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慈欣:科幻是逃避沉悶生活的一條道路

劉慈欣:科幻是逃避沉悶生活的一條道路

20世紀 90年代初,劉慈欣編寫過一個軟件,在這個軟件裡,宇宙中的每個智慧文明都被簡化為一個點。最多的時候,他在十萬光年的半徑裡設定了三十萬個文明,然後讓那臺 286計算機花了幾小時來計算這些文明的演化圖景。最後他得出的結論是:其詭異程度是很難憑空想出來的。對於看過《三體》的讀者來說,這段情節實在太過熟悉。

在給自己帶來了巨大榮譽的長篇科幻小說《三體》中,劉慈欣同樣設定了一個與地球非常接近的外星文明――三體,然後由此推導地球文明、三體文明以及其他更多未知的外星文明之間詭異暗黑的生存博弈。故事從“文革”開始,結局卻在幾百億年之後,令人驚異的想象力與殘酷真實的人性描寫讓讀者們為之入迷。

2015年8月23日,憑藉作品《三體(TheThree-Body Problem)》,劉慈欣拿到了世界科幻小說的最高獎項“雨果獎”,作為第一個榮獲此獎的亞洲人,他幾乎在一夜之間成為“科幻”的代名詞。然而眼前的劉慈欣和我們想象的並不一樣,面對記者媒體,他的打扮和言辭都很樸素,甚至有點呆板,讓人很難將他和詭譎變幻的《三體》聯繫起來。

更令人不解的是,如今已功成名就的劉慈欣,仍然選擇待在一所小城市裡當工程師,過著看起來拘謹而且刻板的生活,他的生活方式跟以前相比幾乎沒有變化。“我現在仍保持每天至少四小時的閱讀量,白天看英文,晚上看中文。”他的英文不是特別好,看書需要藉助網絡。

除此之外,他還堅持每天跑步 8~ 10公里。他相信,自己在有生之年是一定可以去太空旅遊的,只是“現在太空旅遊的價格太貴了,去一趟要 2000萬美元”。在等到費用降低之前,他必須依靠鍛鍊來保持身體健康。對科幻小說家劉慈欣的探究,就在這些看似奇思怪想的對話中展開,謎一樣的劉慈欣,跟他的小說似的。

1963年,劉慈欣出生於北京的一個軍人家庭。“文革”爆發後,一家人被下放到山西陽泉,父親在一家煤礦當礦工,母親當小學教師。從華北水利水電學院畢業之後,劉慈欣被分配到了娘子關電廠工作,從此幾乎再也沒有離開陽泉。“有一次,為了查某任教皇的資料,我往返坐了十幾個小時的火車去北京。”他說。

在封閉的現實生活環境裡,科幻是劉慈欣唯一沉迷的事。小學三年級時,他從父親的床底下翻出一箱子書,那些書當時都被視為“毒草”,但它們為一個年幼的孩子打開了廣闊的世界。劉慈欣最早看的科幻小說是《地心遊記》,“感覺就好像在一個黑屋子裡,被一下子打開了窗戶。 ”

“我父親下放到陽泉後,當了一輩子的煤礦工人,一直在井下工作,最後把身體也搞壞了。我從小在礦山上長大,給父親送飯。 ”劉慈欣淡淡地說,他父親遭受了“文革”的衝擊,年僅 65歲就去世了,這令人不免想到《三體》中的女主角葉文潔,在經歷了“文革”之後,做出了向外星球發佈地球座標的舉動。

故事和人生,同樣令人嘆息,而劉慈欣卻顯得非常冷靜。“人類總是對同類殘酷無情,卻對外星人善良天真。 ”他的話一出,現場突然沉默了。“我的家庭確實受到‘文革’的衝擊,但我寫葉文潔呢,只是故事需要。故事需要女主人公對人性徹底絕望,而縱觀中國現代史,能讓人性徹底絕望的事件,我想來想去,想不出第二個……”

劉慈欣:科幻是逃避沉悶生活的一條道路

冷靜的觀察,無情的描述,徹底的絕望,以及永不停止的探索,是《三體》令人沉迷的緣故,更是親歷過苦難和蒼涼的劉慈欣,作為科幻小說家的安身之道和解脫之道。

在那些為太空旅行蓄力的日子裡,慈欣像大部分中國家庭中的丈夫一樣,做飯,做家務,送孩子上學,照顧家庭。如果說他與周圍的任何一箇中年男人有什麼不同,那不過只是他作為業餘愛好而堅持 下來的小說寫作,從 1999年至今,已經 出版了 400多萬字。

他甚至也不怎麼跟科幻圈子裡的同行們交流,“抬頭低頭就那幾個人,代表不了廣大的世界面貌。 ”當然,關鍵還是“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他沒有微博,也沒有微信,覺得這些“碎片化的信息太消磨時間”。他和外界最多的交往是基於對作品出版的交流。

“我也沒有汽車,在家確實也不需要。要是出門,距離都在 500公里以上,汽

車也派不上用場;還要考駕照,真沒有那 個時間。”成名之後,更覺得時間越來越 不夠用,連以前每天看一部電影的習慣也停掉了,曾經很迷戀的電腦遊戲也不玩了。

“科幻就是逃避沉悶生活的一條道路。 ”

他在 31歲的時候結婚,妻子和他一樣,為同一家企業工作,也是工程師。他們有一個女兒,現在已經讀中學。他妻子知道他在寫科幻小說,但不會和他有關於“作品內容的交流”。其他家庭成員對於他寫作的瞭解也是寥寥。早在 1989年時,他已經寫過一本名為《超新星紀元》的小說,他父親直到 1992年過世仍不知道兒子的創作才華,他母親至今也不清楚兒子是在中國科幻文學界呼風喚雨的人物。

“我們的社會不喜歡科幻迷這樣的人,如果你喜歡科幻,就顯得你這人很幼稚。特別是我所在的這種工業部門,領導可以容忍你在工作中出錯,但幼稚卻是不可容忍的。如果你都 40多歲了還喜歡科幻,而且把大量精力投入其中,就會給人很不好的印象,他們會覺得你和別人格格不入,你不是一個正常人。”作為中國乃至全亞洲最傑出的科幻小說家,劉慈欣這麼說。

在“現實”與“科幻”之間,他顯然很早畫出了一條清晰的分割線。“寫作科幻,就像生活在兩個平行世界,一方面是科幻的世界,一方面是現實的世界,這兩個世界完全不交叉。”他近乎悲觀地直面了自己的前半生,以腳踏實地的方式守護著他的科幻小說和現實生活。

正如劉慈欣的小說編輯所說,“如果說劉慈欣花了三十年,跑完了一個職業作家的馬拉松,那些更早成名並且更年輕的人,只跑到了十公里,五公里,甚至更短。”1960年代生人的劉慈欣已逾天命之年,在邁上職業巔峰的這一刻,他的目光始終投望在光年以外的廣袤宇宙,而現實世界的劉慈欣是個怎樣的人,似乎已不那麼重要了。

♥劉慈欣,作家,主要作品有《流浪地球》《三體》等,1999年發表第一篇科幻題材作品《鯨歌》,之後長期專注科幻小說創作,2015年因《三體》獲世界科幻小說最高獎項“雨果獎 -最佳長篇小說獎”。

劉慈欣:科幻是逃避沉悶生活的一條道路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