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按照筆者的猜測,此次楚軍應該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陽甯君率領,為偏師,誘導秦軍主力跟隨去往留城;另外一路則由沛公劉邦帶領,為主力,直接進攻此次秦軍的大本營,碭縣。

碭縣作為碭郡郡治,則秦軍的糧食供給以及後勤補給大概率上都在這裡。所以只要劉邦能夠順利拿下碭縣,那麼秦軍在知道後,肯定會回援,如此東陽甯君就可率領楚軍反向跟隨秦軍,並與劉邦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大敗秦軍。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按照筆者的猜測,此次楚軍應該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陽甯君率領,為偏師,誘導秦軍主力跟隨去往留城;另外一路則由沛公劉邦帶領,為主力,直接進攻此次秦軍的大本營,碭縣。

碭縣作為碭郡郡治,則秦軍的糧食供給以及後勤補給大概率上都在這裡。所以只要劉邦能夠順利拿下碭縣,那麼秦軍在知道後,肯定會回援,如此東陽甯君就可率領楚軍反向跟隨秦軍,並與劉邦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大敗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關於沛公劉邦是如何三日而下碭縣的,這一點筆者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總而言之,劉邦確實是完成了使命,打下了碭縣,徹底斷了秦軍補給。

因此秦軍只得放棄留城,回攻碭縣。所以也就是在碭縣東,秦楚又發生了激戰。

而這場作戰的勝負,就可參照下面這條記錄:

擊秦司馬枿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史書中簡單的兩個字“破之”,便意味著章邯派遣平定楚北的司馬枿軍已然徹底失敗了。由此之後,以碭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周圍一帶便盡歸沛公劉邦所有,當然,名義上還是楚王景駒的屬地。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按照筆者的猜測,此次楚軍應該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陽甯君率領,為偏師,誘導秦軍主力跟隨去往留城;另外一路則由沛公劉邦帶領,為主力,直接進攻此次秦軍的大本營,碭縣。

碭縣作為碭郡郡治,則秦軍的糧食供給以及後勤補給大概率上都在這裡。所以只要劉邦能夠順利拿下碭縣,那麼秦軍在知道後,肯定會回援,如此東陽甯君就可率領楚軍反向跟隨秦軍,並與劉邦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大敗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關於沛公劉邦是如何三日而下碭縣的,這一點筆者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總而言之,劉邦確實是完成了使命,打下了碭縣,徹底斷了秦軍補給。

因此秦軍只得放棄留城,回攻碭縣。所以也就是在碭縣東,秦楚又發生了激戰。

而這場作戰的勝負,就可參照下面這條記錄:

擊秦司馬枿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史書中簡單的兩個字“破之”,便意味著章邯派遣平定楚北的司馬枿軍已然徹底失敗了。由此之後,以碭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周圍一帶便盡歸沛公劉邦所有,當然,名義上還是楚王景駒的屬地。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漢書·高帝紀》

劉邦在佔領碭縣期間,還進行了擴軍,其規模更是一度達到了九千餘人。當然,這個數字應該並不是實際數字,只是史家大概計算的數字。

所以筆者懷疑,此時的劉邦兵力應該已經達到上萬人了。因此碭縣之勝對於劉邦實力的增長,確實是飛躍性的。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按照筆者的猜測,此次楚軍應該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陽甯君率領,為偏師,誘導秦軍主力跟隨去往留城;另外一路則由沛公劉邦帶領,為主力,直接進攻此次秦軍的大本營,碭縣。

碭縣作為碭郡郡治,則秦軍的糧食供給以及後勤補給大概率上都在這裡。所以只要劉邦能夠順利拿下碭縣,那麼秦軍在知道後,肯定會回援,如此東陽甯君就可率領楚軍反向跟隨秦軍,並與劉邦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大敗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關於沛公劉邦是如何三日而下碭縣的,這一點筆者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總而言之,劉邦確實是完成了使命,打下了碭縣,徹底斷了秦軍補給。

因此秦軍只得放棄留城,回攻碭縣。所以也就是在碭縣東,秦楚又發生了激戰。

而這場作戰的勝負,就可參照下面這條記錄:

擊秦司馬枿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史書中簡單的兩個字“破之”,便意味著章邯派遣平定楚北的司馬枿軍已然徹底失敗了。由此之後,以碭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周圍一帶便盡歸沛公劉邦所有,當然,名義上還是楚王景駒的屬地。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漢書·高帝紀》

