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公平公正地講,《上海堡壘》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屬於自己的誠意,就每一幀畫面而言它盡了它的所能,一如它的“巨炮”從海中冉冉升起,那樣的氣勢與視覺衝擊,已經彰顯了它的野心與豪氣。但誠意不等同於才華,誠意也彌補不了才華。

《上海堡壘》的失敗不在於特效,但也在於特效。在特效給人的感覺上,《上海堡壘》似乎很接近《流浪地球》,而故事背景設置的也相對宏大,但論概念它卻是雞肋的可以。然而它大膽地比附《流浪地球》就是一種自觸黴頭。

美和醜的差別就在於觀念和對比,觀念當然是基礎,對比就是渲染。

《上海堡壘》給人的觀念似乎並不刻骨銘心,甚至難免老生常談,它對比著《流浪地球》進行營銷,不僅毀了自己既有的還糟糕地暴露了更多的不足。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公平公正地講,《上海堡壘》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屬於自己的誠意,就每一幀畫面而言它盡了它的所能,一如它的“巨炮”從海中冉冉升起,那樣的氣勢與視覺衝擊,已經彰顯了它的野心與豪氣。但誠意不等同於才華,誠意也彌補不了才華。

《上海堡壘》的失敗不在於特效,但也在於特效。在特效給人的感覺上,《上海堡壘》似乎很接近《流浪地球》,而故事背景設置的也相對宏大,但論概念它卻是雞肋的可以。然而它大膽地比附《流浪地球》就是一種自觸黴頭。

美和醜的差別就在於觀念和對比,觀念當然是基礎,對比就是渲染。

《上海堡壘》給人的觀念似乎並不刻骨銘心,甚至難免老生常談,它對比著《流浪地球》進行營銷,不僅毀了自己既有的還糟糕地暴露了更多的不足。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或許它的概念並沒有那麼的差勁,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成熟的女性,在波詭雲譎的環境之中並不難締造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一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曾獲得過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朗讀者》。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公平公正地講,《上海堡壘》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屬於自己的誠意,就每一幀畫面而言它盡了它的所能,一如它的“巨炮”從海中冉冉升起,那樣的氣勢與視覺衝擊,已經彰顯了它的野心與豪氣。但誠意不等同於才華,誠意也彌補不了才華。

《上海堡壘》的失敗不在於特效,但也在於特效。在特效給人的感覺上,《上海堡壘》似乎很接近《流浪地球》,而故事背景設置的也相對宏大,但論概念它卻是雞肋的可以。然而它大膽地比附《流浪地球》就是一種自觸黴頭。

美和醜的差別就在於觀念和對比,觀念當然是基礎,對比就是渲染。

《上海堡壘》給人的觀念似乎並不刻骨銘心,甚至難免老生常談,它對比著《流浪地球》進行營銷,不僅毀了自己既有的還糟糕地暴露了更多的不足。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或許它的概念並沒有那麼的差勁,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成熟的女性,在波詭雲譎的環境之中並不難締造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一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曾獲得過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朗讀者》。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朗讀者》

戰爭與一反常態的愛情本應該能夠製造出舉世公認的好作品,但它卻在一個更加自由而寬鬆的科幻語境中成功地把故事搞砸了。當江洋送給林瀾黃鬱金香以做生日禮物時,它還在試圖以一個小小的花語——“無望的愛”去渲染整個劇情的氛圍,但它顯然無力支撐。

或許它在彌補,糟糕的是他在試圖靠流量去彌補那些彌補不了的東西。它以為人們會為流量買單,但小視頻不等於大電影,結局只是證明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偏偏要靠才華”是不行的。

才華是可以靠,但一定要有。

流量反噬是它失敗的原因,更是它眾望所歸的原因。

人們對流量有多麼的趨之若鶩就有多麼的深痛惡覺,天下苦流量久矣,鹿晗成了眾矢之的,當初他有多火,今天的炮火就註定有多猛烈。

但你無法指摘他,也不應指摘。所有平和的人都能夠看出,鹿晗一直在努力,只是他愈努力他就愈呆板,他愈緊張就愈鬆垮。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公平公正地講,《上海堡壘》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屬於自己的誠意,就每一幀畫面而言它盡了它的所能,一如它的“巨炮”從海中冉冉升起,那樣的氣勢與視覺衝擊,已經彰顯了它的野心與豪氣。但誠意不等同於才華,誠意也彌補不了才華。

