。這首城市民謠可以說是父母當時的最愛,KTV必點歌曲。

為什麼只花了1年時間,民謠就從火爆到被淘汰?


這首歌的旋律是朗朗上口的民間小調,歌詞也是吟誦色彩十分濃厚的民間口頭文學,二者結合起來就創造出了一種新的音樂套路。在整個時代背景下,這首歌在消費過去知青文化的同時,又在想象中讓人們可以重返青春無悔的歲月。

但是始料未及的是,他不只是滿足了那個時期的城市知青,而且還滿足了那個時期背井離鄉的打工族和農民工的心理需求。最讓人想不到的是,這首歌還滿足了都市新生代對農村的想象,滿足了他們的好奇心。

為什麼只花了1年時間,民謠就從火爆到被淘汰?


之後,李春波又推出了一首歌曲《一封家書》,這首歌直接以書信化的口語寫歌,可以說完全沒有旋律,向家裡問候、報平安,很多詞都是說的不是唱的。反應的是城市的漂泊者或者說邊緣人的生存狀態和感受,所以當時能喚起很多人同樣的感覺。


校園民謠

校園民謠和城市民謠不一樣,他的出現與90年代初,特定國家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和教育政策有著重要關係。在1989年,國家教委發佈了一個報告《關於改革高等學校畢業生分配製度的報告》,其中有一條就是就業不再包分配,而是實行現在的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雙向選擇的就業機制。

到了1993年,這個政策就迎來了他的第一波畢業生,這之前大學生可以說都是天之驕子,突然一下被拉了下來,被推到了他們並不熟悉而且充滿不定因素就業市場中,被重新評估。一時間,校園裡就氾濫出迷茫和無可奈何的情緒。

為什麼只花了1年時間,民謠就從火爆到被淘汰?


馬上到了1994年1月,《校園民謠1》這張專輯就在這樣一個氛圍中應運而生,代表人物比如高曉鬆、老狼、鬱冬等這樣的詞曲作者和歌手。



校園民謠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在城市加劇,精英教育體制變化之後,相關人群心理失衡的一種文化表達。我們能在這些歌曲中,不斷聽到對學生時代深情的追憶、、對青春的告別、對命運的感嘆,還有轉瞬即逝的愛情、相忘於江湖額友情等等。


雖然講述的是校園,但整體用的是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滄桑化表述。前奏很動聽,雖然整首歌的旋律是吟誦式口語化的,節奏非常均質化,歌曲的內容也缺乏重心,但這種方式就營造出一種傷感的追憶氛圍。

《校園民謠1》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然後就有一批校園民謠專輯上市,掀起所謂的熱潮。但是校園民謠本身實際上是以封閉的校園生活對市場抗拒的手段,但最終在商業利潤的刺激下,淪為市場競爭的工具,整個市場開始氾濫,磨滅了最開始的純真和內涵,藝術魅力也大打折扣,以致於1年之後就消失在舞臺上。

雖然如此,但總的來說,民謠的這種形式在中國流行音樂的中一直保留了下來,之後出現了很多民謠音樂和民謠音樂人,比如現在非常熟悉的朴樹、水木年華等等,到了21世紀又出現了一批新民謠。

對於偽民謠來說,他們會用火爆的詞彙,順耳的旋律,去闡述一個“我愛ta,ta不愛我,我捨不得ta,但是我又不得不離開”,完全沒有意義,乍一聽貌似喚起了我的某情感,仔細一聽也就那樣。

民謠音樂的特點在於重視歌詞和表達社會意義,所以在這個前提下,真愛民謠就應該去不斷加強音樂本身的魅力,並且表達出符合時代的詩意,像鮑勃迪倫那樣,哲學地去思考,去審視,去反省,去批判或者去讚美,去表達快樂!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