劉邦在佔領碭縣期間,還進行了擴軍,其規模更是一度達到了九千餘人。當然,這個數字應該並不是實際數字,只是史家大概計算的數字。

所以筆者懷疑,此時的劉邦兵力應該已經達到上萬人了。因此碭縣之勝對於劉邦實力的增長,確實是飛躍性的。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劉邦在麾下實力急速膨脹後,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儘快奪回豐邑了。

說做就做,很快劉邦軍便從碭縣出發,先攻下邑,而後經由下邑北上直取豐邑。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漢書·高帝紀》

但是讓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即使他的兵力已經番了三番,可他還是難以攻下豐邑。

對此筆者只能說,豐邑的實力確實是讓人有點難以想象,畢竟這在之前其實都不算是一個縣城,可偏偏在劉邦萬人的進攻下,依然還是固若金湯。

而就在劉邦發愁無能攻下豐邑時期,決定楚地未來領導權的一場戰爭也正式在彭城一帶拉開了帷幕。其中一方自然是劉邦目前還在效忠的新楚王景駒,而另一方便是自稱拿著陳王詔命的項梁軍了。

顯然,於劉邦來說,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因為這就讓劉邦有了可以坐地起價的資本了,而此時的項梁軍雖然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畢竟景駒的楚王在事實上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譬如像張良那樣的韓國名門都來投奔了,可見景駒的楚王其實還是很得人心的。

所以說,此時的項梁需要儘快擊敗景駒,否則拖得越久,就越對他不利。

而對於劉邦來說,雖然此時他效忠的是楚王景駒,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改旗易幟。

當然,這一切還是取決於項梁到底能夠給劉邦開出什麼樣的價碼。而劉邦要的也不多,五千人,只要項梁能給,劉邦自然就願意站出來支持項梁。

關於劉邦在項梁和楚王景駒之間徘徊的問題,史書中記載的非常隱晦。

還軍豐。聞項梁在薛,從騎百餘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以五大夫為將,凡十人也。”沛公還,引兵攻豐。《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載,最開始的“還軍豐”,自然就是指的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回攻豐邑的事件,但可惜這次劉邦仍然還是沒有打下豐邑。而緊接著史書中就記載說劉邦率領百餘人去見項梁,結果莫名其妙項梁就給了劉邦五千人,於是劉邦便返回豐邑,從而一舉攻破豐邑。

再看《漢書》中的記載: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漢書·高帝紀》

如上述筆者的分析,三月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攻破下邑,接著進攻豐邑,然後沒有攻下。到四月,項梁和景駒正式開戰,而後同時期劉邦去薛縣見了項梁。

這裡的問題就是,劉邦之所以能夠在碭縣擴軍達到萬人的規模,主要還是靠著楚王景駒的旗號,但為何在景駒與項梁激戰時,他卻可以順理成章的去見項梁呢?如此劉邦的行為不就顯得非常詭異嗎?

再看當時的局勢:

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不邳。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史記·項羽本紀》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按照筆者的猜測,此次楚軍應該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陽甯君率領,為偏師,誘導秦軍主力跟隨去往留城;另外一路則由沛公劉邦帶領,為主力,直接進攻此次秦軍的大本營,碭縣。

碭縣作為碭郡郡治,則秦軍的糧食供給以及後勤補給大概率上都在這裡。所以只要劉邦能夠順利拿下碭縣,那麼秦軍在知道後,肯定會回援,如此東陽甯君就可率領楚軍反向跟隨秦軍,並與劉邦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大敗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關於沛公劉邦是如何三日而下碭縣的,這一點筆者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總而言之,劉邦確實是完成了使命,打下了碭縣,徹底斷了秦軍補給。

因此秦軍只得放棄留城,回攻碭縣。所以也就是在碭縣東,秦楚又發生了激戰。

而這場作戰的勝負,就可參照下面這條記錄:

擊秦司馬枿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史書中簡單的兩個字“破之”,便意味著章邯派遣平定楚北的司馬枿軍已然徹底失敗了。由此之後,以碭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周圍一帶便盡歸沛公劉邦所有,當然,名義上還是楚王景駒的屬地。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漢書·高帝紀》