《上海堡壘》的失敗不在於特效,但也在於特效。在特效給人的感覺上,《上海堡壘》似乎很接近《流浪地球》,而故事背景設置的也相對宏大,但論概念它卻是雞肋的可以。然而它大膽地比附《流浪地球》就是一種自觸黴頭。

美和醜的差別就在於觀念和對比,觀念當然是基礎,對比就是渲染。

《上海堡壘》給人的觀念似乎並不刻骨銘心,甚至難免老生常談,它對比著《流浪地球》進行營銷,不僅毀了自己既有的還糟糕地暴露了更多的不足。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或許它的概念並沒有那麼的差勁,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成熟的女性,在波詭雲譎的環境之中並不難締造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一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曾獲得過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朗讀者》。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朗讀者》

戰爭與一反常態的愛情本應該能夠製造出舉世公認的好作品,但它卻在一個更加自由而寬鬆的科幻語境中成功地把故事搞砸了。當江洋送給林瀾黃鬱金香以做生日禮物時,它還在試圖以一個小小的花語——“無望的愛”去渲染整個劇情的氛圍,但它顯然無力支撐。

或許它在彌補,糟糕的是他在試圖靠流量去彌補那些彌補不了的東西。它以為人們會為流量買單,但小視頻不等於大電影,結局只是證明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偏偏要靠才華”是不行的。

才華是可以靠,但一定要有。

流量反噬是它失敗的原因,更是它眾望所歸的原因。

人們對流量有多麼的趨之若鶩就有多麼的深痛惡覺,天下苦流量久矣,鹿晗成了眾矢之的,當初他有多火,今天的炮火就註定有多猛烈。

但你無法指摘他,也不應指摘。所有平和的人都能夠看出,鹿晗一直在努力,只是他愈努力他就愈呆板,他愈緊張就愈鬆垮。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這並非他的錯,在功名的面前,抓住,然後,有力表現一點再表現一點是所有人都難能把持住的衝動。

如果說《機器俠》走的是“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的路線,那麼,《上海堡壘》走的就是“特效+流量+愛情”,兩個套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對特效的熱衷,對相對另類愛情的追捧,對功夫和流量的迷之自信。

劉鎮偉在拍《機器俠》的時候說:“心底裡面確實是很希望在特技這一方面,我們中國能再花多點功夫下去。”

捨本逐末,緣木求魚,無論是追求特效,追求功夫還是還是追求流量都是如此。

科幻界的奇葩

電影的本質終究是一個故事,不是其他,一切有關渲染故事之外的東西都是末技。

與《機器俠》同在200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月球》無疑是《機器俠》與《上海堡壘》最好的反例。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公平公正地講,《上海堡壘》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屬於自己的誠意,就每一幀畫面而言它盡了它的所能,一如它的“巨炮”從海中冉冉升起,那樣的氣勢與視覺衝擊,已經彰顯了它的野心與豪氣。但誠意不等同於才華,誠意也彌補不了才華。

《上海堡壘》的失敗不在於特效,但也在於特效。在特效給人的感覺上,《上海堡壘》似乎很接近《流浪地球》,而故事背景設置的也相對宏大,但論概念它卻是雞肋的可以。然而它大膽地比附《流浪地球》就是一種自觸黴頭。

美和醜的差別就在於觀念和對比,觀念當然是基礎,對比就是渲染。

《上海堡壘》給人的觀念似乎並不刻骨銘心,甚至難免老生常談,它對比著《流浪地球》進行營銷,不僅毀了自己既有的還糟糕地暴露了更多的不足。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或許它的概念並沒有那麼的差勁,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成熟的女性,在波詭雲譎的環境之中並不難締造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一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曾獲得過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朗讀者》。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朗讀者》

戰爭與一反常態的愛情本應該能夠製造出舉世公認的好作品,但它卻在一個更加自由而寬鬆的科幻語境中成功地把故事搞砸了。當江洋送給林瀾黃鬱金香以做生日禮物時,它還在試圖以一個小小的花語——“無望的愛”去渲染整個劇情的氛圍,但它顯然無力支撐。