劉邦在佔領碭縣期間,還進行了擴軍,其規模更是一度達到了九千餘人。當然,這個數字應該並不是實際數字,只是史家大概計算的數字。

所以筆者懷疑,此時的劉邦兵力應該已經達到上萬人了。因此碭縣之勝對於劉邦實力的增長,確實是飛躍性的。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劉邦在麾下實力急速膨脹後,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儘快奪回豐邑了。

說做就做,很快劉邦軍便從碭縣出發,先攻下邑,而後經由下邑北上直取豐邑。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漢書·高帝紀》

但是讓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即使他的兵力已經番了三番,可他還是難以攻下豐邑。

對此筆者只能說,豐邑的實力確實是讓人有點難以想象,畢竟這在之前其實都不算是一個縣城,可偏偏在劉邦萬人的進攻下,依然還是固若金湯。

而就在劉邦發愁無能攻下豐邑時期,決定楚地未來領導權的一場戰爭也正式在彭城一帶拉開了帷幕。其中一方自然是劉邦目前還在效忠的新楚王景駒,而另一方便是自稱拿著陳王詔命的項梁軍了。

顯然,於劉邦來說,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因為這就讓劉邦有了可以坐地起價的資本了,而此時的項梁軍雖然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畢竟景駒的楚王在事實上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譬如像張良那樣的韓國名門都來投奔了,可見景駒的楚王其實還是很得人心的。

所以說,此時的項梁需要儘快擊敗景駒,否則拖得越久,就越對他不利。

而對於劉邦來說,雖然此時他效忠的是楚王景駒,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改旗易幟。

當然,這一切還是取決於項梁到底能夠給劉邦開出什麼樣的價碼。而劉邦要的也不多,五千人,只要項梁能給,劉邦自然就願意站出來支持項梁。

關於劉邦在項梁和楚王景駒之間徘徊的問題,史書中記載的非常隱晦。

還軍豐。聞項梁在薛,從騎百餘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以五大夫為將,凡十人也。”沛公還,引兵攻豐。《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載,最開始的“還軍豐”,自然就是指的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回攻豐邑的事件,但可惜這次劉邦仍然還是沒有打下豐邑。而緊接著史書中就記載說劉邦率領百餘人去見項梁,結果莫名其妙項梁就給了劉邦五千人,於是劉邦便返回豐邑,從而一舉攻破豐邑。

再看《漢書》中的記載: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漢書·高帝紀》

如上述筆者的分析,三月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攻破下邑,接著進攻豐邑,然後沒有攻下。到四月,項梁和景駒正式開戰,而後同時期劉邦去薛縣見了項梁。

這裡的問題就是,劉邦之所以能夠在碭縣擴軍達到萬人的規模,主要還是靠著楚王景駒的旗號,但為何在景駒與項梁激戰時,他卻可以順理成章的去見項梁呢?如此劉邦的行為不就顯得非常詭異嗎?

再看當時的局勢:

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不邳。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楚王景駒軍基本上是在留城與彭城一帶集結,而項梁軍則是以下邳為中心進行駐紮,其中項梁軍大概有六七萬人,景駒軍兵力不知。另外則是劉邦軍在碭縣與豐邑一帶集結,而劉邦的軍隊規模是近乎萬人,不過劉邦的主要目標是豐邑。

而從楚地各勢力的對峙局勢中我們便能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明明在下邳駐紮的項梁軍,偏要讓劉邦跑去薛縣那裡和他會面呢?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按照筆者的猜測,此次楚軍應該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陽甯君率領,為偏師,誘導秦軍主力跟隨去往留城;另外一路則由沛公劉邦帶領,為主力,直接進攻此次秦軍的大本營,碭縣。

碭縣作為碭郡郡治,則秦軍的糧食供給以及後勤補給大概率上都在這裡。所以只要劉邦能夠順利拿下碭縣,那麼秦軍在知道後,肯定會回援,如此東陽甯君就可率領楚軍反向跟隨秦軍,並與劉邦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大敗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關於沛公劉邦是如何三日而下碭縣的,這一點筆者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總而言之,劉邦確實是完成了使命,打下了碭縣,徹底斷了秦軍補給。

因此秦軍只得放棄留城,回攻碭縣。所以也就是在碭縣東,秦楚又發生了激戰。

而這場作戰的勝負,就可參照下面這條記錄:

擊秦司馬枿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史書中簡單的兩個字“破之”,便意味著章邯派遣平定楚北的司馬枿軍已然徹底失敗了。由此之後,以碭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周圍一帶便盡歸沛公劉邦所有,當然,名義上還是楚王景駒的屬地。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漢書·高帝紀》

劉邦在佔領碭縣期間,還進行了擴軍,其規模更是一度達到了九千餘人。當然,這個數字應該並不是實際數字,只是史家大概計算的數字。

所以筆者懷疑,此時的劉邦兵力應該已經達到上萬人了。因此碭縣之勝對於劉邦實力的增長,確實是飛躍性的。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劉邦在麾下實力急速膨脹後,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儘快奪回豐邑了。

說做就做,很快劉邦軍便從碭縣出發,先攻下邑,而後經由下邑北上直取豐邑。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漢書·高帝紀》

但是讓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即使他的兵力已經番了三番,可他還是難以攻下豐邑。

對此筆者只能說,豐邑的實力確實是讓人有點難以想象,畢竟這在之前其實都不算是一個縣城,可偏偏在劉邦萬人的進攻下,依然還是固若金湯。

而就在劉邦發愁無能攻下豐邑時期,決定楚地未來領導權的一場戰爭也正式在彭城一帶拉開了帷幕。其中一方自然是劉邦目前還在效忠的新楚王景駒,而另一方便是自稱拿著陳王詔命的項梁軍了。

顯然,於劉邦來說,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因為這就讓劉邦有了可以坐地起價的資本了,而此時的項梁軍雖然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畢竟景駒的楚王在事實上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譬如像張良那樣的韓國名門都來投奔了,可見景駒的楚王其實還是很得人心的。

所以說,此時的項梁需要儘快擊敗景駒,否則拖得越久,就越對他不利。

而對於劉邦來說,雖然此時他效忠的是楚王景駒,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改旗易幟。

當然,這一切還是取決於項梁到底能夠給劉邦開出什麼樣的價碼。而劉邦要的也不多,五千人,只要項梁能給,劉邦自然就願意站出來支持項梁。

關於劉邦在項梁和楚王景駒之間徘徊的問題,史書中記載的非常隱晦。

還軍豐。聞項梁在薛,從騎百餘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以五大夫為將,凡十人也。”沛公還,引兵攻豐。《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載,最開始的“還軍豐”,自然就是指的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回攻豐邑的事件,但可惜這次劉邦仍然還是沒有打下豐邑。而緊接著史書中就記載說劉邦率領百餘人去見項梁,結果莫名其妙項梁就給了劉邦五千人,於是劉邦便返回豐邑,從而一舉攻破豐邑。

再看《漢書》中的記載: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漢書·高帝紀》

如上述筆者的分析,三月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攻破下邑,接著進攻豐邑,然後沒有攻下。到四月,項梁和景駒正式開戰,而後同時期劉邦去薛縣見了項梁。

這裡的問題就是,劉邦之所以能夠在碭縣擴軍達到萬人的規模,主要還是靠著楚王景駒的旗號,但為何在景駒與項梁激戰時,他卻可以順理成章的去見項梁呢?如此劉邦的行為不就顯得非常詭異嗎?

再看當時的局勢:

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不邳。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楚王景駒軍基本上是在留城與彭城一帶集結,而項梁軍則是以下邳為中心進行駐紮,其中項梁軍大概有六七萬人,景駒軍兵力不知。另外則是劉邦軍在碭縣與豐邑一帶集結,而劉邦的軍隊規模是近乎萬人,不過劉邦的主要目標是豐邑。

而從楚地各勢力的對峙局勢中我們便能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明明在下邳駐紮的項梁軍,偏要讓劉邦跑去薛縣那裡和他會面呢?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當然,按照史書中的記錄是,此時的項梁已經戰勝了楚王景駒,並盤踞在薛縣,因此劉邦才去見項梁的。可問題就是,為何劉邦統帥萬人的軍隊,卻沒有參加景駒和項梁的作戰呢?