或許它在彌補,糟糕的是他在試圖靠流量去彌補那些彌補不了的東西。它以為人們會為流量買單,但小視頻不等於大電影,結局只是證明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偏偏要靠才華”是不行的。

才華是可以靠,但一定要有。

流量反噬是它失敗的原因,更是它眾望所歸的原因。

人們對流量有多麼的趨之若鶩就有多麼的深痛惡覺,天下苦流量久矣,鹿晗成了眾矢之的,當初他有多火,今天的炮火就註定有多猛烈。

但你無法指摘他,也不應指摘。所有平和的人都能夠看出,鹿晗一直在努力,只是他愈努力他就愈呆板,他愈緊張就愈鬆垮。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這並非他的錯,在功名的面前,抓住,然後,有力表現一點再表現一點是所有人都難能把持住的衝動。

如果說《機器俠》走的是“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的路線,那麼,《上海堡壘》走的就是“特效+流量+愛情”,兩個套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對特效的熱衷,對相對另類愛情的追捧,對功夫和流量的迷之自信。

劉鎮偉在拍《機器俠》的時候說:“心底裡面確實是很希望在特技這一方面,我們中國能再花多點功夫下去。”

捨本逐末,緣木求魚,無論是追求特效,追求功夫還是還是追求流量都是如此。

科幻界的奇葩

電影的本質終究是一個故事,不是其他,一切有關渲染故事之外的東西都是末技。

與《機器俠》同在200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月球》無疑是《機器俠》與《上海堡壘》最好的反例。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月球》海報

《月球》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追求什麼特定的文化符號,也沒有迷戀複雜的劇情,只是描繪著人類最原始的恐懼——未知與孤獨。當一切都掩映在月色中,迷離和恐懼便與日俱增,自然,在揭曉之後的世界裡唯有震撼與反思。

這樣的小成本而高回饋的電影不正是抓住了電影的奧義麼?

《月球》中凱文·史派西作為配音角色扮演了一個機器人,而他早在八年前就曾出演過另一部堪稱傑作而又無半點花哨特效的科幻電影——《K星異客》。它絕對是一部全憑劇情推動,深扣人心的奇葩之作,沒有飛船和絢麗的光線,沒有誇張的設備與稀奇的事物。也正是什麼也沒有,凱文·史派西的超光速旅行才是那樣的可愛,但不可不謂發人深省。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公平公正地講,《上海堡壘》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屬於自己的誠意,就每一幀畫面而言它盡了它的所能,一如它的“巨炮”從海中冉冉升起,那樣的氣勢與視覺衝擊,已經彰顯了它的野心與豪氣。但誠意不等同於才華,誠意也彌補不了才華。

《上海堡壘》的失敗不在於特效,但也在於特效。在特效給人的感覺上,《上海堡壘》似乎很接近《流浪地球》,而故事背景設置的也相對宏大,但論概念它卻是雞肋的可以。然而它大膽地比附《流浪地球》就是一種自觸黴頭。

美和醜的差別就在於觀念和對比,觀念當然是基礎,對比就是渲染。

《上海堡壘》給人的觀念似乎並不刻骨銘心,甚至難免老生常談,它對比著《流浪地球》進行營銷,不僅毀了自己既有的還糟糕地暴露了更多的不足。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或許它的概念並沒有那麼的差勁,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成熟的女性,在波詭雲譎的環境之中並不難締造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一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曾獲得過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朗讀者》。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朗讀者》

戰爭與一反常態的愛情本應該能夠製造出舉世公認的好作品,但它卻在一個更加自由而寬鬆的科幻語境中成功地把故事搞砸了。當江洋送給林瀾黃鬱金香以做生日禮物時,它還在試圖以一個小小的花語——“無望的愛”去渲染整個劇情的氛圍,但它顯然無力支撐。

或許它在彌補,糟糕的是他在試圖靠流量去彌補那些彌補不了的東西。它以為人們會為流量買單,但小視頻不等於大電影,結局只是證明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偏偏要靠才華”是不行的。

才華是可以靠,但一定要有。

流量反噬是它失敗的原因,更是它眾望所歸的原因。

人們對流量有多麼的趨之若鶩就有多麼的深痛惡覺,天下苦流量久矣,鹿晗成了眾矢之的,當初他有多火,今天的炮火就註定有多猛烈。

但你無法指摘他,也不應指摘。所有平和的人都能夠看出,鹿晗一直在努力,只是他愈努力他就愈呆板,他愈緊張就愈鬆垮。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這並非他的錯,在功名的面前,抓住,然後,有力表現一點再表現一點是所有人都難能把持住的衝動。

如果說《機器俠》走的是“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的路線,那麼,《上海堡壘》走的就是“特效+流量+愛情”,兩個套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對特效的熱衷,對相對另類愛情的追捧,對功夫和流量的迷之自信。

劉鎮偉在拍《機器俠》的時候說:“心底裡面確實是很希望在特技這一方面,我們中國能再花多點功夫下去。”

捨本逐末,緣木求魚,無論是追求特效,追求功夫還是還是追求流量都是如此。

科幻界的奇葩

電影的本質終究是一個故事,不是其他,一切有關渲染故事之外的東西都是末技。

與《機器俠》同在200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月球》無疑是《機器俠》與《上海堡壘》最好的反例。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月球》海報

《月球》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追求什麼特定的文化符號,也沒有迷戀複雜的劇情,只是描繪著人類最原始的恐懼——未知與孤獨。當一切都掩映在月色中,迷離和恐懼便與日俱增,自然,在揭曉之後的世界裡唯有震撼與反思。

這樣的小成本而高回饋的電影不正是抓住了電影的奧義麼?

《月球》中凱文·史派西作為配音角色扮演了一個機器人,而他早在八年前就曾出演過另一部堪稱傑作而又無半點花哨特效的科幻電影——《K星異客》。它絕對是一部全憑劇情推動,深扣人心的奇葩之作,沒有飛船和絢麗的光線,沒有誇張的設備與稀奇的事物。也正是什麼也沒有,凱文·史派西的超光速旅行才是那樣的可愛,但不可不謂發人深省。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K星異客》海報

無論是《月球》還是《K星異客》它們顯然都是在用心做電影,而並非用技術、用元素、用流量。

在西方,人們早就摸透了科幻的本質。

不是所有運用特效,彰顯科技感的電影才叫科幻電影,科幻也是故事,科幻是對科技無法展示的一種幻現,但不代表科幻本身,因為它只是一種超脫普通認知的理念展現,嚴格來說它本身就是不可展示的,也大可不必展示的,如今只是硬要展示罷了,而展現一種理念的方法其實是不一而足的。而中國特色也不代表著中國元素,中國特色是有機的中國元素與事物內在邏輯的有機融合。

如果說《月球》與《K星異客》是兩朵奇葩,那麼《機器俠》和《上海堡壘》也是。

科幻要麼毀人,要麼救人,要麼毀人也救人,而關鍵所在就是毀人或救人。華語科幻在科幻的自卑中奔突了十年,不知是盲打莽撞還是有意為之,有失敗也有相對成功。與其說《流浪地球》算得上成功,倒不如多留意一點與它同時間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它的口碑不如《流浪地球》但並不代表它算不上經典,只是它誇張搞笑的外殼弱化它毀人救人的故事,它內核的強大本不應被它喜劇的外衣遮蓋。但它不及《流浪地球》的原因也是內在的,文化的偏見以及開政治的車,很容易讓它在形而下上遭受冷遇,在形而上上讓人咀嚼不動。

在這一點,為人熱衷的故事便側漏了既是下里巴人又是陽春白雪的特點。

所以,華語科幻要長足地發展進步就必須抓住科幻電影的本質,那麼就意味著做科幻電影的得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要懂些電影,懂電影的也能寫出好本子,寫本子的千萬別狗屁不通!