之前筆者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無論從哪一方面講,此時的劉邦都應該算是楚王景駒的部下。因此筆者推測,史書中記載的先後順序並不代表他們實際發生的先後順序。

也就是說,劉邦很有可能在項梁與景駒交戰之前,便已經相會過了。

另外再看項梁軍與景駒軍的交戰過程:

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史記·項羽本紀》

"

碭縣之戰和楚國內戰,是相繼爆發於秦二世二年的一系列戰役。這些戰役的規模本身並不大,但這些戰役的結果卻對於劉邦的影響非常之大。

在這些戰役之後,原本只有兩三千部屬的劉邦一舉成為了當時楚地數一數二的大勢力。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劉邦在這些戰役中攫取到了豐厚的戰果。

所以通過考察碭縣之戰、以及碭縣之戰後爆發的楚國內戰,就能對劉邦勢力的作戰能力有一個更加直觀的認識,並且對探究劉邦勢力之後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借鑑意義。


先說一下碭縣之戰的背景:當時因為劉邦自身下屬的豐邑發生了兵變,導致他失去了大本營,而劉邦又無能攻下豐邑,於是就只能先投靠楚王景駒以求得發展。

正月,張耳等立趙後趙歇為趙王。東陽甯君、秦嘉立景駒為楚王,在留。沛公往從之,道得張良,遂與俱見景駒,請兵以攻豐。《漢書·高帝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紅色線條代表劉邦軍,綠色線條代表張良軍,藍色線條代表魏軍),劉邦軍在沛縣,而新楚王景駒在留城,他們之間隔著一個大湖,也就是今天的微山湖。

因此劉邦軍想要抵達留城,直走顯然是不可能的,那麼從沛縣東北部繞道薛縣再南下留城,就是最合適,也是最快捷的一條路了。再從上圖中顯示位置,我們可以看到從沛縣到薛縣之間的確是有一條通道的。

而後,也就是在劉邦軍繞道薛縣期間,剛好又遇到了南下想要投奔新楚王景駒的張良軍。

這一點在《留侯世家》中也有明確記載:

景駒自立為楚假王,在留。良欲往從之,道還沛公。沛公將數千人,略地下邳西,遂屬焉。沛公拜良為廄將。

張良在前往留城期間,剛好遇到了沛公劉邦軍。而此時劉邦軍人數也有數千人,所以張良便加入到了劉邦麾下,劉邦則拜張良為廄將。

此後,二人便一起去拜見了新楚王景駒。

新楚王景駒應該也是承認了劉邦沛縣沛公的合法身份,所以筆者懷疑也就是在這時,劉邦正式開始封賜有功之人了。而曹參,也就是目前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得到劉邦封賜的人員。

賜爵七大夫。《史記·曹相國世家》

七大夫,按照顏師古的註解:“七大夫,公大夫也;爵第七,故謂之七大夫。”因此這裡的七大夫,就是指秦爵第七等的公大夫,而這也是曹參在史書中記載的第一個爵位。

再說劉邦,他之所以來投奔景駒,最重要的的一個原因就是他想要借兵回去攻打豐邑。但不巧的是,此時卻有秦軍大舉進犯。

時章邯從陳,別將司馬將兵北定楚地,屠相,至碭。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漢書·高帝紀》

當時章邯派遣了一名將軍率領一支秦軍偏師平定楚國北部。而後,這支秦軍便一路勢如破竹,從南到北,很快就抵達了碭縣。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所示,其中褐色線條就是代表的秦軍。

碭縣是碭郡的郡治,而秦軍在屠了相縣之後,此時又佔領了碭縣,那麼下一步繼續北上便是勢在必行了。

因此楚王景駒的意思是,派遣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率領他們的部下去迎戰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就在東陽甯君和沛公劉邦二人向西南方向進發期間。說來也巧,可能是秦軍聽聞了消息,也可能是秦軍聽聞楚王景駒在留城,於是秦軍也是準備先拿下蕭縣,然後經由蕭縣從東北方向進攻留城。

因此,雙方就這樣在蕭縣以西遭遇了。

東陽甯君、沛公引兵西,與戰蕭西,不利。還收兵聚留,引兵攻碭,三日乃取碭。《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錄,楚軍與秦軍在蕭縣以西的遭遇戰,最終還是以楚軍失敗告終。

而後,劉邦和東陽甯君便假意向留城方向退去,從而吸引秦軍主力也去留城。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圖,按照筆者的猜測,此次楚軍應該是兵分兩路:一路由東陽甯君率領,為偏師,誘導秦軍主力跟隨去往留城;另外一路則由沛公劉邦帶領,為主力,直接進攻此次秦軍的大本營,碭縣。

碭縣作為碭郡郡治,則秦軍的糧食供給以及後勤補給大概率上都在這裡。所以只要劉邦能夠順利拿下碭縣,那麼秦軍在知道後,肯定會回援,如此東陽甯君就可率領楚軍反向跟隨秦軍,並與劉邦軍形成夾擊之勢,從而大敗秦軍。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關於沛公劉邦是如何三日而下碭縣的,這一點筆者這裡就不詳細說明了。總而言之,劉邦確實是完成了使命,打下了碭縣,徹底斷了秦軍補給。

因此秦軍只得放棄留城,回攻碭縣。所以也就是在碭縣東,秦楚又發生了激戰。

而這場作戰的勝負,就可參照下面這條記錄:

擊秦司馬枿軍碭東,破之,取碭、狐父、祁善置。《史記·曹相國世家》

如上,史書中簡單的兩個字“破之”,便意味著章邯派遣平定楚北的司馬枿軍已然徹底失敗了。由此之後,以碭縣為中心向外輻射,周圍一帶便盡歸沛公劉邦所有,當然,名義上還是楚王景駒的屬地。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收碭兵,得六千人,與故合九千人。《漢書·高帝紀》

劉邦在佔領碭縣期間,還進行了擴軍,其規模更是一度達到了九千餘人。當然,這個數字應該並不是實際數字,只是史家大概計算的數字。

所以筆者懷疑,此時的劉邦兵力應該已經達到上萬人了。因此碭縣之勝對於劉邦實力的增長,確實是飛躍性的。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而劉邦在麾下實力急速膨脹後,想到的第一件事,自然就是儘快奪回豐邑了。

說做就做,很快劉邦軍便從碭縣出發,先攻下邑,而後經由下邑北上直取豐邑。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漢書·高帝紀》

但是讓劉邦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即使他的兵力已經番了三番,可他還是難以攻下豐邑。

對此筆者只能說,豐邑的實力確實是讓人有點難以想象,畢竟這在之前其實都不算是一個縣城,可偏偏在劉邦萬人的進攻下,依然還是固若金湯。

而就在劉邦發愁無能攻下豐邑時期,決定楚地未來領導權的一場戰爭也正式在彭城一帶拉開了帷幕。其中一方自然是劉邦目前還在效忠的新楚王景駒,而另一方便是自稱拿著陳王詔命的項梁軍了。

顯然,於劉邦來說,這又是一個巨大的機會。

因為這就讓劉邦有了可以坐地起價的資本了,而此時的項梁軍雖然口號喊得震天響,但畢竟景駒的楚王在事實上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譬如像張良那樣的韓國名門都來投奔了,可見景駒的楚王其實還是很得人心的。

所以說,此時的項梁需要儘快擊敗景駒,否則拖得越久,就越對他不利。

而對於劉邦來說,雖然此時他效忠的是楚王景駒,但是這並不妨礙他改旗易幟。

當然,這一切還是取決於項梁到底能夠給劉邦開出什麼樣的價碼。而劉邦要的也不多,五千人,只要項梁能給,劉邦自然就願意站出來支持項梁。

關於劉邦在項梁和楚王景駒之間徘徊的問題,史書中記載的非常隱晦。

還軍豐。聞項梁在薛,從騎百餘往見之。項梁益沛公卒五千人,五大夫將十人。以五大夫為將,凡十人也。”沛公還,引兵攻豐。《史記·高祖本紀》

按照這裡的記載,最開始的“還軍豐”,自然就是指的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回攻豐邑的事件,但可惜這次劉邦仍然還是沒有打下豐邑。而緊接著史書中就記載說劉邦率領百餘人去見項梁,結果莫名其妙項梁就給了劉邦五千人,於是劉邦便返回豐邑,從而一舉攻破豐邑。

再看《漢書》中的記載:

三月,攻下邑,拔之。還擊豐,不下。四月,項梁擊殺景駒、秦嘉,止薛,沛公往見之。《漢書·高帝紀》

如上述筆者的分析,三月劉邦率領近萬人的軍隊攻破下邑,接著進攻豐邑,然後沒有攻下。到四月,項梁和景駒正式開戰,而後同時期劉邦去薛縣見了項梁。

這裡的問題就是,劉邦之所以能夠在碭縣擴軍達到萬人的規模,主要還是靠著楚王景駒的旗號,但為何在景駒與項梁激戰時,他卻可以順理成章的去見項梁呢?如此劉邦的行為不就顯得非常詭異嗎?