而劉慈欣,吳京似乎自然就是中國電影界不可缺失的角色了,但他們還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環。是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還跟那兒杵著呢,該往前邁一步了”,華語科幻。

"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文|張侘

十年前,吳京面對鏡頭時說:

“導演就是讓我在不接觸對方身體的情況下,要把太極的這個四兩撥千斤給打出來,這個時間的點要掌握得很準確才行。”

時至今日,無論從吳京的個人情感上,還是當下從整個中國科幻界來說,這句話都顯得是那樣耐人尋味和極富隱喻性了。

吳京所說的導演是劉鎮偉,涉及的電影是《機器俠》。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機器俠》劇照

2009年8月18日,《機器俠》上映了,電影是由劉鎮偉執導,由孫儷、方力申、胡軍、甘薇、鄭中基及吳京等主演。從演員的出場順序上來看,那時的吳京連男三都算不上,但這並不代表他的戲份不多,角色不重要,相反,如吳京說的那樣,導演給他安排的角色是相當複雜的,他是一個機器人,會用外柔內剛的太極揍人的機器人。聽上去有些怪怪的,或許這種怪也在十年之後“甚囂塵上”的《上海堡壘》裡,以另一種姿態顯現了出來。

中國的第一部科幻大片?

2009年的《機器俠》一上映,就吸引了各大主流媒體跟風熱捧,甚至聯播都為它留有一席之地,稱它為中國首部科幻大片,其他二流三流媒體更是趨之若鶩,一時有人這樣概括那兩年的電影界:《畫皮》是中國奇幻大片,《機器俠》是中國科幻大片。

劉鎮偉說:“(這是一部)感人的悲喜劇。”

聽起來,話裡有話。

客串出場《機器俠》的曾志偉也揚言道:“我們共治一爐,用我們最擅長的喜劇放在裡面,這更是外國人拍不到的東西。”

是的,外國人確實拍不到。

有網友在“盛讚”不絕於耳的時候,在豆瓣上留下了這樣一段話:“關於《機器俠》,這段時間最大的炒作點就是它前幾天上了聯播,這讓我想起了爛片界的另兩朵奇葩《無極》和《南京!南京!》好像也上了聯播——我決定了,以後只要是聯播推薦的電影,我堅決不會再花錢買票去電影院看了。”

如今,塵埃落定的中國首部科幻大片——《機器俠》呆在豆瓣的一角,掛著著5.2分的牌子,偏安一隅地,似乎已經為人淡忘。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在“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就等於中國科幻大片的指導思想下,《機器俠》把此理念展現的淋漓盡致。它的中國特色和視覺效果都算得上當時的極品。

機器人不僅耍功夫成了英雄,更產生了愛情成為了許多人口中的“雞雞俠”,最後還有大戰殭屍。

過激的品論都是不合適的。但,一種顯而易見的現象是現在,包括過去的十年裡,寫科幻的不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不懂電影,懂電影的寫不好劇本,寫劇本的狗屁不懂!

作為編劇出身的劉鎮偉,他是最好不過的鏡面了。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編劇劉鎮偉

2009年為《機器俠》宣傳造勢的時候,劉慈欣也出現了,他與劉鎮偉共處一堂,那時的劉慈欣在科幻界已經響噹噹了,《三體》還未獲得雨果獎業已多次脫銷。那場科幻大師與電影大師的座談,看上去還算成功,加上不明就裡的吃瓜群眾和不無蒙圈的主持人,還真算得上其樂融融的樣子。可,你若真的細緻地看過那場對話,就會發現,他們基本上是各說各的,科幻是科幻,電影是電影。

電影上映後,有人打電話給劉慈欣問及他怎麼看《機器俠》,劉慈欣只是淡淡地說了一句:“比我預想的要好。”

至於他的預想,無人可知。

科幻之光?

“我原來以為家在身後,現在才知道家在前邊。”

這是《流浪地球》的一句臺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如果說劉慈欣與《機器俠》要那麼一丁點兒的關係,那麼他與《流浪地球》的關係就大了去了,如果說吳京與《機器俠》的關係算是一種被動關係的話,那麼近十年之後的帶資進組又兼主演,怎麼說也都是主動的。

“我看到劇本之後,那天我真的哭了,我為劉培強和劉啟哭了,而且是不見面的那種哭,我真的覺得,誒,去試一試,去享受一把。”