再看當時的局勢:

項梁渡淮,黥布、蒲將軍亦以兵屬焉。凡六七萬人,軍不邳。當是時,秦嘉已立景駒為楚王,軍彭城東,欲距項梁。《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如上,楚王景駒軍基本上是在留城與彭城一帶集結,而項梁軍則是以下邳為中心進行駐紮,其中項梁軍大概有六七萬人,景駒軍兵力不知。另外則是劉邦軍在碭縣與豐邑一帶集結,而劉邦的軍隊規模是近乎萬人,不過劉邦的主要目標是豐邑。

而從楚地各勢力的對峙局勢中我們便能看到一個問題,那就是為何明明在下邳駐紮的項梁軍,偏要讓劉邦跑去薛縣那裡和他會面呢?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當然,按照史書中的記錄是,此時的項梁已經戰勝了楚王景駒,並盤踞在薛縣,因此劉邦才去見項梁的。可問題就是,為何劉邦統帥萬人的軍隊,卻沒有參加景駒和項梁的作戰呢?

之前筆者已經說的很清楚了,無論從哪一方面講,此時的劉邦都應該算是楚王景駒的部下。因此筆者推測,史書中記載的先後順序並不代表他們實際發生的先後順序。

也就是說,劉邦很有可能在項梁與景駒交戰之前,便已經相會過了。

另外再看項梁軍與景駒軍的交戰過程:

乃進兵擊秦嘉。秦嘉軍敗走,追之至胡陵。《史記·項羽本紀》

秦末碭縣之戰與楚國內戰紀實:劉邦的崛起之路

項梁軍從正面發起進攻,然後擊敗景駒軍後一直尾隨到胡陵。

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為何景駒軍要向北方撤退呢?同時劉邦軍就在周圍一帶,可為何完全沒有反應呢?至少史書中的記錄是劉邦在此時確實沒有參與到其中。

假設,如果景駒原本想的是退到沛縣一帶,然後彙集劉邦的軍隊再行對項梁軍發起反攻。但是景駒沒有想到的是,劉邦軍並未馳援,反而是作壁上觀,如此就導致了景駒軍只得繼續北逃,最終則在胡陵被項梁軍給追住了。

還戰一日,嘉死,軍降。景駒走死樑地。項梁已並秦嘉軍,軍胡陵,將引軍而西。《史記·項羽本紀》

如上,在胡陵,景駒軍全軍覆沒,大將秦嘉被殺,楚王景駒雖然逃亡到魏國,但最終還是被殺了。於是項梁軍便兼併景駒軍的殘餘部眾,同時進駐胡陵。

綜上所述,要說劉邦在此期間什麼都不知道,顯然是不可能的。因此,再結合劉邦第一次和項梁於薛縣見面來看,顯然就是在那一次,項梁以願意贈送劉邦五千軍為代價贏得了劉邦的最終支持。

此後,劉邦在得到項梁贈予的五千軍後,便彙集之前的萬人軍隊,如此就是一萬五千人了。

沛公還,引兵攻豐,拔之。雍齒奔魏。《漢書·高帝紀》

在劉邦的實力得到又一次大幅度的增長過後,這一次豐邑倒沒怎麼抵抗。

史書中的兩個字“拔之”,顯得劉邦軍這一次打的非常輕鬆。

但是劉邦卻連反叛自己的元凶雍齒都沒能抓住,因此也能說明豐邑之戰最後其實真沒怎麼打。大概率上就是豐邑看到劉邦的實力確實已經膨脹到他們無法對抗的地步了,因此便送走了雍齒,然後宣佈投降劉邦。

至於劉邦會對豐邑如何?

史書中雖然沒有記載,但是按照後來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那麼多的豐子弟,要是劉邦真失心瘋一樣屠了豐邑,自然也就沒那些人了。

所以說,此次豐子弟和劉邦應該是達成了和談,豐邑部屬正式加入到劉邦麾下,由此劉邦的實力便再一次得到提升。

再加上之前劉邦萬人的軍隊都拿不下豐邑,那就說明豐邑的兵力保守估計也在三千到五千左右,因此這時的劉邦總兵力差不多就已經達到兩萬之眾了,算是楚地數的過來的大勢力了。

綜上,從碭縣之戰開始到楚國內戰結束,劉邦通過他敏銳的政治嗅覺,在新楚王景駒和項氏一族之間不斷徘徊,從而贏取到了最有利於他的結果。

而此後的劉邦,便是如同大鵬展翅一般,再也沒有人可以阻擋他的崛起了。

"

相關推薦

推薦中...