這是當吳京再次站到鏡頭前談及參演並帶資入組時說的一段話。

或許《流浪地球》算不得絕對的成功,在硬核科幻迷看來這樣的劇算是譭譽參半,有很多人覺得在科學上,在角色行為的動機上的表現的挺不合邏輯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對於科學,人們自以為是已經很久了,米蘭昆德拉曾經說過一句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想笑。”我們把科學當邏輯,如果我們把電影的科學當邏輯,想笑的就不只是上帝了,電影作為一種虛擬的模擬,它有它內在的藝術邏輯而並非唯科學的邏輯馬首是瞻。

如果應拆解起來,那些漏洞和科學性實在是俯拾皆是。例如在真空的狀態下人類流出眼淚就是極大的穿幫。可事實上,我們所有人在悲傷和痛苦的那一刻都渴望流出一點淚來,這既是藝術的需要也是人類自身的需要。正因這樣的需要,海子的一句“悲傷時握不住一顆眼淚”才具有了藝術的魅力,而令其稱得上是詩了。

即使是在硬核科幻迷的譭譽參半下,《流浪地球》也在票房和整體的口碑上得到了不錯的肯定,這是不證自明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而它的成功,在吳京看了劇本之時就已經註定了,準確地說在劇本大告成功之時它就近乎大告成功了。

如果一個劇本感動不了演員,沒有令演員願意帶著資本進入劇組的衝動,它又能如何感動得了觀眾,並使他們願意慷慨解囊促成喜人的票房成績呢?

《流浪地球》的成功離不開它從劉慈欣那裡截取的宏大背景,也離不開對原著的再度改編形成的劇本。

劉慈欣的背景和改編後的劇情是相得益彰的。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流浪,對於中國人傳承了千百年的家國文化血脈而言,它註定是一個百試不爽的引爆點。古時候我們的先人外出謀生,心繫家園,常有鄉音未改鬢毛衰的悲哀,更有落葉當歸根的情節。家,它是中國文化的中樞。

漢董仲舒著《春秋繁露》有語:“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內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事,家國安寧。”

當地球被迫流浪之後,背井離鄉由人換成了鄉井,而“家”的概念始終都是核心,只不過更為感人至深了。

科幻元年的終點?

《上海堡壘》塌了。

有人說,鹿晗的八千萬粉絲不僅沒能挽留它的顏面,倒戈得倒是很凶。

更有人不無聳人聽聞地講,華語科幻的元年提前進入了終點。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公平公正地講,《上海堡壘》並非一無是處,它有屬於自己的誠意,就每一幀畫面而言它盡了它的所能,一如它的“巨炮”從海中冉冉升起,那樣的氣勢與視覺衝擊,已經彰顯了它的野心與豪氣。但誠意不等同於才華,誠意也彌補不了才華。

《上海堡壘》的失敗不在於特效,但也在於特效。在特效給人的感覺上,《上海堡壘》似乎很接近《流浪地球》,而故事背景設置的也相對宏大,但論概念它卻是雞肋的可以。然而它大膽地比附《流浪地球》就是一種自觸黴頭。

美和醜的差別就在於觀念和對比,觀念當然是基礎,對比就是渲染。

《上海堡壘》給人的觀念似乎並不刻骨銘心,甚至難免老生常談,它對比著《流浪地球》進行營銷,不僅毀了自己既有的還糟糕地暴露了更多的不足。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或許它的概念並沒有那麼的差勁,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年和一個成熟的女性,在波詭雲譎的環境之中並不難締造出一個感人至深的故事。這一點很容易令人聯想到曾獲得過奧斯卡與金球獎的《朗讀者》。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朗讀者》

戰爭與一反常態的愛情本應該能夠製造出舉世公認的好作品,但它卻在一個更加自由而寬鬆的科幻語境中成功地把故事搞砸了。當江洋送給林瀾黃鬱金香以做生日禮物時,它還在試圖以一個小小的花語——“無望的愛”去渲染整個劇情的氛圍,但它顯然無力支撐。

或許它在彌補,糟糕的是他在試圖靠流量去彌補那些彌補不了的東西。它以為人們會為流量買單,但小視頻不等於大電影,結局只是證明了“明明可以靠臉吃飯,但偏偏要靠才華”是不行的。

才華是可以靠,但一定要有。

流量反噬是它失敗的原因,更是它眾望所歸的原因。

人們對流量有多麼的趨之若鶩就有多麼的深痛惡覺,天下苦流量久矣,鹿晗成了眾矢之的,當初他有多火,今天的炮火就註定有多猛烈。

但你無法指摘他,也不應指摘。所有平和的人都能夠看出,鹿晗一直在努力,只是他愈努力他就愈呆板,他愈緊張就愈鬆垮。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這並非他的錯,在功名的面前,抓住,然後,有力表現一點再表現一點是所有人都難能把持住的衝動。

如果說《機器俠》走的是“山寨好萊塢科幻大片特效+中國功夫+愛情”的路線,那麼,《上海堡壘》走的就是“特效+流量+愛情”,兩個套路既有相似又有不同。對特效的熱衷,對相對另類愛情的追捧,對功夫和流量的迷之自信。

劉鎮偉在拍《機器俠》的時候說:“心底裡面確實是很希望在特技這一方面,我們中國能再花多點功夫下去。”

捨本逐末,緣木求魚,無論是追求特效,追求功夫還是還是追求流量都是如此。

科幻界的奇葩

電影的本質終究是一個故事,不是其他,一切有關渲染故事之外的東西都是末技。

與《機器俠》同在2009年上映的美國電影《月球》無疑是《機器俠》與《上海堡壘》最好的反例。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月球》海報

《月球》是一個人的獨角戲,沒有華麗的特效,沒有追求什麼特定的文化符號,也沒有迷戀複雜的劇情,只是描繪著人類最原始的恐懼——未知與孤獨。當一切都掩映在月色中,迷離和恐懼便與日俱增,自然,在揭曉之後的世界裡唯有震撼與反思。

這樣的小成本而高回饋的電影不正是抓住了電影的奧義麼?

《月球》中凱文·史派西作為配音角色扮演了一個機器人,而他早在八年前就曾出演過另一部堪稱傑作而又無半點花哨特效的科幻電影——《K星異客》。它絕對是一部全憑劇情推動,深扣人心的奇葩之作,沒有飛船和絢麗的光線,沒有誇張的設備與稀奇的事物。也正是什麼也沒有,凱文·史派西的超光速旅行才是那樣的可愛,但不可不謂發人深省。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電影《K星異客》海報

無論是《月球》還是《K星異客》它們顯然都是在用心做電影,而並非用技術、用元素、用流量。

在西方,人們早就摸透了科幻的本質。

不是所有運用特效,彰顯科技感的電影才叫科幻電影,科幻也是故事,科幻是對科技無法展示的一種幻現,但不代表科幻本身,因為它只是一種超脫普通認知的理念展現,嚴格來說它本身就是不可展示的,也大可不必展示的,如今只是硬要展示罷了,而展現一種理念的方法其實是不一而足的。而中國特色也不代表著中國元素,中國特色是有機的中國元素與事物內在邏輯的有機融合。

如果說《月球》與《K星異客》是兩朵奇葩,那麼《機器俠》和《上海堡壘》也是。

科幻要麼毀人,要麼救人,要麼毀人也救人,而關鍵所在就是毀人或救人。華語科幻在科幻的自卑中奔突了十年,不知是盲打莽撞還是有意為之,有失敗也有相對成功。與其說《流浪地球》算得上成功,倒不如多留意一點與它同時間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它的口碑不如《流浪地球》但並不代表它算不上經典,只是它誇張搞笑的外殼弱化它毀人救人的故事,它內核的強大本不應被它喜劇的外衣遮蓋。但它不及《流浪地球》的原因也是內在的,文化的偏見以及開政治的車,很容易讓它在形而下上遭受冷遇,在形而上上讓人咀嚼不動。

在這一點,為人熱衷的故事便側漏了既是下里巴人又是陽春白雪的特點。

所以,華語科幻要長足地發展進步就必須抓住科幻電影的本質,那麼就意味著做科幻電影的得會編故事,會編故事的要懂些電影,懂電影的也能寫出好本子,寫本子的千萬別狗屁不通!

而劉慈欣,吳京似乎自然就是中國電影界不可缺失的角色了,但他們還僅僅只是其中的一環。是啊,“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還跟那兒杵著呢,該往前邁一步了”,華語科幻。

劉慈欣、吳京、劉鎮偉串起的中國科幻十年

"

相關推薦

推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